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簡答一級復議制度
㈠ 行政法行政復議問題
復議機關可以是縣政府和市土地局,所以A不對。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版
(1999年4月29日九屆人大權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 同日公布 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十二條 對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工作部門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由申請人選擇,可以向該部門的本級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向上一級主管部門申請行政復議。對海關、金融、國稅、外匯管理等實行垂直領導的行政機關和國家安全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上一級主管部門申請行政復議。
㈡ 對裁定不服,申請復議:哪些是向本院要求復議,哪些是向上一級要求
法院的裁定不能復議,只能在生效前上訴,上訴的是向上一級法院上訴,當然可以通過本級法院向上級法院上訴,也可以直接向上級法院上訴。
㈢ 什麼是一級服復議制度行政法
一級復議制度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可以向該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只能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不得再向復議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制度。即不服從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向法定的復議機關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機關作出的復議決定是行政終局決定,行政相對人不服不能再向上級國家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制度。
一級復議制度是我國《行政復議法》確立的基本制度,主要是考慮到我國行政復議決定在多數情況下並非最後救濟手段,當事人對復議決定不服,還可以提起行政訴訟,仍可以得到人民法院兩極審判的救濟,這樣就沒有必要在行政系統內實行兩極或多級復議制度,以免行政爭議在行政系統內遲遲不能解決,對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產生不利影響,而且影響行政效率的提高。
《行政復議法》第14條規定對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對於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作出的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也可以向國務院申請裁決,國務院依照《行政復議法》的規定作出最終裁決。上述規定實際上規定了以國務院作出最終裁決的行政復議為特徵的多級復議形式的存在。不過這樣的多級復議只適用於對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作出的就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實施的具體行政行為而進行的行政復議予以再次復議,而復議機關只能是國務院。
參考資料:http://www.gxtvu.com.cn/ewest/web_courseware/law/0196/page/9-3.htm
㈣ 行政復議的基本制度有哪些
行政復議基本制度包括一級復議制度、合議制度、書面審查制度、迴避制度、聽政制度和法律責任追究制度。
㈤ 關於行政法中的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
先和你說說他們的性質和區別。
行政復議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在行使其行政管理職權時,與作為被管理對象的相對方發生爭議,根據相對方的申請,由上一級國家行政機關或者法律規定的其它機關依法對引起爭議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並作出決定的活動。
行政復議,以書面審查為主,以不調解為原則。行政復議的結論做出後,即具有法律效力。
注意:只要法律未規定復議決定為終局裁決的,當事人對復議決定不服的,仍可以按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請訴訟。
注意:當事人提出行政復議,必須是在行政機關已經做出行政決定之後,如果行政機關尚沒做出決定,則不存在復議問題。
行政復議以行政相對方的申請為前提。行政管理相對方提出復議申請是因不服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而產生的。行政復議是行政機關處理行政爭議的活動。
簡單來說:復議的任務是解決行政爭議,而不是解決民事或其他爭議。
行政訴訟是指公民、法人或其它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法定程序與要求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並由人發法院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並作出裁決的活動。
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是兩個並行的法律救濟制度。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而言,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都有對其合法權益保護的救濟功能。但兩者有著區別,行政復議是行政機關內部的監督制度,是在行政訴訟之前進行的。而行政訴訟是司法救濟,由人民法院作出訴訟裁決,是最終的解決辦法,也被稱作「司法最終救濟」原則。兩者比較而言。
現在回答你的問題:申請了行政復議,如果對復議結果不服,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後15日內,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但不是所有的案件都可以進行訴訟的。
行政訴訟不受理的案件有:1、國家行為。2、刑事司法行為。3、不具有強制力的行政指導行為。4、抽象行政行為。5、駁回當事人對行正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6、對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7、法定行政終局裁決行為。8、行政機關作出的涉及該行政機關公務員權利、義務決定的行為。9、行政調解行為。10、法定行政仲裁行為。
我國《行政復議法》第16條第2款明確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人民法院已經依法受理的,不得申請行政復議。
同時進行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是給自己找麻煩,也不符合規定。你只要分清兩者的區別,什麼類進行什麼訴訟就好了。行政復議不服再進行行政訴訟就行了。
㈥ 行政法中的復核與復議有什麼區別
1、含義不同
復議是司法機關根據有關機關和當事人提出的申請或要求,對已作專出的決定重新予屬以考慮,或重新審查處理。
復核是審查核對,指法院判處死刑案件的特定司法程序;再次審核一次。
2、強調不同
復議指對已經作出了決定的事項做再一次的評議和討論,確定原決定是否符合法律規定,以及是否符合事實。
而復核強調的是對某一事項的決定作出進一步的討論核實以提高決定的正確性。
3、所需要的場所不同
復核就是校驗交易,通常用在對公業務中,由於對公業務金額數量龐大,需要另一個櫃員進行復核,如財政非稅業務中,一個櫃員做了繳款書錄入交易後,由另一個櫃員做繳款書復核交易,這樣保證金額,數據的安全性,復核櫃員不能與錄入櫃員相同。
