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規解釋公布
1. 行政法規解釋的程序是什麼
《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
第五十七條 行政法規由國務院組織起草。國務院有關部門認為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應當向國務院報請立項。
第五十八條 行政法規在起草過程中,應當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
第五十九條 行政法規起草工作完成後,起草單位應當將草案及其說明、各方面對草案主要問題的不同意見和其他有關資料送國務院法制機構進行審查。
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向國務院提出審查報告和草案修改稿,審查報告應當對草案主要問題作出說明。
第六十條 行政法規的決定程序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的有關規定辦理。
第六十一條 行政法規由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
2. 行政法規是
法律分析:行政法規是指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按照行政法規規定的程序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由於法律關於行政權力的規定常常比較原則、抽象,因而還需要由行政機關進一步具體化。行政法規就是對法律內容具體化的一種主要形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六十五條 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
(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
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規,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
《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第一條為了規范行政法規制定程序,保證行政法規質量,根據憲法、立法法和國務院組織法的有關規定,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行政法規的立項、起草、審查、決定、公布、解釋,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制定行政法規,應當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符合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遵循立法法確定的立法原則。
第四條制定政治方面法律的配套行政法規,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報告黨中央。
制定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重大體制和重大政策調整的重要行政法規,應當將行政法規草案或者行政法規草案涉及的重大問題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報告黨中央。
3. 行政解釋是什麼(法律上
所謂行來政解釋,是指國家行政機自關在行政管理活動中,對有關法律法規如何具體應用貫徹的問題所作的說明。行政解釋學是法律解釋學的一部分。
從解釋主體來說,行政解釋主要可以分為:
1.國務院及其各部、委、辦等對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方面的法律如何具體應用的問題進行解釋。
2.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主管部門,對同級權力機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如何應用的問題所進行的解釋。
中國現行法定法律解釋體制的特點有:立法部門主導,集中壟斷,分工配合。
行政解釋是指由國家行政機關對於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的具體應用問題以及自己依法制定的法規進行的解釋。
指國務院及其所屬各部門對法律所作的解釋。一是對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如何具體應用所作的解釋;二是國務院及其各部門在行使職權時對於自己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所進行的解釋。
4. 行政解釋
【行政解釋的概念】行政解釋是一種有權解釋,指有解釋權的國家行政機關對行政法規和規章的含義、界限和對新情況的適用依據以及行政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地方性法規的問題所作的說明。
【行政解釋的范圍】根據行政解釋的對象,行政解釋的范圍主要包括對行政法規的解釋、對地方性法規的解釋、對規章的解釋。
【對法律的解釋】對法律的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不屬於審判、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問題,由國務院及主管部門解釋。
【對行政法規的解釋】行政法規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作出補充規定的,由國務院解釋;國務院法制機構研究擬訂行政法規解釋草案,報國務院同意後,由國務院公布或由國務院授權國務院有關部門公布。國務院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向國務院提出行政法規解釋要求。對屬於行政工作中具體應用行政法規的問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法制機構和國務院有關部門法制機構請求國務院法制機構解釋的,國務院法制機構可以研究答復;其中涉及重大問題的,由國務院法制辦公室提出意見,報國務院同意後答復。行政法規的解釋與行政法規具有同等效力。
【對地方性法規的解釋】凡屬於地方性法規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作補充規定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進行解釋或作出規定;凡屬於地方性法規如何具體應用的問題,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門進行解釋。
【對規章的解釋】規章解釋權屬於規章制定機關。規章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以及規章制定後出現新情況需要明確適用規章依據的,由規章制定機關解釋。規章解釋由規章制定機關的法制機構參照規章送審稿審查程序提出意見,報請制定機關批准後公布。規章的解釋同規章具有同等效力。
5. 行政法規的解釋與行政法具有同等效力
立法法
第五十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6. 行政法規的名詞解釋
行政法規是指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關行使內行政容權力,履行行政職責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 它的制定主體是國務院,一般以條例、辦法、實施細則、規定等形式組成,發布行政法規需要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它的效力僅次於憲法和法律。
(6)行政法規解釋公布擴展閱讀:
法規
行政法規是指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按照行政法規規定的程序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由於法律關於行政權力的規定常常比較原則、抽象,因而還需要由行政機關進一步具體化。行政法規就是對法律內容具體化的一種主要形式。
