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中證明對象包括
Ⅰ 屬於刑事訴訟證明對象的是
法律分析:刑事訴訟中的證明對象應當包括兩個方面:(一)實體法事實。指對解決刑事案件的實體處理即定罪量刑問題具有法律意義的事實。這是刑事訴訟中基本的、主要的證明對象。(二)程序法事實。指對於解決案件的訴訟程序問題具有法律意義的事實。由於程序問題對案件的實體處理產生重大影響,而且訴訟過程中,司法機關有責任正確解決案件的程序問題,因此,關繫到程序法適用的事實也是證明對象。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六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Ⅱ 刑事訴訟的證明對象有哪些
刑事訴訟中的證明對象應當包括兩個方面:
1、實體法事實。對解決刑事案件的實體處理即定罪量刑問題具有法律意義的事實。這是刑事訴訟中基本的、主要的證明對象。案件的實體法事實,由有關的刑法規范所規定。
具體內容包括:有關犯罪構成要件的事實。這是證明對象的核心部分。包括犯罪客體、犯罪主體、犯罪的客觀要件、犯罪的主觀要件。影響量刑輕重的事實情節。量刑輕重,包括從重、加重、從輕、減輕及免除處罰。這些事實情節有法定情節和酌定情節。
法定情節如主從關系、未遂既遂、自首立功以及是否累犯等。酌定情節如動機、手段是否惡劣,認罪與否等等。凡對量刑有影響的事實情節均應舉證證明。排除行為的違法性和可罰性的事實。排除行為違法性的事實,如正當防衛、緊急避險以及行使職權等。
排除行為可罰性的事實,指法律規定的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經特赦令免刑罰的,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被告人死亡的等。
被告人個人情況。包括姓名、性別、年齡、籍貫、民族、文化程度、職業、住址以及有無前科等。確定被告人身份,對於案件處理具有一定意義。
2、程序法事實。對於解決案件的訴訟程序問題具有法律意義的事實。由於程序問題對案件的實體處理產生重大影響,而且訴訟過程中,司法機關有責任正確解決案件的程序問題。
因此,關繫到程序法適用的事實也是證明對象。
(2)刑事訴訟法中證明對象包括擴展閱讀:
刑事訴訟證明具有以下特徵:
.刑事訴訟證明的主體是國家公訴機關和訴訟當事人。在我國刑事訴訟中,公訴機關和自訴人實際上處於原告一方,負有向法庭提出證據證明被告人有罪的責任。被告人原則上不負證明責任,僅在特定情況下承擔證明責任。
需要注意的是,公安機關和人民法院不是證明的主體。公安機關雖然承擔主要的偵查任務,協助檢察機關行使控訴職能,但是偵查行為只是為公訴機關的刑事訴訟證明活動做准備,公安機關本身並不是刑事訴訟證明的主體。法院的職責是居中裁斷,對訴訟雙方當事人的證明活動作出評價。
因此法院不是證明主體,在法定情況下依照職權調查證據,是為了審查證據,而不是證明自己的主張。
Ⅲ 刑事訴訟的證明對象主要有哪些本案中證明的主要對象是什麼
1.刑事訴訟中的證明對象應當包括兩個方面:
(一)實體法事實。指對解決刑事案件的實體處理即定罪量刑問題具有法律意義的事實。這是刑事訴訟中基本的、主要的證明對象。案件的實體法事實,由有關的刑法規范所規定。具體內容包括:1、有關犯罪構成要件的事實。這是證明對象的核心部分。包括犯罪客體、犯罪主體、犯罪的客觀要件、犯罪的主觀要件。2、影響量刑輕重的事實情節。量刑輕重,包括從重、加重、從輕、減輕及免除處罰。這些事實情節有法定情節和酌定情節。法定情節如主從關系、未遂既遂、自首立功以及是否累犯等。酌定情節如動機、手段是否惡劣,認罪與否等等。凡對量刑有影響的事實情節均應舉證證明。3、排除行為的違法性和可罰性的事實。排除行為違法性的事實,如正當防衛、緊急避險以及行使職權等。排除行為可罰性的事實,指法律規定的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經特赦令免刑罰的,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被告人死亡的等。4、被告人個人情況。包括姓名、性別、年齡、籍貫、民族、文化程度、職業、住址以及有無前科等。確定被告人身份,對於案件處理具有一定意義。
(二)程序法事實。指對於解決案件的訴訟程序問題具有法律意義的事實。由於程序問題對案件的實體處理產生重大影響,而且訴訟過程中,司法機關有責任正確解決案件的程序問題,因此,關繫到程序法適用的事實也是證明對象。在刑事訴訟中視案件的具體情況需要加以證明的程序法事實主要有:1、關於應否審理和管轄的事實;2、關於申請迴避的事實;3、關於對嫌疑人和被告人採取人身強制措施是否符合法定條件的事實;4、關於對案件採取搜查、扣押等強制性偵查措施是否合法的事實;5、關於其他取證程序合法性的事實;6、關於訴訟期間延長或被延誤的事實;7、其他關於程序法的事實,如延期審理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等。
Ⅳ 刑事訴訟法的證明對象包括什麼內容
刑事訴訟法的證明對象是指需要用證據加以證明的與刑事案件有關的各種問題,內容既包括需要證明的刑事案件的主要事實;也包括需要證明的與刑事案件有關的其他事實。凡是與追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刑事責任有關的一切需要證明的事實,都是證明的對象。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
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
(二)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
