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繼續盤問
㈠ 繼續盤問的時限是多少
繼續盤問的時限一般為十二小時,如果案情特別重大、復雜,需要採取拘留、逮捕措施的,最多也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此外,盤問的期間,應當保證犯罪嫌疑人的飲食和必要的休息時間。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
對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傳喚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市、縣內的指定地點或者到他的住處進行訊問,但是應當出示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的證明文件。對在現場發現的犯罪嫌疑人,經出示工作證件,可以口頭傳喚,但應當在訊問筆錄中註明。傳喚、拘傳持續的時間不得超過十二小時;案情特別重大、復雜,需要採取拘留、逮捕措施的,傳喚、拘傳持續的時間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不得以連續傳喚、拘傳的形式變相拘禁犯罪嫌疑人。傳喚、拘傳犯罪嫌疑人,應當保證犯罪嫌疑人的飲食和必要的休息時間。
㈡ 警察執行盤查的時候嫌疑人不配合可以怎麼處理
治安拘留,警察在執勤盤查過程中,嫌疑人必須予以配合。
根據我國《人民警察法》
第九條
為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公安機關的人民警察對有違法犯罪嫌疑的人員,經出示相應證件,可以當場盤問、檢查;經盤問、檢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將其帶至公安機關,經該公安機關批准,對其繼續盤問:
(一)被指控有犯罪行為的;
(二)有現場作案嫌疑的;
(三)有作案嫌疑身份不明的;
(四)攜帶的物品有可能是贓物的。
對被盤問人的留置時間自帶至公安機關之時起不超過二十四小時,在特殊情況下,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批准,可以延長至四十八小時,並應當留有盤問記錄。對於批准繼續盤問的,應當立即通知其家屬或者其所在單位。對於不批准繼續盤問的,應當立即釋放被盤問人。
經繼續盤問,公安機關認為對被盤問人需要依法採取拘留或者其他強制措施的,應當在前款規定的期間作出決定;在前款規定的期間不能作出上述決定的,應當立即釋放被盤問人。
(2)刑事訴訟法繼續盤問擴展閱讀:
根據我國《居民身份證法》,警察在下列情況可以要求出示身份證
第十五條
人民警察依法執行職務,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出示執法證件,可以查驗居民身份證:
(一)對有違法犯罪嫌疑的人員,需要查明身份的;
(二)依法實施現場管制時,需要查明有關人員身份的;
(三)發生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突發事件時,需要查明現場有關人員身份的;
(四)在火車站、長途汽車站、港口、碼頭、機場或者在重大活動期間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規定的場所,需要查明有關人員身份的;
(五)法律規定需要查明身份的其他情形。
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拒絕人民警察查驗居民身份證的,依照有關法律規定,分別不同情形,採取措施予以處理。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扣押居民身份證。但是,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執行監視居住強制措施的情形除外。
㈢ 公安機關辦案 比如 23日18時許抓獲嫌疑人 用繼續盤問手續審查嫌疑人,盤問時間12小時 並於23日立案偵查
24日18時之前決定刑拘都是合法的
1、《刑事訴訟法》第92條規定,傳喚、拘傳持續的時間最長不得超過12小時。
