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員工過失處罰
要看具體情況。
如果是員工故意造成的,則全額賠償。若是過失造成的,則部分賠償,賠償比例由法官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沒有統一標准。若一般過失造成的,則無需賠償。
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江蘇省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關於印發<江蘇省勞動仲裁案件研討會紀要>的通知》 (蘇勞仲委[2007]1號)第四條規定:
勞動者在工作中因過錯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首先要衡量勞動者的過失程度,屬一般過失的不宜要求勞動者承擔賠償責任;屬於重大過失的,勞動者應承擔的賠償責任應限於用人單位的直接經濟損失。具體確定賠償額度及比例時,要依據雙方勞動合同的約定或單位規章制度的規定,根據過錯的大小,損害的程度,參照勞動者的工資收入水平,確定勞動者應賠償的數額。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六條固定: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1)勞動法員工過失處罰擴展閱讀
一般認為,用人單位追償權行使的前提應嚴格限定為勞動者存有故意或重大過失。作為勞動成果的享有者,用人單位更應承擔經營風險。如果用人單位可以要求勞動者對所有失職行為買單,無疑是將經營風險轉移到勞動者身上,顯然有失公允。
《江蘇省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關於印發<江蘇省勞動仲裁案件研討會紀要>的通知》 (蘇勞仲委[2007]1號)第四條規定:
具體確定賠償額度及比例時,要依據雙方勞動合同的約定或單位規章制度的規定,根據過錯的大小,損害的程度,參照勞動者的工資收入水平,確定勞動者應賠償的數額。如無合同約定或規章制度規定,則勞動者無需承擔賠償責任,避免用人單位將經營風險轉嫁給勞動者。」
B. 新勞動法關於對員工罰款有規定嗎
新勞動法對於員工罰款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對於犯錯的員工,沒有明確約定的,按照勞動法不能對員工進行處罰,因員工的過錯造成公司產生巨大損失,用人單位可以要求賠償,賠償方式為用人單位可以從員工每月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工資比例不超過20%。
【法律分析】
一、新勞動法中沒有企業罰款的規定,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每月扣除額度不超過20%。二、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規定,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不得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的工資。《工資支付暫行條例》的規定,用人單位不得剋扣勞動者工資。有下列情況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代扣勞動者工資:(一)用人單位代扣代繳的個人所得稅;(二)用人單位代扣代繳的應由勞動者個人負擔的各項社會保險費用;(三)法院判決、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撫養費、贍養費;(四)法律、法規規定可以從勞動者工資中扣除的其他費用。
【法律依據】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
第十五條 用人單位不得剋扣勞動者工資。有下列情況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代扣勞動者工資:(一)用人單位代扣代繳的個人所得稅;(二)用人單位代扣代繳的應由勞動者個人負擔的各項社會保險費用;(三)法院判決、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撫養費、贍養費;(四)法律、法規規定可以從勞動者工資中扣除的其他費用。
第十六條 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五十條 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不得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的工資。
C. 勞動法規定員工犯錯最多能罰款多少錢
如果職工違反企業的規章制度,企業有權進行處罰,但處罰標准不得超過員工月標准工資的百分之二十,罰款後剩餘金額不得低於當地的最低工資標准。職工對該懲罰不服的,有申辯權,還有向勞動仲裁部門提起勞動仲裁的權利。
法律分析
罰款屬於行政處罰手段之一,而公司不屬於行政機關,所以不能對員工罰款。員工工作時出現過錯,公司想要處罰員工的,在勞動合同中約定員工未完成勞動定額或承包任務,公司可以發放最低工資,在員工手冊、規章制度中明確違紀處罰規定,並經公司員工同意。在現實工作中,企業單位早已經將懲處制度寫在了合同裡面,也就是說當用人單位和員工簽訂本企業的用人勞動合同的時候,這份勞動合同早就寫的清清楚楚的。當然在面試通過後,企業單位的人事也會和員工說清楚單位的獎懲制度,這點在員工入職前應該自己留意一些。作為企業單位的一位員工,如果在工作中有失誤的地方,正常的來說,是可以被認為違反了用人企業的規章制度的,與此同時,那麼公司企業也有權利對這位犯錯的員工進行懲處,至於懲處的方式,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就是單位公司的權利了。若是公司對犯有過錯的員工任意罰款,即未按規定的形式,未在勞動合同中約定罰款,或者制定員工手冊、公司規章不合法,那麼員工被罰款後,可以去申請勞動仲裁處理。
法律依據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 第十六條 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D. 勞動法員工過失可以處罰嗎依據
復《勞動法》
第三制條……
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第四條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和履行勞動義務。
第五十六條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規程。
