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行政法院
1. 民國時期司法審判制度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民國時期分為北洋政府時期和中華民國時期。
北洋政府時期:其司法制度有兩個特點,一是普通審
判機關採用四級三審制;二是行政訴訟獨立於普通法院之外。依照《中華民國暫行
法院編製法》,民事與刑事審判機關分為四級,採用「三審制」:初級審判廳,為
普通民事刑事案件的第一審機關;地方審判廳,為普通民事刑事案件的第二審機關
和特別案件的第一審機關;高等審判廳,為普通民事刑事案件的第三審(終審)機關
中華民國時期:國民政府組織法中,國民政府司法院是國民政府的最高審判機關。當司法行
政部隸屬於司法院時,司法院為最高司法機關。
司法院設正副院長各1人。在國民政府組織法中, 其產生方法與其他四院正副
院長相同。司法院下屬的主要機關有最高法院、行政法院與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最高法院是全國終審機關。南京國民政府於1932年公布的《法院組織法》中改
變了原來的四級三審制,仿法國為三級三審制,規定從1935年7月1日起實行。三級
三審制即指法院的設立,分地方法院、高等法院、最高法院3個層次, 分別執行初
審、再審、終審職權。國民黨盡管多年標榜司法獨立,但在很長時期內仍繼續著中
國古代「縣太爺審案」的狀況,由縣長兼為法官。
在未設地方法院的縣,以縣長兼理司法,另設置承審員協助縣長審理案件。這
一制度的弊端連國民黨當局亦已發現,因而決定設立縣司法處,審判官獨立行使審
判權,檢察事務由縣長兼理。此決定於1936年公布後,因抗日戰爭爆發,未能實行,
仍以承審員制度維持,直到1946年,全國才基本結束承審員制度,實行半獨立的司
法處制度,而地方法院未曾普遍設立。
行政法院掌理全國行政訴訟審判事務。
和特別案件的第二審機關;大理院,屬於大理院特別許可權的案件之初審亦即終審機
關,也是不服高等審判廳判決的案件之第三審(終審)機關
2. 民國時期法院屬於國民政府組成部分么
當然屬於是民國政府的一個組成部分了。
3. ~有沒有研究法國政治的~~ 急求法國三大權力機構之間的關系,越詳細越好~還有制憲委員會、行政法院的關系~
半總統制與半議會制結合,介於美國和德國之間。
第五共和的憲法於1958年9月28日由法國民眾全體公民投票通過。1958年10月4日制訂的憲法決定了第五共和國的國家政體運作方式。此後憲法經歷多次修訂,它大大增強了行政機關與議會的關系。
1、總統:國家元首由普選直接選舉產生,任期5年(2000年9月24日法國全民公投之後確立總統任期由七年縮短為五年)。總統主持內閣會議,頒布法律;總統亦是三軍統帥。另外,根據憲法第16條,在面臨重大危機時,總統擁有採取非常措施的權力,例如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或啟動全國動員令等等。
2、總理:由國民議會席次過半黨派或過半聯盟組成聯合政府,並推舉一人為總理,並由總統任命。其為政府的首腦,並根據法國憲法第8條,總理任命政府其他成員。根據憲法第20和21條,在總理的領導下,政府決定並主管國家的政策;領導政府的運作,保證法律的實施;政府向議會負責。
3、議會
國民議會是國家的最高立法機關,總共有577名議員,每名議員代表單一的選區。議會成員由民眾直接選舉產生,任期5年。法國總統有權解散國民議會。
共和國參議院總共有346名參議員(在2010年席次由321席增至346席),參議員由一個選舉機構選舉產生,任期6年(在2004年9月以後,參議員的任期由9年減為6年);而且每2年更換三分之一的參議員;並且,參議院的立法職能受到限制;當兩個議會意見不同時,國民議會擁有最後裁決權。政府對議會的議事日程有很大的影響力。
4、行政法院是專門審理行政訴訟的法院。行政法院是大陸法系地區特有,例如法國、德國、中華民國等,與處理民事、刑事訴訟的普通法院屬兩個體系,包括有自己的地方行政法院、高等行政法院、最高行政法院。在普通法地區中,公民控告政府行政部門的程序和普通民事訴訟無大分別,只是被告換成政府,亦無行政法院之設。
4. 中國有獨立的行政法院嗎
