刑事訴訟法中關於嫌疑人的規定
Ⅰ 求我國刑事訴訟法中犯罪嫌疑人的權利保護制度的案例分析
一、我國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制度的缺憾
(一)刑事被害人程序性訴訟權利存在缺陷
1.被害人自訴權的行使受到嚴格限制。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賦予了被害人提起自訴的權利。但要求被害人必須有證據證明被告人的行為構成犯罪,而我國法律將犯罪的偵查權明確賦予給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被害人作為普通公民,尤其是在受到犯罪侵害後處於弱勢狀態下,其對犯罪證據的搜集能力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在公訴轉自訴案件中,被害人通常不具備專門的法律知識,而公訴機關不再承擔任何訴訟義務,被害人即便有律師的幫助,往往也很難在訴訟中享有如同國家公訴機關一樣的訴訟能力。
2.刑事被害人缺乏獨立的上訴權。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二條規定「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一審判決的,自收到判決書後五日內,有權請求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這樣一個看似保護被害人權利的規定,卻在實質上剝奪了被害人的上訴權。刑事訴訟法一百八十二條賦予被害人的僅僅是抗訴請求權,它並不是必然導致第二審程序的啟動,跟被告人的上訴權相比,是頗為不公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被害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3.被害人缺乏必要的刑事訴訟參與權。被害人作為犯罪的直接受害人,刑事訴訟的結果與其有最直接的利害關系,但在刑事訴訟過程中,除了附帶民事訴訟外,被害人一般不出庭,即被害人不能直接參與審判活動的權利。在審理過程中,只有被告人享有申請迴避的權利,進行答辯的權利,最後陳述的權利等,被害人的相應權利無疑是被剝奪了。
(二)刑事被害人的救濟程序存在缺陷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七條規定:「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遭受的物質損失,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這項制度的建立,旨在刑事訴訟過程中解決被害人的物質損失賠償問題,但由於我國這項制度的規定不盡合理,程序不盡完善,使得其在被害人保護中的作用被削弱。
1.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范圍將精神損失排除在外。傳統刑事司法理念認為,行使國家公權利懲治犯罪,對其定罪科刑就是對被害人最大的精神撫慰和精神賠償。然而「精神」雖然是指人的某種意識活動,但「精神損失」無疑是與「損害賠償」聯系在一起的。而賠償的范圍必定要用財產才能衡量。我國《民法通則》確立了精神損害賠償,而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卻排除精神損害賠償,這樣一個具有民事訴訟性質的程序法卻排斥民事實體法的規定,這在處理具體案件中極易造成了法律適用上的混亂。在刑事案件中,除了單純的侵財類案件外,針對公民身體健康,生命安全,名譽尊嚴的刑事犯罪,除了會造成被害人經濟上的損失外,最重要的還是對其精神上的損害。從當今世界立法和司法實踐趨勢來看,許多國家的刑事訴訟法是明確把精神損害賠償納入了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讓罪犯承擔精神損失,才能體現對被害人正當權益的認可和充分保護,才能體現讓侵權者承擔全部責任的公平精神。
2.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是完全依附於刑事訴訟而存在的,在程序上缺乏民訴的完整性,容易造成「重刑輕民」。在我國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片面強調刑事優先,不能完整地體現民事訴訟特有的財產保全、舉證責任、證明標准、辯論原則等程序規定,不能稱其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民事訴訟。以證明標准而言,我國對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民事訴訟部分的證明標准沒有作出明確規定,如果單純採用民事訴訟的證明標准,會造成法官在處理刑事審判部分的證明標准出現邏輯混亂。司法實踐中一般採用刑事案件的證明標准來衡量民事請求是否成立。但刑事案件的證明標准遠遠高於民事訴訟,會造成被害人的某些民事請求因證據不能達到真實、客觀要求,不被法院支持,這樣認為的提高附帶民事訴訟證據的證明標准對被害人而言是不公平的。
3.缺乏國家補償制度,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往往有名無實。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目的在於讓被害人能夠得到經濟賠償,但拿到一紙判決的被害人卻常常無法及時從被告人那裡得到實際的賠償。鑒於刑事被告人的特殊性,其常常是缺乏賠償能力的,甚至很多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長期不能被抓獲,面對這種情況,被害人只能面對漫長地等待和苦苦的尋求。國家補償制度是對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有利補充。當刑事被害人不能及時取得罪犯或者其他賠償義務人實質性的賠償時,可以通過國家補償制度解決一時困難,維持自身生活。而正是缺失這一制度的有利支撐,被害人民事權力實際上處於了一種懸而未決的狀態。
