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行政法制
A. 中國古代的行政制度和選官制度拜託一下
古代法制建設 監察制度 選官制度 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
古代法制建設 監察制度 選官制度 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
●重點關註:
(1)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及其沿邊的趨勢與沿邊所呈現階段性特徵和歷史影響
(2)地方政治制度的形成及其發展沿邊過程中的階段性特徵和歷史影響
(3)選官制度的歷史沿革(世官制→察舉制→科舉制)及其必然與歷史影響
(4)中華民族維護國家統一的歷程及經驗教訓
(5)中國古代社會的法制建設
(6)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特徵的歷史評價
●熱點問題關註:
(1)通過社會政治制度的創新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維護國家統一,實現長治久安。
(2)通過政治文明建設構建民族和諧關系,實現民族和睦。
(3)古代政治文明建設中的民心工程的作用及缺點,今天與古代有著本質的不同。
(4)古代法制建設對社會變革與社會穩定的作用。
(5)秦漢、隋唐、宋幾次大規模製度創新各圍繞解決什麼社會主要矛盾展開,解決的方式、程度,留下什麼遺憾,給後人什麼啟示。
(6)古代監察制度的演變及古代監察制度的缺失。
●知識整合: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1、主要含義:封建專制主義是一種決策方式,主要特徵是皇帝個人專制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於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而中央集權是相對地方分權而言,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於中央。
2、三個發展階段:
(1)西周時期萌芽;(2)秦漢至隋唐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建立、完善時期;(3)宋元至明清丞相權力逐步削減直至取消,皇帝集政、軍、財政於一身時期。
3、具體內容(演變過程):
(1)萌芽——戰國時期:韓非子從理論上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主張;商鞅變法初步確立。
(2)創立——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其特點是皇帝掌握各種大權。意義:客觀上適應了封建地主階級在政治上、經濟上的需要,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3)鞏固——西漢:西漢推行郡縣封國並行制,導致王國勢力膨脹。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王國的威脅;思想上實行「大一統」(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4)完善——隋唐:隋首創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唐朝繼承並完備。其特點是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機構的權力。三省的長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來的丞相職權一分為三,互相牽制,又把最高行政機構尚書省的權力分給六部,防止專權。科舉制選拔了一批優秀人才做官,其機構運轉更加靈活。
(5)加強——北宋: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組建禁軍並由皇帝直接控制。其特點是削弱地方權力和剝奪大將的兵權,財權、行政權和兵權收歸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
(6)新發展——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即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省);還設宣政院(直接管轄西藏地區)和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台灣)。行省制度是古代郡縣制的新發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當代省區的規模,對鞏固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起了積極作用。
(7)強化(或頂峰)——明清:明初把丞相權分六部,設廠衛特務機構和三司,採取八股取士。前清沿用明制,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特點是分散丞相權力和地方長官的權力,加強皇權,同時加強思想控制。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