中國的行政力量不交由法院的原因: 1,人民法院是司法機關,不是行政機關,沒有行專政處罰權,不屬能作出行政處罰(包括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 2,《行政處罰法》第十六條國務院或者經國務院授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決定一個行政機關行使有關行政機關的行政處罰權,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權只能由公安機關行使
5. 民國時期第一部行政法是誰起草的
1.史尚寬先生是民國時來期的著名的法學家源,不僅從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民法典的起草,擔任了民國時期的"立法委員"、"考選部部長"等職務,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而且"余復從事著述",涉獵的領域廣泛,幾乎包含了法學的大部分領域,其中主要有民法、刑法、憲法、行政法和勞動法等。
6. 如何找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法院判決書
如果只要看內容的話直接查二檔館出版的民國司法資料就行了
附一張判決書內容:
徐永元與商華順洋行因債務糾葛案
直隸高等審判廳民事判決書
判決
控告人:徐永元,天津縣人,往商門外炮台庄,年四十歲,業商。
代理人:潘自睿律師。
被控告人:華順洋行法商。
代理人:陳義安,寧波人,住新津里,年三十歲,華順洋行經理。
上述控告人對於中華民國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天津地方審判廳就華順洋行與控告人因債務涉訟案件所為第一審判決,聲明控告。經本廳審理,判決如下。
主文
本件控告駁回。
訴訟費歸控告人負擔。
事實
徐永元於前清宣統三年正月十五日,憑中[人]張樹林借到華順洋行行平化寶銀一千兩,將所有坐落炮台庄南胡同地契一紙計平房八間作押,約定是年二月如數清償,立有借約,並由張樹林為承還中保元。
逾期迄未償還,華順洋行乃具情稟請法領事函請交涉公署咨請天津地方審判廳訊追。經該廳迭次審理,因徐永元傳不到案,即時判決。嗣准其聲明窒礙①,重開辯論,訊查前情,判令徐永元於判決確定後十日內照數清償,如未將債務清償,即將作押之平房八間變賣抵償,如不足額或徐永元實不能清償,則張樹林應就其餘欠額即為承還。徐永元不服,聲明控告到廳。
理由
本案爭點即在借約是否控告人出具,及其與張樹林合夥包賣豬鬃之帳款糾葛能否以之對抗債權人。
是已訊,據控告人供稱,地契一約系借與張樹林,向華順洋行借銀一千兩,並呈驗張樹林借用地契字據一紙,以證明該款系張樹林所借。然該地契如系控告人借與張樹林為借款作押,則應由張樹林向華順洋行出具借票,何以借約上張樹林僅為承還擔保人、控告人反為主債務人?核對控告人在原審所書押字,又與借約上押字筆跡相符,是該借約委系控告人出具,即不得謂控告人非主債務人。
控告人既為主債務人,則控告人與張樹林合夥包賣豬鬃其帳款果有如何糾葛,此系控告人與張樹林合夥營業之內部關系,不能以此對搞債權人。
本件控告殊無理由,應予駁回,並照章歸控告人負擔訟費。
再張樹林對於原判承還余欠之部分,既未聲明控告原判,即屬確定,應予毋庸置議。特為判決如主文。
中華民國四年六月十八日
直隸高等審判廳民三庭
審判長推事吳榮鍋
推事胡鳳起
推事趙之駭
書記官郭振錐
7. 民國時期政府部門架構
政府部門設有內政、外交、財政、交通、司法、農礦、工商等部以及軍事委員會、最高法院、監察院、大學院等。
1928年9月,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在南京召開,宣稱全國進入訓政時期,由國民政府執行訓政職責,並決定以五院制組成國民政府。
同年10月,南京國民政府公布《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規定國民政府總攬中華民國之治權,政府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組成,設主席一人,委員十至十二人,國民政府主席兼任陸海空軍總司令。同時,任命蔣介石為國民政府主席兼陸海空軍總司令。
