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不可以作為證人的是

民事訴訟法不可以作為證人的是

發布時間: 2022-03-29 04:45:14

⑴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不能作為證人的有哪些

對於證人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證人。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證人。這是因為這些人由於感覺器官或者精神上的障礙,或者由於年齡關系,對於客觀事物分不清是非,不能 正確反映,不能正確表達思想,所以,不能提供對查明案件事實有意義的證言,不能作證人。

任何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等都不能作為證人。

證人只能是公民個人,法人和非法人團體不具有證人資格,這是因為只有公民個人才能借感官感知案件事實,而法人和非法人團體本身並無這種感知能力。

同時,由於了解案件情況而產生的作證義務,是公民個人的法定義務,故意作偽證、隱匿罪證,必須負偽證的法律責任,而法人和非法人團體則無法承擔這種法律責任。

(1)民事訴訟法不可以作為證人的是擴展閱讀:

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因此,證人經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傳喚,必須按時到指定地點提供證言。證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絕提供證言。證人因故確實不能到案時,必須事先向傳喚機關說明理由,不能無故不到案。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准許,當事人可以提交書面證言:當事人在行政程序或者庭前證據交換中對證人證言無異議的;證人因年邁體弱或者行動不便無法出庭的;證人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無法出庭的;證人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意外事件無法出庭的。

⑵ 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 )可以作為民事訴訟證人。

C
答案解析來:
根據法律規定,與當源事人有親屬關系和其他密切關系的人雖然可以作為證人出庭作證,但由於上述關系的特殊性,其證言的證明力一般要小於其他證人的證言。下列幾類人不能作為證人:①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②訴訟代理人;③審判員、陪審員、書記員;④鑒定人員;⑤參與民事訴訟的檢察人員。

⑶ 哪些人可以作為證人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72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53條規定:「待證事實與其年齡、智力狀況或者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作為證人。」由此可見,只要了解案情,並且其年齡、智力狀況或者精神健康狀況與待證事實相適應,且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就可以作為證人予以作證。

⑷ 訴訟中,參加民事訴訟的檢察人員為什麼不能作為證人

可以作證。只是不能作為單一證據。參照民訴第70條「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65條第五項;與當事人有利害關系的證人或者提供證據的人不能作為單一證據。

⑸ 民事訴訟法對證人作證作了哪些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七十二條 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

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

第七十三條 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通過書面證言、視聽傳輸技術或者視聽資料等方式作證:

(一)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

(二)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

(三)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

(四)其他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

(5)民事訴訟法不可以作為證人的是擴展閱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五十三條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為證人。待證事實與其年齡、智力狀況或者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作為證人。

第五十四條當事人申請證人出庭作證,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十日前提出,並經人民法院許可。

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申請予以准許的,應當在開庭審理前通知證人出庭作證,並告知其應當如實作證及作偽證的法律後果。

證人因出庭作證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提供證人的一方當事人先行支付,由敗訴一方當事人承擔。

第五十五條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接受當事人的質詢。

證人在人民法院組織雙方當事人交換證據時出席陳述證言的,可視為出庭作證。

第五十六條《民事訴訟法》第七十條規定的「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是指有下列情形:

(一)年邁體弱或者行動不便無法出庭的;

(二)特殊崗位確實無法離開的;

(三)路途特別遙遠,交通不便難以出庭的;

(四)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無法出庭的;

(五)其他無法出庭的特殊情況。

前款情形,經人民法院許可,證人可以提交書面證言或者視聽資料或者通過雙向視聽傳輸技術手段作證。

⑹ 民事訴訟法不能作為證人的人員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抄國民事訴訟法》第襲72 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即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對證人的范圍作了規定和規范,民事訴訟中個人、單位均可以證人身份出庭作證。
事實上,在民、商事審判活動中,單位作為作證主體屢見不鮮,例如民政部門出具的關於某人婚姻狀況的證明,抑或工商部門出具的關於某公司登記或注銷的證明,再或是公司出具的法定代表人身份證明,這些證明均是以單位作為作證主體開具的。

⑺ 在民事訴訟中單位能不能作為證人

證人,即知道案件抄情況並提供證言的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第70條)。即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對證人的范圍作了規定和規范,民事訴訟中個人、單位均可以證人身份出庭作證。
在我國,刑事案件中只接受自然人(公民)作為證人,不接受單位作為證人,即單位不能以單位名義提供證人證言。

所以,如果這道題是多選題的話,我認為你就該選,即:在民事訴訟中單位能作為證人。

⑻ 民事案件是否可以拒絕做證人

證人出庭作證,是一項基本證據制度。《民事訴訟法》第七十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言。

證人應當出庭,符合法律條件,經人民法院許可的,可以不出庭,提交書面證言。
從以上條文可以看出,證人有義務出庭,只有在「確有困難」的情況下,經人民法院許可,才可以提交書面證言。如果說,以上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尚沒有明確地寫出證人出庭是原則,而不出庭為例外的話,則最高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則將這種內含的意思完全明白化了,該規定指出「證人應當出庭,接受當事人的質詢。」作為例外情況,如果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言。但在法律上,這種「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不是毫無限制的,不是由當事人自己認定的,而是有具體法律要求,並由法院認定的,所謂「困難情況」是指:
(一)年邁體弱或者行動不便無法出庭的;
(二)特殊崗位確實無法離開的;
(三)路途特別遙遠,交通不便難以出庭的;
(四)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無法出庭的;
(五)其他無法出庭的特殊情況。
所謂「其他無法出庭的特殊情況」,實際上是一個兜底條款,賦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由法官根據法律規定,結合案件情況,個案認定。

熱點內容
公民道德建設的方針 發布:2025-07-22 04:13:46 瀏覽:155
醫療行業股權投資法規 發布:2025-07-22 04:13:45 瀏覽:694
承攬合同概念承攬合同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22 03:59:24 瀏覽:458
呂祖秘注道德經心傳 發布:2025-07-22 03:56:59 瀏覽:981
愛情公寓5請問你需要法律援助嗎 發布:2025-07-22 03:56:08 瀏覽:897
勞動法第三章十八條 發布:2025-07-22 03:40:13 瀏覽:197
非公企業法律知識講課稿 發布:2025-07-22 03:40:05 瀏覽:285
民法典涉及企業 發布:2025-07-22 03:38:38 瀏覽:309
勞動合同法最新第87條 發布:2025-07-22 03:32:28 瀏覽:230
鄭州大學經濟法專業研究生怎麼樣 發布:2025-07-22 03:24:37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