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2013刑事訴訟法解釋解讀

2013刑事訴訟法解釋解讀

發布時間: 2025-05-12 10:31:17

『壹』 刑事訴訟法第90條內容解讀

法律主觀:

刑事訴訟法第八十條是對逮捕許可權劃分的規定。刑事案碧神件首先有公安機關立案偵查,有拘留必要的可以先行拘留,認為需要逮捕的,三日內提請批捕,檢察院收到申請十四日內作出決定。

法律客觀: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是指下列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刑事案件:(一)故意傷害案(輕傷);(二)重婚案;(三)遺棄案;(四)妨害通信自由案;(五)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案;(六)生產、銷售偽劣商品案件(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七)侵犯知識產權案件(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八)屬於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規定的,對被告人可以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其他輕微刑事案件。上述所列八項案件中,被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對於其中證據不足、可由公安機關受理的,應當移送公安機關立案偵查。被害人向公安機關控告的,公安機關應當受理。偽證罪、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由公安機關立案偵查。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訴案件包括:(一)告訴才處理的案件:⒈侮辱、誹謗案(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規定的,但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⒉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刑法第二百五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⒊虐待案(刑法第二百六十條第一款規定的);⒋侵佔案(刑法第二百七十條規定的)。(二)人民檢察院沒有提起公訴,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⒈故意傷害案(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一款規定的);⒉非法侵入住宅案(刑法第二百四十五條規定的);⒊侵犯通信自由案(刑法第二百五十二條規定的);⒋重婚案(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條規定的);⒌遺棄案(刑法乎蘆第二百六十一條規定的);⒍生產、銷售偽劣商品案(刑法分則第三章第一節規定的,但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⒎侵犯知識產權案(刑法分則第三章第七節規定的,但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⒏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規定的,對被告人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案件。本項規定的案件,被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對其中證據不足、可以由公安機關受理的,或者認為對被告人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應當告知被害人向公安機關報案,或者移送公安機關立案偵查。(三)被害人有證據證明對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財產權利的行為歲慧帶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且有證據證明曾經提出控告,而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案件。

『貳』 新刑事訴訟法解釋重點解讀

新刑事訴訟法解釋重點解讀是:被害人有證據證明對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財產權利的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且有證據證明曾經提出控告,而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案件。訴訟和仲裁都是解決糾紛兩個法律途徑,為了保證訴訟仲裁的順利開展,國家有一系列的訴訟仲裁法規,保障了訴訟仲裁的運行,其中也規范了司法工作人員的行為,維護司法的威嚴和公正。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 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的申訴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審判:(一)有新的證據證明原判決、裁定認定的事實確有錯誤,可能影響定罪量刑的;(二)據以定罪量刑的證據不確實、不充分、依法應當予以排除,或者證明案件事實的主要證據之間存在矛盾的;(三)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四)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五)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的時候,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正案》亮點解讀_2018刑事訴訟法修正案

