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電大民事訴訟法調查報告

電大民事訴訟法調查報告

發布時間: 2022-03-24 15:38:26

① 求一篇訴訟法讀書報告

現代社會的糾紛解決

② 電大民事訴訟法簡述民事判決的種類有哪些

民事判決按不同的標准、不同的角度,可以作不同的分類:
1.民事判決就其所解決的訴的性質不同,可以分為給付判決、確認判決和變更判決。給付判決是確定當事人之間實體權利、義務關系,責令負有義務的當事人履行一定義務的判決。給付判決的特點是它使當事人一方產生實體義務,如果負有義務的當事人不履行義務,享有權利的一方當事人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確認判決是確認當事人之間的某種法律關系存在或者不存在的判決。例如,確定當事人之間存在或不存在收養關系的判決;變更判決是變更當事人之間原有法律關系的判決,如准予離婚的判決。
2.民事判決就其解決案件的全部或一部爭議,可分為全部判決和一部判決。全部判決是在案件全部審理結束後,針對當事人之間所有的爭議依法作出的判決。一部判決又稱部分判決,是指對案件一部分爭議作出的判決。有的民事案件的部分事實和權利義務關系具有相對獨立性,當這部分事實確已查清時,可以先行作出判決。部分判決先行解決一部分爭議,有助於加速整個訴訟的過程。
3.民事判決根據雙方當事人是否出庭,分為對席判決和缺席判決。在雙方當事人或者他們的代理人參加法庭審理後作出的判決,叫對席判決。缺席判決是一方當事人拒不到庭參加法庭審理的情況下作出的判決。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決。如果原告成為反訴之訴的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也可以缺席判決。
4.民事判決根據其案件的審理程序,可分為一審判決、二審判決和再審判決。地方各級法院適用對第一審程序對民事案件審理終結後,根據事實和法律所作出的處理決定,是一審判決。中級以上法院適用二審程序審理上訴案件所作的判決是二審判決。我國實行二審終審原則,故二審判決也叫終審判決。再審判決是案件原審法院或其上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對案件重新審理後所作的判決。
5.民事判決就其解決案件的結果,分為肯定判決和否定判決。肯定判決是准許原告訴訟請求的判決,也就是原告獲得勝訴的判決。否定判決是駁回原告訴訟請求,也就是原告敗訴的判決。

③ 電大民事訴訟法 電大 簡述普通共同訴訟的特徵有哪些

普通共同訴訟具有以下特徵:

1、普通共同訴訟的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的。

2、普版通共同訴權訟有數個訴訟請求。

3、普通共同之訴是可分之訴。

4、普通訴訟主張共同原則。

(3)電大民事訴訟法調查報告擴展閱讀:

普通共同訴訟與必要共同訴訟的區別:

1、訴訟的標的數量不同。

2、共同訴訟人與訴訟標的的關系不同

3、共同訴訟人之間的關系不同

4、是否必須合並審理不同

5、裁判的作出不同。

④ 求一份民事訴訟案件案例分析報告(來大神來高手)

對於購買的貨品有產品編號等信息及檢測證書,依據檢測證書對原料比較,可以確定為同一物件時成立。如售貨員同意退貨並完成退貨,則事實上反證造假成立,另有錄音證據證明說 過假一罰百時方可成立。但舉證困難

⑤ 電大法學大專《民事訴訟法學》簡述民事訴訟的特徵有哪些

(1)民事訴訟法來是部門源法。它調整的是民事訴訟關系和民事訴訟活動,這種調整對象是特寫的,是其他部門法無法調整的。(2)民事訴訟法是民事訴訟的程序法。民事訴訟法是關於民事訴訟活動時應遵守的法律規定。主要內容是民事訴訟主體的訴訟權利和訴訟義務,以及保障民事訴訟主體訴訟權利和落實訴訟義務的規定。(3)民事訴訟法具有廣義性。民事訴訟法的廣義性是與民事訴訟的廣泛性相適應的。由於民事訴訟廣泛適用於民事、經濟、勞動爭議、專利、商標、海事、債務催償和法律規定的其他特殊類型的案件。因此民事訴訟法也就廣泛地適用於民事訴訟范圍的各類案件的訴訟。(4)處分原則和調解原則的特有性。處分原則和調解原則是民事訴訟法的特有原則,這是由民事活動本身所決定的,這也是與其他訴訟法律相比較的最明顯的特徵。

