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61條
『壹』 行政訴訟法解釋為何第六十九條沒見第一款(一)條
一般法律會有法律本文,就是你說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但有時高院會出台針對此法的司法解釋,你可以咨詢法院,詢問是具體哪年的司法解釋哪條條款,既可
『貳』 行政訴訟法,第六十六條與行政處罰法,第五十一條
1,《行政訴訟法》,第六十六條:
(1)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中,認為行政機關的主管人員、直接責任人員違法違紀的,應當將有關材料移送監察機關、該行政機關或者其上一級行政機關;認為有犯罪行為的,應當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檢察機關。
(2)人民法院對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將被告拒不到庭或者中途退庭的情況予以公告,並可以向監察機關或者被告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提出依法給予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處分的司法建議。
2,行政訴訟法:是為了規范和保障人民法院能夠正確、及時的審理行政案件,是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國家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訴訟。
3,行政處罰法,第五十一條 :
當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的,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採取下列措施:
(1),到期不繳納罰款的,每日按罰款數額的百分之三加處罰款;
(2),根據法律規定,將查封、扣押的財物拍賣或者將凍結的存款劃撥抵繳罰款;
(3),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4,行政處罰法:是為了規范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憲法規定製定的法律。
『叄』 行政訴訟法第一百五十六條提及的「正當理由」有哪些
司法文書主要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書,如判決書、裁定書等;也包括不直接發生法律回效力,但對執答行法律有切實保證作用的文書,如判決書等,注意:訴狀不屬於司法文書。司法活動中我們回答看見起訴書、判決書等文書,這些都是司法文書,司法文字貫穿了整個司法活動,而且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起訴的時候需要起訴書,法院審理最後會依法作出判決書。
『肆』 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61條非法經營要判多久
簡介
所謂訴訟,就是平時所講的「打官司」,訴訟法就是關於如何打官司方面的法律規定。日常生活中常碰到的訴訟,主要有民事訴訟(即民事糾紛方面的官司)、行政訴訟(即公民與有關國家機關之間的糾紛方面的官司)和刑事訴訟。刑事訴訟則是有關犯罪方面的官司。大家知道,我國刑法規定了哪些行為是犯罪行為,犯了罪又應當負什麼樣的法律責任,判什麼刑。關於刑法規定的這些有關犯罪的案件,一旦發生了,要找哪些部門告狀,怎樣告狀,需要什麼樣的證據,如何請律師,哪些案件當事人可以自己到司法機關告狀,哪些案件則是由有關的司法機關直接調查辦案,公安機關如何立案偵查,檢察機關對偵查、審判如何進行法律監督,法院又如何對這些有關犯罪的案件進行審理以及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和人民法院這些司法機關之間在辦理犯罪案件時如何進行分工等等,這涉及到從立案偵查、起訴、審判到執行刑罰等一系列訴訟程序如何具體操作。這樣就需要有一部專門的法律來作詳細、明確的規定,才能確保刑法的實施。刑事訴訟法就是這樣一部確保刑法實施的訴訟程序方面的法律。有了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受害當事人告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所聘請的律師和辯護人如何行使訴訟權利,履行義務,司法機關辦理案件就有了行為規范,整個刑事訴訟過程就有章可循。
國家制定和認可的關於追究和懲罰的活動程序的法律規范的總和。現代國家重要的基本法之一。訴訟,拉丁文為precessus,活動過程或程序的意思。在漢語中,「訴,告也」,「訟,爭也」(《說文解字》)。訴訟就是向法庭告訴以爭論是非。刑事訴訟是司法機關追究和懲罰犯罪的活動程序。刑事訴訟法的內容規定刑事訴訟的性質、任務、基本原則和制度、、管轄、當事人的和,以及、、審判和判決執行等程序。狹義的刑事訴訟法專指刑事訴訟法典。
刑事訴訟法是程序法
它的作用是從程序上保證作為實體法的刑法的實現。刑法規定了犯罪和刑罰的問題,而當犯罪事件實際發生時,就必須有司法機關依照法定程序查明犯罪人及其罪責並加以懲罰,否則,刑法就不能發生實際作用。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的關系,是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後者必須與前者相適應,並體現同樣的精神。正如馬克思說的:「實體法……具有本身特有的必要的訴訟形式」,「二者之間的聯系如此密切,就像植物的外形和植物的聯系,動物的外形和血肉的聯系一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78頁)。
