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214
⑴ 刑事案件可以監外執行嗎
監外執行必須符合條件才可以。
《刑事訴訟法》第214條規定,對被判處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暫予監外執行:
(一)有嚴重疾病需要保外就醫的;
(二)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
(三)生活不能自理,適用暫予監外執行不致危害社會的。
對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罪犯,有前款第二項規定情形的,可以暫予監外執行。
對適用保外就醫可能有社會危險性的罪犯,或者自傷自殘的罪犯,不得保外就醫。
對罪犯確有嚴重疾病,必須保外就醫的,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診斷並開具證明文件。[1]
在交付執行前,暫予監外執行由交付執行的人民法院決定;在交付執行後,暫予監外執行由監獄或者看守所提出書面意見,報省級以上監獄管理機關或者設區的市一級以上公安機關批准。監外執行罪犯在監外執行期間涉嫌犯罪,公安機關依法應當立案而不立案的,人民檢察院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七條的規定辦理。北京大紅律師
⑵ 搶劫可以監外執行嗎 被判了4年
對於暫予監外執行的適用條件,刑事訴訟法第214條作了明確規定,即必須具備下列情形之一: 1.罪犯有嚴重疾病需保外就醫。對於適用保外就醫可能有社會危險性的罪犯,或者自傷自殘的罪犯,不得保外就醫。對於罪犯確有嚴重疾病,必須保外就醫的,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開具證明文件,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審批。發現被保外就醫的罪犯不符合保外就醫條件的,或者嚴重違反有關保外就醫規定的,應當及時收監執行。 2.罪犯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的嬰兒。哺乳期限按嬰兒出生後1年計算。 3.罪犯生活不能自理,適用暫予監外執行不致危害社會。 有相當部分的人不知道緩刑和監外執行是兩個不同的法律概念,而將二者相混淆。我們只要仔細看一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簡稱《刑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簡稱《刑訴法》)規定,就不難明白其差異,也就知道朱萍和程實為何會有不同的「待遇」了。《刑法》第72條規定:「對於被判處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據犯罪分子的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可以宣告緩刑。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處附加刑,附加刑仍須執行。」這是對緩刑的定義。對緩刑的期限,《刑法》第73條規定:「拘役的緩刑考驗期限為原判刑期以上1年以下,但是不能少於2個月。有期徒刑的緩刑考驗期限為原判刑期以上5年以下,但是不能少於1年。緩刑考驗期限從判決確定之日起計算。」另外,《刑法》第76條及第77條規定:「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由公安機關考察,所在單位或者基層組織予以配合,如果沒有本法第77條規定的情形,緩刑考驗期滿,原判的刑罰就不再執行,並公開予以宣告。」「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犯新罪或者發現判決宣告以前還有其他罪沒有判決的,應當撤銷緩刑,對新犯的罪或者新發現的罪作出判決,把前罪和後罪所判處的刑罰,依照本法第69條的規定,決定執行的刑罰。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公安部門有關緩刑的監督管理規定,情節嚴重的,應當撤銷緩刑,執行原判刑罰。」對於監外執行,《刑訴法》第214條是這樣規定的:「對於被判處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暫予監外執行:1、有嚴重疾病需要保外就醫的;2、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刑訴法》第216條還規定:「暫予監外執行的情形消失後,罪犯刑期未滿的,應當及時收監。」由此可見,緩刑與監外執行有4點不同:1、監外執行適用於被判處有期徒刑和拘役的罪犯,緩刑適用的范圍則小於監外執行。2、監外執行以有礙關押執行的法定情況,也就是有嚴重疾病需要保外就醫的,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等為條件。