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中的變更訴訟請求
❶ 行政訴訟中駁回起訴和駁回訴訟請求的區別
駁回起訴是指人民法院認為原告不是合格的訴訟主體或者所提出的訴訟請求不屬於人民法院受理審判的范圍而作出的不予審判裁定。駁回訴訟請求是人民法院認為原告請求的內容沒有事實依據或者沒有法律依據而作出的對其請求不予支持的判決。兩者的區別在於:
1、解決的問題不同。
駁回起訴解決的是程序問題,法院不受理,不表明原告的請求不能得到支持,但需要通過其他途徑解決。如我國法律規定,確認土地權屬是政府的專有權利,法院無權對土地確權,假設原告起訴要求法院對土地的權屬予以確認,法院就會以該請求不是法院的受案范圍為由駁回原告的起訴。原告被駁回起訴後,權利並不喪失,他可以請求政府對爭議的土地進行確權。
而駁回訴訟請求解決的是實體問題,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說明原告的訴訟請求沒有依據,就是沒有證據證明原告所主張的權利的存在。如某甲起訴要求某乙歸還欠款,但他把欠條丟失了,也提不出其他證據證明某乙欠他的錢,某乙也不承認欠某甲的錢,在此情況下,法院就會駁回某甲的訴訟請求,某甲要求某乙歸還欠款的權利就從實體上不能得到法院的支持,通俗地說,就是法院認為某乙不欠某甲的錢。
2、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同。
人民法院駁回原告的起訴使用裁定書,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使用判決書。
3、產生的法律後果不同。
原告被人民法院駁回起訴後可以尋求其他途徑維護自己的權利,被人民法院駁回起訴後,由於人民法院的判決具有既判力,除非其搜集到了新的證據,他所爭議的問題就不能再被審理了。
駁回起訴還是駁回訴訟請求是一個理論性較強,在司法實踐中爭議較多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導意見是,如果分不清就駁回訴訟請求。
❷ 行政法中什麼時候判決維持什麼時候判決駁回訴訟請求
具體行政行為證據抄確鑿,適用襲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的,判決維持。
具體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並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
⒈主要證據不足的;
⒉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
⒊違反法定程序的;
⒋超越職權的;
⒌濫用職權的。
這個在行政訴訟法中有具體闡述。希望對你有幫助。
❸ 在行政訴訟中,人民法院對什麼的具體行政行為,可以作變更判決
在行政訴訟中,人民法院對行政處罰顯失公正,可以作變更判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人民法院經過審理,根據不同情況,分別作出以下判決:
(一)具體行政行為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的,判決維持。
(二)具體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並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
⒈主要證據不足的;
⒉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
⒊違反法定程序的;
⒋超越職權的;
⒌濫用職權的。
(三)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職責的,判決其在一定期限內履行.
(四)行政處罰顯失公正的,可以判決變更。
(3)行政法中的變更訴訟請求擴展閱讀:
變更判決是人民法院行使司法變更權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理性進行審查的結果。變更判決的實質是司法權直接確定了相對方在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因此,它的適用有非常嚴格的限制,僅限於顯失公正的行政處罰。
顯失公正是指行政處罰雖然在形式上沒有違法,但處罰結果嚴重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顯失公正的表現形式有:
(1)畸輕畸重。指處罰與相對方的違法程度明顯不對稱,嚴重違反比例原則。
(2)相同情況不同對待或者不同情況相同對待。變更判決原則不得加重對原告的處罰,但利害關系人同為原告的除外。
❹ 新行政法規定那類行政案件可以調解
您好!下列九種情況可以調解:
一、具有行政行為存在違法或者不當 ,被告得自行變更或者撤銷原行政行為的情形的案件。