刑事訴訟法的性質是由國家的性質決定的。一切剝削階級國家的刑事訴訟法,都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基礎上,為維護剝削制度、維護少數剝削者的利益服務的,是對廣大勞動人民實行專政的工具。社會主義國家的刑事訴訟法,是工人階級領導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的體現,是為保障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服務的,是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的工具。
立法的發展
在奴隸制和封建制國家,實體法和程序法不分,刑事法和民事法也不分,因此沒有專門的刑事訴訟法典。刑事訴訟法除習慣法外,往往和刑法或其他法律規定在一部法典中。古羅馬《十二銅表法》中的第1表、第2表為審判引言、審判條例。古巴比倫規定有和神誓等有關刑事訴訟法的內容。歐洲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加洛林納刑法典》,其中第一部分共103條,是規定刑事訴訟程序的。中國古代的刑事訴訟法,則歷來規定在刑律之中如《法經》六篇中的「捕法」和「囚法」,唐律中的「斗訟」(「訟」部分)、「捕亡」、「斷獄」及其他某些條文,基本上就屬於刑事訴訟法。
資產階級在取得反封建革命的勝利並建立政權後,系統地建立了自己的法制,並制定了專門的刑事訴訟法典。法國在1808年頒布了《刑事訴訟法典》。其後,歐洲大陸國家及世界其他一些國家,也相繼制定了刑事訴訟法典。德國公布於1877年,日本公布於1890年和192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一些國家根據情況的變化和立法經驗的積累,重新修訂了刑事訴訟法典:日本重頒於1948年,法國重頒於1957年,聯邦德國重頒於1950年和1975年。英國則繼承封建時代不成文法的傳統,沒有制定刑事訴訟法典,只是根據需要頒布了一些單行法律。美國也沒有統一的刑事訴訟法典,但制定了統一的《聯邦刑事訴訟規則》,有的州(如紐約州)制定了刑事訴訟法典。
蘇聯在十月革命勝利後,逐步制定了刑事訴訟法。1922年6月頒布了《俄羅斯聯邦刑事訴訟法法典》1924年10月通過了蘇聯和各加盟共和國刑事訴訟基本原則。1958年通過了《蘇聯和各加盟共和國刑事訴訟綱要》。以後,各加盟共和國根據這個綱要相繼制定了新刑事訴訟法典,其中《俄羅斯聯邦刑事訴訟法典》頒布於1960年,第二年生效。
南斯拉夫、羅馬尼亞、民主德國等東歐國家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也先後制定和修訂了刑事訴訟法典。
中國近代的刑事訴訟法,是在歐美日本影響下,從清末開始制定的。清政府曾於1907年頒行《各級審判廳試辦章程》,民事和刑事訴訟法混合在一起。中華民國時期北洋政府於1921年頒布了刑事訴訟條例。國民黨政府於1928年頒行刑事訴訟法,1935、1945年又加以修訂。這些刑事訴訟法典,其內容主要受日、德兩國的影響。國民黨政府還頒布了一系列特殊的刑事訴訟單行法令,如1929年頒布的《反革命案件陪審暫行法》、1944年頒布的《特種刑事案件訴訟條例》和1948年頒布的《特種刑事法庭審判條例》。這些法令公開踐踏資產階級民主和法制,為對共產黨人、進步人士進行法西斯鎮壓披上了合法的外衣。1949年2月,中共中央宣布廢除國民黨政府的舊法,其中包括舊刑事訴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司法工作需要,先後頒布了一些有關刑事訴訟的法律,如1954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逮捕拘留條例》,1979年又經修改重頒。為加強,1979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它是社會主義類型的刑事訴訟法,與一切剝削階級的刑事訴訟法有本質的不同。
基本原則
不同社會制度的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體現不同類型的刑事訴訟法的性質和特徵。奴隸制、封建制的刑事訴訟法,沒有明確規定什麼基本原則,但貫串著下列的特徵:①司法不獨立。各級行政官吏兼行司法職權,專職法官審判時也必須聽從行政長官或封建領主的命令。國王或皇帝是最高裁判者。②維護公開的階級不平等和等級特權。在古羅馬的刑事訴訟中,奴隸沒有參與訴訟的權利;奴隸無權充當控訴人;奴隸犯了罪,不需要進行審判就可以由奴隸主直接加以殺害和懲處。奴隸也不能出庭作證,需要奴隸作證時,先在預審中對他進行拷訊並製作筆錄,然後在法庭上加以宣讀。中國古代的唐律規定:對享有「」特權的貴族、官僚和社會上層分子,審判時不得進行拷訊,「違者,以故失論」(《唐律疏議?斷獄》「八議請減老小」條)。③訴訟的殘酷性。特別是在封建君主專制時期,被告人被視為有罪的人,沒有權,受到野蠻的刑訊和折磨。
資產階級國家的刑事訴訟法,按照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平等的觀點確立了一系列基本原則。主要有:司法獨(見),,被告人有辯護權,,,,言詞原則,等。這些原則與封建訴訟的公開專橫相比較,無疑是歷史的進步,但主要是適應資產階級的需要,對廣大勞動人民來說則是虛偽的。
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的刑事訴訟法也基本上規定了上述原則,但沒有、也不可能真正實行,實際上實行的是法西斯統治,特別是在政治案件中,通過特務橫行、非法審判和頒布一些特種法律,使這些原則根本不能實現。
蘇聯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基本原則有:,人身不受侵犯原則,公民在法律和法院面前一律平等,審判員獨立審判、只服從法律,訴訟使用,法院審理公開原則,保證被告人享有辯護權等。