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九條 用人單位根據《勞動法》第四條之規定,通過民主程序制定的規章制度,不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及政策規定,並已向勞動者公示的,可以作為人民法院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依據。
《勞動法》
第一百零二條勞動者違反本法規定的條件解除勞動合同或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事項,對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勞動部《工資支付暫行規定》
第十六條 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E. 新勞動法對於員工處罰是怎麼規定的
勞動來法沒有具體的規定。源
這涉及到用人單位的內部規章制度的制定程序與合法性問題。
勞動合同法第四條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
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
保險
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
在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實施過程中,工會或者職工認為不適當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通過協商予以修改完善。
用人單位應當將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
F. 新勞動法員工過失賠償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對你所問的內問題沒有原文可容以引用參考。現實生活中,公司對於員工的處罰是依據自身制定的規章制度,如果貴公司有相應的規章制度,並且經你在員工手冊上簽字確認後,視同你已經知曉公司有關制度,公司按制度處理合法合理。反之,沒有制度明確規定處理方式或你沒有在員工守則上簽字,你可以質疑公司的處理決定。如果你的行為損害的是公司財產,本人認為公司向你主張賠償是合理的。
G. 勞動法對工人罰款是怎麼規定的,不能超過工資的多少
用人單位無權對勞動者進行罰款,無論金額多少。
只有勞動者因為重大過回失或主觀故意給答用人單位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的情況下,用人單位可以要求勞動者承擔部分或全部損失。每月扣除的工資數額不得超過勞動者本人工資的20%,並且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用人單位直接以勞動者違反其規章制度對勞動者進行罰款的行為,屬於剋扣工資行為,勞動者可以到勞動監察大隊進行投訴也可以申請勞動仲裁要求支付剋扣的工資。
拓展資料: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
第十六條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H. 勞動法上規定,如果員工犯錯誤小錯誤,最多,罰多少錢請知道的回答,謝謝!
不允許罰款。2008.1.18起國來務院已經廢止原《企源業職工獎懲條例》,從此用人單位不能對勞動者進行罰款、警告、記過、開除等行政處罰手段,否則就是違法的。如果勞動者有過失過錯,對用人單位造成了實際的經濟損失,那麼用人單位可以酌情地要求勞動者合理賠償。如果只是勞動者犯了一般性的錯誤(比如違法工作紀律),那麼單位是不能對勞動者進行罰款的。
I. 勞動法對員工過失應該最多處罰多少
勞動法規沒有賦予企業行政處罰權利,除非證實造成企業的實際損失可找員工索賠。 索賠金額不能超過工資的百分之二十。
1、按現行的規定,如果勞動者給用人單位造成了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才能要求賠償的。
2、《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六條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
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3、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同時你可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七十七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可以依法申請調解、仲裁、提起訴訟,也可以協商解決。
(9)勞動法員工過失處罰擴展閱讀:
勞動者過失履行職務行為承擔賠償責任的幾個原則
1、權利義務對等原則。
根據《勞動法》第三條的規定,勞動者具有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負有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及遵守勞動紀律的義務。
根據《勞動法》第五十二條、第六十八條的規定,用人單位負有建立、健全勞動安全衛生制度,對勞動者進行安全衛生教育以及進行職業培訓的義務。
2、收益與風險對等原則。
對於勞動者履行職務行為過失所導致的損失,從本質上而言屬於企業的經營風險,作為一個市場主體,應當預見到這種風險發生的可能性,用人單位在享受經營利益的同時,必須承擔經營風險。
3、工傷免責原則。
如果勞動者過失履行職務行為造成用人單位損失的同時也給自己造成了傷害,構成了工傷,則勞動者不應承擔賠償責任。
4、最低生活保障原則和最高限額原則。
獲得勞動報酬權是勞動者生存權的基本保證,所以,勞動者承擔賠償責任原則上應在每月工資中扣除,不應要求勞動者一次性賠償,除非勞動者辭職或者因嚴重失職被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時,並且每月扣除後給付的金額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J. 新勞動法怎樣規定對做錯事的員工進行罰款的
勞動法對於員復工罰款的規定是,如果制勞動者給用人單位造成了經濟損失,可以要求勞動者賠償,但是每個月扣除工資不能超過20%。
也就是說,照價賠償,可以分多次扣工資,但是每個月限額20%。
另外,勞動法是2018年修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