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於2012年3月14日表決通過了新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將「尊重和保障人權」明確寫入了總則。法律修改內容還涉及證據制度、強制措施、辯護制度、偵查措施、審判程序、執行程序等,並增加規定特別程序。新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將於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關鍵詞·委託辯護】
◆將第三十三條修改為:犯罪嫌疑人自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有權委託辯護人;在偵查期間,只能委託律師作為辯護人。被告人有權隨時委託辯護人,
◆將第三十六條改為兩條,作為第三十七條、第三十八條。
第三十七條為:辯護律師持律師執業證書、律師事務所證明和委託書或者法律援助公函要求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看守所應當及時安排會見。至遲不得超過四十八小時……
第三十八條為:辯護律師自人民檢察院對案件審查起訴之日起,可以查閱、摘抄、復制本案所指控的犯罪事實的材料。其他辯護人經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許可,也可以查閱、摘抄、復制上述材料。
【關鍵詞·偽造證據】
◆將第三十八條改為第四十二條:辯護人或者其他任何人,不得幫助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隱匿、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不得威脅、引誘證人悉兆作偽證以及進行其他干擾司法機關訴訟活動的行為。
【關鍵詞·自證其罪】
◆將第四十三條改為第五十條: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
【關鍵詞·刑訊逼供】
◆關於排除「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增加五條,作為第五十四條至第五十八條。
第五十四條內容為:採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採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收集物證、書證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應當予以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不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對該證據應當予哪陸漏以排除。在偵查、審查起訴、審判時發現有應當排除的證據的。應當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為起訴意見、起訴決定和判決的依據。
【關鍵詞·監視居住】
◆新增一條作為第七十三條:監視居住應當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處執行:無固定住處的,可以在指定的居所執行。對於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特別重大賄賂犯罪,在住處執行可能有礙偵查的,經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批准,也可以在指定的李爛居所執行。但是,不得在羈押場所、專門的辦案場所執行。
◆增加一條作為第七十六條:執行機關對被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採取電子監控、不定期檢查等監視方法對其遵守監視居住規定的情況進行監督:在偵查期間,可以對被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的通信進行監控。
【關鍵詞·拘留傳喚】
◆將第六十四條改為第八十三條,第二款修改為:拘留後,應當立即將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羈押,至遲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除無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通知可能有礙偵查的情形以外,應當在拘留後二十四小時以內,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有礙偵查的情形消失以後,應當立即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
◆將第九十二條改為第一百一十七條:對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傳喚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市、縣內的指定地點或者到他的住處進行訊問,但是應當出示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的證明文件。對在現場發現的犯罪嫌疑人,經出示工作證件,可以口頭傳喚,但應當在訊問筆錄中註明。
【關鍵詞·技術偵查】
◆在第二編第二章第七節後增加一節,作為第八節(第一百四十八條至第一百五十二條)。
第一百四十八條為:公安機關在立案後,對於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重大毒品犯罪或者其他嚴重危害社會的犯罪案件,根據偵查犯罪的需要,經過嚴格的批准手續,可以採取技術偵查措施。
第一百五十一條為: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時候。經公安機關負責人決定,可以由有關人員隱匿其身份實施偵查。但是,不得誘使他人犯罪,不得採用可能危害公共安全或者發生重大人身危險的方法……
【關鍵詞·死刑復核】
◆增加兩條,作為第二百三十九條、第二百四十條。
第二百三十九條為:最高人民法院復核死刑案件,應當作出核准或者不核准死刑的裁定。對於不核准死刑的,最高人民法院可以發回重新審判或者予以改判。
第二百四十條為:最高人民法院復核死刑案件,應當訊問被告人。辯護律師提出要求的,應當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
在復核死刑案件過程中,最高人民檢察院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意見。最高人民法院應當將死刑復核結果通報最高人民檢察院。
責編/花語

『肆』 如何理解和適用《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二條第2款

1、 對「行政機關」和「查辦案件」的解讀
這里的「行政機關」,是指具有行政執法和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以及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在法定授權范圍內實施行政處罰的組織,具體包括稅務、審計、工商、土地、環保、衛生、質監、人民銀行等行政機關,以及證監會、保監會、銀監會等法律法規授權管理公共事務的組織。修正後《刑訴法》第52條第2款在「行政執法」後加入「查辦案件」一詞,主要是針對我國監察部門對國家工作人員違法違紀案件進行調查、辦理的情況,而此種查處行為並非「行政執法」,立法部門專門在此款中用「查辦案件」來概括此種情況。此外,「查辦案件」行政機關的實踐工作中也經常使用,在2006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出台的《關於在行政執法中及時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意見》中也使用了「查辦案件」一詞,「行政執法機關在查辦案件過程中,對符合刑事追訴標准、涉嫌犯罪的案件,……。」
2、對「等」字的解讀
對於此款中「物證、書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等證據材料」的「等」字的解讀尤為重要,關繫到哪些行政執法證據可以進入刑事司法程序的問題。學者們有不同理解,有的理解為列舉未完,為了文字簡潔不作贅述;有的學者解讀是列舉後煞尾,可以作為刑事訴訟證據使用的行政執法證據也就僅限於「物證、書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這四種。從文義解釋的角度,這兩種觀點似乎都有道理。但是,依照邏輯解釋和系統解釋,就會發現前者更合理。根據修正後《刑訴法》的邏輯思維和行文習慣,「等」字多是代表列舉未完,而如果後面再沒有內容,就不會再用「等」字。如第54條「採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採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
根據《刑事訴訟法》與相關行政規章的關系,為了保持內容的一致性,這里的「等」字更宜解釋為列舉未完。2011年初,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出台的《關於辦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下稱《意見》)明文規定,「行政執法部門依法收集、調取、製作的物證、書證、視聽資料、檢驗報告、鑒定結論、勘驗筆錄、現場筆錄,經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審查,人民法院庭審質證確認,可以作為刑事證據使用。」《意見》規定了七項可以作為刑事證據使用的行政執法證據,考慮到法規規范之間的一致性,這里的「等」應解釋為列舉未完。
3、對「證據」和「證據材料」的解讀
在法理上,證據和證據材料有聯系但又不相同。其聯系是指,證據往往來源於證據材料,證據材料是取得證據的基礎和前提。區別是:證據材料是尚未審查、核實的事實,尚不能作為證據使用,還不是證據;而證據,則是對證據材料經過去偽存真、查證核實,與案件有關的事實。[1]需要注意的是我國法律中對「證據」和「證據材料」並沒有作刻意區分,不同的法律條文中使用的「證據」一詞時,含義並不相同,有時「證據」是指證據材料,即有待查證屬實的證據的原始材料。第52條第2款的「證據材料」是指尚未查證核實的證據原始材料;這里的「證據」也是指證據材料,是「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而非作為定案依據的「證據」。物證、書證等各種類型的「證據」,在未經查證屬實之前,僅僅是「證據材料」,這些證據材料可能真實,也可能不真實,需要經過審查判斷才能確定。經過查證屬實,符合法律規定的表現形式,具有能夠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事實內容的,才是真正的證據。