根據規定,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有: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依法分別行使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用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審判公開;保證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等等。這些基本原則體現了中國刑事訴訟法的人民民主專政性質,可以保證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准確地、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適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並對公民進行社會主義法制教育。
證據制度
案件事實是適用法律的前提。辦理刑事案件,首先必須收集、使用,認定案件事實。因此,證據制度在刑事訴訟法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和不同性質的國家,有不同的證據制度。在奴隸制、封建制的刑事訴訟中,實行過神示制度,即依靠神的示意來判斷案件事實,包括:神誓,即以對神宣誓方式來證明案件事實;神明裁判,即以當事人接受神的考驗來證明他們陳述的真偽;和司法決斗,即以當事人決斗的勝負來證明他們陳述的真偽。在中世紀後期的歐洲各國刑事訴訟中,則實行,即法律機械地規定各種證據的證明力。、據供定罪的口供主義,始終是奴隸制和封建制證據制度的一個基本特點。古代的證據制度充滿著宗教迷信、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資產階級在革命勝利後,在保障人權的口號下,廢除了刑訊,國家規定了以法官內心確信判斷證據的原則,以代替法定證據制度。國家則一方面規定了一系列證據規則,另一方面也實行對證據的自由評斷。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在證據方面規定: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35條)。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31條)。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32條)。辦案必須忠實於事實真相(33條)。這些規定說明中國的刑事訴訟證據制度是以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為理論基礎的,貫串著實事求是的精神。
訴訟程序
奴隸制和封建制的刑事訴訟程度 基本形式分為控告式(又譯為彈劾式)訴訟程序和糾問式(又譯為審問式)訴訟程序兩種。控告式訴訟程序是:司法機關不主動追查犯罪,被害人或其他人提出控告,司法機關受理案件;沒有原告,也就沒有被告。法官審理案件是公開的、口頭的,主要是審查雙方當事人所提出的證據,並聽取他們的意見,然後作出判決。雙方當事人在訴訟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這種訴訟比較典型地實行於羅馬共和時期和英國的封建時代。控告式訴訟程序的形成,與氏族社會原始民主的殘存影響有關,同時與陪審制度的產生、發展有一定的聯系。糾問式訴訟程序就是:犯罪不必由被害人或其他人進行控告,而可由司法機關主動進行追究。偵查和審理是秘密進行的。司法機關在訴訟中積極地查問被告人的罪行,被告人只是受拷問的客體。糾問式訴訟程序發端於羅馬帝制時期,盛行於中世紀後期歐洲大陸各國的君主專制時期。中國古代的封建專制時期,也長期實行這種訴訟程序。糾問式訴訟程序是君主專制統治在司法上的體現。
資本主義國家的刑事訴訟程序 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有所不同。英國的刑事訴訟程序是繼承和改造封建時代的控告式程序而形成的,稱為辯論主義訴訟程序,或稱當事人主義訴訟程序。其特點是,起訴人可以由任何公民充當,而不限於警察機關和檢察機關,傳統的理論認為起訴是私訴性質的,但是近二、三十年來,許多訴訟法學者認為警察或檢察機關的起訴屬於公訴性質。法庭審理,主要由雙方當事人以平等的地位在法官面前提出證據,互相審查證據並進行辯論。法、德等大陸法系國家的刑事訴訟程序,則是在批判地繼承中世紀糾問式訴訟程序的基礎上,吸收英國的辯論訴訟程序形成的,稱為職權主義訴訟程序,或稱混合式訴訟程序。其特點是,大多數刑事案件由檢察機關代表國家充當公訴人。在刑事訴訟中,檢察機關和法院從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出發,根據自己的職權,積極主動地追查犯罪,調查證據,訊問被告人並作出處理。但這種訴訟程序與中世紀封建專制主義的糾問式訴訟程序不同,審判是公開進行的,並進行言詞辯論。
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的上述兩種刑事訴訟程序形式,在發展過程中有互相吸收而趨於接近的趨勢。同一法系各國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如美國比英國較多地吸收大陸法系的刑事訴訟程序;屬於大陸法系的日本,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受美國刑事訴訟法的影響較多。
資產階級國家的刑事訴訟程序,大陸法系,都分為偵查、審判和判決的執行三大階段。審判又大體上分為起訴、預審、第一審程序、(包括上告審)和對已生效判決的再審(見)等。英美法系的刑事訴訟程序與大陸法系大同小異。
蘇聯的刑事訴訟程序 接近於大陸法系,具體程序則分為:提起刑事案件、調查和偵查起訴、第一審、上訴審、監督審和判決的執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刑事訴訟程序 有、偵查、提起公訴、第一審、第二審、、審判監督程序和執行。這些程序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組成完整的體系,從而使刑事訴訟任務得以順利實現。
為了真正保障在刑事訴訟過程中依法辦案,以達到確保刑法的施行,從而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懲治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的根本目的,必須制定一部內容詳盡和明確的刑事訴訟法。
