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外國行政法印度

外國行政法印度

發布時間: 2022-02-24 14:41:59

1. 英國是怎樣一步一步對印度進行殖民侵略的

16世紀末,英國成立東印度公司,逐步擴大對印度的侵略。法國殖民者於1664年成立法國東印度公司,與英國展開角逐。最後,英國憑借軍事和商業優勢,逐步在印度取得統治地位。自17世紀30年代末,英國東印度公司先後侵佔馬德拉斯、孟買、加爾各答,建立受英國控制的三個轄區。18世紀中葉,英國殖民者開始加緊對印度的軍事佔領和直接掠奪。1757年,英軍佔領孟加拉,1761年取代法國在孟加拉的統治。1765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取得對孟加拉、比哈爾和奧里薩的稅收權和民事審判權。1773年,英國國會通過「東印度公司管理法」,決定由國會委任總督,全權管理所謂英屬印度全部領土,並逐步接管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權力。1784年,英國國會通過「改善東印度公司和不列顛印度領地行政法」,英國殖民者用法制形式確認對印度的統治。從此,印度完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2. 印度被哪個國家統治過

英國。
時間1600--1775
英國在印度的早期殖民掠奪(1600~1757) 中世紀末西方國家熱慕印度的富庶,千方百計想到印度發財致富。發現好望角(1488)和繞過好望角直達印度西岸卡里卡特(1498)的都是葡萄牙人。他們收購印度的香料 (胡椒、生薑、肉桂、豆蔻)在西方銷售,獲得厚利。但葡萄牙國弱民貧,只能佔領印度海口,不能深入內地,不能成為殖民主義強國。繼之而起的是荷蘭。荷蘭商人壟斷了香料貿易,抬高了產地收購價格,降低了西方的銷售價格。1600年12月31日,英國為了同荷蘭商人競爭而成立了英國東印度公司。英荷兩國商人劍拔弩張,武裝沖突一觸即發。到了1623年,英荷才達成默契:荷蘭壟斷東印度群島,英國壟斷印度次大陸。
英國東印度公司在1609年續領特許狀時,取得了5項特權:掠地鑄幣、築城養兵、締結盟約、宣戰媾和、審理刑事民事案件。80年後,1689年孟加拉、馬德拉斯、孟買3 個管區形成。1651年東印度公司被允許在胡格利通商(見彩圖孟加拉胡格利港-葡、法、英殖民者先後在此建立商站)。1698年買下3個村子的包稅權,實際上等於買下3個村子的領土,其中的一個村子就是加爾各答。後來,東印度公司的中心就從西海岸轉移到孟加拉。在這個時期內東印度公司的活動主要是為建立政權准備條件。其中清除法國勢力和培植親英勢力是主要因素。加爾各答原是偏僻荒村,從18世紀初起,商業開始繁榮。當地商人和錢商都大發橫財,出現了一股強大的親英勢力。這股勢力的存在為英國取得孟加拉政權創造了條件。普拉西戰役(1757)開創了英國統治印度的時期。1765年東印度公司取得孟加拉、比哈爾、奧里薩的收稅權,主宰了孟加拉。公司直接掌握了財政和軍權,間接掌握了行政權。印籍人員負責辦理事務,但無實權。史書稱之為「雙層統治」。當時,統治者是一夥強盜,人民深受痛苦。從 1772年起情況有所改變,但「雙層統治」的格局卻持續很久。過去,東印度公司要從英國撥款來印度購買貨物運往國外銷售。自從1765年以來,他們就用孟加拉的稅收購買印度貨物,運銷國外,牟取厚利。但英國政府每年迫使東印度公司向政府交付40萬英鎊。當時英國殖民勢力霸佔市場,盛行強制買賣,生產者往往被迫按低於成本的價格出售自己的產品,因此英國大量收購印度貨物並沒有刺激印度的工業生產。
18世紀下半期,英國工業革命迅猛發展。英國工業資本家不遺餘力地迫使東印度公司增加英國工業品的出口。他們認為東印度公司壟斷貿易是英國工業發展的障礙。從1793年起,英國工業資本家對東印度公司及其商業特權發動猛烈攻擊。 自從東印度公司成立以來,英國新貴族海陸軍軍官為帝國擴張領土立下了□馬功勞,新貴族資本家在東印度公司的名義下積聚了大量財富並且集中了巨大權力。自從工業資本取得優勢以來,新貴族在東印度公司的權力和財富就逐步被轉移到代表英國資產階級總體的英政府手中。1773年,英國議會通過《東印度公司管理法》。其目的是使政府管理東印度公司在倫敦和印度的事務,使政府取得對英屬印度的政治指導權。1784年英國議會又通過《改善東印度公司和不列顛領地行政法》(即《印度法》),使政府享有政策上的管理權。