2、《刑事訴訟法》第64條規定,拘留犯罪嫌疑人後,除有礙偵查或無法通知的情形以外,應當在24小時以內,把拘留的原因和羈押的場所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或所在單位。
3、第65條規定,公安機關應當在拘留犯罪嫌疑人後的24小時內進行訊問。
要注意的是,拘留後24小時內應通知家屬
㈣ 繼續盤問的繼續盤問和留置的法律性質
繼續盤問和留置制度是由《人民警察法》第9條規定的。公安部在隨後發布的《關於公安機關執行〈人民警察法〉有關問題的解釋》中又特別規定:「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批准,公安派出所,城市公安分局和縣(市)公安局可以設留置室」。據此,有人就理解為在事實上就形成繼續盤問和留置制度的實際內容為:被盤問人經該公安機關批准繼續盤問後,即被留置於留置室,以便繼續盤問。在留置室的設置中,公安部規定,留置室必須具備「安全、衛生、通風、採光」等基本條件。正是出於安全考慮,留置室一般都是「鐵門、鐵窗、鐵鎖」。很明顯,對於公民和社會而言,繼續盤問和留置的現實意義就是公安機關以限制人身自由為手段對被繼續盤問人進行留置以以保證繼續盤問得以順利進行的一種強制性法律措施。於是,他們就提出這種強制措施是行政強制措施還是刑事強制措施的問題?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特別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人民警察法》並沒有明確規定繼續盤問等同於留置,也沒有對繼續盤問和留置的法律含義予以明確,同時也沒有規定對繼續盤問人必須採取留置手段。當然,《人民警察法》在這發面做了模糊處理,具體原因在此暫不討論。依筆者理解,繼續盤問和留置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法律行為。繼續盤問是一種警察調查權(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余凌雲在《警察調查權之法律控制》一文中就明確指出繼續盤問制度是警察調查權),留置是一種行政強制措施。
繼續盤問既然是一種調查權,那麼,被調查對象既可能是自願配合調查,也可能是被強制接受調查。也就是行政法學上的任意性調查和強制性調查。任意調查,是運用最為廣泛的一種調查方法,指純粹依賴被調查人協助和同意而進行的調查;強制性調查即是指依賴強制性手段迫使被調查人接受調查。表面上看,好像繼續盤問是強制調查,但如前所述,《人民警察法》並未規定對被繼續盤問人必須留置,那麼也就可以理解為如果被繼續盤問人自願接受公安民警繼續盤問,那麼,繼續盤問就是一種任意性調查;反之,只有當被繼續盤問人拒絕配合公安民警繼續盤問時,繼續盤問才會是一種強制性調查。
當前的一種通行的觀念是把留置與繼續盤問相等同,這於公安機關依法執行職務是極為不利的。因為留置作為一種行政強制措施,將會引起一系列的法律後果,這在後面再討論。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說留置是一種行政強制措施。
關於對留置的法律性質的認定,《人民警察法》沒有作處明確的規定,對於其法律性質的認識,應當說是走過一段曲折的道路。最初就有人不承認留置是一項行政強制措施,而認為是一項刑事強制措施。
我們知道,刑事強制措施來源於《刑事訴訟法》的明確規定。根據《刑事訴訟法》第六章的有關規定,刑事強制措施只有如下五種:拘傳、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拘留、逮捕。很顯然,留置盤問措施不是刑事強制措施。
根據《人民警察法》第6條的規定,公安機關具有雙重職能,一是刑事偵查職能,即公安機關有權對其發現的犯罪事實立案並採取偵查所需的法律措施;二是行政管理職能。公安機關行使繼續盤問和留置權是一種行政行為,這一點在理論上應當沒有分歧。1997年公安部在下發給各公安機關的《公安機關人民警察基本系質考試復習題要》(公安部政治部編)一書中給留置所下的定義是:「留置是指公安機關為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在一定時間內對被盤問人依法進行繼續盤問的一種治安行政措施。」這里我們注意到,公安部政治部在定義中並未使用「強制」二字 .那麼,留置盤問究竟是不是一種行政強制措施?