而緩刑則是以不致再危害社會為條件。3、監外執行是在判決確定以後才適用的變通執行方法,在判決宣告和刑罰執行期間均可適用,並不具有考驗期。而緩刑則是附條件的不執行原判決刑罰的制度,在判決刑罰的同時即可宣告。4、適用監外執行的條件一經消失,即應收監外執行,差別只是執行的場所不同。而緩刑只有在考驗期限內再犯新罪或者被發現漏罪,或者違反法律、法規或者有關規定的,才能撤銷緩刑,收監執行刑罰,除此這外不再執行原判刑罰。程實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2年,緩刑3年,由於其在緩刑考驗期限內沒有撤銷緩刑的事由出現,因而未被收監,而朱萍因懷孕而暫於監外執行,由於其已過哺乳期,根據《刑訴法》第216條的規定,監外執行的情形消失,就要收監了。
⑶ 刑事拘留監外執行的條件包括哪些
監外執行是刑事訴訟法中一種刑罰執行程序,通常針對的都是正在服刑的犯罪分子。因此,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採取了刑事拘留的話,此時一般是不符合監外執行的條件的,但此時可以申請取保候審。
一、刑事拘留取保候審滿足以下條件:
(一)取保候審的申請: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有權提出取保候審申請的人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和聘請的律師。
(二)取保候審的適用條件:
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五條明確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
1、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
2、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3、依法應當逮捕,但因患有嚴重疾病,或是正在懷孕、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不宜逮捕的;
4、對已被依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經過訊問、審查,認為需要逮捕但證據不足的;
5、已被逮捕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法定的偵查羈押、審查起訴、一審、二審期限內不能結案,採取取保候審方法沒有社會危害性的;
6、對持有有效護照或者其它有效出境證件,可能出境逃避偵查,但不需要逮捕的犯罪嫌疑人;
7、提請批准逮捕後,檢察機關不批准逮捕,需要復議、復核的;
8、移送起訴後,檢察機關決定不起訴,需要復議、復核的;
二、被取保候審人的義務
《刑事訴訟法》第56條規定了被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遵守的義務,有以下幾項:
1、未經執行機關批准不得離開所居住的市、縣。被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正當理由不得離開所居住的市、縣,有正當理由需離開所居住的市、縣的,應當經執行機關批准。如果取保候審是由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決定的,執行機關在批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離開所居住的市、縣前,應當徵得決定機關同意。
2、在傳訊的時候及時到案。取保只是手段,候審才是目的,因此被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義務在接到傳訊後及時到案。
3、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擾證人作證。
4、不得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
執行機關在執行取保候審時,應當告知被取保候審人必須遵守上述規定,以及違反規定或者在取保候審期間重新犯罪應當承擔的後果。
被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違反規定的,已經交納保證金的,沒收保證金。區別情形,還可以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結悔過、重新交納保證金、提出保證人或者對其監視居住、予以逮捕。
⑷ 暫予監外執行的程序環節
第一,暫予監外執行程序的某些環節還不夠清楚,有進一步明確之必要。