英國工業革命開始後,工業資本家力圖控制印度,以使英工業品暢銷印度各地。所以,18世紀末與19世紀初也是英國在印度擴張領土最突出的時期。在55年內(1763~ 1818)英國在印度直接進行過30次兼並土地的戰爭。在52 年內(1766~1818)英國與印度地方政權簽定過23次割地條約。它在50年內(1765~1815)解決了歐洲其他國家在印度絕大多數的據點。 最有成效的兼並方法是同土邦締結「補貼金聯盟條約」。這是利用盟國的經費供養英國軍隊。它把精兵駐扎在盟國要地,控制它的防務和外交。巨額的「補貼金」往往超過土邦的承受能力,迫使土邦財政破產,割地抵債。 1798年英國同海德拉巴簽定第一個「補貼金聯盟條約」,土邦解散原有的法國人訓練的軍隊,每年出24萬多英鎊給英國人並由後者訓練6個營的軍隊,要英國保證它不受馬拉特勢力的侵擾。
1818年6月,馬拉特勢力覆滅。拉賈斯坦、中印度、卡提阿瓦半島的一些首腦都承認了英國的主權。除旁遮普和信德外,英國已經控制整個印度,印度成了英屬印度帝國。1818年後,殖民統治基本上處於鞏固政權時期,但是也還有過兩起兼並高潮。第一批被兼並的是信德(1843) 和旁遮普(1849)。英俄兩霸的角逐遍及亞洲。19世紀的戰爭大多是為了侵略殖民地或是爭奪殖民地。英國慣於利用印度的人力財力對鄰國進行戰爭。除前一時期侵略尼泊爾戰爭(1814~1816)外,其他重要戰爭如兩次侵略緬甸戰爭(見英緬戰爭)、第一次侵略阿富□戰爭(見阿富□抗英戰爭)以及侵華鴉片戰爭(1840)都發生在這個時期。經過對錫克教徒兩次戰爭(1845~1846,1848~ 1849)占據了旁遮普以後,英國殖民地疆域就達到了防範沙俄南下的天然界線。
另一批被兼並的土邦是貝拉爾(1853)和奧德(1856)。它們的被兼並,與英國的紡織工業有關系。貝拉爾是理想的原棉供應地,奧德是理想的英國棉織品的銷售市場。 19世紀30、40年代印度大興鐵路,50年代電報暢通。英國自信實力已經強大,可以不再依靠舊勢力的協助,用自己的力量單獨地統治印度。在這個時期英國用「絕嗣喪權原則」兼並的土邦有薩塔拉(1848)、那格浦爾(1853) 和詹西(1854)。
最後階段的兼並引起了 1857 年的印度民族大起義。這次大起義後,英國正式結束了名存實亡的莫卧兒王朝,也結束了東印度公司。1858年頒布的英國女王詔書開辟了一個新的統治方式。
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1858~1947) 1858年後,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行政制度不斷強化。《帝國立法參事會的法案》規定,印度由英王通過印度事務大臣進行管理。印度事務大臣接管了原屬東印度公司董事會及印度事務管理局的全部職權。印度事務大臣是內閣成員,對議會負責。有一個顧問性質的印度委員會協助印度事務大臣管理印度。印度委員會的人員不超過15人,不少於10人,任期7年,由印度事務大臣任命,其中至少有 9人曾在印度任職(或居住)10年。

3. 在行政法中,對象適用於外國人嗎有些迷茫了。。。

1.我國行政法實復行屬地管制轄原則為主、其他原則為輔的方法,行政行為相對人包含外國人和外國組織。

2.除享有外交豁免權者以外交途徑解決的違反行政法規定的外國人和外國組織外,在依法追責時若國內法與國際條約發生沖突應優先適用國際條約和協定(我國聲明予以保留的條款以除外)。

3.有關規定散見於《著作權法》、《海關行政處罰實施條例》、《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維也納領事關系公約》等行政法淵源中。

4.一般對涉外行政行為的法律規定在程序方面相對而言更加嚴格。

4. 一國法院不適用外國刑法、行政法和稅法等公法為什麼幾乎是各國一致的立場

都是公法,關涉國家主權
1,對內最高權,即國家對它領土內的一切人版(享有外交豁免權的人除權外)和事物以及領土外的本國人實行管轄的權力,有權按照自己的情況確定自己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經濟制度;2,對外獨立權,即國家完全自主地行使權力,排除任何外來干涉;3,自衛權,即國家為維護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而對外來侵略和威脅進行防衛的權力。主權是國家作為國際法主體所必備的條件,互相尊重國家主權是現代國際法確認的一條基本原則。喪失主權,就會淪為其他國家的殖民地和附屬國。主權和領土有著密切的聯系,國家根據主權對屬於它的全部領土行使管轄權,反過來,主權也必須有領土才能存在和行使。