⑥ 開放大學民事訴訟法學形考任務 成人高考、網路教育、國家開放大學答案就民事訴訟法本身的特徵而言

國家的教育分為國民教育和非國民教育
國民教育按照含金量排名分別為
統考:一本,二本,三本,專一,專二
自考
成人高考
網路教育
電大,也就是國家開放大學
因此,國家開放大學只要滿18周歲都可以報名

⑦ 2012中央廣播電視大學 1法學調查報告初稿 2調查報告終稿 3論文開題報告表 4論文初稿寫作提綱 5論文初稿

內容提要: 網路侵權只是一種發生在特殊場所的侵權形式,並非一種新的侵權類型,其在侵權責任歸責原則、構成要件、免責事由等方面,整體上並不存在特別之處。倘若把網路侵權作為一種類型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則形式不斷變幻的網路侵權將嚴重威脅到侵權法的穩定,在對尚處於發展階段的互聯網路侵權運行規律認識並不清楚的情況下,並不是一種好的選擇。《侵權責任法》不將網路侵權作為特殊的類型看待,是一種合適的選擇。

引言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下簡稱《侵權責任法》)的立法工作進入研究者視野以來,在關於《侵權責任法》的立法研討之中,有關網路侵權責任的類型化問題始終是焦點之一。對此,學者們意見尖銳對立:有學者極力主張將網路侵權作為一種特別侵權類型,分專章予以規定,有學者則堅決反對。[1]盡管《侵權責任法》已於2009年12月26日由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通過,但可以肯定的是,有關網路侵權類型化問題的論爭並不會因此而結束,隨著網路侵權的日趨常態化,此一問題的爭論必將持續下去。

筆者注意到,盡管學者們言之鑿鑿,卻並無一篇有分量的著述對網路侵權責任的類型化問題進行專門的分析,學者們多站在自己的視角內自說自話,立場的確定和觀點的形成多沒有經過嚴密的論證,這註定了難以形成有說服力的意見,不利於共識的形成。

在本篇文章中,筆者將以網路侵權的特點為基礎,考察網路侵權到底對傳統侵權責任理論產生了何種沖擊,應對這種沖擊的辦法是什麼:是將其作為特殊類型的侵權責任規定在侵權責任法中,抑或是通過特別法與司法解釋的方式進行規制較為合適?

一、網路侵權的特徵及類型化標準的提出

網路侵權,即網路用戶、網路內容提供商、網路服務提供商通過網路從事侵害他人民事權利和利益的行為。嚴格而言,網路侵權的表述並不準確:網路是物而不是人,物本身並不能實施加害行為對他人造成損害,自然不能成為侵權的主體。因此,網路侵權只不過是一種習慣性的表述,「它不是指侵害某種特定權利(利益)的具體侵權行為,也不屬於在構成要件方面具有某種特殊性的特殊侵權行為,而是指一種發生於互聯網空間的侵權行為,可以簡稱為『網上侵權'。」[2]基於網路侵權的媒介性質,有學者將其視為一種特殊的媒介侵權。[3]

關於網路侵權的特點,學者們的表述略有差異。王利明教授主持的中國人民大學版《中國民法典學者建議稿及立法理由·侵權行為篇》總結為三個,即場所的特殊性、侵害對象的非物質性、網路傳播范圍的不確定性。[4]張新寶教授認為有六個特徵,[5]其他學者的觀點也各有不同。筆者認為,網路侵權責任主要具有如下七個方面的特點:

1.侵權場所具有特殊性。網路侵權是通過計算機在一個虛擬的空間中完成,這使得侵權行為具有隱蔽性,「如果不通過計算機,僅憑人的感觀是無法感知的」,[6]不僅受害人難以覺察侵權行為的存在,侵權人在網上也很容易掩飾自己的身份。