法律條文
(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根據1996年3月17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修正。《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於1996年3月17日公布,自1997年1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逮捕拘留條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迅速審判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犯罪分子的程序的決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刑事案件辦案期限的補充規定》同時廢止。)
目 錄
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任務和基本原則
第二章 管轄
第三章 迴避
第四章 辯護與代理
第五章 證據
第六章 強制措施
第七章 附帶民事訴訟
第八章 期間、送達
第九章 其他規定
第二編 立案、偵查和提起公訴
第一章 立案
第二章 偵查
第一節 一般規定
第二節 訊問犯罪嫌疑人
第三節 詢問證人
第四節 勘驗、檢查
第五節 搜查
第六節 扣押物證、書證
第七節 鑒定
第八節 通緝
第九節 偵查終結
第十節 人民檢察院對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
第三章 提起公訴
第三編 審判
第一章 審判組織
第二章 第一審程序
第一節 公訴案件
第二節 自訴案件
第三節 簡易程序
第三章 第二審程序
第四章 死刑復核程序
第五章 審判監督程序
第四編 執 行
附 則
第一編 總 則
第一章 任務和基本原則
第一條 為了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以維護社會主義法制,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第三條 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第四條 國家安全機關依照法律規定,辦理危害國家安全的刑事案件,行使與公安機關相同的職權。
第五條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六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第七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第八條 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第九條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於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
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件。
第十條 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實行兩審終審制。
第十一條 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一律公開進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
第十二條 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
第十三條 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依照本法實行人民陪審員陪審的制度。
第十四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訴訟權利。
對於不滿十八歲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訊問和審判時,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場。
訴訟參與人對於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和偵查人員侵犯公民訴訟權利和人身侮辱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
第十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第十六條 對於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本法的規定。
對於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第十七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按照互惠原則,我國司法機關和外國司法機關可以相互請求刑事司法協助。
『伍』 行政訴訟法 61條
改判或發回
『陸』 2014行政訴訟法修改多少法條
您好抄,2014年修改《行政訴訟法》是該法實施24年來作出的首次修改,法律條文由75個條文增加至103個條文,修改條款的地方總共是61項,修改的內容涉及到整個制度體系具體包括:行政審判價值取向的調整,加強對當事人訴權保護,擴大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完善行政訴訟管轄制度,完善行政訴訟證據制度,建立民事行政爭議交叉的處理機制,確立行政訴訟簡易程序,確立行政訴訟有限調解,加大行政機關不執行判決責任等內容。
《行政訴訟法》修改的主要內容:
(一)擴大行政訴訟被告、可訴行政行為和原告及第三人范圍
(二)完善起訴期限和形式制度,強化法院受理職責,破解「立案難」
(三)完善管轄制度,強化行政機關應訴職責,破解「審理難」
