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人大
㈠ 全國人大關於行政法修改的決定
網上直接搜索你要提問的內容即可查到。
㈡ 中國行政法方向有哪些有名的教授
林鴻潮:現任抄中國政襲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教師,中國政法大學應急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行政法學研究》編輯,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行政法研究所兼職研究員。
季宏: 萬國重點學科班
王鍇: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憲法學、行政法學。曾獲中國人民王鍇大學研究生學術新星一等獎。在《中國法學》、《比較法研究》、《法學家》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十餘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轉載八篇.
㈢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人大出版社胡錦光第四版與第五版改動大嗎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人大出版社胡錦光第四版與第五版改動不大。
第五版中增加了行政強制和一個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是根據教育部高等學校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的要求,為高校法學專業14門核心課程編寫的專門教材之一。
㈣ 行政法有哪個機關制定是全國人大嗎它與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的區別
行政法法律淵源有許多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地方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這些法律中凡是涉及到行政權力的都屬於行政法。這些法律制定主體各不相同。
㈤ 基本法包括行政法嗎,網上說不包括,那人大常委是制定除了基本法之外的法律是不是也可以制定行政法,但是
你好!來
首先,行政法肯定是源我國的基本法,看是基本法與否,主要是看他的制定機關而不是先看他是否是基本法,我國的民法、刑法、行政法、三大訴訟法、商法等法都是有全國人大制定的,所以其為基本法。
我國的《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是由國務院經人大常委委託制定的,他就不是基本法!
國務院制定的是行政法規,而不是行政法!
㈥ 人大代表是否適用我國行政法如果適用,行政法中哪些條款與人大代表有關
《人大代表法》第二十五條規定:代表應當採取多種方式經常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回答原選區選民或者原選舉單位對代表工作和代表活動的詢問,協助本級人民政府推行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法 》是專門性的對行政要求的法律,因此不涉及人大代表的要求,與人大代表的有關要求有專門性的《人大代表法》。由此可見,《行政法》不適用人大代表。
㈦ 1978年-1982年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立法的有行政法嗎
1978年至1982年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立法的時候,有行政法
㈧ 全國人大常委會可以制定刑法,行政法,民法通則嗎
行政法不是所有的都可以,行政法這個部門法裡麵包括很多。
刑法肯定不可以的,民法通則也不行
㈨ 行政法,是全國人大 制定的嗎
行政法並沒有統一的法典,並沒有一部法律叫行政法。
所以行政法有的是全國人大制定,有的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
㈩ 中國人民大學憲法及行政法
第一章 憲法總論
1.成文憲法:是指在一個國家中由一個或幾個憲法性文件構成的有統一法典形式的憲法。成文憲法是憲法規范賴以存在的主要形式,它的特點是憲法規范的特點明確、集中以及方便了解等。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憲法是成文憲法。同
2.不成文憲法:是指在一個國家中不具有統一的法典形式,而散見於多種法律文書、憲法判例和憲法習慣的憲法。英國是典型的不成文憲法國家。密雲路
3.剛性憲法:是指制定、修改、解釋的程序不同於一般的普通法律,具有特殊嚴格的要求,並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憲法。美國憲法屬於典型的剛性憲法。
4.柔性憲法:是指無論是制定、修改、解釋程序還是法律效力都與一般的普通法律一樣的憲法。英國憲法屬於典型的柔性憲法。
5.憲法修正案:是指在不觸動憲法原文的情況下,把依照特定程序通過的修正內容按前後順序分條附於憲法原文之後。
6.憲法解釋:是指憲法制定者或者是依照憲法的規定享有憲法解釋權的國家機關或其他特定的主體根據憲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則對已經存在並且正在生效的憲法規范的含義、界限及其相互關系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說明。憲法解釋既是使憲法規范適應社會實際的一種方法,也是保障憲法實施的手段和措施。
7.憲法習慣:是由依照憲法規定享有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職權的國家機關在實施憲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行為習慣,這些行為習慣與實施憲法的活動密切相關,經過長期的實踐成為實施憲法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8.憲法判例:是指憲法條文無明確規定,而由司法機關在審判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具有憲法效力的判例,憲法判例一般產生於實行不成文憲法的國家。
9.憲法結構:是指單一憲法文件的成文憲法在內容上的體系和安排,實際上是指憲法內容的相互關系及其外在表現形式。憲法結構有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之分。內部結構是構成憲法的若干要素及其相互關系,外部結構是指憲法與其他要素在組成更大社會系統中的相互關系。我國的憲法由序言、總綱、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國旗國徽國歌五個部分組成。
10.憲法修改:是憲法制定者或者依照憲法的規定享有憲法修改權的國家機關或其他特定的主體對憲法規范中不符合憲法制定者利益的內容加以變更的憲法創制活動。同
11.憲法監督:是憲法制定者通過一定的制度和程序對依據憲法規定有權解釋憲法、修改憲法和實施憲法的特定主體所進行的憲法解釋、憲法修改和憲法實施活動的過程和結果所進行的監督活動,其目的旨在使憲法的規定準確實施和完全實現,從而實現憲法制定者的立憲目的。包括人民監督、立法機關的憲法監督、國家元首的憲法監督、國家司法機關的憲法監督。
12.最高代表機關審查制:是指由作為民意代表的立法機關,抽象的審查憲法行為是否違反憲法的制度。歷史上最早由英國實行。
13.司法審查制:是指由普通法院在審理案件過程中具體附帶地就適用於該案件的法律的合憲性進行審查的制度。司法審查制度由美國自1803年馬伯里訴麥迪遜案創立。同
14.憲法法院審查制:是指在國家機構中設立專門保障憲法秩序的憲法法院以抽象的原則審查為主,附帶的案件審查為輔的方式審查法律文件等是否符合憲法的制度,代表國為德國。
