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32條
❶ 如何完善行政訴訟法
第一,修正行政訴訟法之理念。行政訴訟法應充分體現人權保障理念,將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作為行政訴訟的主要目的更為適宜,以最低限度地保證行政訴訟定糾止紛作用的發揮。現行行政訴訟法在程序保障和操作上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一是對相對人合法權益的保護范圍過窄,僅限於人身權和財產權的保護。二是對原告資格規定過於嚴格,一般只限於具體行政行為直接指向的相對人,不包括與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人。三是對相對人的訴權保護不夠,存在一系列的限制條件。行政訴訟法的修改,應將公民一方擁有的訴權,特別是針對國家行政機關的訴權解釋為基本人權,把保護人權作為主要訴訟目的,從法治角度強調訴訟權是人權的有機組成部分,並從程序上為保護人權提供一切便利條件和制度保障,從而使行政訴訟真正成為保障人權和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屏障。
第二,拓寬對行政相對人的救濟渠道。一是擴大行政訴訟受案范圍。二是延長原告起訴期限。
第三,完善行政審判方式。一是引入調解機制。確立被訴行政行為「違法推定」原則,即起訴停止執行具體行政行為。
第四,全面確立司法最終救濟原則。
第五,建立公益訴訟等特別程序。
第六,改善行政審判環境。行政訴訟主體的特殊性決定了司法改革的突破口應該在行政訴訟制度領域,因為,行政訴訟制度,最急需獨立審判,同時也最容易形成獨立審判的格局。而且,我國憲法和組織法留了一個空白,就是法院可以設立特別法院,像軍事法院、海事法院、運輸法院等特別的法院系統。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國外的經驗可循,歐洲大陸許多國家都設有行政法院。當然,在目前情況下,如果設立獨立的行政法院有較大障礙的話,至少應該明確規定以一級政府為被告的行政案件都應當提級審判。
❷ 行政訴訟法案例
行政訴訟是個人、抄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國家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訴訟。行政訴訟是訴訟的一種有效方法。
行政訴訟法是規范行政訴訟活動和訴訟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是規定人民法院、訴訟當事人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進行訴訟活動,及其在訴訟活動中形成的訴訟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行政訴訟是一種訴訟程序法,主要是確定訴訟參加人的法律地位和相互關系的法律規范。
❸ 能否舉例說明一下行政訴訟法的六項特殊原則
特定主管原則是人民法院只主管法律規定管轄的一那一部分行政案件。內 被告負舉證容責任原則《行政訴訟法》第32條規定: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作為被告的行政主體對其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應當提出證據加以證明,當被提不出證據來證明其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而法院又無法查明案件的事實真相時,由被告承擔敗訴的法律後果。
❹ 行政訴訟法32條中庭審材料包括什麼
第三十二條代理訴訟的律師,有權按照規定查閱、復制本案有關材料,有權向有版關組織和權公民調查,收集與本案有關的證據。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材料,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保密。
當事人和其他訴訟代理人有權按照規定查閱、復制本案庭審材料,但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內容除外。
❺ 關於行政訴訟法律規定的說法,正確的是( )
正確答案是B,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不同,行政訴訟主要解決的是對於行政機關的行內政行為撤銷,因容此,不適用調解;行政訴訟的舉證責任是倒置的,由行政機關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是《民事訴訟法》的規定,詳細法律規定見於《行政訴訟法》。
❻ 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二條規定》
法條內容: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具體行內政行為的證據和所容依據的規范性文件。
釋義:本條是對被告負舉證責任的規定。提供證據的責任簡稱為舉證責任,指當事人在訴訟中對自己的主張有責任提出證據加以證明。如果不能提供證據,則可能導致在訴訟中敗訴。在行政法律關系中,原告和被告處於不平等的地位,他們之間是一種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基於行政機關的單方面的行為。行政機關作出某種具體行政行為,一要有事實根據,二要有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的依據。因此,在行政訴訟中,訴訟標的是具體行政行為,理所當然的應由行政機關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舉證責任,有責任提供為什麼作出該項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另外,從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看,主要也是根據行政機關提供的各種材料審查其行為是否合法。因此,在行政訴訟中,被告不僅要提供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事實根據和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的依據,而且應對提供的材料加以證明。被告提供的證據如果不足以證明其行政行為是合法時,則有敗訴的可能。
❼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32條律師可以查詢被告人的個人信息嗎
有立案通知書就可以,我是律師
❽ 行政訴訟法考試問題。
一、如不合法,復議機關有權處理的,30日內依法處理,無權的,七日內依法轉送有權處理的國家機關處理
三、 1、國家行為
2、抽象行政行為
3、內部行為
4、行政終局裁決行為
5、刑事司法行為(即公安、國家安全等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明確授權實施的行為)
6、調解行為以及法律規定的仲裁行為
7、不具強制力的行政指導行為
8、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
9、對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
論述:
1、法院審查具體行政行為只審查合法性,一般不審查合理性。因為行政權和審判權是兩種國家權力。行政權的行駛需廣泛運用法律賦予的自由裁量權,行政機關因長期處理行政事務而具有專門經驗,能審時度勢做出恰如其分的決定,因此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時不應代替行政機關的自由裁量權。
當然,也有例外,對於行政機關濫用自由裁量權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法院可就其進行審查。此外,當行政機關具體行政行為明顯不當(以行政處罰顯失公正為限)時,法院可將不適當的具體行政行為變更為適當行政行為。
2、行政訴訟中,舉證責任主要由被訴的行政主體一方承擔。其主要理論和實踐依據如下:
1、由被告方負舉證責任,有利於保護原告一方的訴權。行政相對人難以了解行政管理的具體依據和有關專業知識,讓原告證明具體行政行為違法,顯然無法勝任也不合理,會使原告在訴訟中得不到實質性的保護。
2、有利於充分發揮行政主體的舉證優勢。行政主體在國家行政管理活動中處於主導地位,其做出的行政行為具有單方性,舉證能力比原告強。
3、有利於促進行政主體依法行政。無論 原告是否能提供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證據,被告都要提供證據證明其具體行政行為合法,因此也促使被告依法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