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立案法條規定
1. 刑事訴訟法立案標准和規定有哪些
法律分析: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對於報案、控告、舉報和自首的材料,應當按照管轄范圍,迅速進行審查,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時候,應當立案;
認為沒有犯罪事實,或者犯罪事實顯著輕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時候,不予立案,並且將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請復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一十二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對於報案、控告、舉報和自首的材料,應當按照管轄范圍,迅速進行審查,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時候,應當立案;認為沒有犯罪事實,或者犯罪事實顯著輕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時候,不予立案,並且將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請復議。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八十二條之規定
一、《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二條的規定是什麼
1、《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二條 公安機關對於現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
(一)正在預備犯罪、實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後即時被發覺的;
(二)被害人或者在場親眼看見的人指認他犯罪的;
二、收到拘留通知書以後家屬應該怎麼辦
1、收到拘留通知書後,可以盡快委託律師會見親屬,了解案情之後跟承辦警官進行有效溝通,爭取取保候審或者釋放。
2、在剛被刑事拘留階段律師介入的重要作用是分析案件是否構成犯罪或者是否具有取保的可能,如果經過研究可能不構成犯罪應該及時向公安機關闡述法律意見,遞交書面材料,督促其撤銷案件。
3、根據《刑事訴訟法》第85條規定,公安機關拘留人的時候,必須出示拘留證。拘留後,應當立即將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羈押,至遲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除無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通知可能有礙偵查的情形以外,應當在拘留後二十四小時以內,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
4、嫌疑人被刑事拘留,家屬應盡早著手准備以下事宜:
①主動了解其所涉罪名的刑法相關規定。《拘留通知書》上面會載明嫌疑人涉嫌的罪名、關押的場所等信息。家屬可以通過搜索相關法條、資料來了解相關罪名的犯罪構成、立案標准、量刑標准等法律知識。
盡管這些基礎法律知識律師都知道,但如果家屬對相關刑法規定完全不了解的話,家屬在找律師、與律師溝通等相關事宜上的效率都會打折扣。
②著手准備委託律師,爭取取保候審。刑事案件委託律師介入,宜早不宜遲。通常情況下,家屬在收到公安機關寄出的《拘留通知書》後就應該盡早去委託律師介入。律師通過會見當事人可以了解其所涉犯罪的具體情形,家屬通過律師也能早一日獲悉其所涉犯罪的具體情況,也就早一日緩解焦急的心理狀況。
3. 刑事訴訟法立案條款多少
被害人對侵犯其人身、財產權利的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權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報案或者控告。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對於報案、控告、舉報,都應當接受。對於不屬於自己管轄的,應當移送主管機關處理,並且通知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對於不屬於自己管轄而又必須採取緊急措施的,應當先採取緊急措施,然後移送主管機關。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九條: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發現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應當按照管轄范圍,立案偵查。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四條:對於自訴案件,被害人有權向人民法院直接起訴。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4. 刑事訴訟法立案條款
法律分析:刑事訴訟法立案的條件有: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屬於立案機關管轄。公安機關接受案件後,經審查,認為應當予以立案的,應當及時立案處理;決定不予立案的,公安機關應當製作不予立案通知書,並在三日以內送達控告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八十三條 公安機關在異地執行拘留、逮捕的時候,應當通知被拘留、逮捕人所在地的公安機關,被拘留、逮捕人所在地的公安機關應當予以配合。
5. 刑事訴訟法補充立案規定是哪一條
補充立案是指對已經立案偵查的案件,在偵查期間又發現新的共同犯罪內嫌疑人,決定並案偵查容時,將新的共同犯罪嫌疑人列為同案的犯罪嫌疑人。
補充立案刑事訴訟沒有單獨條款規定。只要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立案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1,有犯罪事實存在。2,該犯罪事實依法需追究刑事責任。
就應當對新發現的犯罪嫌疑人補充立案,並案偵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