1.在程序方面應當進一步明確的第一個問題,是當前暫予監外執行監督中存在的問題.原《刑事訴訟法》僅用一個條文即第一百五十七條,對暫予監外執行的對象、條件和行刑主體等問題進行規定,沒有關於人民檢察院法律監督方面的內容,這顯然是個缺陷。1996年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用3個條文即第二百一十四條、第二百一十五條和第二百一十六條,分別對暫予監外執行的對象、條件和程序等問題進行規定,特別是第二百一十五條對於檢察機關在暫予監外執行中的法律監督問題進行補充,從而使這一制度在程序方面更加完善。但是,也正是在這一環節上還有些不夠清楚之處,有必要進一步明確。《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五條是在吸收《監獄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內容的基礎上增補的,其目的在於與《監獄法》的規定相銜接。根據本規定,批准暫予監外執行的機關應當將批準的暫予監外執行決定抄送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認為暫予監外執行不當的,應當自接到通知之日起一個月以內將書面意見送交批准暫予監外執行的機關,批准暫予監外執行的機關接到人民檢察院的書面意見後,應當立即對該決定進行重新檢查。」可見刑事訴訟法強調了事後監督的原則,事後監督的不足在於違法的危害後果已經發生,糾正的難度大、時間長,而且容易導致不必要的民事、行政訴訟問題的發生;第二,根據法律規定,檢察機關認為暫予監外執行決定不當,應當在接到決定書後一個月內提出糾正,但如果在法律規定的期限過後,檢察機關發現決定不當時是否應當提出糾正意見呢?對於這一點,根據有錯必糾的原則,答案應當是肯定的,對確屬錯誤的決定,應當及時按一定的程序予以糾正。
監所檢察部門在暫予監外執行監督上,立足主動做到「三個同步」:第一,事前同步監督。駐所檢察人員對每個需要暫予監外執行罪犯的病史、簡歷、案情、表現和刑期要做到了如指掌;第二,事中同步監督。要掌握罪犯的病情鑒定情況及批准法律手續是否齊全,如發現存在問題及時提出糾正意見或檢察建議;第三,事後同步監督。檢察機關接到批准暫予監外執行決定通知書後,監所檢察部門要根據事前、事中監督中的情況,立即做出是否全面審查的決定。對於發現的問題,執行機關又沒有及時糾正的,可視為暫予監外執行不當,在全面審查期間,罪犯不得出監;對沒有問題或異議的,可不予全面審查,執行機關在接到暫予監外執行決定書後,可將罪犯監外執行。
另外,監獄管理局關於批准暫予監外執行的決定究竟何時生效、執行是從批准之日起立即生效、執行,還是等過了人民檢察院提出書面意見的法定期限以後再生效、執行?如果不能立即生效、執行,那麼這個批准決定又有何意義?如果立即生效、執行,人民檢察院在法定期限內又提出了「認為暫予監外執行不當的」書面意見,批准暫予監外執行的監獄管理局經「重新核查」.如果認為人民檢察院的意見正確,就要把已經生效並正在執行的暫予監外執行的決定收回,將罪犯重新收監.剛生效、執行不久又宣布作廢,這樣勢必大大降低決定的嚴肅性,;如果認為原決定正確,這時又應當如何處理?法律未作進一步規定。
對於這些有待進一步明確的問題,我們的意見是:監獄管理局作出批准暫予監外執行的決定後,立即生效,但不立即執行。在法定期限內人民檢察院沒有提出「認為暫予監外執行不當的」書面意見的,法定期限過後立即執行。如果提出上述書面意見,監獄管理局「應當立即對該決定進行重新核查」。經核查如果認為原決定確有錯誤,應立即收回原已作出的關於批准暫予監外執行的決定;如果認為原決定正確,應將「重新核查」結果書面通知人民檢察院,並立即執行。
2.在程序方面應當進一步明確的第二個問題,是關於延長保外就醫期限的手續問題。根據《罪犯保外就醫執行辦法》第十二條規定,對於實行保外就醫的罪犯,「根據罪犯病情,可以一次批准決定保外就醫時間半年至一年。期滿前,監獄應當派幹警實地考察或者發函調查。保外就醫罪犯病情經縣級以上醫院證明尚未好轉的,由監獄提出意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監獄管理局批准,辦理延長保外就醫期限手續,每次可以延長半年至一年。」根據這一規定,當保外就醫期滿前監獄以發函的方式調查保外就醫犯的病情變化時,罪犯若想延長保外就醫期限,只要到縣級以上醫院開一個病情尚未好轉的證明寄往監獄,監獄就可以以此證明到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監獄局辦理延長保外就醫時間的手續。這一規定顯然失之過寬,漏洞也很多,特別是在當前腐敗之風普遍存在的情況下,開一個這樣的證明是非常容易的。如不盡快嚴格這一制度,必將損害暫予監外執行制度的嚴肅性,背離這一制度的宗旨。為此,我們建議將這一規定改為:保外就醫期滿前,病情尚未好轉需要繼續保外就醫的,經被保人和取保人共同書面申請,由罪犯居住地的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對病情進行鑒定,或者由原出具病情鑒定證明的醫院重新對病情作出鑒定,出具證明,報經監獄管理局審查批准。同時應將延長保外就醫的決定,及時通知當地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
