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登記

行政法登記

發布時間: 2020-12-23 18:37:16

1. 實踐中法律和行政法規規定合同需經批准、登記的主要情形有哪些

如從事證券經紀業務、期貨經紀業務主體需經批准才能從事相關業務;房地產銷售商需獲得預售許可證方可以從事商品房預售行為等。在合理期限內取得資質的,合同效力不受影響。 第二,針對交易行為的批准。如國有企業轉讓國有資產的合同需經批准等。針對該類批准,應為合同的生效要件。 第三,對履行行為的批准。該類批准主要涉及到合同義務能否得到履行,權力能否發生變動問題,與合同行為的效力一般無關。 (2)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合同登記種類主要有: 第一,作為合同法定生效要件的登記。其典型表現為《擔保法》第41條、第78條關於抵押合同、股權質押合同登記的規定。後經《物權法》重新規定。 第二,作為物權變動對抗要件的登記,如《物權法》第24條、第188條規定中的登記。該類登記並非合同行為的生效要件。 第三,作為物權變動形成要件的登記,如《物權法》第15條規定中的登記。 第四,作為備案性質的登記,其目的在於使主管機關了解相關法律行為存在,而不在進行核准、審查。 (3)下列合同屬於應經有權機關批准才能生效的合同: 第一,國有企業轉讓國有資產的合同需經相關政府批准才生效。 第二,上市公司國有股轉讓合同,需經財政部或者國資委批准才生效等。

2. 民辦非企業登記實施條例是行政法規定嗎

摘要:一、民辦學校登記為「民辦非企業單位」缺乏法律依據 1.民法認定民辦學校屬於事業單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1986年4月1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37號頒布),我國法人機構包括企業法人、機關法人、事業

一、民辦學校登記為「民辦非企業單位」缺乏法律依據
1.民法認定民辦學校屬於事業單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1986年4月1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37號頒布),我國法人機構包括企業法人、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四類。
「民辦非企業單位」作為「第五類」法人,當然與我國出現民辦醫院、民辦學校有關。鑒於人事部和民政部行政管理許可權發生交叉重疊,經國務院協調,於1996年將民辦的一部分從事業單位中分出由民政部繼續管理,並由民政部成立社團管理司專管民辦事業單位(後來才被稱為民辦非企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兩類機構。199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關於加強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管理工作的通知》(中辦發〔1996〕22號); 1999年12月,民政部發布《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辦法》。
雖然民辦學校在這些法規政策中被定性為「民辦非企業單位」,但按照法律高於行政法規的法理規則,這些行政法規或政策文件因違背民法這一基本法律,均缺乏法律依據。
2.民辦教育促進法未明確民政部門是民辦學校的唯一登記機關。《民辦教育促進法》(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80號頒布)第18條規定:「民辦學校取得辦學許可證,並依照有關的法律、行政法規進行登記,登記機關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予以辦理。」《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2004年3月5日國務院令第399號公布,自2004年4月1日起施行)第18條補充了民辦學校登記手續的規定。但二者均沒有提到登記機關一定就是民政部門。
而在《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1998年10月25日國務院令第251號發布)中也沒有明確規定民辦學校是「民辦非企業單位」。按照「法律高於行政法規」和「後法高於前法」的法理規則,民政部門受理民辦學校登記「民辦非企業單位」也已經缺乏法律依據。

二、民辦學校登記為「民辦自籌自支事業單位」有法可依
隨著《民辦教育促進法》及其實施條例的頒布實施,民辦學校單位性質問題已有更加明確的法律依據。《民辦教育促進法》第3條規定:「民辦教育事業屬於公益性事業,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雖然《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曾經規定不能以國有資產舉辦民辦非企業單位,但《民辦促進法》並沒有禁止以國有資產出資舉辦民辦學校;《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第7條更是明確規定可以以國有資產參與舉辦民辦學校。
在理論上,《民辦教育促進法》在法律層級高於行政法規,更是制定政策的依據。國務院制定的兩個行政法規不應存在互相對立的矛盾。實踐上,同屬於國務院令,應依照「後法高於前法」的法理規則,立即執行《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依法恢復民辦學校「民辦自籌自支事業單位」的法律地位。考慮目前我市人事、民政部門實際,建議市政府採取以下方式實現依法行政:即由人事部門受理以國有資產參與舉辦的民辦學校登記為「民辦自籌自支事業單位」,由民政部門受理以純民間資產舉辦的民辦學校登記為「民辦非企業單位」。