『伍』 刑事訴訟法將在哪些方面做重點修改

1.修改刑事訴訟法的制定宗旨。現行刑事訴訟法第一條對刑事訴訟法制定宗旨的規定是:「為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根據憲法,制定本法」。考慮到「人民」在我國是一個政治范疇,在外延上不包括嚴重的刑事犯罪分子,而刑事訴訟法要保護的是包括涉嫌嚴重犯罪的嫌疑人、被告人等一切人的基本權利。同時考慮到司法公正和訴訟效率是刑事訴訟的基本價值目標,《建議稿》將刑事訴訟法的制定宗旨修改為「為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障人權,實現司法公正,提高訴訟效率,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2.進一步完善程序法定原則。現行刑事訴訟法第三條第二款關於程序法定原則的表述是:「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根據法治國家的授權原則,並特別考慮到對違反法定程序的行為進行程序性制裁是程序法定原則的重要內容,《建議稿》將程序法定原則獨立作為一條,並分兩款作如下表述:「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不得超越本法和其他法律所規定的許可權。」「對違反法定程序的訴訟行為,人民法院或人民檢察院應當根據違法的輕重程度及結果情況,決定違法行為是否有效。」

3.將人民法院統一定罪原則改造為無罪推定原則。現行刑事訴訟法第十二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這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無罪推定原則。基於無罪推定原則是現代刑事訴訟之基石,《建議稿》第十條第一款根據國際社會的通行表述,將無罪推定原則表述為:「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生效裁判確定有罪之前,任何人應當被推定為無罪。」此外,為了保證無罪推定原則所派生的罪疑作有利於被追訴人處理的精神在實踐中能得到真正的貫徹和落實,該條第二款還規定:「不能認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無罪的,按無罪處理;不能認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重或罪輕的,按罪輕處理。」

4.增加規定比例原則。比例原則是現代公法一項非常重要的原則,被譽為公法的「帝王條款」。在刑事訴訟中,比例原則的確立對於合理劃分國家權力與公民個人權利的界限,防範國家權力濫用,保護公民個人權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此,《建議稿》增加規定了此原則,並將其表述為:「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實施強制性訴訟行為,應當嚴格限制在必要的范圍內,並與所追究罪行的嚴重性、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社會危險性相適應。」

5.增加規定不得被迫自證其罪原則。基於不得被迫自證其罪原則對於防止刑訊逼供、保護被追訴人合法權利的重要意義,並考慮到《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關於這一原則的規定,《建議稿》第十二條確立了不得被迫自證其罪原則:「不得強迫任何人證明自己有罪或作其他不利於自己的陳述。」至於此原則是否包含沉默權,可結合中國實際加以解讀。

6.增加規定刑事和解原則。考慮到刑事和解制度既體現了中國「和為貴」的傳統和諧文化,又有利於提高訴訟效率和有效地解決刑事犯罪所帶來的各種糾紛和矛盾;以及刑事和解制度、恢復性司法在國際社會的蓬勃發展趨勢,《建議稿》在第二十條將刑事和解作為中國刑事訴訟法的一項原則予以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與被害人及其近親屬達成和解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可以考慮當事人的和解意願,並根據案件情況依法不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責任,對被告人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7.增加規定一事不再理原則。鑒於一事不再理原則(禁止雙重危險規則)在保障人權、維護司法權威和裁判穩定性方面的重要意義,考慮到我國刑事司法實踐中存在的重復追訴之現實,結合國際社會一事不再理原則相對化的發展趨勢,《建議稿》第二十一條確立了相對的一事不再理原則,即:「在人民法院作出生效裁判之後,任何人不得因同一行為再次受到起訴和審判,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8.增加規定國際法優先原則。鑒於我國已經簽署和批準的國際公約都規定了不少與刑事訴訟有關的內容;而我國刑事訴訟制度與這些國際公約的規定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差異。為此,《建議稿》參照國際社會的通行做法,在第二十二條增加規定了國際法優先原則,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與本法及相關法律的規定不同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9.增加規定未成年人特別保護原則。考慮到未成年人犯罪迅速發展的狀況,以及對未成年人犯罪被追訴人的特別保護對於保障人權以及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意義,《建議稿》第二十三條將未成年人特別保護作為一項基本原則予以規定,即:「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時,應當考慮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遵循教育、感化和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充分保護未成年人的權益。」