2.責任承擔主體具有多元性。在網路環境下發生的侵權,一般網路用戶就自己的行為後果承擔侵權責任;雇員或民事行為能力受限制的人侵權時,由僱主或監護人承擔准侵權行為責任;網路服務提供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簡稱ISP)沒有盡到注意義務時,也可能對他人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害承擔民事責任,這種責任以過錯為基礎,屬於所謂的中間責任;計算機病毒感染他人計算機造成資料庫、計算機程序或者硬體損害,製造、傳播計算機病毒者應當對此承擔自己責任。

3.被侵害的客體多具有非物質性特點,雖然有時也涉及電子貨幣這種實際可計算的損失,但多數情況下屬於非物質性的損失,涉及到精神損害的賠償問題。比如,對人格權的侵害一般限於對名譽權、隱私權、姓名權、肖像權等精神性人格權的侵害,而不會涉及對物質性人格權如生命權、健康權和身體權的侵害,通常也不會涉及對人身自由權的侵害。

4.網路侵權行為的復雜性。首先,網路傳播具有互動性特徵,使得損害後果難於確定:既難於判斷傳播的范圍,亦難以確定訪問(或者接觸)侵權信息的人數。尤其是在網路侵犯著作權案件中,認定加害行為對受害人造成的經濟損失有時十分困難。其次,網路侵權具有多樣性,包括博客撰文、論壇發帖、語音聊天、侵權作品下載、電子郵件、黑客侵犯、病毒侵犯等多樣形式。

5.被害人收集證據和證明加害行為的存在具有明顯困難。在互聯世界中,網頁總是處於不斷更新之中,BBS和聊天室的內容更是不斷滾動翻新,這給被害人收集和確定證據帶來很大困難,即使通過截屏等技術手段進行取證,行為人只要不予承認也很難具有證據效力。[7]即使原告出示具有侵權信息的某家網站的網頁備份,被告也可能主張網頁是仿製的而否認其侵權責任。

6.遠程訪問的便捷與鏈接的無限性,使得網路侵權行為的打擊范圍可以擴展到互聯世界的任何角落,極大地擴展了侵權影響的范圍和幅度。網路傳播不受地域限制的特徵和網站之間的無限鏈接,使得加害行為實施地和損害後果發生地的認定異常困難,給侵權行為法、民事訴訟法以及國際私法帶來挑戰。

7.損害後果的復雜性。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⑴侵害對象的復雜性,不僅可能侵犯民事主體在現實世界中的權利,還可能侵犯虛擬空間的權利,如網名、網路虛擬財產等;⑵損害後果難於消除。許多信息如隱私、商業秘密等,具有不可逆性,一旦公開則再不能恢復原狀。而且,侵權信息一旦在網路上公布,就很難消除。即使網路服務提供商對相關網頁予以刪除,還可以通過搜索引擎搜索到,或通過網路快照之類的工具進行瀏覽。一些侵權信息在被短暫刪除後,過不多久又可能被搜索和鏈接到。

網路侵權的上述特點是否足以表明,其已對傳統侵權責任理論構成根本性沖擊,而到了必須進行類型化程度?

筆者認為,上述特徵只能證明對網路侵權進行類型化探討是有意義的,尚不足以得出須將其類型化的結論。在《侵權責任法》中應否將網路侵權作為一種特殊類型取決於如下方面:1.網路侵權責任與一般侵權責任在歸責原則、構成要件和免責事由等方面有無不同?如果兩者大致是相同的,則沒有類型化之必要。只有不同之處甚多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在侵權法中專章作出規定。因為傳統上,世界各國尚無將網路侵權作為特殊類型規定在侵權法的先例,改變傳統是需要充足理由的。「在我們沒有把握未來一定會更好的時候,我們應該保持現狀。」[8] 2.即使存在歸責原則、構成要件、免責事由等方面的不同,也並不表明侵權法必然要對網路侵權進行類型化規定,是否進行類型化還要經過充分的利弊衡量:網路侵權的類型化與侵權法的民事基本法性質會否沖突?通過侵權法與通過其他法解決誰更具可行性,產生的效果更好?