5. 英國憲法(全文) 中國行政法(全文) 推薦:法律大全的網趾

英國系不成文憲法的國家,但這並不表示沒有憲政制度,其實憲法與憲政都是起源於英國,迄今七百餘年歷史,一直保持著自己的特徵。
英國憲法是漸次生長的,而不是一時制定的、其中成文法的部分包括;1215年的大憲章(Magna Carta),1259年的人民協定(Agreement of the People),1295年的禁徵賦稅條例(De Tallagio non Concendo),1628年的權利請願書(The Petition of right),政府約法(The Instrument of Government),1679年的人身保護法(The Habeas Corpus act),1689年的權利法典(The Bill of right),1701年的王位繼承法(The Act of Settlement),1706年的蘇格蘭聯合法(Act of Settlement),1911年及1928年的國會法(The Parliament Act),1914年的國家防衛法(Defense of the Rralm Acts),1918年的人民代表法(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People Act),1925年高等法院法(Supreme Court of Judicature),1928年的男女選舉權平等法(The equale franchise act),1931年的西敏寺年的西敏條例(Statute of Westminster),1936年的國王禪位法(the Abdication act),1937年的攝政法(The Regency),1947年的印度獨立法(Indian Independence Act),1963年的貴族法(Peerage Act),1972年的國家豁免法,1972年的歐洲共同體法(European Community Act)等,但是這些法律均未曾附以憲法的名稱,且其地位亦與其他普通法律相同。
現附幾個重要文件的地址,希望對你有幫助:
1215年的大憲章http://www.chinalawe.com/news/2006/1/ma8821161626142160024864.html
1628年的權利請願書http://www.chinalawe.com/news/2006/1/ma50162738461421600211248.html
1689年的權利法典http://www.chinalawe.com/news/2006/1/ma12904856261421600217632.html
1679年的人身保護法http://www.chinalawe.com/news/2006/1/ma8367152726142160027600.html(我們大陸一直認為是1676年)
1931年的西敏寺年的西敏條例http://www.chinalawe.com/news/2006/1/ma271931846142160023952.html
1936年的國王禪位法
http://www.chinalawe.com/news/2006/1/ma4465807142160022432.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法》
http://www.zixishi.cn/sikao/book.php?id=4183
中國法律法規資訊網http://www.86148.com/chinafa/