4、專制主義集權的政治特徵:
①中國為農業大國,土廣民眾,於分散中求穩定需要集權;②是封建地主階級經濟、政治需要的產物;③封建社會早、中期進步作用明顯:創造出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促進經濟、文化發展,促進國家統一、中華民族形成和中對外文化交流。也有對廣大人民的統治、鎮壓加強的一面。④晚清消極、反動作用為主:經濟上束縛生產力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成長;政治上拒絕民主,人民毫無地位;思想上禁錮、抑制科學文化發展。但也有維護國家主權、鞏固統一的一面。⑤專制主義本質上是政治文明的對立物,它滋養保守,是近代中國落後的根源。
5、評價:
積極作用: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在封建社會的初期和中期具有進步意義,表現在:
①維護了國家的統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②防止了分裂割據,抵禦外來侵略,鎮壓人民起義,協調統治集團內部矛盾,保持社會穩定;③便於組織公共工程建設,保證中外經濟文化的正常交流,推動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消極作用:表現在封建社會的後期:①對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壓迫十分殘酷;②束縛了商品經濟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③導致思想禁錮和文化專制,嚴重阻礙了科技文化的發展。
6、近代以來,清政府對專制主義中央集制度的維護、最終廢除和復辟帝制活動:
①晚清王朝的維護:四次自救運動即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清末預備立憲。
②最終推翻: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正式下詔退位)。
③兩次帝制復辟:袁世凱1915年當上「中華帝國的皇帝」,宣布改1916年為洪憲元年,1915年蔡鍔、李烈鈞、唐繼堯在雲南發起護國運動,袁世凱於1916年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夏,張勛擁戴清廢帝溥儀復辟帝制,恢復宣統年號,孫中山發表《討逆宣言》,全國人民一致反對,段祺瑞組織「討逆軍」乘機打敗張勛。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1、三個發展演變階段:
(1)西周封國制(貴族等級制);(2)秦漢至宋郡縣、州縣制;(3)元以後省府縣制。
2、具體內容:
(1)周朝的分封制(內容、作用); (2)秦朝的郡縣制和漢朝的郡縣與封國並行制(內容和作用); (3)金朝的猛安謀克制; (4)遼蕃漢分治制度(南北雙軌制); (5)元朝的行省制度; (6)明朝的廢行省設三司和僧官制度; (7)後金和清政權的八旗制度; (8)明清的土司制度和「改土歸流」。
3、重難點剖析:
(1)分封制與郡縣制
都屬於統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在周朝以分封制為主,從秦朝統一全國起,以郡縣制為主,也有分封制存在。在西漢和西晉兩種制度並存,明朝也實行過分封制,但與先秦的分封制不完全相同。
區別在於:地方與中央的制約關系及其他地方權力的大小。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領地等都是世襲的。雖對上承擔一定的義務,但獨立性很大,實際上是一個獨立的王國。在中央政權力量衰弱時,被分封者就稱霸一方,形成割據稱雄的局面。而在郡縣制下,郡縣長官都是中央的派出機構,權力集中於君主一人手中。郡、縣兩級官員按能力選任,打破了貴族制下的血緣關系。對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劃分,進一步清除了氏族制殘余。
(2)府兵制與募兵制
都是重要的兵制。從南北朝到唐朝後期,我國主要實行府兵制;唐玄宗起則實行募兵制。
區別:一是士兵職業性質:府兵制下的士兵是與農業緊密結合,「寓兵於農」「兵農合一」。府兵平時在家鄉從事農業生產,戰時應征作戰並自備武器、糧食等,軍費由農民負擔。軍事結束,解甲歸田。募兵制下的士兵應國家招募當兵,是一種職業兵,完全脫離農業生產,由國家供給衣食,免徵賦役。二是兵將關系:府兵制的兵將平時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將帥擁兵自重的局面。募兵制下,將領長期統帥一支軍隊,兵將之間有了隸屬關系,會導致軍閥的形成。安史之亂、藩鎮割據與此極有關系。
(3)猛安謀克制與八旗制度
都是女真人兵農合一的社會組織,既是軍事組織,又是地方行政組織。各戶壯丁平時從事生產,戰時出征,都對各自社會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猛安謀克制由金朝皇帝阿骨打所創立,原是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組織。八旗制度由明朝後期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所創,是清代軍事力量的核心。