中國刑事訴訟法規定,司法機關對控告的案件經過審查後認為沒有犯罪事實,或犯罪事實顯著輕微,不需追究刑事責任的,不予立案,並將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申請復議。
㈦ 簡述行政復議制度的優缺點
優缺點肯定是相較於其他制度(行政訴訟)而言,如此的話,行政復議的優點就在於它的救濟、監督和效率等方面要優於行政訴訟,而缺點則是公正性方面存在疑問。
按說,救濟、監督和效率都是行政訴訟所具有或追求的,但是相較而言,復議更有優勢(否則行政法領域就不會有兩種獨立的救濟體制)。
1.救濟更為全面。由於行政復議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審查實行合法性和合理性全面審查的原則,其較行政訴訟的合法性審查更為廣泛,對行政相對人的救濟更為全面、恰當。在受案范圍方面,行政復議還可以附帶審查部分抽象行政行為,對相對人的權益的保護更為徹底。此外,行政復議費用無需相對人承擔,由行政復議機關的行政經費予以保障。
2.監督更為有效。行政復議是一種特殊的行政監督制度,它是建立在行政隸屬關系基礎上,由上級行政機關對所屬下級行政機關違法或不當的行政行為進行的層級監督。行政訴訟畢竟是司法審查,其有限性導致在審查力度、裁決種類、法律責任和監督措施上都不如行政復議。因此,行政復議對行政機關的監督更為有效。
3.效率更高。主要體現在行政復議的程序設計上便捷高效。如復議程序的環節沒有訴訟程序那麼嚴格,對復議時效的相關規定較行政訴訟為短,不停止執行原則的規定亦能有效維護行政管理秩序。
由於行政復議是行政機關內部監督機制的一種,在傳統的請示、命令管理模式下,上下級之間已經形成了一體化的關系,而復議機關本身就是被申請人的上一級行政機關,難以保證行政復議的公正性。
㈧ 行政法關於復議的一個問題
---有點亂吧,復議的話一般是找上級機關,而且被申請人一般都是行政機關或者授權的組織,如果是對法院你不服,一般是申訴或者是上訴。
㈨ 關於行政法 請幫我解釋一下 謝謝
關於行政法 請幫我解釋一下
葉赫那拉解答;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區別;
一、處理機關不同。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的處理機關是不同的,前者是行政機關,後者是人民法院,即司法機關。
二、t適用法律、性質不同。處理機關的不同決定了它們行為性質上的區別:
1、行政復議機關的復議行為屬於行政行為,它是一種行政機關內部的級別監督制度,對相對人來說,這是一種行政救濟的手段;
2、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的活動屬於司法活動,是人民法院對行政機關的監督活動,是人民法院行使司法權對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對行政相對人來說這是一種訴訟救濟的手段。
3、行政復議程序由行政復議法調整,行政訴訟程序由行政訴訟法調整。
三、受案范圍不同;
1、行政復議范圍大於行政訴訟范圍。屬於行政訴訟范圍的,必然屬於行政復議范圍;但屬於行政復議范圍的,未必屬於行政訴訟的范圍。
2、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限於人身權和財產權方面:行政復議的受案范圍除行政行為對人身權、財產權的侵犯外,還包括對受教育權和其他權利的侵犯。
四、審查標准不同。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都以具體行政行為為審查對象,但其審查標準是不同的。行政復議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與適當進行審查;行政訴訟原則上只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對不適當的具體行政行為不予審查。此外,行政復議法對復議的申請范圍作了擴大的規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更全面的保護。
五、審理方式和審理制度不同。行政復議是行政機關內部的上級對下級的監督監督制度,是高層級的行政權對低層級行政權的監督。所以監督是全面的,不僅限於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審查,還包括對具體行政行為合理性的審查。甚至不僅包括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審查,而且在對具體行政行為審查的同時,還可以審查作為具體行政行為的依據的規章以下的行政規范性文件。行政復議一般實行書面復議制度,也就是說復議機關在審理復議案件時,僅就行政案件的書面材料進行審查,不傳喚申請人、被申請人、證人或其他復議參加人到庭,這樣可以節省時間精力和費用;而行政訴訟一般不實行書面審理制度,當事人雙方必須到庭,相互答辯。行政復議實行一級復議制,也就是說對復議機關的復議決定,一般不得再請求復議;而行政訴訟實行兩審終審制,當事人對一審裁判不服的,可依法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而且行政訴訟是行使司法權來審查行政行為,一般只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對行政機關行使自由裁量權的合理性,則不屬於審查范圍。
六、處理許可權不同。行政復議機關在復議中解決糾紛的許可權與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解決糾紛的許可權大有區別。行政復議機關通過對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進行全面審查,依法可作出維持、責令履行、撤銷、變更、確認、賠償損失等行政復議決定。行政復議以變更原處理決定為常見,而行政訴訟則只能對顯失公正的行政處罰予以變更。這是因為,在行政復議中,審查機關與被審查機關屬於同一系統主體,而在行政訴訟中,審查機關是司法機關,被審查機關則是行政機關,是兩個不同系統的主體,它們受到行政機關與司法機關分工的約束。
七、處理依據不同。行政復議案件的審理以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以及上級行政機關制定和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為依據;而行政訴訟案件的審理則只能以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為依據,以行政規章為參照。
八、法律效力不同。行政復議一般沒有最終的法律效力,相對人對復議不服,還可以提起行政訴訟;只有在法律規定復議裁決為終局裁決的情況下,復議才具有最終的法律效力,相對人不能再提起行政訴訟。只有全國人大及其黨委會制度的法律才有權規定哪些案件的行政復議能夠有終局裁決權。行政機關自己制度的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不能為自己設定終局裁決權。地方法規也無權規定行政復議的終局裁決權。行政訴訟則具有最終的法律效力,無論有沒有經過行政復議的案件,一經行政訴訟,訴訟的裁判結果就是有最終效力的結果,不能再由行政機關復議。而行政訴訟的終審判決則具有最終的法律效力,當事人必須遵行。
㈩ 行政復議可以復議幾次
法律分析:只可以復議一次;依據行政法的規定,我國實行一級復議制度,即對復議決定不服,只能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不得再向復議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制度,如果對復議不服,不能再復議,但是可以提起訴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第九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自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十日內提出行政復議申請;但是法律規定的申請期限超過六十日的除外。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當理由耽誤法定申請期限的,申請期限自障礙消除之日起繼續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