(三)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
Ⅳ 刑事訴訟證明對象包括哪幾類呢
刑事訴訟法的證明對象包括:
1、實體法事實。對解決刑事案件的實體處理即定罪量刑問題具有法律意義的事實。這是刑事訴訟中基本的、主要的證明對象。
2、程序法事實。對於解決案件的訴訟程序問題具有法律意義的事實。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
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
(二)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
(三)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
Ⅵ 刑事訴訟證明的對象
刑事訴訟證明對象,是指需要用證據加以證明的與刑事案件有關的各種問題,既包括需要證明的刑事案件的主要事實,也包括需要證明的與刑事案件有關的其他事實,凡是與追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刑事責任有關的一切需要證明的事實,都是證明的對象。刑事訴訟證明對象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恰當地確定證明的范圍。確定證明對象,對於公安司法人員明確具體案件需要證明的各種問題,以便有目的、有重點、有計劃地調查收集證據,及時查明全部案件的事實情況,正確適用法律來處理案件具有重要價值。如果對於案件的證明對象不明確,對於需要證明的問題沒有及時地去調查收集證據,而對於不需要證明的問題,卻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調查收集證據,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拖延了訴訟時間,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而且會錯過有利時機,影響及時調查收集證據,查明案情,及時、正確處理案件。
在司法實踐中,由於具體的刑事案件錯綜復雜,法律上難以對證明對象作出統一的規定,而只能要求辦案人員根據具體案件的情況和特點,依照刑法關於犯罪構成的規定和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則,經過分析研究確定。既要防止把證明對象確定得過寬,也要防止把證明對象確定得過窄,把與具體案件無關的情況作為證明對象,勢必會分散精力,影響對案件的及時處理;如果把與具體案件有關的重要情節不作為證明對象,將會造成運用證據上的差錯,影響對案件事實的認定和處理。
為此,最高人民法院根據刑法、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以及刑事審判的實踐經驗,在有關的司法解釋中提出,需要運用證據證明的案件事實包括:(1)被告人身份;(2)被指控的犯罪行為是否存在;(3)被指控的行為是否為被告人所實施;(4)被告人有無罪過,行為的動機、目的;(5)實施行為的時間、地點、手段、後果以及其他情節;(6)被告人的責任以及與其他同案人的關系;(7)被告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有無法定或者酌定從重、加重、從輕、減輕處罰以及免除處罰的情節;(8)其他與定罪量刑有關的事實。概而言之,我國刑事訴訟證明對象的具體范圍,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犯罪構成的要件事實。首先,要查明構成犯罪的具體行為是否確已發生,是否屬於正當防衛、緊急避險或其他不構成犯罪的行為。在一般情況下,這個問題是明顯的,不需要證明的。但是,如果對犯罪行為發生懷疑時,就需要證明。如果確有犯罪行為發生,則應查明實施犯罪行為的時間、地點、方法、手段、工具和條件,以及犯罪結果、對社會造成的危害性。刑法具體規定了各種犯罪的構成要件和特徵,在搶劫、強奸、貪污、受賄等各種具體案件中的具體證明對象是不同的。所以,對具體案件的證明對象要按法律要求來確定。例如,犯罪結果的危害性大小,不僅對於量刑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於國家、集體或公民所造成的物質損失大小,還是提起附帶良事訴訟,要求被告人賠償經濟損失的根據。盜竊財物數額多少、傷害程度輕重等,還是區分罪與非罪的重要依據,因而對於犯罪行為的各種情節,應當加以證明。其次,誰是犯罪行為的實施者,是否達到刑事責任年齡,有無刑事責任能力,實施犯罪者在主觀上有無故意或過失,以及實施犯罪行為的動機和目的。根據刑法規定,行為人只有達到法定責任年齡,並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和主觀罪過時,才應負刑事責任,因而在刑事訴訟中行為人確切年齡、精神狀態、有無主觀罪過,究竟是故意還是過失,如果是出於故意的,其特定的動機、目的是什麼,等等,對於這些問題發生爭議或懷疑時,應當加以證明。
2.作為罪刑輕重的各種量刑情節的事實。這些情節特別是法定情節,對量刑輕重具有直接影響。只有傘面杏明這些情節,才能正確適用法律,做到量刑適當。根據刑法規定,累犯、主犯、教唆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的,等等,都是從重處罰的情節;預備犯、未遂犯、中止犯、從犯、脅從犯、未成年人犯罪、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等等,是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的情節。此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犯罪後的態度和表現,是自首、坦白、悔罪、立功,還是潛逃、毀證、滅跡、訂立攻守同盟,阻止同案犯交代,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身份情況,平時表現好壞,有無前科劣跡,等等,這些都與決定其刑事處罰有關,應當加以證明。