(4)土司制度和改土歸流
明朝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沿襲元朝的統治辦法,在那裡設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級政府機關,任用當地的少數民族首領擔任土司長官,這就是土司制度。
明朝永樂年間,貴州等宣慰司發動叛亂,明朝派軍平叛,取消土司制度,改由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統治的變革,稱改土歸流。清朝在平定「三藩之亂」後便大規模改土歸流。其作用不僅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改變了當地落後閉塞和紛爭的狀況,而且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三)古代監察制度的演變:
(1)秦朝: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監察百官)
(2)漢朝:漢武帝後期,將全國劃分為十三州作為監察區。每州設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監察諸侯王和地方高官。東漢時,刺史的監察權進一步加強,東漢末年,刺史執掌州的軍政大權,成為州的最高長官。
其影響是:刺史制度是一套嚴密的監察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鞏固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但隨著刺史掌握州的軍政大權,失去了監察的作用,形成地方割據勢力。如後來的曹操和袁紹集團。
(3)北宋:中央派遣文臣擔任地方長官知州,又在各州設通判。通判負責監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報告情況。各州的公文須由知州和通判聯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們互相牽制,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4)明朝:設承宣布政使司,負責地方監察事務;另設廠衛特務機構,監視、偵查官民的不法行為。
評價:中國封建社會的監察制度,對加強政府對官吏的監督,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它成為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強化皇權、鞏固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
(四)古代的選官制度
1、選官制演變的四個階段:世官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隋唐創立、完善——宋代發展——明清進入困境)
2、發展演變:
(1)世官制——先秦(貴族世襲)
(2)察舉制——漢朝:
形成:西漢時建立和發展,包括察舉和皇帝徵召等內容。察舉制是一種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稱鄉舉里選。後由於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逐漸由官僚家族所支配。
特點:是一種由下而上的選官制度
影響:察舉制拓寬了選官渠道,注意德才兼備,不拘一格,使西漢武帝時人才濟濟;這是漢武帝時期鼎盛局面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但隨著地主階級勢力的發展,門第聲望逐漸成為選舉的主要依據,導致官僚集團的形成。
(3)九品中正制——魏晉:
形成:曹魏時曹丕建立,將人才劃分九個等級,由中央有名望的官員考評,授予相應的官職的一種制度。起初,是對漢代選官傳統的延續,也是對曹操用人政策的繼承。但到魏晉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個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壟斷,他們在評定品級時,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劃分,已背離了「不計門第」的原則。
特點:是一種家世、才能並重的選官制度。
影響:九品中正制的實行,為世家豪門長期操縱政權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證,為士族門閥政治的形成鋪平了道路。
(4)科舉制——隋唐至1905年
形成和演變:隋朝創立,唐朝完善,北宋王安石變法時改革;明清實行八股取士,1905年廢止。
隋朝:隋文帝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唐朝:唐太宗時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武則天時增加取士人數,還首創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時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考試地位。
