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38條
⑴ 關於行政訴訟法的第38、39條
特殊期限:法律規定的起訴期限,對於法律另有規定的不同於一般期限的,依法律規定。
起訴期限的起算:行政訴訟的起訴期限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計算。
下列特殊情形應特別注意:
(1)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者起訴期限的,起訴期限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訴權或者起訴期限之日起計算。但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2年。
(2)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其起訴期限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計算。對涉及不動產的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20年,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5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3)行政機關不履行法定職責時,如果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對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的期限已作了規定,行政機關超過期限仍不作為的,從該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起訴期限,在沒有相關的法律規范規定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的期限情況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行政機關在接到申請之日起60日內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緊急情況下請求行政機關履行保護其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不履行的,起訴期限不受上述規定的限制,當事人可以立即提起行政訴訟。
此外應該還有一些的但是我國行政法規什麼的都很分散的,我暫時只找到這些。
⑵ 工傷應該怎麼賠償
這個問題比較寬泛,涉及到賠償的范圍、程序、主體等方面。首內先說一下賠償的范圍,主要包容括:醫療費、住院伙食補助費、交通、食宿費、輔助器具費用、停工留薪期工資、停工留薪期護理費、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勞動關系解除的,涉及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發生工亡的,還包括被撫養親屬的撫恤金。其次說一下賠償的程序,這相對來說比較漫長,發生工傷後,用人單位應該在一個月內向勞動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如果單位不申請的話工傷者一定要在事故發生之日起一年內向勞動部門提出申請。工傷認定後,在醫療終結或醫療期滿之後,由縣以上勞動鑒定委員會進行傷殘等級鑒定。根據鑒定結果,計算賠償標准。最後再說一下賠償的主體,如果單位繳納過工傷保險,除停工留薪期的工資及一次性就業補助金需要公司支付外,其他項目一般都是由工傷保險支付的;如果單位未替勞動者辦理工傷保險開戶的,所涉及的所有賠償應全部由單位承擔;如果單位替勞動者辦理過工傷保險登記只是未繳納保險費用的,勞動者發生工傷後能及時補繳的,相關費用由社保和公司協商承擔。
⑶ 新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第38條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八條在起訴被告不履行法定職內責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向容被告提出申請的證據。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被告應當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二)原告因正當理由不能提供證據的。在行政賠償、補償的案件中,原告應當對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提供證據。因被告的原因導致原告無法舉證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
⑷ 行政訴訟法第五章第三十八條
第三十八條在起訴被告不履行法定職責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向被告提內出申請的證據容。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被告應當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
(二)原告因正當理由不能提供證據的。
在行政賠償、補償的案件中,原告應當對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提供證據。因被告的原因導致原告無法舉證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
⑸ 請網友幫忙解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八條的「法律另有規定的除處」,解釋得越詳細越好。
屬於法律時效的問題,另有規定除外的意思是其他法律特殊時效優先普通時效,有其他法規出現依據特殊的法規。
關於行政訴訟時效期間的具體規定散見於《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最高法院司法解釋以及各部門行政法中,由於其中期限之長短千差萬別,立法理論及司法實務因此也從未象民法那樣做種類劃分。筆者參照我國民法通則,試圖將民事訴訟時效期間劃分為普通訴訟時效、特殊訴訟時效和最長訴訟時效三種,並依是否提起行政復議,對行政訴訟時效期間的種類作一劃分。
一、普通訴訟時效:
1、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為3個月。《行政訴訟法》第39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3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2、經復議向法院提起訴訟的為15日。《行政訴訟法》第38條第二款規定:「申請人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特殊訴訟時效:
1、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特殊訴訟時效,其中有15日(郵政法、統計法、水污染防治法、葯品管理法等)、30日(漁業法、森林法、土管法等)。
2、經復議向法院提起訴訟的特殊訴訟時效,其中有5日(治安管理處罰條例)、30日(海關法)、3個月(專利法)。
三、最長訴訟時效:由於《行政訴訟法》規定的起訴期限很短,不利於行政相對人順利地行使權利,所以,最高人民法院在2000年3月10日施行的《若干解釋》中,將行政訴訟最長時效分為兩種
一是行政相對人知道具體行政行為的內容,但未被告知訴權或者起訴期限的為2年。即第41條「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者起訴期限的,起訴期限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訴權或者起訴期限之日起計算,但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2年。復議決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者法定起訴期限的,適用前款規定。」
二是行政相對人不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涉及不動產的為20年,其他的5年。即第42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其起訴期限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計算。對涉及不動產的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20年、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5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這里的2年、20年和5年是對行政相對人起訴權的最長保護期限。
⑹ 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八條是什麼意思
你好,其法條內容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復議機關應當在收到申請書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決定。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申請人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釋義:本條是對復議期間和對復議不服的起訴期間的規定。本條規定公民、組織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復議機關應當在收到申請書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決定,這里的兩個月期間是一般規定,凡是法律、法規沒有規定具體復議期限的,一律按兩個月的期間執行。如果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按其規定的期間執行。有關行政機關應按相關規定的復議期間作出決定。申請人不服復議裁決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在法律或者法規規定的復議期間內不作出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申請人應當遵守兩個十五日的期間規定。只有在法律有特別規定的情況下才可以例外。復議期間和起訴期間的計算辦法,可以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規定,按照月、日計算期間的,開始的當天不算入,從下一天開始計算。期間的最後一天是星期日或者其他法定假日的,以休假日的次日為期間的最後一天。值得注意的是,這里說的復議期間或起訴期間不同於訴訟時效,復議期間或起訴期間不因申請復議和提起訴訟而發生中斷。從這一點上說,復議期間或起訴期間是不變期間。
⑺ 2015年5月1日實施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八條,在起訴被告提出申請的證據。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
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八條條文如下:
在起訴被告不履行法定職責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向被告提出申請的證據。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被告應當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
(二)原告因正當理由不能提供證據的。
在行政賠償、補償的案件中,原告應當對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提供證據。因被告的原因導致原告無法舉證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
這條法律規定是由於行政機關作為國家機關比較強勢,從公平原則出發減免了原告舉證責任
⑻ 修改的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八條的內容請解釋一下。
新行政訴訟法的三十八條規定的是行政訴訟中的舉證責任。
按照行政訴訟的一般舉證原則,應當是被告即行政機關負舉證責任的,即行政機關應當自證無過失。
第三十八條賦予了原告提出證據證明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有過失的權利,並且即使原告提出的證據不足以證明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有過失,也不能免除行政機關的舉證責任。
歡迎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