(三)刑事被害人的保障性訴訟權利存在缺陷
1.刑事訴訟中被害人獲得法律援助的權利缺失。法律援助是針對一些經濟困難或者存在特殊情況的當事人提供免費或者減費的法律幫助,以保障其利益得以實現的一項法律制度。我國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已經為被告人的法律援助建立起了一套比較完善的體系,但被害人的法律援助卻被嚴重忽視,幾乎成為空白。
2.被害人委託訴訟代理人制度有待完善。我國刑事訴訟法第四十條規定了公訴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附帶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權委託訴訟代理人。這位被害人作為當事人有效的參與訴訟起到了有利的保障作用,有利於被害人完整充分的表達自己的意願。但這一被害人代理制度在立法上的規定卻過於簡單,且存在很多不合理的限制。例如《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三百二十五條對律師閱卷權設置了范圍的限制,對被害人的訴訟代理人責任的規定不盡明確,這些都制約了被害人代理制度作用的發揮,不利於被害人權利的保護。
3.刑事被害人缺乏應有的知情權。在刑事訴訟中,被害人作為犯罪行為的直接侵害對象,理應對整個案件的處理進程有充分的了解,以便於其及時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卻對被害人知情權沒有明確規定,加之傳統司法理念對被害人的權利保障存在偏失,導致被害人常常要想盡各種辦法通過各種渠道打聽案件進程,直到法院開庭審理前都沒有明確規定要將起訴書副本送達被害人。在判決的執行環節,法律也沒有賦予被害人了解、參與執行的權利,這就可能會損害到被害人尋求賠償,追回損失的合法權益。
二、完善我國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制度之構想
(一)轉變司法理念,提高保護刑事被害人的法律意識。被害人作為刑事案件的當事人之一,在刑事訴訟活動中應當與被告人處在同樣平等的地位,保護被告人的人權不能就忽視被害人的人權。司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在處理刑事案件時,要克服國家本位主義的影響,強化保護被害人合法權益的司法理念,不能片面追求辦案效率而無視被害人的合法權利和正當要求,充分發揮被害人在追訴犯罪當中的積極作用。
(二)完善對被害人訴權的規定。真正賦予被害人補充起訴的權利,加強對司法機關不立案、不起訴權利的制約,排除被害人直接起訴權的障礙。賦予被害人獨立的上訴權,使被害人的當事人地位得以充分體現,增強其對法律的信任感,同時也加強了對公、檢、法機關的法律監督。賦予被害人最後陳述權,使被害人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思想意識,平息被害人對判決結果的對立情緒,促進社會和諧。
(三)完善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制度。擴大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受案范圍,針對犯罪嫌疑人長期不能到案的情況,如果被害人具備了提起民事訴訟的條件,應當允許其先於刑事訴訟提起獨立的民事訴訟,對潛逃的犯罪嫌疑人作缺席判決,使被害人損失可以得到及時的補償。賦予被害人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提起精神損害賠償的權利,對由於被告人實施了侵犯他人人身權利和其他合法權利,造成被害人嚴重精神損害的,被害人有權要求其承擔精神損害賠償。建立國家補償制度,在刑事被害人無法獲得經濟賠償的情況下,由政府給與適當的補償和援助,保證其基本生活水平。以國家公權利的追訴代替被害人私權利的追訴,由國家通過實施代為求償權追究被告人的賠償責任,減輕被害人尋求經濟賠償的壓力,避免造成被害人的二次傷害。
(四)完善被害人權利保護的社會保障制度。在刑事被害人受到財產損失,經濟上形成巨大困難時,雖然可以通過訴訟獲得賠償或補償,但數量往往不能完全滿足其要求,就可以通過保險賠償、社會救助等途徑給與適當援助。同時,還可以從社會公益服務、新聞輿論等各個方面保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招募志願者建立社會服務機構,向被害人提供急需的法律服務、心理咨詢等,給被害人的以多方面的幫助,切實保障其合法權利。
Ⅱ 刑事訴訟法中,被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應當遵守什麼規定
刑事訴訟法第56條規定,被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遵守以下規定:1.未經執行機關批准,不得離開所居住的市,縣:2.在傳訊的時候及時到案.3.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擾證人作證.4.不得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
Ⅲ 關於刑事訴訟法證據的規定
我國證據法不僅規定了民事案件有哪幾種證據,還規定了刑事案件有哪幾種證據,並且,還就合法搜集證據、保護證人等做了明確規定,下面,請大家馬上隨小編來閱讀下下文吧,希望對大家解決相關問題有所幫助。
《證據法》第五章
第四十二條
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事實,都是證據。
證據有下列七種:
(一)物證、書證;
(二)證人證言;
(三)被害人陳述;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
(五)鑒定結論;
(六)勘驗、檢查筆錄;
(七)視聽資料。