北宋:分三級考試,嚴格考試程序,考試科目減少;殿試成為定製;進士科成為最主要的科目;實行糊名法,防止作弊;增加錄取名額。王安石廢除明經諸科,進士科不再考詩賦,專考經義和時務策;設明法科,專考律令、斷案等。
明朝:從四書、五經中命題,只准用程、朱理學的觀點,不許發揮個人見解;答卷須用八股格式,即八股取士。
清朝:沿用明制。後因國內革命形勢的劇變,1905年清政府被迫廢除了科舉制。
特點:用考試的方式選拔人才,使門第不高但有才乾的庶族地主也能參予到統治集團中來。
評價:積極意義:①科舉制的實行,剝奪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權,削弱了地主豪強士族的勢力,使封建官吏的選拔和任用權收歸中央,有利於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選官方面的腐敗,改變了自秦漢以來以薦舉為主的官吏選拔制度,是歷史的一大進步。
②通過科舉考試,向整個地主階級開放仕途,有利於籠絡人才,緩和了矛盾,擴大了統治階級的基礎。
③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系起來,從而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局的穩定,推動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發展。
消極影響:明清時專重「四書」、「五經」,以八股取士,禁錮了士人的思想,極大地束縛了知識分子的創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是中國近代落後於西方的文化因素。其種種弊端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極端化的產物。
(五)古代重要的法制建設:
1、演變:
(1)春秋戰國:法制建設出現高潮,法制思想百花齊放。代表人物是韓非子。他主張「以法為本」,「法不阿貴」(法治的對象是廣大臣民,除國君外,不論貴賤,一律受法的約束)
影響:這種思想在戰國的大變革時期對打擊奴隸主貴族特權,是有積極意義的。
(2)秦朝:頒布通行全國的秦律;崇法抑儒,以法為教。秦律集中體現了地主階級的意志,對後世封建律令的制訂很有影響。(秦為創建統一法律時期,以綜合性、嚴密性、嚴酷性著稱,但立法者又踐踏法律)
(3)漢朝:開始儒家思想影響法制建設時期(「約法三章」之尊重生命和財產為典型表現;禮法交融,儒法互用)
(4)宋代:中央加強對地方司法控制時期(宋太祖向地方派法官,王安石用法律手段推動改革)
(5)明朝:明太祖制定《大明律》,增加經濟立法;量刑「重其重罪,輕其輕罪」,對貪污賄賂罪嚴懲不貸。
2、關於古代德政政治行為的認識:
(1)古人特別重視「民」和「德」在為政中的重要地位。孔子、孟子從理論上提出「民貴君輕」和行「德政」的重要性。漢唐統治者實踐「存百姓」思想,勵精圖治,出現大治局面(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
(2)「德政」、「得民」措施多種多樣,或政治上的開明之舉與輕刑罰,或經濟上的完善制度與輕賦稅,或民族關繫上的「華夷一體」與重交往,促進了社會和睦安定(如唐太宗被少數民族自願尊為「天可汗」是表現之一)。
(3)暴政、虐政成為歷史譴責的對象(如夏桀、商紂、秦隋暴政、焚書坑儒、文字獄等),德政成為褒揚的模範(如文帝、景帝、唐太宗等)。
(4)選官重視德才兼備,為「德政」、「得民」提供人員素質的基礎保證(漢代舉孝廉、唐太宗求訪賢哲、唐玄宗選賢任能等),且加強官吏考核。
(5)「為政以德」「政在得民」作為一種政治精神深深紮根於中華民族政治行為文明之中延續至今,為社會主流認識所贊揚。
(6)不同時代的「德」「民」含義不同,古代的「民」是權利的客體,今天的民是權利的主體。
(7)「為政以德」並不排斥法。漢代以下,往往是外儒內法,因而,歷朝都加強法制建設。
(六)古代治亂興衰與分裂統一
1、治亂興衰:
(1)古代封建社會的治世:
其類型大體有兩類:
第一類:新王朝建立之初的盛世;如文景之治(非考點)、光武中興(非考點)、貞觀之治(原因:以隋亡為教訓;知人善任;從諫如流;調整政策等)等。
第二類:某一王朝在前期發展的基礎上進入鼎盛狀態或在社會危機出現後,經過改革或調整而出現的「中興」。如開元盛世(原因;表現)、康乾盛世(清朝前期,統治者為緩和階級矛盾,採取一系列措施,如康熙帝實行「更名田」;雍正帝實行「攤丁入畝」,徵收地丁銀,使社會經濟得到發展,政治穩定,人們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時期的統治,稱為「康乾盛世」)等。
【思維拓展】對封建盛世景象的認識:①從原因看:根本原因 是統治者認識到農民戰爭的威力,注意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使生產關系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時期內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重要原因是當朝帝王良好的個人政治素質,以及雄才大略等,如善於納諫、任用賢臣以及推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和開放的對外政策等。直接原因是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②從內容與結果看,統治階級進行政策調整符合生產力發展水平,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注意發展經濟,整頓吏治,輕徭薄賦,任用有才能的人,以緩和階級矛盾,促進社會進步。其結果都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階級矛盾緩和、國力強盛的盛世局面。 ③從社會性質看,作為盛世景象下的勞動人民相對於其他時期而言,生活狀況的確有所改善。但他們並沒有、也不可能擺脫封建地主的剝削和壓迫,他們的階級地位沒有絲毫的改變。作為盛世下的封建統治階級,其驕奢淫逸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收斂,但其階級本質並沒有改變。真正享受繁榮成果的仍然是以皇帝為首的封建統治階級,而非直接創造社會財富的廣大勞動人民。