此類案件律師在認為行政行為在程序上或實體上有瑕疵時 ,可以明確提出要求被告變更或撤銷原瑕疵行政行為的請求,並在原告要求或同意的情況下積極主張對因瑕疵行政行為給原告造成的損失進行賠償和解。
二、涉及行政自由裁量權行使的案件。
有些情況行政行為屬於合法但不合理的情形。對於合法但存在合理性問題的行政行為 ,法院可以行使自由裁量權、變更不合理的行政行為。既然如此,律師可以把握時機,幫助被代理人適時提出或參與行政和解,從而既可以使行政機關改變不合理的行政行為,又維護了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從而達到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三、因土地徵收、徵用或出讓、房屋拆遷、資源環境等行政爭議或群體性的可能影響公共利益或社會穩定的案件。
此類案件是我國當前快速發展期和社會轉型期的重要法律事件。土地徵收、徵用或出讓、房屋拆遷、資源環境等類行政案件如處置的不好,極有可能會發展為影響社會穩定,乃至於和諧社會的構建。此類案件的主要矛盾點往往在於群體性、極端性。而抓住主要矛盾,努力促成此類案件的行政和解,往往會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對於律師來說就是執業良好效果。
四、涉及行政裁決行為的案件。
行政裁決行為的目的是解決民事爭議 ,現實中這種行為是很多見的。如行政機關在涉及拆遷事項中的裁決行為。近年來呈逐年劇增趨勢。行政裁決訴訟案件一般存在三方關系人 ,即原民事爭議的雙方和作出裁決的行政機關。行政機關在裁決過程中對原民事爭議的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進行了處理。在行政訴訟過程中 ,若民事爭議的雙方當事人變更其主張甚至放棄其民事權利那麼行政案件就有了進行和解的基礎。律師在此類案件的代理過程中應當努力追求民事爭議的雙方當事人之間有利於己方當事人的和解方案,並以此力促所涉行政裁決的撤銷。
五、涉及行政合同行為的案件。
行政合同兼具行政性和合意性。與一般的行政行為不同,行政合同的相對方對是否訂立合同及合同的內容有一定的選擇權。行政合同訂立後,相對方可以對合同的內容提出修正的建議,行政機關也可以作出一定的讓步。因此,對因行政合同引起的爭議,適時、恰當的有效和解方案的提出,以及進一步的行政和解的達成,不但具備基礎條件,同時還具有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積極意義。
六、涉及不履行法定職責的行政行為的案件。
實踐中行政機關不履行其法定職責的情形常常表現為行政相對方向行政機關提出申請,行政機關卻拒絕或拖延履行。相對方起訴 ,法院通過審查認為行政機關應當履行法定職責而未履行的,按照現行法律的規定,只能判決其履行職責。相對方的最終目的並不是在法院勝訴,而是通過行政機關履行職責獲益。所以在該類行政案件中,法院可以組織雙方協調促使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如果行政機關履行其職責,就滿足了原告的訴訟請求 ,繼續審理案件也就沒有意義了,避免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
七、涉及行政賠償或行政補償糾紛的案件。
行政賠償、行政補償糾紛案件爭議的主要內容是賠償、補償數額問題,而此種數額上的爭議採用和解的方式加以解決往往比較便宜,並容易為當事人所接受。特別是在目前我國行政補償立法尚不夠發達、完備的法治環境下,採用行政和解的方式解決糾紛就更具有積極意義。
八、涉及自然資源所有權、使用權權屬的行政裁決、行政確權的行政爭議中,
當事人就所涉權屬達成調解、和解協議的;或者該調解、和解協議的履行需
要變更原具體行政行為的案件。
此類案件採用行政和解方式的基礎在於當事人就所涉權屬達成調解、和解協議,原行政裁決或行政確權已經失去意義或需要變更。既讓如此,此類案件採用行政和解方式結案也是最佳的方式選擇。
九、有關法律、法規對解決該行政爭議沒有規定或者規定不明確的案件。
當前在我國的法律實踐中,有些行政爭議案件尚存在法律法規沒有規定或者規定不明確的狀況。如電力監管法律中的行政行為的行政補償、環境事件具體行政行為等等諸多方面。對於諸如此類沒有規定或者規定不明確的案件,採用行政和解的手段、方式解決糾紛、化解矛盾更具有積極意義。
綜上,針對由於城市拆遷、征地補償等行政案件大量增加,一些行政案件呈現出當事人之間矛盾激化,導致群體性事件發生等現實狀況,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局出發,作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工作者的律師,應積極探索促進行政案件當事人行政和解的工作方案,努力尋求妥善化解行政爭議、減少社會對抗、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的有效途徑,為化解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社會做出律師能夠做出的貢獻。謝謝閱讀!