規章
行政規章分為部門規章和地方規章。部門規章是指國務院各組成部門以及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許可權內按照規定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
地方規章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所制定的普遍適用於本地區行政管理工作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行政規章是行政管理活動的重要根據,其數量之多、適用范圍之廣、使用頻率之高均居行政法各表現形式之首。
7. 行政法規由哪一主體簽署公布
1、行政法規由國務院總理以國務院令形式簽署公布。
2、相關規定:《行政法規制回定程序條例》
答第二十七條 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根據國務院對行政法規草案的審議意見,對行政法規草案進行修改,形成草案修改稿,報請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施行。
簽署公布行政法規的國務院令載明該行政法規的施行日期。
8. 行政法規的解釋
法律分析:行政法規的制定主體是國務院,行政法規根據憲法和法律的授權制定、行政法規必須經過法定程序制定、行政法規具有法的效力。行政法規一般以條例、辦法、實施細則、規定等形式組成。發布行政法規需要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行政法規的效力僅次於憲法和法律,高於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
法律依據:《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第三條制定規章,應當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遵循立法法確定的立法原則,符合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其他上位法的規定。沒有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依據,部門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不得增加本部門的權力或者減少本部門的法定職責。沒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依據,地方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
9. 下列關於行政法規解釋的哪種說法是正確的
國務院各部門法制機構請求國務院法制機構解釋,國務院法制機構專可以研究答復。沒有條文規定屬國務院部門可以解釋行政法規。
最高院怎麼能解釋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呢?這個是常識問題,不需要理由吧?最高院在行政案件中如果發現不知該如何適用行政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的問題,應當中止行政案件的審理,逐級上報最高人民法院送請國務院裁決。
對具體應用行政法規的問題,各級政府法制機構請求國務院法制機構解釋的,國務院法制機構可以研究答復。不是各級政府。
10. 什麼是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以國務院名義發布的法規是行政法規,國務院各部委發布的法規是規章,省及政府發布的法規是規章,行政部門發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不管是對所有人有約束力的,還是只針對部分人有效力的為決定、命令。
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
一、國務院部門規章
國務院部門規章的制定機關是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這類制定機關可以分為國務院組成部門和直屬機構兩大類。
制定部門規章的主體,還因為單行法律的授權規定而出現。國務院的直屬事業單位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可以行使部門規章制定權。
部門規章規定的事項,應當屬於執行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部門規章是執行性或者補充性的行政規范,而不是自主性的行政規范。
超越一個國務院部門規章制定許可權的,可以提請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或者由國務院有關部門聯合制定規章。部門規章應當由部門的部務會議或者委員會會議決定。本部門首長簽署命令予以公布。及時在國務院公報或者部門公報和在全國范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登。在部門公報或者國務院公報上刊登的規章文本為標准文本。原則上,規章應當在公布之日起30日後施行,部門規章應當在公布後30日內報國務院備案。規章解釋權屬於規章制定機關。
地方政府規章應當同時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應當同時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人民政府備案。
國務院有權改變或者撤銷不適當的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撤銷本級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適當的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有權改變或者撤銷下一級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適當的規章。
二、地方政府規章
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主體分為兩類。第一是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第二是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是指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的市,以及經過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地方政府規章制定許可權:(1)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制定規章的事項。(2)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
地方政府規章應當經過政府常務會議或者全體會議決定。首長簽署命令予以公布。本級人民政府公布和本行政區域范圍內發行的報紙應當及時刊登,在地方人民政府公報上刊登的規章文本為標准文本。
三、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沒有名稱,通常稱為「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所謂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是指行政機關針對不特定對象發布的能反復適用的行政規范性文件。
制定發布行政決定、命令的機構,可以是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各級人民政府有權以發布決定、命令的形式行使其各種職權。國務院除了制定行政法規以外,還發布一些規范性文件。國務院各部委和地方一定級別的政府在制定規章以外,還可以制定規章以外的規范性文件。規章制定主體以下的行政機關,也可以制定規范性文件。以上三種文件,統稱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權改變或者撤銷各工作部門的不適當的命令、指示和下級人民政府的不適當的決定、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