(2)古代封建社會的亂世:①安史之亂(非考點); ②三藩之亂(清康熙年間,平西王吳三桂在雲南起兵叛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相繼響應,史稱「三藩之亂」)
2、分裂與統一:
(1)中國古代三次大分裂,四次大統一:①戰國時期的分裂走向秦的統一;②三國鼎立走向西晉的統一;③東晉十六國到南北朝的政局混亂和南北朝對峙走向隋的統一;④五代遼宋夏金的分裂走向元的大統一。
從時間上來看,統一比分裂的時間要長,而且即使是分裂時期也存在明顯的統一趨勢。如戰國時期諸侯大國的局部統一,三國時期各政權的局部統一;還有曹魏、前秦、北魏、北周、五代、金等政權都曾統一過北部黃河流域。
(2)中國古代四次局部統一
①東漢末年,曹操統一北方
②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秦統一北方
③南北朝時期,北魏、北周統一北方
④979年,北方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3)中國近現代的統一與分裂
統一:①1928年,張學良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從形式上完成了國家的統一
②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國大陸完成統一
③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④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分裂:①一些多個政權並立時期: a、晚清時期:1853-1864年太平天國政權與清政府對峙
b、國民革命時期:武漢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北京政權三政權並立
c、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抗日民主政權、偽滿洲國、偽國民政府四政權並立
②袁世凱死後,中國出現了軍閥割據的局面
③一些局部分裂:葡萄牙占據澳門;英國占據香港;日本一度佔領台灣(1495-1945)
(4)【基本認識】縱觀我國封建社會長達2300多年的歷史,統一是主流,分裂是支流。
①從時間上看,2300多年的封建社會,國家統一時間長達1600多年,處於分裂狀態的只有700餘年
②從朝代來看,秦、漢、隋、唐、元、明、清都是統一王朝,漢唐明清的統治均在200年以上,影響巨大而深遠。分裂只局限於戰國、魏晉南北朝、五代遼宋夏金三個時期。
③從分裂時期看,即使國家處於分裂割據狀態,也孕育著統一的因素:如經濟文化聯系的加強,人民渴望統一,許多統治者致力於國家的統一等。
④從空間上看,全的范圍不斷擴大,由中原地區不斷向邊疆地區擴展
⑤從地位和作用看,統一的王朝在中國歷史長河中作用大,超過任何一個分裂時期,如秦漢文化的世界影響,隋唐宋華文化圈的形成等。統一王朝所實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制度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5)維護(鞏固)統一的斗爭:
①漢平定七國之亂; ②唐平定安史之亂; ③宋掃平藩鎮割據; ④清平定三藩之亂; ⑤清平定噶爾丹及大小和卓的叛亂; ⑥清康熙帝統一台灣等。
(6)反侵略、維護民族獨立的斗爭:
①明朝抗倭斗爭; ②中朝抗日斗爭(鄧子龍與李舜臣); ③鄭成功從荷蘭手中收回台灣; ④清康熙帝派兵抗擊沙俄斗爭(雅克薩之戰與《尼布楚條約》簽訂)等。
【思維拓展】 ▲制約國家分裂、統一的因素:
①中央、地方制衡機制是否完善; ②國家制度存在的潛在分裂因素膨脹(分封制、節度使制、郡國並行制、清初建藩制); ③豪強地主勢力發展(東漢末年軍閥割據); ④民族因素(十六國、南北朝、遼夏金及明清)
▲對國家分裂與統一的認識:
①國家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縱觀我國封建社會長達2300多年的歷史,統一始終是主流,分裂只是支流,況且即使是國家處於分裂狀態,也仍然孕育著統一的因素。
②在中國古代,統一之所以能成為歷史發展的主流,與秦漢以來建立的、健全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儒家的「大一統」思想,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批傑出帝王的努力和奮斗是分不開的,統一始終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③要辯證地認識封建國家分裂的作用和影響:一方面要看國家分裂給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如社會動盪不安,經濟發展遲滯,人民生活貧困等;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國家分裂過程中歷史的客觀發展,如多民族的融合,人民渴望統一,經濟文化的交流等因素。