❺ 行政法中的 「一並審理」 和 「合並審理 」有什麼區別、、
一並審理是指同一個訴訟主體基於同一個事實提出不同的訴訟請求。其專不同的訴屬訟請求之間具有關聯性,所以決定一起審理。 合並審理是不同的訴訟主體對同一個行政行為提出的訴訟請求,因起訴對象是同一個具體行政行為,為了方便,法院可以合並審理。
❻ 在行政法學中,如何理解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消滅,請舉例說明
(一)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
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是指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之間形成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除必須存在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和客體以及內容以外,還必須具備以下兩個基本條件:
1.具有相應的行政法律關系賴以發生的法律根據,即有相應的行政法律規范的存在。沒有行政法律規范的確認和調整,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就無法確定,也就不可能形成行政法律關系。2.具有導致行政法律關系發生的法律事實。沒有法律事實存在,即使有行政法律規范,也不可能形成行政法律關系。
行政法律事實就是由行政法律規范所規定的能夠引起行政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的客觀現象或事實,簡稱法律事實。包括法律事件和法律行為兩大類。
法律事件是指與當事人意志無關的那些法律事實,如人的出生、死亡,自然災害和意外事件等。法律行為是指當事人有意識的能產生相應法律後果的活動,如行政主體的治安管理處罰行為、行政相對方申請某種許可證的行為等。既可以是合法行為,也可以是違法行為。
(二)行政法律關系的變更
行政法律關系的變更就是指行政法律關系構成要素的變更。包括:
1.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變更。主體的增加、減少或改變。
2.行政法律關系客體的變更。物、行為或精神財富的變更。
3.行政法律關系內容的變更。權利義務發生變化。
(三)行政法律關系的消滅
行政法律關系的消滅是指行政法律關系權利義務的消滅。包括:
1.一方或雙方當事人的消滅;
2.權利義務內容的消滅。原行政法律關系中的權利義務已實現或為新的內容所代替。
❼ <<秋菊打官司>>中關於行政法的幾個問題.
1屬於行政處罰性質;因為村長打人觸犯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公安局有權對這種糾紛進行行版政處權理,但這種行政處罰行為不是終局性的,所以秋菊可以對這種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訴訟。
2有法律拘束力,但不可以由村長帶交,要有公安局送達。
3不是的 可以口頭向公安機關報案 甚至起訴都可以口頭
4可以,可以進行行政復議,行政處罰法有規定對行政行為不服的可以提出行政復議或起訴
5合適 性質復議是到上一級行政機關提出,但可以通過原行政機關提出。
6對,對復議不服,可尋求司法救濟。
7有權,委託合法
8這里其實是出現了新的證據,法院可以發回重審 也可撤消原判 作出新判決
9此時村長是犯罪嫌疑人 當然可以拘捕
❽ 行政法中關於執行申請期限有哪些規定
1、 90天,《行訴法》司法解釋 第九十條 行政機關根據法律授權對平等主體之版間民事爭議作出裁決後權,當事人在法定期限內不起訴又不履行,作出裁決的行政機關在申請執行的期限內未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的,生效具體行政行為確定的權利人或者其繼承人、權利承受人在90 日內可以申請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2、180天,《行訴法》司法解釋 第八十八條 行政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其具體行政行為,應當自被執行人的法定起訴期限屆滿之日起180 日內提出。逾期申請的,除有正當理由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3、《行訴法》司法解釋 第八十三條對發生法律效力的行政判決書、行政裁定書、行政賠償判決書和行政賠償調解書,負有義務的一方當事人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4、第八十四條申請人是公民的,申請執行生效的行政判決書、行政裁定書、行政賠償判決書和行政賠償調解書的期限為1年,申請人是行政機關、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為180日。
5、申請執行的期限從法律文書規定的履行期間最後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中沒有規定履行期限的,從該法律文書送達當事人之日起計算。
逾期申請的,除有正當理由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❾ 法院是如何判決一個起訴案例的變更和撤銷的.
同一個案件,同一個事實,同一家高級人民法院,卻先後出現兩個截然相反的認定、判決。
這是一起「民告官」的行政官司,終審、再審判決均由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海南省高院」)作出。