3.程序方面需要明確的第三個問題,是如何辦理罪犯採取非法手段騙取保外就醫期間不計入執行刑期的法律手續問題。有關執法機關的解釋規定:「罪犯採取非法手段騙取保外就醫期間不計人執行刑期。原關押監獄發現罪犯騙取保外就醫的情況後,應立即將罪犯收監,並提出該罪犯保外就醫期間不計入執行刑期的意見,報請省監獄管理局作出決定後,在執行通知書和釋放證明書上註明扣除時間和新的刑期截止時間,並將省監獄管理局的決定報原判人民法院和駐監檢察機關。」本解釋關於罪犯採取非法手段騙取保外就醫期間不計入執行刑期的意見是正確的,報請省監獄管理局的程序也是必要的,值得商榷的問題是,省監獄管理局是否有權作出決定改變原執行通知書載明的刑期截止時間。我們認為,刑罰執行通知書是原判人民法院作出的,只有原判人民法院才有權變更原執行通知書的內容。因此,由省監獄管理局作出決定,改變原執行通知書上載明的刑期截止時間,然後再報原判人民法院和駐監檢察機關的做法欠妥。正確的做法應當是,省監獄管理局對於收押騙取保外就醫罪犯的監獄關於改變刑期截止時間的意見,表示同意,然後提請原判人民法院予以改變。原判人民法院再以公函的形式告知省監獄管理局,同意省監獄管理局意見,並寫明變更後的刑期截止時間。具體收押該罪犯的監獄在接到省監獄管理局轉來原判人民法院關於同意變更原判刑期截止時間的公函後,再將該公函抄報駐監檢察機關,並在未來的釋放證明書上註明扣除的時間。
4.程序方面需要明確的第四個問題,就是保外就醫的罪犯,在保外就醫期滿前擅自外出不歸,在發現其下落時已臨近甚至已超過釋放日期,對於這種情況應如何處理,尚無明確規定。在司法實踐中,有的地方將保外就醫罪犯擅自外出,至保外就醫期滿仍不回歸的行為視為脫逃行為,將其尚未執行的刑罰和脫逃罪所判處的刑罰實行數罪並罰。我們認為這種做法是欠妥的。因為脫逃罪的主體是依法被關押的罪犯,罪犯在保外期間並未被關押,其擅自外出不歸的行為自然也不構成脫逃罪。正確的做法應當是首先將罪犯抓獲押回,查明該罪犯在外出期間是否有新的犯罪行為、然後再區分兩種情況處理:如果罪犯在外出期間沒有新的犯罪行為,可參照前述處理罪犯騙取保外就醫期間不計入執行刑期的程序,將其自保外期滿至被抓獲前(如果抓獲時已過釋放日期,則至釋放日)的期間,從其刑期中扣除,然後將釋放截止時間向後順延。而如果在外期間有新罪發生,則應由負責審判新罪的法院,按照《刑法》第七十一條所規定的數罪並罰辦法處理。
第二,監管職責不明確,監管措施不落實。
監管暫予監外執行犯的實踐表明,這一制度存在的突出問題是,監管職責不明確,監管措施不落實。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取保人的職責不明確。《罪犯保外就醫執行辦法》第七條規定:「取保人應當具備管束和教育保外就醫罪犯的能力,並有一定的經濟條件。」這僅僅是取保人應具備的資格條件。至於具備這種資格的取保人平時應如何管束和教育保外就醫犯,則缺乏具體而明確的規定。因監管職責不明確,自然也就談不上監管措施的落實。實際狀況是,取保人只要將被保人領回,就算完成了取保任務。至於被保人平時幹些什麼,則很少過問。二是作為行刑主體的職責也不夠明確。三是協助監督單位的職責不明確。如前所說,基層組織或者罪犯原所在單位的職責是協助司法局對暫予監外執行犯進行監督。但究竟如何協助,具體職責是什麼,則缺乏明確規定。實際狀況是,人們普遍對這項工作觀念淡漠,不感興趣。有的保外就醫犯到外地很長時間,基層組織明明知道,卻不管不問。由於監管職責不夠明確,有的雖然明確但不落實,致使暫予監外執行犯名為罪犯,實則如刑滿釋放一樣,無任何約束。有的外出經商,長期不歸;有的病情明顯好轉,甚至痊癒,也不收監;有的賭博、嫖娼、吸毒,甚至重新犯罪。四是缺乏一種改造教育的環境和平台,管理監督機關只管不教,大大的背離了刑罰執行的宗旨。鑒於上述情況,當務之急是認真總結監管暫予監外執行犯的經驗、教訓,對取保人、司法局和協助監督單位,制定明確的監督職責,並積極探索和建立司法部開展的「社區矯正」教育平台,認真落實規定,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做好暫予監外執行的後期延續工作。對於嚴重不負責任造成危害後果的,要明確追究有關直接責任人法律責任的規定。
第三.收監執行的情形有疏漏
根據現有規定,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收監:騙取保外就醫的;疾病痊癒或者病情基本好轉的;以自傷自殘等手段拖延保外就醫時間的;違反監督管理規定經教育不改的;違法犯罪的等等,可稱之為法定收監情形。但是這些規定均忽略了以下三種情形:一是保外就醫罪犯因經濟困難無力就醫的,二是暫予監外執行罪犯的扶養義務人不能盡扶養義務的,三是取保人不能履行擔保職責的。對前兩種情形,《罪犯保外就醫執行辦法》第13條第1款雖然規定:「罪犯在保外就醫期間的生活和醫療費用,由其負有扶養義務的親屬負擔;個別確有困難的,經當地公安機關證明,監獄可以酌情予以補助。」但對於不宜採取經濟補助方法解決或採取此法也解決不了的,該辦法未提及。筆者認為,對患有嚴重疾病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罪犯批准暫予監外執行,目的就是讓罪犯能夠在扶養義務人的照料下更好的生活和醫療。當罪犯在監外無法得到和維持這樣的生活和醫療時,刑罰執行機關就不應再採取監外執行的方式。筆者在實踐中發現確有一些罪犯因經濟困難無法繼續就醫要求監獄收監,有的揚言監獄如拒收就上訪等。這已經成為一個應當面對的現實問題。筆者主張:對確有困難無力就醫的,監獄可酌情予以補助或收監;如罪犯的扶養義務人死亡或者喪失勞動能力或者對罪犯有虐待、遺棄甚至加害行為的,監獄可予收監。這樣做不但符合立法初衷,也有利於消除罪犯因求助無門可能引發的不安定因素。對後一情形,如取保人死亡或者喪失勞動能力或者不盡職責、不願繼續為罪犯擔保的,監獄應要求罪犯重新提供擔保人,罪犯不能重新提供擔保人的,監獄可考慮收監執行。上述三種情形,可稱之為酌定收監情形,建議納入立法。另外,對取保人的職責及其惡意不履行擔保職責的如何處罰立法上也存在空白,應當盡快彌補。