行政法學上給行政強制措施的定義是:「行政強制措施,系指國家行政機關為維護和實施行政管理秩序,預防和制止社會危害事件與違法行為的發生與存在,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針對特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人身、行為、及財產進行臨時性約束或處置的限權性強制措施行為」。行政強制措施作為一種獨立的具體行政行為,又作為行政強制行為的一個構成要件,具有下列法律特徵:1、強制性。它意味著當行政機關實施強制措施時,對象人具有隱忍的義務,否則要承擔法律後果;2、非處分性。它一般是限制權利,而不是處分權利;3、臨時性。強制措施都是一種中間行為,而不是最終行為;4、實力性。以作為物理性的動作為特徵,如對人身的約束。仔細分析一下,留置的特徵與行政強制措施的特徵完全吻合。1、強制性。它是不以被盤問人的意志為轉移的;2、非處分性。《人民警察法》第9條明確規定:「經繼續盤問,公安機關認為對被盤問人需要依法採取拘留或者其它強制措施的,應當在前款規定的期間作出決定;在前款規定的期間不能作出上述決定的,應當立即釋放被盤問人。」由此可見,留置具有非處分性;3、臨時性。留置的時間一般為24小時,最長不超過48小時。可見,它只是一種臨時性限制人身自由措施;4、實力性。留置措施是由公安機關負責實施,被留置盤問人在留置期間人身失去自由。
很顯然,從理論上來講,留置是一種行政強制措施。
近幾年來,公安部在一些規范性文件中已經明確承認留置是一項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如1998年10月13日公安部批復給北京市公安局的《關於盤問留置時間可否折抵勞動教養期限的批復》(公復字[1998]4號)中就明確指出「在辦理勞動教養時,對被勞動教養人採取留置等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先期羈押的,其被羈押時間應當折抵勞動教養時間。」
在司法實踐上,近年來已經有一些公民對公安機關的留置決定提起行政訴訟,得到了法院的支持。
1999年4月,湖北省鄂州市農民劉祥安因涉嫌盜竊同村村民的珍珠蚌被鄂州市梁子湖區公安分局留置盤問,後因證據不足釋放。此後,劉祥安狀告該分局非法限制其人身自由。當地兩級法院都認為梁子湖區公安分局留置劉祥安的行為是一項行政強制措施,劉祥安有權對公安機關提出起訴。後來經鄂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以梁子湖區公安分局違反法定程序為由,判決撤銷了該分局對劉祥安的留置決定。
承認留置是一項強制措施,既是法學理論的勝利,也是我國依法治國方略和三個代表重要理論深入人心的必然結果。然而,留置作為一項行政強制措施,就必然會產生一定得法律後果。
㈤ 公安詢問筆錄製作的問題與技巧
行政方面的話,只要表現在以下問題:
需要注意的技巧:
1、一定先了解案情,對案件的關鍵環節作出判斷:這一要領的難點在於快速判斷關鍵環節,爭取在做筆錄前十分有限的時間里多了解案情,同時抓住時機收集提取固定其它證據。
2、一定先列提綱:對本次筆錄要問的內容、要調查解決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可以增強筆錄的目的性、條理性和邏輯性。不要認為很正兒八經,很正式的東西才能稱為「提綱」,拿張廢紙信手寫來也是提綱,關鍵在「寫」,想到的東西養成隨手寫下來的習慣。「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是防止遺漏,提高工作效率質量的秘訣。
3、一定遵照法律規定的時限製作筆錄:依《人民警察法》,繼續盤問(留置)應當留有盤問記錄;依《刑事訴訟法》和《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刑拘後應當在24小時內對犯罪嫌疑人進行訊問、逮捕後必須在24小時內進行訊問。
製作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技巧:
1、提綱里列出的問題,不管被詢(訊)問人如何回答都應記錄。
2、有關證人、物證、書證的記錄要盡可能詳細。
3、有關犯罪行為的四個構成要件的記錄要盡可能詳細。
4、注意使用法律用語。
5、緊扣法律規定,圍繞法律規定進行提問和調查,與行為客觀方面的特徵相呼應。
6、區別不同對象確定筆錄的語氣和提問的側重點。
拓展資料:
公安詢問筆錄內容:詢問筆錄的主要內容是筆錄的核心,能否起到有價值的證據作用,關鍵看主體內容是否清楚、全面。主要內容體現在詢問的五要素中:既何人、何時、何地、何因、何果。
㈥ 對被盤問人的留置時間有何規定
對被盤問人的留置時間自帶至公安機關之時起不超過二十四小時,在特殊情況下,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批准,可以延長至四十八小時。
根據《人民警察法》第九條中的相關內容,得出:
對被盤問人的留置時間自帶至公安機關之時起不超過二十四小時,在特殊情況下,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批准,可以延長至四十八小時,並應當留有盤問記錄。對於批准繼續盤問的,應當立即通知其家屬或者其所在單位。對於不批准繼續盤問的,應當立即釋放被盤問人。
經繼續盤問,公安機關認為對被盤問人需要依法採取拘留或者其他強制措施的,應當在前款規定的期間作出決定;在前款規定的期間不能作出上述決定的,應當立即釋放被盤問人
(6)刑事訴訟法繼續盤問擴展閱讀
人民警察做出盤查行為的執法程序為:
(1)人民警察做出盤查行為之前,應表明執法身份,如未著制式服裝應出示人民警察證件,並告知警察姓名以及所屬機關。盤查過程中應該使用執法文明用語。
(2)盤查行為必須由兩名以上公安機關的人民警察實施。
(3)告知被盤查人對其採取盤查措施的理由、法律依據以及被盤查人依法享有的權利和救濟途徑。
(4)聽取被盤查人的陳述和申辯。
(5)根據盤查程序製作《現場盤問、檢查筆錄》、《繼續盤問通知書》、《繼續盤問登記表》、《暫存物品清單》,由被盤查人簽名或者捺指印,被盤查人拒絕的在筆錄中應予以註明。
(6)對被盤查人採取24小時以上的繼續盤問措施的,應當及時通知其家屬或者單位,無法通知的,應當在筆錄中註明,並由被盤查人簽名或者捺指印。
(7)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程序。
㈦ 人民人民警察法里的繼續盤問四種情形與刑事訴訟法里的刑事傳喚措施有何不同
舉例說明,J縣某企業凌晨3點,保安發現三個小偷在廠內撬窗偷工業品原材料,遂打電話報警,5分鍾後警察趕到,小偷也不見了。警察在附近搜索,發現了一個揀垃圾的可疑人員A,並在其三輪車上發現了部分該廠的工業品原材料和撬棍。這種情況下經過兩名警察當場盤問,這個犯罪嫌疑人不交代其真實身份,或沒有攜帶可以證明其身份的證件,那麼這個小偷符合盤問的1、被指控有犯罪行為(保安指控),2、有現場作案嫌疑(凌晨3點鍾的案件,案發僅五分鍾在現場附近被發現攜帶撬棍)3、有作案嫌疑但身份不清的,4、攜帶物品有可能是贓物的。 實際上,符合上述任何一個條件就可以帶至派出所,經所領導批准,就可以在派出所內繼續盤問,盤問時間是12小時,可以延長至24小時,對不講真實身份的可以延長至48小時。經過調查,該廠被竊工業品原材料價值10000元,屬於數額交代,符合刑事案件立案標准,經局領導批准於當日立案偵查。A在被派出所繼續盤問期間交代其違法犯罪事實,並且交代了同夥B的真實身份,但講不來C的真實身份,為此,對A和B批准刑事拘留,B做為刑拘逃犯上網通緝。過了幾天,有群眾反映在某村的一個出租私房內有一些工業品原材料,經走訪群眾,發現該工業品原材料與該廠被竊的原材料相似。為此,在某日夜裡,民警將住在該出租私房的兩人X和Y抓獲,並對該兩人刑事傳喚。經過訊問,以及A的辨認,發現X=C,為此,再對X即C 刑事拘留。對Y釋放。經過對C的審訊,C交代,H縣的D購買了部分贓物,但不清楚贓物具體數量,為此,J縣公安攜帶對D拘傳證,來到H縣將D抓獲,經查,D明知是贓物而購買了價值3000元的工業品原材料准備轉手賣掉,故對D處以行政拘留10天的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