(四)進一步完善行政訴訟證據制度
(五)強化行政機關執行職責,破解「執行難」
(六)修改後《行政訴訟法》進一步強化了行政訴訟法律監督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柒』 行政訴訟法第61條規定的行政訴訟不適用調解原則有哪三種例外情況
《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
在涉及行政許可、登記、徵收、徵用和行政機關對民事爭專議所作的裁決的行政訴屬訟中,當事人申請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的,人民法院可以一並審理。
在行政訴訟中,人民法院認為行政案件的審理需以民事訴訟的裁判為依據的,可以裁定中止行政訴訟。
『捌』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六十一條第三項規定
首先來看一下法條原文:
第六十一條 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的,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但是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依法改判;
(三)原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或者由於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也可以查清事實後改判。當事人對重審案件的判決、裁定,可以上訴。
這一條是對於上訴案件的規定。要理解這條法規,要結合第六條的規定來看。
第六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我國訴訟法體系是用兩審終審制,這一制度不只是在行政訴訟法,在刑事、民事訴訟中都在採用。行政訴訟尖第六十一條第三款規定的情形,和第一第二款的區別就在於認定事實是否清楚,在認定事實清楚的情形下,適用前兩款規定。在「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這是案件實體方面;「或者由於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這是程序方面。在這兩種情形下,上級法院「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也可以查清事實後改判」。就是說上級法院對這兩種情況可以有兩種處理方式發回重審或直接改判,至於採用哪一種,上級法院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和審判資源決定。
如果是上級法院直接查清事實後改判,這個判決或裁定就是第二審判決或裁定,是終審判決或裁定,不能再上訴。如對此不服,只能通過審判監督程序來申訴。
如果是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那就是重新進行第一審程序,重審的重審案件的判決、裁定,可以上訴。
『玖』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九條,第七十條第(一)項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1989年4月4日七屆人大二次會議內通過 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屆人大常委員會容第十一次會議修訂 同日公布 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第六十九條行政行為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的,或者原告申請被告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第七十條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並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為:
(一)主要證據不足的;
(二)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
(三)違反法定程序的;
(四)超越職權的;
(五)濫用職權的;
(六)明顯不當的。
『拾』 行政復議法第六十一條,說可以附帶解決民事爭議。如果原告提出請求,法院可以不管民事的嗎
你好!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或者應當知內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容之日起6個月內提出。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在涉及行政許可、登記、徵收、徵用和行政機關對民事爭議所作的裁決的行政訴訟中,當事人申請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的,人民法院可以一並審理。
第四十六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6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而按照《民法通則》的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限為2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行政訴訟附帶民事訴訟的訴訟時效應當分別符合行政訴訟和民事訴訟之規定。鑒於民事爭議之訴訟時效通常長於行政爭議之訴訟時效,在一般情況下,行政訴訟附帶民事訴訟應當在《行政訴訟法》規定的時效,超過《行政訴訟法》規定的時效的,只能另行單獨提起民事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