第四、對暫予監外執行罪犯提請減刑、假釋程序應作特殊規定
根據刑法、刑事訴訟法的規定,罪犯在執行期間確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現,應當依法予以減刑、假釋時,由執行機關提出建議書,報請執行機關所在地中級以上人民法院裁定。對暫予監外執行罪犯的減刑、假釋,也均是由監獄等原關押監所提請所在地中級以上人民法院裁定。但從實際情況看,罪犯暫予監外執行後,執行地由監獄轉至其居住地,實際執行機關由監獄轉為當地司法局,後者通過管理監督更能夠全面及時地掌握罪犯的改造表現,便於就地及時收集整理其確有悔改或立功事實的材料。對立法本意也應如此理解,從刑事訴訟法第214條第6款、監獄法第27條的規定就不難看出罪犯暫予監外執行期間主要由當地司法局對其執行管理監督,監獄應處於協助執行的地位。對罪犯提請減刑、假釋理應成為當地司法局管理監督權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況且明確當地司法局享有此項權利,還可以促使罪犯改變對待司法局管理監督所持的消極態度,自覺向司法局報告自己的活動情況特別是改造表現,積極服從管理監督,以爭取司法局及時為自己報請減刑、假釋。因此建議立法明確規定,對暫予監外執行罪犯的減刑、假釋建議,由其居住地司法局向當地中級以上人民法院提請。減刑、假釋建議書副本由司法局在提請之日起三日內抄送當地縣級檢察院、罪犯原服刑監獄。
⑸ 新刑事訴訟法新在哪裡
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1.2條,將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刑事訴訟法
2.33條--37條被告或嫌疑人內委託辯護人及辯容護律師有新的權利.
3.62條,證人作證的保護措施.
4.83條,兩種犯罪拘留後可不通知家屬.
5.142條,可以凍結債券,股票,基金.
6.148--152條,技術偵查措施.
7.165條,拘留的期限延長了.
8.188條,證人拒絕作證可訓誡或拘留
9.202條,214條,232條,一審二審及簡易程序延長期限.
10.271條,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
11.277條,當事人和解的公訴程序.
12.280條,逃匿,死亡嫌疑人違法所得的沒收程序.
13.284條,精神病人的強制醫療程序.
⑹ 民事訴訟簡易程序與刑事訴訟簡易程序的審限有何區別
只有時間長短的區別,具體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六十一內條 人民法院適用簡容易程序審理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二百二十條 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在受理後二十日以內審結;對可能判處的有期徒刑超過三年的,可以延長至一個半月。
(6)刑事訴訟法214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簡易程序和刑事訴訟簡易程序的使用范圍: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五十七條 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簡單的民事案件,適用本章規定。
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前款規定以外的民事案件,當事人雙方也可以約定適用簡易程序。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二百一十四條 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符合下列條件的,可以適用簡易程序審判:
(一)案件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的;
(二)被告人承認自己所犯罪行,對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的;
(三)被告人對適用簡易程序沒有異議的。
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的時候,可以建議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