一起土地糾紛,法院一審二審均認定土地證合法
陳世周和麗華基公司原本是合作愉快的買賣雙方。
2008年10月27日,麗華基公司與陳世周簽訂了《土地出讓協議書》,受讓陳世周名下的位於海口市秀英區海榆西線九公里處北側的11646.11平方米土地使用權。
麗華基公司表示在協議簽訂後向陳世周支付了1240.5699萬元,高出當時該地的基準地價35萬元/畝,以84萬元/畝為成交價,同時也代陳世周繳納稅款116.730011萬元,僅剩下百萬余元尾款。
2010年3月12日,海口市政府將上述土地過戶登記到麗華基公司名下,分別為海口市國用(2010)第003254號、第003261號。
海南在2010年1月正式獲批建設國際旅遊島,全島范圍內的土地價格也因此開始突飛猛進。當年年底,陳世周以妻子王瓊玉名義向海口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以海口市政府頒土地證違法為由,上訴請求撤銷其頒給麗華基公司的土地證。
2011年5月9日,海南省高院二審駁回了陳世周的上訴請求,維持海口市中級人民法院原判,即判決海口市政府給麗華基公司頒發的003261號土地證合法。可陳世周不服,申請海南省高院再審。
陳世周堅持認為和麗華基公司辦理變更登記申請時自己沒有親自到場簽名,認定海口市政府的變更登記違法。海南省高院在二審審判中,雖認為陳世周堅持的「沒有親自到場簽名」事實成立,但依照《土地登記規則》和《土地變更登記若干問題的規定》,其中並沒有要求在土地變更登記過程中雙方親自到場,而是側重於要求雙方共同申請。
對此,海口市政府辯稱,本案屬於國際旅遊島建設後產生的土地糾紛案件之一,實際上是陳世周本人對自己土地增值沒有作出正確判斷,現在是對自己以前轉讓土地真實意願的反悔。
麗華基公司也認為,《土地出讓協議書》是陳世周親筆簽名的,代表他的真實意思,所有證據顯示陳世周一直都申請土地過戶,因此這宗土地過戶申請是雙方真實意願。
全國律協行政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北京才良律師事務所主任、土地法專家王才亮認為,陳世周自己簽的名,但是沒有親自到場去簽,從法律上來講,雖有瑕疵,但不導致無效。
法院再審撤銷其作出的二審判決,暗指有相關部門介入
2013年年中,案件開始「逆轉」。
2013年6月8日,海南省高院的(2012)瓊行再終字第4號行政判決書撤銷了自己之前的終審判決和海口市中級人民法院的行政判決,判決撤銷海口市政府頒給麗華基公司的003261號《國有土地使用證》。
作出這一判決的依據,系海南省高院的前後兩組審判法官,對陳世周沒有親自到場辦理土地使用權轉讓手續這一核心事實的認定發生了根本變化。
海南省高院(2011)瓊行終字第70號判決書認定:「盡管本案在辦理土地使用權變更登記的過程中,海口市政府在當事人沒有提交原土地使用權證的情況下,便給麗華基公司辦理土地使用權變更登記,致辦證程序存在瑕疵,但該瑕疵並不影響海口市政府頒證行為結果的正確性。」
到了海南省高院的(2012)瓊行再終字第4號行政判決書時,判決書對這一事實的認定從「瑕疵」變成了「程序性違法」,該判決書寫道:「正是由於海口市政府在給麗華基公司頒發土地使用權證存在上述的程序性違法,陳世周以此主張土地轉移登記行為不屬於其真實意思表示,導致雙方當事人發生糾紛,並多次訴訟,已經嚴重影響到陳世周的實體權益。」
「這個案子如果沒有當事人的投訴以及相關職能部門的介入,一般情況下是不予撤銷的。」該案審判員鄭船給麗華基公司的釋明筆錄中稱:「法院雖然作出了撤銷辦證的判決,但是原審已查明,你公司與陳世周的買賣行為是真實公平的。」
「麗華基公司負責人沈春生通過不正當手段用了15個月過戶,我就向有關機構反映了這個事情。」陳世周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
沈春生用了哪些不正當手段?面對這個疑問,陳世周並沒有給出明確回答。
「基於行政頒證行為被撤銷」,審判員鄭船還在釋明筆錄中向麗華基公司建議:「為了保證你公司的合法權益,建議通過民事案件保護權益,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陳世周履行合同,辦理過戶手續,並向法院申請訴前保全。」
而據中國法院網的報道,海南省高院是最早開展在判決後向當事人釋明的法院之一。2006年起,海南省高院開始執行《關於實行判後釋明聽證的規定》,這一舉措被有關媒體解讀為可以讓當事人感受到公平正義、化解對立情緒,有效遏制涉法上訪,起到了一種司法救濟的作用。
根據審判員的建議,麗華基公司隨即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麗華基公司稱,從今年3月至今,海南省高院已受案開庭半年多,該案還是沒有判決。
對於該案件中「有關部門如何介入、影響案件」、「法院釋明是否會讓訴訟方認為法院不能獨立審判」等疑問,中國青年報記者聯系采訪了海南省高院。海南省高院有關部門負責人回應,案件還在審理當中,建議待判決之後再進行報道。
❿ 行政訴訟中訴訟請求
在2014年11月1日新修改《行政訴訟法》引入了一並審理相關民事爭議制度。2015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為了正確適用新修改的《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進一步對行政訴訟中一並審理相關民事爭議的相關訴訟程序問題進行了規定。但是,在審判實務中應當怎樣一並審理相關民事爭議,何種情況下不適合進行一並審理,裁定中止行政訴訟,將相關民事爭議交由民事訴訟解決,仍缺乏相應的具體操作規定和判斷標准。
行政訴訟中適用一並審理民事爭議的案件范圍
1.涉及行政許可的案件。如規劃部門許可房地產開發商甲在居民乙的房屋附近建設商品房,乙認為商品房建成後會影響其通行和採光,對規劃部門提起行政訴訟,同時對甲提起民事訴訟。此時,當事人申請一並解決行政爭議和民事爭議的,人民法院可以一並審理。
