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勞動法
❶ 如何理解勞動法的法律地位
勞動法的地位是指勞動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處於何種法律地位的問題,即是否為內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容。
法律部門的劃分主要取決於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性質和內容,勞動法主要調整勞動關系,這種關系具有區別於法律所調整的其他社會關系所特有性質,勞動法調整的社會關系的內容也有其特點,它不僅包括經濟方面的內容,而且也包括政治方面的內容、文化方面的內容、人身保護方面的內容等。勞動關系的特殊性質和特定內容,使得勞動法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一個獨立部門。
❷ 政治:怎樣做一個合格的勞動者
首先做勞動抄者腰桿要硬,要挺直,是勞動者在養資本家和國家公務人員,沒有勞動者,國家稅收,各項建設都無從談起。要把自己看作養別人的人。其次不能有太高的物質追求,要淡泊名利,不要把工作當做追求名利的事情,而是為了社會做貢獻!這樣才會安心工作,否則一個月拿一點工資心理會不平衡,慢慢會想換賺錢快的工作!慢慢會走犯罪道路,所以思想一定要堅定,不能動搖為社會做貢獻的決心!勞動者要像蠟燭一樣去犧牲自己,照亮其他人!
❸ 勞動法的基本特徵
1.勞動法的基本價值取向是側重保護勞動者,使其進行有尊嚴的勞動,通過法百專律的強制彌補勞屬動者的弱勢地位。
2.強制性規范度與任問意性規范相結合,以強制性規范為主。勞動法大多屬於強制性規范,尤其是勞動強制標准,它是國家對用人答單位設定的義務,用人單位必須嚴格遵守,不能降低標准,只能在最低標准之上專給予勞動者更好的勞動條件和工資...
3.在政府內部設置專門的部門執行勞動法,貫徹勞動法的實施,並對用人單位實施勞動法的行為進行屬。
❹ 勞動法中的七大歧視是指什麼
就業歧視是指沒有法律上的合法目的和原因而基於種族、膚色、宗教、政治見解、民族、社會出身、性別、戶籍、殘障或身體健康狀況、年齡、身高、語言等原因,採取區別對待、排斥或者給予優惠等任何違反平等權的措施侵害勞動者勞動權利的行為。
中國勞動者在就業的過程中碰到的主要歧視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城鄉戶籍就業歧視
在中國最為嚴重的歧視是現存的戶籍制度,因為它關系著群體化的利益。主要包括:①歧視農村戶口。農村勞動者在城市中就業廣受不平等待遇。農民往往被稱為「鄉下人」,被「城市戶口」拒之門外。②歧視外來人口。本城市的企業招工往往限定「本市戶口優先」,或者有的用人單位要求應聘者必須具有本地戶口。
2、 性別歧視
盡管目前在就業男女平等、保障婦女權益方面,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包括《勞動法》、《婦女權益保障法》、《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等等,都強調了婦女享有和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但是就業領域內仍存在比較嚴重的性別歧視。
3、 年齡歧視
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就業結構出現年輕化的趨勢,有的用人單位在招聘時規定了幾近苛刻的年齡界限,將一大批年齡較大的求職者排斥在外,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招聘員工時,將用人的年齡限定在35歲以下。
4、 身高歧視
身高是人為所不能控制的,多是由遺傳因素決定。但有的用人單位往往喜歡招聘公告上對求職者的身高做出硬性規定,沒有得到身高要求的,往往第一輪簡歷篩選就落選了。
而本案中存在的歧視則是地域歧視。地域歧視是指基於地域差異而對某個特定地域人群形成的一種「區別對待」的偏見心理。由於各個地域的文化千差萬別,加上各個地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有些人對某個地方的人和物存在特殊看法。
網路上這種地域歧視更是明顯,由於新媒體的發展,很多人基於某地發生的新聞事件,喜歡以偏概全,在新聞下面經常發生因為地域而引起的口水罵戰。這樣的觀念進而影響到了現實生活中,就產生了個人或用人單位的偏見和歧視。
實際上就業歧視遠遠不止上面陳訴到的,一個單位招聘一個員工最重要的應該是工作能力和自身素質,身高、性別、戶口等等因素對工作能力和個人素質有影響嗎?根本沒有。
《就業促進法》第三條明確規定了:「勞動者依法享有平等就業和自主擇業的權利。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視」。
在《勞動法》第十二條中也規定: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
從上訴規定可得知,用人單位在招用人員的時候,應當向勞動者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和公平的就業條件,不得實施就業歧視。在最高人民法院2018年印發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增加民事案件案由的通知》中增加了「平等就業權糾紛」案由。凡是遇到就業歧視的,勞動者都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維護自身權利。