15.憲法關系:是指根據一定的憲法規范,在憲法主體之間產生的、以憲法中的權利和義務為基本內容的社會政治關系,是立憲社會最基本政治秩序在憲法上的表現。憲法關系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國家與公民之間的關系、國家與國內各民族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等組織之間的關系、國家與政黨之間的關系、國家機關之間的關系。
第二章 我國的國家制度
1.共和制:為較多的資產階級國家所採取的政體。是指國家最高權力實際上和形式上都不屬於一人所有,而由選舉產生、並有一定任期的國家機關掌握的政權組織形式。代表國為美國、法國、德國。
2.議會制:也稱為責任內閣制。是指作為最高立法機關和權力機關的議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佔有主導地位;政府即內閣由議會選舉產生並對議會負責;總統由選舉產生,一般不掌握實權,只為名義上的國家元首的政權組織形式。代表國為德國。
3.總統制:是資產階級共和政體中以總統為國家元首兼政府首腦;國家議會的權力很小,議會的議事程序要受政府控制和支配,議會的立法權和監督權都受到嚴格限制的政權組織形式。代表國為美國。
4.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組織形式。它是指我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在普選的基礎上選派代表,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組成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並集中統一行使國家權力;其他國家機關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受它監督,對它負責;人大常委會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負責,人民代表大會向人民負責,並最終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一項根本政治制度。
5.國家結構形式:是指特定國家統治階級根據一定原則,採取一定形式劃分國家內部的組成以及調整國家整體與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簡言之,就是指國家整體和部分之間,中央機關和地方之間的相互關系。
6.單一制:是以普通行政單位或自治單位的形式來劃分其國家內部組成的國家結構形式。它在形式上比較簡單,是一個統一完整的政治實體。代表國為英國、法國、日本。
7.聯邦制:也叫聯盟國家,它是以州、邦或成員國的形式來劃分其國家內部組成的,在形式上較單一制國家復雜的國家結構形式。代表國為美國、俄羅斯、巴西。密雲路
8.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指在統一的祖國大家庭內,在國家統一領導下,按照憲法規定,以少數民族聚居區為基礎,建立相應的自治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民族區域自治的民族實現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內部地方性事務的制度。
9.民族自治地方:是指我國境內少數民族實行區域自治的行政區域,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三級,民族鄉不是自治地方。
10.民族自治機關:是在民族自治地方設立的政權機關,依法行使自治權。民族自治機關具有兩重性質,既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又是國家的一級地方政權機關。民族自治機關是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不是民族自治機關。
11.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機關的人員構成特點
(1)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中,除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區域內的民族也應當有適當名額的代表。
(2)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會中應當由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主任或者副主任。
(3)自治區主席、自治州州長、自治縣縣長由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
(4)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的其他組成人員和自治機關所屬工作部門中,要盡量配備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人員。
12.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地方內部事務的權利。其特點是,自治權主體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即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不是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自治權具有法定性、原則性和靈活性。
13.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權的主要內容
(1)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2)對上級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指示的變通執行和停止執行。
(3)自主地管理地方財政。
(4)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經濟建設事業。
(5)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
(6)組織本地方的公安部隊。
(7)使用和發展當地通用的一種或幾種語言文字。
(8)培養幹部、專業人才和技術工人。
14.自治條例:是指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依照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製定的關於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的組織、活動原則、自治機關的自治權以及自治地方經濟、文化重大事項的全面性規範文件。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15.單行條例: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特點制定的關於某一方面具體事項的規范性文件。自治區的單行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單行條例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16.地方性法規: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地區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法定許可權內制定發布的適用於本地區的規范性文件。
17.自治條例、單行條例與地方性法規的區別
(1)制定的前提不同
自治條例、單行條例是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而制定的,而地方性法規是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制定的。
