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勞動法裁員補償標准
A. 新勞動法裁員補償
企業依照破產法進行重整裁員可以得到經濟補償。
依據《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一條第一款第規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減人員二十人以上或者裁減不足二十人但占企業職工總數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後,裁減人員方案經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可以裁減人員:
(一)依照企業破產法規定進行重整的;
(二)生產經營發生嚴重困難的;
(三)企業轉產、重大技術革新或者經營方式調整,經變更勞動合同後,仍需裁減人員的;
(四)其他因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經濟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的。
第四十七條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1)2015年勞動法裁員補償標准擴展閱讀
裁減人員時,應當優先留用下列人員:
(一)與本單位訂立較長期限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
(二)與本單位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
(三)家庭無其他就業人員,有需要扶養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
用人單位依照本條第一款規定裁減人員,在六個月內重新招用人員的,應當通知被裁減的人員,並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招用被裁減的人員。
B. 經濟裁員 勞動法補償標准
僅供參考
經濟性裁員,是指用人單位一次性辭退部分勞動者,以此作為改善生產經營狀況的一種手段,其目的是保護自己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和生存能力,度過暫時的難關。那麼經濟性裁員補償標準是怎麼樣的?下面一起來看看~
《勞動法》第27條規定「用人單位瀕臨破產進行法定整頓期間或者生產經營狀況發生嚴重困難,確需裁減人員的,應當提前30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經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後,可以裁減人員」。這一條是我國勞動法的新規定,也稱經濟裁員。
一、經濟性裁員主要范圍是什麼
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減人員二十人以上或者裁減不足二十人但占企業職工總數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單位應當提前三十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後,裁減人員方案經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可以裁減人員:
(一)依照企業破產法規定進行重整的;
(二)生產經營發生嚴重困難的;
(三)企業轉產、重大技術革新或者經營方式調整,經變更勞動合同後,仍需裁減人員的;
(四)其他因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經濟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的。
二、企業裁員的經濟補償規定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四十條第(三)規定:「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未能就變更勞動合同內容達成協議的。」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六條規定:「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三、經濟性裁員的條件和程序
勞動部《關於(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5條規定:依據《勞動法》第27條和勞動部《企業經濟性裁減人員規定》(勞部發[19943447號)第4條的規定,用人單位確需裁減人員,應按下列程序進行:
(1)提前30日向工會或全體職_[說明情況,並提供有關生產經營狀況的資料;
(2)提出裁減人員方案,內容包括:被裁減人員名單,裁減時同及實施步驟,符合法律、法規規定和集體合同約定的被裁減人員的經濟補償辦法;
(3)將裁減人員方案徵求工會或者全體職工的意見,並對方案進行修改和完善;
(4)向當地勞動行政部門報告裁減人員方案以及工會或者全體職工的意見,並聽取勞動行政部門的意見;
(5)由用人單位正式公布裁減人員方案,與被裁減人員辦理解除勞動合阿手續,按照有關規定向被裁減人員本人支付經濟補償金,出具裁減人員證明書。
如果不具備裁員條件,在裁員程序中將會被工會或者全體職工及勞動行政部門駁回;如果具備了裁員條件而不符合裁員的程序。勞動者可以通過向勞動監察部門舉報或申請勞動仲裁的方式使裁員決定被撤銷,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C. 新勞動法辭退員工補償標准
辭退員工必須要得到賠償,賠償金一般是N+1,N是本人在公司的服務年限,如果已經在公司工作了10,那麼可得到11個月的工資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