3.解決刑事訴訟程序問題需要證明的事實。在刑事訴訟中關於當事人申請迴避時對其提出的迴避理由,當事人因不可抗拒的原因或有其他正當理由耽誤法定訴訟期限而提出申請的事由,以及違反法定的刑事訴訟程序而可能影響正確判決的事由,等等,也應當加以證明。
4.其他需要運用證據加以證明的事實。上述所列的各種刑事訴訟證明對象,只是根據實踐經驗加以總結,對一般刑事案件概括性的列舉。並不是說,所有刑事案件都要證明這些問題,當然也不能認為,所有刑事案件只證明這些問題就完全夠了。由於每個刑事案件的具體情況不同,因而需要證明的問題也有所不同,必須根據案件的實際情況,具體確定每個案件的證明對象。對於關鍵性問題,屬於主要的證明對象的,要多下工夫用證據來加以證明;對於一般性問題,屬於次要的證明對象的,也必須查證清楚。總之,對於刑事案件的證明對象,都應當有相應的證據來加以證明,才能做到證據充分、確實,事實清楚,處理恰當。
Ⅶ 刑事訴訟中的證明對象包括哪些內容
刑事訴訟的證明對象包括實體法事實和程序法事實。
1、實體法方面的事實
(1)有關犯罪構成要件方面的事實
將具體的犯罪構成要件進一步具體化,可以分為:①犯罪事實是否發生;②犯罪行為是否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實施;③犯罪行為的實施過程,包括犯罪的時間、地點、手段、方法等;④犯罪造成的危害後果,包括危害後果與犯罪行為之間有無因果關系;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達到刑事責任年齡,有無刑事責任能力;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的主觀罪過,包括故意和過失以及犯罪動機和目的等;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犯罪行為依法應否追究刑事責任。訴訟理論界為指導司法實踐,將上述需要證明的犯罪構成要件的事實概括為「七何」要素,即何人;何事;何時;何地;何方(法);何因;何果。
此外,還要注意查明排除行為違法性、排除行為可罰性和排除行為人刑事責任的事實。排除行為違法性的事實主要是指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等;排除行為可罰性的事實主要是指刑事訴訟法第15條規定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情形;排除行為人刑事責任的事實主要是指行為人因不到刑事責任年齡而無刑事責任能力,
(2)作為從重、加重或者從輕、減輕、免除刑事處罰理由的事實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個人情況和犯罪後的表現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個人情況包括姓名、性別、年齡、籍貫、家庭出身、本人成分、文化程度、民族、職業、住址、工作經歷、是否受過刑事處罰或者其他處分,一貫表現,等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後的表現主要是指犯罪後是否有自首、坦白或者立功等悔改表現,或者是否有逃跑、毀滅證據、串供、抗拒審訊等情形。這些情況雖然與是否構成犯罪無關或者無直接關系,但與量刑有關系,也是刑事訴訟證明需要查清的事實。
2、程序法方面的事實
程序法方面的某些事實也是刑事訴訟證明中的證明對象。當然,程序法事實的證明不需要象實體法事實那樣的嚴格證明。
(1)關於迴避的事實
(2)影響採取某種強制措施的事實
(3)關於耽誤期限是否有不能抗拒的原因等事實
(4)違反法定程序的事實
3、不需要證明的事項
有些事項雖與定罪量刑或訴訟公正有關,但沒有必要用證據加以證明,就不屬於證明對象的范圍。《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334條規定:「 在法庭審理中,下列事實不必提出證據進行證明:(一)為一般人共同知曉的常識性事實;(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所確認的並且未依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理的事實;(三)法律、法規的內容以及適用等屬於審判人員履行職務所應當知曉的事實;(四)在法庭審理中不存在異議的程序事實;(五)法律規定的推定事實。」
Ⅷ 證明對象包括哪些內容
法律分析:違法事實、違法主體、程序事實、證據事實。
法律依據: 《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條 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證據包括:
(一)物證;
(二)書證;
(三)證人證言;
(四)被害人陳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
(六)鑒定意見; (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
(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