(2)著眼點不同
自治條例、單行條例著眼於民族特點,地方性法規著眼於地方特點。
(3)制定的主體不同
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制定的主體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地方性法規制定的主體是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
(4)報批程序不同
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實施,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
18.特別行政區(制度):是指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在我國版圖內,根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設立)實行不同於一般行政區的政治、經濟和法律制度,具有特殊法律地位,在中央政府管理之下,不擁有國家主權的行政區域(以管理特定區域的制度)。
19.中央與特別行政區的關系
(1)根據基本法的規定,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享有高度自治權的地方行政區域,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因此,中央與特別行政區的關系,是一個主權國家內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或者說是中央對特別行政區進行管理和特別行政區在中央的監督下實行高度自治而產生的相互關系。這種關系的核心在於中央與特別行政區權力的劃分和行使。
(2)中央對特別行政區享有的權力
①中央人民政府負責管理與特別行政區有關的外交事務。
②中央人民政府負責管理特別行政區的防務。
③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和行政機關的主要官員。
④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決定特別行政區進入緊急狀態。
⑤全國人大常委會享有對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解釋權。
⑥全國人大對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享有修改權。
(3)特別行政區享有的高度自治權
①特別行政區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
②實行獨立的稅收制度,保持自由港、獨立關稅地區和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這主要指香港。
③可自行制定有關經濟、貿易、科學、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政策,自行發行貨幣。
④自行處理有關的對外事務,可以「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的名義單獨地同各國、各地區及有關國際組織保持和發展經濟、文化關系,還可以「中國香港」或「中國澳門」的名義參加不以國家為單位參加的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
⑤負責維持社會治安。
⑥特別行政區可享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權力。
20.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法律地位
(1)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基本法律。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通過和修改,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是國家的基本法律。憲法是制定基本法的法律依據,基本法與憲法是子法和母法的關系。
(2)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是特別行政區區域內實施的最重要的法律,在特別行政區區域內具有憲法性法律的地位。它規定了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不同於祖國大陸的政治制度、社會經濟和文化制度,規定了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規定了特別行政區居民在特別行政區范圍內享有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從總體和全局上確定了特別行政區實行的基本制度和政策,從憲制結構和內容上規定了如何在特別行政區實行不同於祖國大陸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
(3)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在特別行政區內處於高居於其他任何法律之上的法律地位,在特別行政區實施的任何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和其他規范性文件,均不得同此基本法相抵觸。特別行政區立法機關制定、修改、廢除任何法律,均必須符合基本法的規定。特別行政區的司法機關在適用、解釋法律時,均不得同基本法相沖突。
21.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解釋權
(1)基本法的解釋權屬於全國人大常委會。
(2)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特別行政區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對基本法關於特別行政區自治范圍內的條款自行解釋。
(3)特別行政區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對基本法的其他條款也可解釋。
(4)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對基本法進行解釋前應征詢其所屬的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的意見。
(5)如果需要對基本法中中央政府管理的事務或中央地方關系進行解釋,而該解釋又涉及到案件判決,在作出不可上訴的終審判決前,由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最終解釋。
22.民族自治地方與特別行政區的異同
(1)民族自治地方與特別行政區的相同點
①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是我國地方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
②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方行政區域,歸中央人民政府統一管轄。
③都選舉人民代表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④都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權。
(2)民族自治地方與特別行政區的不同點
①設立的出發點不同。
②設立的區域不同。
③地方政權體系不同。
④自治權的大小不同。
⑤中央對它們的干預程度不同。
⑥實施的法律不同。
23.行政區劃:即行政區域劃分,屬於國家結構的范圍,也是國家領土結構。國家按照經濟發展和行政管理的需要,把全國的領土劃分為大小不同、層級不同的部分,並設立相應的地方國家機關,以便進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