以上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第四十三條
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必須保證一切與案件有關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觀地充分地提供證據的條件,除特殊情況外,並且可以吸收他們協助調查。
第四十四條
公安機關提請批准逮捕書、人民檢察院起訴書、人民法院判決書,必須忠實於事實真象。故意隱瞞事實真象的,應當追究責任。
第四十五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人收集、調取證據。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如實提供證據。對於涉及國家秘密的證據,應當保密。凡是偽造證據、隱匿證據或者毀滅證據的,無論屬於何方,必須受法律追究。
第四十六條
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充分確實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第四十七條
證人證言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訊問、質證,聽取各方證人的證言並且經過查實以後,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法庭查明證人有意作偽證或者隱匿罪證的時候,應當依法處理。
第四十八條
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證人。
第四十九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證人及其近親屬的安全。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以上內容就是我們關於刑事訴訟法證據的提供。從上面內容可知,刑事證據有七種,分別是物證、書證;被害人陳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等等。此外,還要堅持非法證據排除等規則。如果你對此還有其他疑問,歡迎你隨時來電咨詢我們,我們將盡快為您具體介紹。
證明勞動關系的證據有哪些
重婚罪的取證有哪些證據
刑事訴訟直接證據的劃分標准
Ⅳ 關於刑事訴訟法
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當然有權委託律師進行辯護。第32條規定的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辯護權以外,還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辯護人,並非規定的只能自行辯護。
附:《刑事訴訟法》相關條款
第三十二條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辯護權以外,還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辯護人。下列的人可以被委託為辯護人:
(一)律師;
(二)人民團體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單位推薦的人;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親友。
正在被執行刑罰或者依法被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人,不得擔任辯護人。
第三十三條 犯罪嫌疑人自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有權委託辯護人;在偵查期間,只能委託律師作為辯護人。被告人有權隨時委託辯護人。
Ⅳ 刑事訴訟法上關於辯護人的范圍是如何規定的
刑訴法第32條:
下列的人可以被委託為辯護人:
(一)律師;
(二)人民團體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單位推薦的人;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親友。
下列人員不得被委託擔任辯護人:
(一)被宣告緩刑和刑罰尚未執行完畢的人;
(二)依法被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人;
(三)無行為能力或者限制行為能力的人;
(四)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監獄的現職人員;
(五)本院的人民陪審員;(六)與本案審理結果有利害關系的人;
(七)外國人或者無國籍人。
前款第(四)、(五)、(六)、(七)項規定的人員,如果是被告人的近親屬或者監護人,由被告人委託擔任辯護人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許。
《律師法》規定,公務員不得兼任執業律師。律師擔任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的,任職期間不得從事訴訟代理或者辯護業務。曾經擔任法官、檢察官的律師,從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離任後二年內,不得擔任訴訟代理人或者辯護人。
(5)刑事訴訟法中關於嫌疑人的規定擴展閱讀:
被告人司法解釋:
被告人是指被訴稱侵犯了原告民事權益,由人民法院通知應訴的人,是「原告人」的對稱。被告是民事訴訟中的一方當事人。
凡具有訴訟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人都可以成為被告人,被告人可以是公民,也可以是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