至此,南京國民政府的政權組織形式漸趨完備。
(7)民國時期行政法院擴展閱讀:
南京國民政府採取委員制。由蔣介石、胡漢民、張靜江、吳稚暉等十二人為政府委員,胡漢民為政府主席,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吳稚暉為總司令部政治部主任。
政府各部門設有:秘書長(鈕永建 ),財政部長(古應芬﹐錢新之代),外交部長(伍朝樞),民政部長(薛篤弼),司法部長(王寵惠),大學院院長(蔡元培)。
政府轄區包括江蘇﹑浙江﹑安徽(一部)﹑福建﹑上海﹑南京﹑廣東﹑廣西等。也開始形成寧漢分裂之局面;直到8月武漢的國民黨與國民政府執行分共清黨,以及蔣介石在汪精衛的要求下辭去總司令之後,才宣布合作。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8. 請問國民政府的除行政院外的立法,司法,監察,考試四院各有哪些從屬機構。
立法院內分成內政及民族委員會、外交及僑務委員會、科技及資訊委員會、國防委員會、經濟及能源委員會、財政委員會、預算及決算委員會、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交通委員會、司法委員會、法制委員會衛生環境及社會福利委員會等12個常設委員會,負責審查各領域的政策法規。此外另有紀律、程序、修憲以及經費稽核等4個特種委員會。
司法院為憲法明文規定的司法最高機關,但現在實務上司法院除大法官會議解釋外,並不職司審判,而是最高法院、最高行政法院和公務員懲戒委員會的主管機關,實質上是一個司法行政機關而已。因此目前司法院正擬修改組織落實憲法規定,著手修改包括司法院大法官案件審理法等,希望能將司法院法庭化,以符合憲法規定。
監察院由委員二十九人組織而成,監察委員之中一人任院長,一人任副院長,審計部是監察院下級機關,負責審核全國各機關之財務與總決算
考試院,掌理考試、公務人員之銓敘、保障、撫恤、退休;及公務人員任免、考績、級俸、升遷、褒獎之法制事項。 上述職權由考選部、銓敘部、公務人員退休撫恤基金監理委員會及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分別掌理。
9. 我國是在什麼時期開始建立行政訴訟制度的
行政訴訟制度自1914年在有著長期專制統治傳統的中華古國嘗試建立已有80多年的歷史。
在這樣一個漫長的時間段中,行政訴訟制度的命運隨著中國經濟、社會、政治以及文化的急劇變遷而變化。在新中國成立以前,由於缺乏法治成長的政治基礎、經濟基礎、文化基礎及和平環境,行政訴訟制度只能作為一個紙面上的法存在,並未發揮多少實在的功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微乎其微2.新中國成立後,由於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和依政策治國觀念的束縛,行政訴訟制度沒有得到重視。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開展,市民社會在國家之外逐漸得以發育,個人獲得越來越多的自主空間,要求國家保護其利益的願望愈益強烈,權利意識大為增強。而在政治體制的改革中,強調黨政分工和國家機關之間的合理分工,為司法機關監督行政機關掃清了體制障礙。行政訴訟制度的基礎從多方面得以奠定。
1989年4月,在此前所頒布的大量涉及行政訴訟的單行法律、法規以及行政審判實踐的基礎上,第七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通過了《行政訴訟法》,並於1989年10月1日起開始施行。行政訴訟法的制定和實施標志著中國社會主義行政訴訟制度最終得以確立並走向成熟,是社會主義中國民主法治建設中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誠如有學者指出的,在中華民族近兩千年的成文法歷史中,在中國法律現代化的進程中,該法的頒行意味著「一場靜悄悄的革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