2.涉及登記的案件。如甲乙二人為房屋的共有人,甲背著乙將房屋出售給丙,並通過偽造簽名、找人冒充等方式將房屋所有權人變更為丙。乙知情後,以房屋所有權變更登記未盡審查義務,侵犯其財產權利為由起訴房地產登記機關,請求變更房屋所有權登記,同時,對甲、丙二人提起民事訴訟。此時,當事人申請一並解決行政爭議和民事爭議的,人民法院可以一並審理。
3.涉及徵收、徵用的案件。如甲將自己的房屋出租給乙後到外地長住。半年後政府決定徵收該區域所有房屋,乙冒充所有權人出面與房屋徵收部門協商補償數額,後協商不成,房屋徵收部門作出補償決定,乙未提起訴訟並領取了補償款。甲知情後,認為補償對象錯誤並且補償過低,就補償決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並同時對乙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返還冒領的補償款。此時,當事人申請一並解決行政爭議和民事爭議的,人民法院可以一並審理。
4.涉及行政機關對民事爭議所作的裁決的案件,即行政裁決案件。行政裁決主要適用於對土地、草原、水面、灘塗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爭議和對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的爭議。比較典型的是行政機關對土地權屬爭議所作的裁決。根據土地管理法的規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30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如甲、乙對宅基地使用權產生爭議,鄉人民政府作出宅基地使用權歸乙的處理決定,甲對處理決定不服,提起行政訴訟,並對乙提起民事訴訟,要求乙歸還宅基地使用權。此時,當事人申請一並解決行政爭議和民事爭議的,人民法院可以一並審理。
適用一並審理相關民事爭議的條件
在行政訴訟中一並審理相關民事爭議,是兩種不同性質的訴訟並存,應當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行政訴訟成立、符合起訴條件、起訴期限等規定,行政訴訟案件中必須同時存在著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行政爭議處於核心地位。行政訴訟是必須已經成立的,因為行政訴訟的成立是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的前提和基礎;如果行政訴訟不成立,附帶民事訴訟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就不會存在什麼附帶民事訴訟的問題,只能就產生的民事爭議單獨提起民事訴訟。如果民事訴訟不成立,也只能就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提起行政訴訟。
2、行政訴訟與相關的民事爭議訴訟之間必須具有相關性。即基於同一行政行為引起了性質不同的行政爭議和民事爭議。行政相對人一方面不服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提起行政訴訟,另一方面又認為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對自己的民事合法權益產生了影響,提起附帶民事爭議。但附帶的民事訴訟所針對的必須是行政機關有權裁決的那部分民事爭議,而且民事爭議的解決有待於行政爭議的解決。
3、行政訴訟與相關的民事爭議的訴訟請求必須有內在的關聯性。行政訴訟涉及相關民事爭議中有兩種不同性質又相互聯系的訴訟請求,一種是行政法性質的訴訟請求,行政相對人不服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認為該行政行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權益,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或變更該具體行政行為;另一種是民法性質的訴訟請求,行政相對人認為行政機關的該行政行為對自己的民事權益產生了影響,請求人民法院判令對方當事人停止侵害、賠償損失等。這兩種不同性質的訴訟請求可以在同一時間由同一人提出,也可以在不同時間由不同人提出,但必須在行政程序開始後,最遲在人民法院法庭調查中提出,即行政訴訟和民事訴訟必須發生在同一訴訟程序中。
4、必須有當事人在一審行政訴訟程序中提出一並審理相關民事爭議。如果當事人只對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不服提起訴訟,人民法院只能就被訴的行政行為是否合法作出判決,而不能解決民事爭議的實體問題。只有當事人既對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不服,提起行政訴訟,又對民事爭議不服提起民事訴訟,人民法院才能通過並案審理,一並解決行政爭議和民事爭議。但行政訴訟的被告不能成為一並審理民事訴訟的原告,也不能成為一並審理民事訴訟的被告。
5、行政訴訟案件和一並審理民事訴訟案件屬於同一法院管轄,或有共同的上級法院的特別指定,並屬於同一審判程序。因為不屬於同一審判程序將會造成審級上的困難。
6、當事人申請一並審理相關民事爭議,必須由人民法院審理是否可一並審理。雖有當事人申請,但如果不符合一並審理的或者一並審理不利於案件解決或其他情形的,人民法院可以不一並審理。新《新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中規定是「可以」,並不是「應當」。因此,是否可一並審理,由人民法院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