被告人的稱呼只是訴訟程序發生的一種假定,被告是否確實與原告發生民事權益爭執,是否應追究民事責任,
只有通過法院對案件進行審理並作出裁判後才能確定,因此不能認為被告人都是無理的,被告人在民事訴訟中與原告人的訴訟地位平等,同樣享有廣泛的民事權利,也要承擔相應的訴訟義務。
Ⅵ 我國刑訴法中關於對犯罪嫌疑人權利保護的相關規定
你可以親自查閱該條文的規定。
Ⅶ 公安根據刑事訴訟法第幾條提審嫌疑人
公安機關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16條到121條的規定提審嫌疑人。
《刑事訴訟法》:
第一內百一十六條 訊問犯罪嫌疑人必容須由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的偵查人員負責進行。訊問的時候,偵查人員不得少於二人。
犯罪嫌疑人被送交看守所羈押以後,偵查人員對其進行訊問,應當在看守所內進行。
第一百二十一條 偵查人員在訊問犯罪嫌疑人的時候,可以對訊問過程進行錄音或者錄像;對於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或者其他重大犯罪案件,應當對訊問過程進行錄音或者錄像。
錄音或者錄像應當全程進行,保持完整性。
Ⅷ 刑法刑事訴訟法中有關於辯護人的規定親友指那些
親友是指親來朋好友。
《中自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三十二條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辯護權以外,還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辯護人。下列的人可以被委託為辯護人:
(一)律師;
(二)人民團體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單位推薦的人;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親友。
正在被執行刑罰或者依法被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人,不得擔任辯護人。
Ⅸ 刑事訴訟法中犯罪嫌疑人年齡不夠撤銷案件的法律依據
法律依據是《刑法》第十七條和《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一條的規定。
根據《刑法》第十七條的規定,當事人對於自己的行為是否應該承擔刑事責任,要根據其年齡來確定,也就是有關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
根據該條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對於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 奸、搶 劫、販賣毒 品、放 火、爆 炸、投 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如果當事人未滿十四周歲的,則不管實施何種行為,都屬於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要求,依法不承擔刑事責任。
如果在刑事立案後,發現犯罪嫌疑人不滿十四周歲,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則不可以追究其刑事責任,應該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一條的規定撤銷案件。
《刑法》
第十七條【刑事責任年齡】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 奸、搶 劫、販賣毒 品、放 火、爆 炸、投 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六十一條在偵查過程中,發現不應對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撤銷案件;犯罪嫌疑人已被逮捕的,應當立即釋放,發給釋放證明,並且通知原批准逮捕的人民檢察院。
Ⅹ 尋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有關嫌疑人作案工具及其證物歸還是根據第多少條多少款之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 公安部 國家安全部 司法部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於刑事訴訟法實施中若干問題的規定十四、贓款贓物
48.對於贓款贓物,除依法返還被害人的財物以及依法銷毀的違禁品外,必須一律上繳國庫。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挪用或者私自處理。關於贓款贓物的處理,應當按照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八條的規定執行,並應當根據不同情況作以下處理:
(一)對作為證據使用的實物,應當依法隨案移送。對不宜移送的,應當將其清單、照片或者其他證明文件隨案移送,不得以未移送贓款贓物為由,拒絕受理案件。
(二)偵查機關凍結在金融機構的贓款,應當向人民法院隨案移送該金融機構出具的證明文件,待人民法院作出生效判決後,由人民法院通知該金融機構上繳國庫,該金融機構應當向人民法院送交執行回單。
(三)查封、扣押的贓款贓物,對依法不移送的,應當隨案移送證據清單、照片或者其他證明文件,待人民法院作出生效判決後,由人民法院通知查封、扣押機關上繳國庫,查封、扣押機關應當向人民法院送交執行回單。
國家安全機關依照法律規定,辦理危害國家安全的刑事案件,適用本規定中有關公安機關的規定。
作案工具作為物證不會會返還,要歸檔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