6. 中外行政法歷史發展的比較

本人認為,為了更好地比較中外行政法的歷史發展,應該首先了解各自的發展歷史,這是前提所在,然後再分別對中國行政法與大陸法系國家的和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的歷史發展進行比較。
一、新中國建立以前行政法的產生與發展
現代意義的行政法在中國產生於民國初期。1914年5月18日公布的《行政訴訟條例》,同年7月15日公布的《行政訴訟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行政訴訟法。1914年3月21日公布的《平政院編制令》,平政院具有行政法院的性質,行政審判權不屬於普通法院,而屬於平政院。1932年11月27日,國民黨政府頒布了《行政訴訟法》,1945年4月16日又頒布了《行政法院組織法》,這兩個法律規定,行政法院與普通法院分立,專門處理行政訴訟案件。它規定行政訴訟有三個步驟,當事人必須先向行政機關提出訴願和再訴願,不服的才能向行政法院提起訴訟。
二、新中國行政法的產生與發展
新中國行政法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1、行政法的初創階段(1949-1956年)。這是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初創階段,沒有制定系統的行政法體系,甚至對行政法的認識也是有限的。
2、行政法的倒退與破壞階段(1957-1977年)。這一時期由於反右運動擴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爆發,行政法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被破壞殆盡。
3、行政法的恢復階段(1978-1988年)。從十一屆三中全會,特別是82憲法開始,行政法進入了恢復階段。許多領域的行政法律規范相繼制定,初步結束了無法可依的局面。1982年頒布的《民事訴訟法(試行)》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審理行政案件,這一規定標志著中國行政訴訟制度誕生的。
4、行政法的發展階段(1989年-)。1989年頒布的《行政訴訟法》具有重大意義,確立了司法權對行政權的制約機制,給公民的合法權利以切實的保障,促進了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水平。近年來,行政機關和公民的法律意識有了極大的提高,權力機關和司法機關對行政權的監督機制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中國正朝著「法治國」的目標艱難而穩步地前進著。
三、外國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現在人們使用行政法這一概念是指現代意義上的行政法,是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的產物,是在資產階級民主與法制的理論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一、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大陸法系的行政法產生較早,體系完善、理論發達。其特點主要是各國都有兩個法院系統,即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都存在兩種法律規則,即公法和私法。法國行政法和德國行政法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但是由於大陸法系各國的歷史不同,在行政法的產生和發展上也存在差異。
二、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其特點主要是各國都沒有獨立的行政法院系統;普通法院在審理各種案件(包括行政案件)時,適用同一體系的法律規則。
1、英國行政法
在英國沒有明確的法律部門的劃分,所以早期的英國沒有明確的行政法概念。作為現代意義的行政法是17世紀下半葉開始出現的,它是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產物。
2、美國行政法
美國行政法受英國行政法的影響產生較晚,美國行政法的產生是同政府積極干預經濟相聯系的,1887年成立的州際貿易委員會被認為是美國行政法的開始。從羅斯福「新政」開始,美國行政法迅速發展,1946年聯邦行政程序法的制定是美國行政法上劃時代的法律,該法以美國憲法中的正當法律程序為基礎,建立起准司法的行政程序。
四、歷史發展比較
外國行政法主要分為兩大法系行政法,即為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和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
1、中國行政法與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
雖然中國屬於大陸法系國家,但中國行政法相對大陸法系其他國家的,特別是法國、德國的而言,起步較晚。從產生開始,中國的行政法就直接或間接的受到德國行政法的影響。
2、中國行政法與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
與英美法系國家相比,中國行政法研究則起步較早,重視程度也較高。中國現代意義的行政法產生於民國初期,而英美法系國家直到19世紀後半葉,其
學者們才開始注意行政法的功能並逐步建立了理論體系。在英國,作為一門科學,行政法研究真正受到重視是20世紀70年代以後的事情;美國行政法的發展是20世紀30年代以後。
從當代行政法的發展趨勢來看,中外行政法日趨融合。兩大法系互采之長,英美法系的行政法范圍向廣義演進,既包括程序法,又包括實體法,既包括內部行政法,又包括外部行政法。過去上訴法院把行政案件看作私法案件,由民事庭審理,現在,上訴法院專設了行政庭,審理行政案件。大陸法系行政法已經突破公法的范圍,在一些行政領域適用私法,在法德等國,行政私法已成為流行詞,公私法的界限日漸模糊。
參考文獻:
1、《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應松年,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
2、《新編行政法學》,譚宗澤,重慶出版社,2001年。

7. 有哪些行政法

行政法涉及的范圍很廣,包括國防、外交、人事、民政、公安、國家安全回、民族、宗答教、僑務、教育、科學技術、文化體育衛生、城市建設、環境保護等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屬於行政法范疇的法律有很多,如《行政處罰法》、《治安管理處罰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許可法》、《立法法》、《公務員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行政監察法》、《人民警察法》、《中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人口與計劃生育法》、《教育法》、《義務教育法》、《職業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師法》、《環境保護法》、《土地管理法》、《礦產資源管理法》等等。此外還有一些行政法規、規章、地方性法規等。