(7)世界史上的統一與分裂
1)德國的兩次統一:
▲德國的第一次統一(1871年)
A、統一的歷史條件:①必要性:國家的四分五裂嚴重影響了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可能性:普魯士具備了領導統一運動的條件與能力(a、普魯士經濟發達 b、軍事力量強大 c、民族成分單一 d、統治階級實力雄厚,野心勃勃 e、俾斯麥的傑出才乾和強有力的內外政策)
B、統一的方式: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
C、統一的過程:①1864年,聯合奧地利,擊敗丹麥; ②1866年,普奧戰爭,統一了北方諸邦; ③1870年,普法戰爭,南方諸邦並入德意志
D、統一的完成:1871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即位德意志帝國皇帝,德國完成統一。
E、統一的影響:①積極:為德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鋪平了道路,德國成為新興強國,改變了歐洲的國際格局; ②消極:德國繼承了普魯士軍國主義傳統,侵略擴張慾望強烈
▲德國的第二次統一(1989年)
A、德國在二戰後分裂原因:這是美蘇冷戰政策的結果
B、統一問題的由來:①二戰後,蘇、美、英、法對德國實行分區佔領;②1949年,在美國和蘇聯的支持下,德國西部和東部先後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造成德國分裂的事實;③東德走蘇聯模式,經濟政治陷入困境,政局動盪,1990年並入聯邦德國,德國再次統一
2)義大利的統一
A、統一的歷史條件:①必要性:政治上的分裂狀態和大部分領土被外國控制,嚴重阻礙了義大利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a、中部和北部:被奧地利控制 b、兩西西里:被西班牙控制 c、羅馬:被法國控制) ②可能性:撒丁王國擔負起義大利的統一大業(a、是義大利唯一獨立的國家,實力最強,經濟最發達 b、政治比較開明,是義大利資產階級自由派的中心 c、加富爾上台後推行富國強兵政策,經濟、軍事實力大為增強)
B、統一方式:存在兩條道路,以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為主,也有自下而上的人民戰爭:①以馬志尼、加里波第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派主張通過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戰爭,驅除外國侵略者,建立統一的資產階級共和國。 ②以加富爾為代表的資產階級自由派主張由撒丁王國通過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驅除外國勢力、完成統一。 ③資產階級民主派沒有提出反映農民要求的土地改革綱領,沒有發動農民群眾,只是依靠少數人的革命行動,斗爭一再受挫。越來越多的人把獨立統一的希望寄託在實力雄厚的撒丁王國身上。 ④義大利的統一過程,自始至終貫穿著這兩條不同的統一道路,最後以自上而下的道路獲得成功。
C、統一過程:①1859年,聯合法國,擊敗奧地利,義大利北部基本統一; ②1860年,加里波第遠征兩西西里,把政權移交給撒丁王國; ③借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之機,把奧、法勢力趕出義大利。
D、統一的完成:19世紀70年代初,完成統一
E、影響:①民族獨立和統一的完成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②封建殘余勢力頑固,自然資源缺乏,資本主義發展困難重重;
3)美國的統一 ——南北內戰:
A、背景:①美國的領土擴張和西進運動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南北方經濟制度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②1860年,共和黨人林肯當選總統(導火線)
B、經過(1861-1865):①初期:北方節節失利 ②轉折:葛底斯堡戰役 ③結束:北方告勝(原因:a、戰爭的正義性,北方是為維護國家統一而戰爭 b、林肯政府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調動了人民的革命積極性)
C、影響①性質: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②意義: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進一步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 ③局限:尚未徹底解決各族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