10.完善辮護人的職責。現行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五條關於辯護人職責的規定存在兩個突出問題:一是在辯護的內涵上對程序性辯護體現不夠;二是過分強調了辯護人有證明被告人無罪的舉證責任。針對這兩個問題,《建議稿》第五十四條將辯護人的職責修改為:「辯護人應當根據事實和法律,收集、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或者減輕、免除其刑事責任以及維護其訴訟權利的材料和意見,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11.明確偵查階段律師的辯護人地位。根據現行刑事訴訟法第九十六條的規定,犯罪嫌疑人盡管在偵查階段可以獲得律師的幫助,但是沒有明確賦予律師的辯護人地位,從而使得律師在偵查階段的介人名不正、言不順。為此,《建議稿》明確規定偵查階段犯罪嫌疑人聘請的律師的辯護人地位。

12.通過加強保障辯護人閱卷權的方式解決辯護方的知情權。針對現行刑事訴訟法造成的司法實踐中律師閱卷難的突出問題,《建議稿》結合實際,不明確規定證據展示制度,而是一方面提前了辯護人了解案件材料的時間,另一方面擴大了辯護人閱卷的范圍。《建議稿》第五十五條規定:「偵查期間,辯護律師有權向偵查機關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除涉及國家秘密外,可以查閱、摘抄、復制犯罪嫌疑人的陳述筆錄、技術性鑒定材料以及本案的訴訟文書。」「自審查起訴之日起十日後至一審判決前,辯護律師有權到檢察機關查閱、摘抄、復制本案全部材料。其他辯護人經人民檢察院許可,也可以查閱、摘抄、復制上述材料。」「在第二審程序、死刑復核程序、再審程序中,辯護律師有權到人民法院查閱、摘抄、復制本案全部材料。其他辯護人經人民法院許可,也可以查閱、摘抄、復制上述材料。」「偵查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應當為辯護人依法查閱、摘抄、復制案件材料提供條件和便利。」

『陸』 《刑事訴訟法》第46條的含義和根據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四十六條規定,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充分確實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法條解讀:
刑事訴訟法第46條中的「只有被告人供述」,僅指甲(或丙、丁等)承認自己犯罪或有被指控的事實存在,即「供述」;「沒有被告人的供述」,則指甲(或丙、丁等)說明自己罪輕或無罪的辯解,甚至對他人罪行的檢舉揭發。這里不能將「供述」擴大解釋為「口供」。因此,把這一點搞清楚,「被告人」的范圍有多大則不言自明了。現在反過來再看第5種情形,就可以發現甲、丙、丁三被告人所供認的罪行均關乎自身,亦未相互糾纏,是清一色的「被告人供述」,此時如無其他證據,他們的供述無法得到查證屬實,當然不能認定甲動手打人這一情節。可見,無論是被告人的供述,還是辯解和攀供,它們都處於同一的證據地位,具有相同的特性,盡管出自數個被告人之口,但對其互證力不應期望過高,即「不輕信口供」,一般情況下,一定要慎之又慎,尤其是在被害人死亡未留下任何陳述,即死無對證的情況下,更不能輕易用同案被告人的口供互證其罪。而要把著力點應放在口供外的其他證據補強上,放在調查研究上,要「淡化」口供。這既是口供自身特徵的內在要求,也是保障人權,杜絕刑訊逼供,促使司法人員提高辦案水平特別是偵察水平的大勢所趨。

熱點內容
外企經濟法 發布:2025-05-12 18:24:03 瀏覽:311
存單司法凍結 發布:2025-05-12 17:09:56 瀏覽:414
江蘇警官學院法律碩士 發布:2025-05-12 16:45:02 瀏覽:194
法存在於那個社會 發布:2025-05-12 16:16:43 瀏覽:971
合同法17自考 發布:2025-05-12 16:04:41 瀏覽:752
中國合同法第141 發布:2025-05-12 15:11:57 瀏覽:450
北京市村居法律顧問 發布:2025-05-12 15:09:55 瀏覽:953
嚇人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2 13:46:40 瀏覽:174
勞動法請假發工資案例 發布:2025-05-12 13:16:31 瀏覽:422
寧波司法淘寶網 發布:2025-05-12 12:49:07 瀏覽: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