8. 外國法制史的歷程及歷史意義

第一編 古代法律制度

第一章 楔形文字法律

第一節 楔形文字法律的一般概況

第二節 漢穆拉比法典的制度、結構及其歷史地位

第三節 漢穆拉比法典的主要內容」

第二章 古代印度法律制度

第一節 古代印度法律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 古代印度法律的基本特點

第三節 《摩奴法典》的結構、基本內容和影響

第三章 古代希臘法律制度

第一節 古希臘法律的特點

第二節 雅典憲法

第四章 古羅馬法律制度

第一節 羅馬法的一般概況

第二節 羅馬私法的基本制度

第三節 羅馬法的影響



第二編中世紀法律制度

第五章 日耳曼法

第一節 日耳曼法的形成、發展及其基本特點

第二節 日耳曼法的基本制度

第六章 法蘭西王國法律制度

第一節 法蘭西王國法律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 法蘭西玉國的形成和發展

第七章 英吉利王國的法律制度

第一節 英吉利玉國法體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 英吉利王國法律的基本制度

第八章 中世紀西歐羅馬法、城市法和商法

第一節 羅馬法

第二節 城市法和商法

第九章 教會法

第一節 教會法的形成和演變

第二節 教會法的基本制度

第三節 教會法的作用與影響

第十章 中世紀伊斯蘭法

第一節 伊斯蘭法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 伊斯蘭法的淵源和特點

第三節 伊斯蘭法的基本制度



第三編近代法律制度

第十一章 英國的法律制度

第一節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法律制度的改革和發展

第二節 英國法律的基本特點與英國法系的形成

第三節 英國法律的基本制度

第十二章 美國法律制度

第一節 美國法律制度 形成和發展及其與英國法律的關系

第二節 美國憲法

第三節 美國法律的基本特點

第十三章 法國的法律制度

第一節 法國革命後法律的發展

第二節 憲法和行政法

第三節 法國民法典

第四節 法國民法典

第五節 訴訟法典

第十四章 德國的法律制度

第一節 德國統一後法律的發展

第二節 1871年帝國憲法

第三節 1900年帝國民法典

第四節 1871年德國刑法典

第十五章 日本法律制度

第一節 日本近代法律制度的形成

第二節 日本德國憲法

第三節 日本民法典

第四節 日本刑法典

第五節 日本訴訟法典



第四編現代法律制度概述

第十六章 英國法律制度

第一節 現代英國法律發展趨勢

第二節 憲法

第三節 財產法

第四節 契約法和侵權行為法

第五節 家庭法和繼承法

第六節 商法、社會立法和經濟法

第七節 刑法

第十七章 美國法律制度

第一節 現代美國法律制度的一般變化

第二節 憲法

第三節 民商法和經濟法

第四節 刑法

第十八章 法國法律制度

第一節 憲法的發展

第二節 民法、經濟法和社會立法

第三節 刑法的發展和1985年刑事訴訟法典

第十九章 德國法律制度

第一節 魏瑪憲法

第二節 法西斯專政的法律制度

第三節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法律制度

第二十章 日本法律制度

第一節 現代日本法律制度的變化與改革

第二節 憲法

第三節 民法的變化和經濟法的發展

第四節 刑法的變化

第五節 司法制度

第二十一章 第三世界國家的法律制度

第一節 蘇聯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創建與發展

第二節 蘇聯憲法

第三節 蘇聯民事立法

第四節 蘇聯刑事立法

第五節 蘇聯司法制度

緒 言

一、外國法制史學科的對象和范圍

1、外國法制史是以外國歷史上各種類型具有代表性的法律和法律制度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它包括法律發展史和法律制度史兩方面的內容。

2、確定科學范圍的原則。

3、外國法制史同其他相鄰學科一一外國經濟史、外國政治法律思想史和外國部門法史等的關系。

二、外國法制史的時期劃分

1、時期劃分的原則。根據社會經濟形態和與其相適應的不同法律類型和法律制度的特徵進行劃分。

2、外國法制史劃分為四個歷史時期:

古代法律制度;

中世紀法律制度;

近代法律制度;

現代法律制度。

三、外國法制史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及其意義

1、外國法制史是法律史學的一個分支,是我國法律體系中的一們綜合基礎學科。

2、研究、學習外國法制史的意義:幫助我們掌握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來分析、認識法律問題的方法,並提高這方面的能力;擴大知識面,為掌握法學打下比較堅實的基礎;批判繼承外國優秀法律的歷史遺產,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制提供參考、借鑒的資料;弄清來龍去脈,更好地了解當代主要的法律制度及其發展趨勢。

四、外國法制史的學習方法

針對外國法制史同其他法學課程不同的的特點,在學習方法上應注意以下幾點:

1、要掌握基本的歷史發展線索。

2、採用比較的方法,明確不同國家和不同時期法律制度的特點。

3、要循序漸進,注意弄懂難點,掌握重點,兼顧一般。

4、要初步具備世界史知識和主要部門法學知識。

9. 英國對於印度殖民地是怎樣進行統治的

發展單一產業,鼓勵種姓

熱點內容
電力依法治企 發布:2025-08-18 23:28:09 瀏覽:345
構建公共法律服務五大體系 發布:2025-08-18 23:25:46 瀏覽:750
勞動法41條內容42條 發布:2025-08-18 22:58:28 瀏覽:509
農村土地徵用涉及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8-18 22:57:10 瀏覽:99
成品油行政法規 發布:2025-08-18 22:44:25 瀏覽:62
著作權法法律知識競賽題及答案 發布:2025-08-18 22:44:18 瀏覽:645
廣東勞動法生育規定 發布:2025-08-18 22:44:08 瀏覽:919
法治知識網路競賽活動 發布:2025-08-18 22:37:22 瀏覽:407
浦發銀行法律顧問投標 發布:2025-08-18 22:37:09 瀏覽:380
買房婚姻法公平 發布:2025-08-18 22:32:08 瀏覽: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