小閆的這起案子是浙江首例就業歧視案,相信在實踐中,她絕不是第一個因為地域而求職被拒絕的人,也不會是最後一個。中國現行的法律對就業歧視採取的是原則性立法,沒有對就業歧視行為做出具體懲罰規定,在實體法和程序法的規定上都存在較大的欠缺。要想改善就業歧視的現狀,需要國家繼續完善就業促進相關法律法規,增強可行性、可操作性。
❺ 憲法當中的勞動法有哪幾條
我國憲法中與勞動相關的條款如下:
憲法:
第十四條國家通過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和技術水平,推廣先進的科學技術,完善經濟管理體制和企業經營管理制度,實行各種形式的社會主義責任制,改進勞動組織,以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發展社會生產力。
國家厲行節約,反對浪費。
國家合理安排積累和消費,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
國家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
第四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
國家通過各種途徑,創造勞動就業條件,加強勞動保護,改善勞動條件,並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提高勞動報酬和福利待遇。
勞動是一切有勞動能力的公民的光榮職責。國有企業和城鄉集體經濟組織的勞動者都應當以國家主人翁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勞動。國家提倡社會主義勞動競賽,獎勵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國家提倡公民從事義務勞動。
國家對就業前的公民進行必要的勞動就業訓練。
第四十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者有休息的權利。
國家發展勞動者休息和休養的設施,規定職工的工作時間和休假制度。
第四十四條國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企業事業組織的職工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員的生活受到國家和社會的保障。
第四十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
國家保護婦女的權利和利益,實行男女同工同酬,培養和選拔婦女幹部。
❻ 勞動法的哪些知識點可以與思想政治教育有關系
勞動法裡面的要求,人民有必須的政治覺悟和道德,是覺悟。
❼ 新勞動法內容
先來看下合同工的意思:合同工,企業、事業單位通過簽訂合同招收的短期性工人。合同一般採取書面形式,內容包括時限、任務及共同遵守的各項義務等。1986年中國用工制度改革以後招收的各類工人一般都是合同工。1986年7 月12日,國務院發布《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和《國營企業招用工人暫行規定》,指出企業在國家勞動工資計劃指標內招用常年性工作崗位上的工人,除國家另有特別規定者外,統一實行勞動合同制。企業招用合同工採取公開招收、自願報名、德智體全面考核、擇優錄用的原則。合同工與所在單位固定工享有同等的勞動、工作、學習、參加企業民主管理、獲得政治榮譽和物質鼓勵等權利。國家對勞動合同制工人退休養老實行社會保險制度。退休養老基金由企業和勞動合同制工人繳納,退休養老金不敷使用時,國家給予適當補助。
1、按以上規定的,你們就有權利要求公司辦理社會保險。養老金是按一定比例公司繳納一部分,自己也繳納一部分,公司強制你簽訂協議是違法的。根據新勞動合同法第38條,公司不給辦理社會保險的,可以馬上辭退,並且得到經濟賠償。具體是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半年不到一年支付半個月工資。你工作了5年,所以應該得到5個月的工資作為經濟賠償。並且在經濟賠償基礎上還可以得到50%-100%的經濟補償。
2、新勞動合同法第九條明確規定公司不能以任何名義收取員工押金財務,也不能扣押身份證等證件,你公司這么做明顯是違法的。
3、你已經在公司工作5年,法律上來講你完全可以自動轉為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員工。你的工資待遇應該是按照你公司裡面其他員工工資標准來給你的,同工同酬,這也是新勞動合同法里規定。
多看看新勞動合同法吧,裡面都有明確規定。而且新勞動合同法是偏向勞動者的。
❽ 政治上的勞動者指什麼
(勞動者)無產抄階級主要指的是工人階級,也泛指不佔有生產資料的勞動者階級,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兩大對立階級之一(遭受資產階級剝削).無產階級勞動者自然就是工人等參與實際物質生產同時又不佔有生產資料的人.人民是指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人民的范圍就大了,同時又沒有規定是哪個國家哪個時期的「人民」……例如,在古羅馬時代,它一般指共和國的「人民、國民」(貴族階級).在我國社會主義時期,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和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於人民的范圍.在民主制或共和制的國家裡,「人民」的含義是很廣泛的,幾乎所有的階層,都屬於「人民」的范疇.在改革開放時期的我國,可以理解為無產階級勞動者是人民的主體,但人民同時又包括所謂「愛國的」資產階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