下文將在對網路侵權進行分門別類的基礎上,結合上述標准探討其類型化問題。

對於網路侵權可以作不同分類,如依行為主體之不同,可以分為信息上傳者侵權、信息傳播者侵權和網路服務提供商侵權;依行為侵犯之客體不同可以分為網路侵犯人格權、侵犯個人信息財產權、侵犯域名權等。筆者認為,對網路侵權大致可作如下區分:1.通過網路侵害他人名譽、隱私、姓名、肖像權利或侮辱、誹謗他人等侵犯人格權的行為;2.通過網路侵犯商譽、侵犯商業秘密、進行不正當競爭等商事侵權行為;3.通過網路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4.黑客入侵他人資料庫盜取相關信息,或通過電子郵件傳播電子病毒侵害他人資料庫、軟體乃至硬體設備等非法入侵、非法盜取、損毀財產等行為;5.侵害他人域名權的行為;6.網路經營者對他人實施的加害行為疏於採取必要措施的不作為行為。

不知道你指的是哪一項,法學有分:民法,經濟法刑法行政法,國際法。。。。

⑧ 電大民事訴訟法中考答案

一是訴訟主體;
刑事訴訟法涉及公、檢、法等數家司法機關,當事人為自訴人、被版害人、犯罪嫌權疑人及被告人;而民訴法僅有人民法院一家訴訟主體,當事人有原告、被告及第三人。
二是訴訟原則;
刑事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如:未經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為有罪、辯護、依法不予追究等的原則;不同於民事訴訟法特有的處分、調解、支持起訴等的原則。
三是證據制度;
兩大法在舉證責任的規定上各不相同,刑事訴訟法規定舉證責任在控方;民事訴訟法則規定「誰主張誰舉證」;
四是強制措施的種類不一;
五是訴訟程序復雜程度不同。

⑨ 電大考試 民事訴訟法 簡述當事人申請再審必須符合的條件有哪些

根據《民事訴訟法》
第199條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
申請再審;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或者當事人雙方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申請再審的,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第200條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一)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
(五)對審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
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
(六)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七)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
(八)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或
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
(九)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
(十)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
(十一)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
(十二)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十三)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第201條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提出證據證明調解違反自願原則或者調解協議
的內容違反法律的,可以申請再審。經人民法院審查屬實的,應當再審。
第202條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解除婚姻關系的判決、調解書,不得申請再審。
第203條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應當提交再審申請書等材料。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
日起五日內將再審申請書副本發送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提交書面意見;不提交書面意見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查。人民法院可以要求申請人和對方當事人補充有關材料,詢問有關事項。

第205條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有本法第二百條
第一項、第三項、第十二項、第十三項規定情形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申請再審的主體必須符合即當事人、法定代理人;
申請再審的判決、裁定、調解書必須是已發生法律效力的;
解除婚姻關系的案件不得申請再審;
申請再審的時間是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或者
有本法第二百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十二項、第十三項規定情形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申請再審的事由必須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規定的情形之一;

熱點內容
四川大學在職法律碩士 發布:2025-07-27 19:47:53 瀏覽:567
對章條例 發布:2025-07-27 19:47:45 瀏覽:200
中午休息時間上班違反勞動法 發布:2025-07-27 19:47:12 瀏覽:500
依法治國的簡報 發布:2025-07-27 19:14:25 瀏覽:728
萬寶法院 發布:2025-07-27 19:12:20 瀏覽:835
道德與法制2017節目 發布:2025-07-27 18:58:29 瀏覽:535
水在道德經 發布:2025-07-27 18:57:10 瀏覽:478
魔法學院聯系 發布:2025-07-27 18:55:33 瀏覽:78
2014民法馬特講義 發布:2025-07-27 18:54:53 瀏覽:290
cma報告具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7-27 18:52:30 瀏覽: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