三、民辦學校登記為「民辦自籌自支事業單位」是唯實的依法創新
根據1999年12月民政部發布的《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辦法》,民辦學校屬於民辦非企業單位法人,在民政部門登記。不僅違背了「法律高於行政法規」、「行政法規高於部門規章」和「後法高於前法」的法理規則,更在實踐中產生以下現實問題。
第一,教師問題。由於民辦學校的法人性質問題,教師與學校發生爭議後,勞動部門和人事部門相互推諉,民辦學校教師既不能申請勞動仲裁,也不能申請人事仲裁,而勞動仲裁或人事仲裁是法院受理案件的前置程序,教師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力的保障。而民辦學校只能按企業標准為教師上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退休後教師領取的養老金與公辦教師相差一半,影響了民辦學校教師的穩定,影響了公辦學校教師向民辦學校的流動,公辦教師寧願早退休拿80%的工資,也不原意到民辦學校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嘉璐在2006年9月3日「民進全國社會服務工作經驗交流暨表彰大會」上就表示,人事制度不改,民辦教育難興。
第二,稅收問題。按照《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國務院令〔1993〕137號),實踐中,稅務部門要求民辦非企業單位繳納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1999年《公益事業捐贈法》第2條規定,只有向非營利性事業單位捐贈的組織或自然人才能享受稅收優惠。把民辦學校簡單歸類為民辦非企業單位法人,對於如何執行民辦學校的稅收政策造成分歧和困難。例如,公辦非學歷教育要交3.3%的營業稅,但實際上大多數沒有交納;而民辦非學歷教育,不僅有營業稅,還要交納17%的企業所得稅。在民辦學歷教育上,因為各項稅收政策矛盾重重,很多民辦學校被當地稅務部門課以33%的企業所得稅。既然法律規定民辦教育是公益性事業,又登記為民辦非企業單位,為什麼要按照企業來收稅?
第三,費用問題。一方面,大多數民辦學校沒有同公辦學校一樣取得政府劃撥用地,建設過程中的各項收費也沒有獲得公辦學校同樣的減免待遇;學校日常運轉過程中的公用事業收費,有的地方沒有與公辦學校同一標准,有的則是按企業和商業標准。
第四,會計問題。民辦學校作為民辦非企業單位,執行的是財政部2005年1月1日實施《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該《制度》明確規定:「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因為出資而擁有非營利組織的所有權;收支結余不得向出資者分配;非營利組織一旦進行清算,清算後的剩餘財產應按規定繼續用於社會公益事業。」如此,民辦學校出資人出資部分所形成的校產所有權和從辦學節余中提取合理回報的政策均要受阻。民辦學校是適用事業單位會計制度,還是企業會計制度?事實上缺乏明確的依據。
鑒於民辦學校登記為事業單位法人,相關稅收政策、合理回報、人事仲裁、人才引進、社會保險等一系列問題都可以得到比較好的解決,為此,我建議從溫州目前民辦教育的實際出發,依法重新研究考慮作為公益性事業單位的民辦學校的法人類型問題,按照《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5〕3 號 2005年5月10日)關於「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社會事業領域」的要求,突破民辦學校不能登記為「事業單位」法人的傳統觀念和政策障礙,率先依法恢復民辦學校屬於「民辦自籌自支事業單位」的法人地位。
來源:http://china.findlaw.cn/

3. 法律法規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指什麼

法律、行來政法規規定應自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生效的,自批准、登記時生效。也就是說,某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合同的生效要經過特別程序後才產生法律效力,這是合同生效的特別要件。例如,我國的中外合資經營法、中外合作經營法規定,中外合資經營合同、中外合作經營合同必須經過有關部門的審批後,才具有法律效力。

《合同法》規定:

第四十四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生效的,依照其規定。

4. 行政法上的許可制度與備案制度有什麼區別

行政許可制度與備案制度都是在政府機關所辦理的,但在其作用性質等方面有所不回同,它們的區別為答:

1、性質不同。行政許可是國家行政機關對不特定的一般人依法負有不作為義務的事項,在特定條件下,對特定對象解除禁令,允許他作為的行政活動。而備案僅僅是在國家行政機關進行了相關信息的提交,並沒有通過許可。

2、作用不同。行政許可是得到了行政部門的允許;而備案僅僅是將信息進行了補充和完善。

3、申請要求方面。行政許可的要求很嚴格,需要通過資質的審查和審批才能完成;而備案相對來說寬松很多,只需要提供相關資料即可。

4、開展項目方面。收到行政許可之後,可以進行在許可范圍內的所有項目;而備案所能開展的項目相對行政許可來說,要少很多。

5. 近年來行政法有無修改修改了什麼

有修改。新《行政訴訟法》於2014年11月1日經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修正,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主要修改:
【修改1】將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違法集資、攤派費用的,沒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等行政行為納入了受案范圍。
【修改2】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修改3】起訴應當向法院遞交起訴狀,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
【修改4】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不能當場判定的,應接收起訴狀,出具書面憑證,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修改5】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修改6】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修改7】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修改8】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增加規定「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
【修改9】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修改10】修改後的法律在立法目的中增加「解決行政爭議」的表述。

6. 求解法的備案制度。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等如何確定他的備案機關,有什麼規律嗎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五章第九十八條以及國務院《法規規章備案條例》第三條規定,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應當在公布後的三十日內依照下列規定報有關機關備案:

1、行政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2、地方性法規、自治州和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國務院備案;

3、部門規章由國務院部門報國務院備案,兩個或者兩個以上部門聯合制定的規章,由主辦的部門報國務院備案;

4、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章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報國務院備案;

5、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規章由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報國務院備案,同時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備案;

6、經濟特區法規由經濟特區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國務院備案。

(6)行政法登記擴展閱讀:

備案制度是指依照法定程序報送有關機關備案,對符合法定條件的,有關機關應當予以登記的法律性要求。報送規章備案,應當提交備案報告、規章文本和說明,並按照規定的格式裝訂成冊,一式十份。

具備條件的,應當同時報送規章的電子文本;不符合規定的,不予備案登記。制定主體符合規定但報備格式不符合規定的,暫緩辦理備案登記。暫緩辦理備案登記的,由國務院法制機構通知制定機關補充報送備案或者重新報送備案;補充或者重新報送備案符合規定的,予以備案登記。

國務院法制機構對報送國務院備案的法規、規章,就下列事項進行審查:

1、是否超越許可權;

2、下位法是否違反上位法的規定;

3、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或者不同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是否應當改變或者撤銷一方的或者雙方的規定;

4、規章的規定是否適當;

5、是否違背法定程序。

7. 公司申請登記的經營范圍中有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決定規定必須在公司登記注冊前報經批準的項目有哪些

乖乖,你這100分難拿了!范圍太廣!
注冊時候的前置批文可多了,各種行業版的審批機關也不一樣,我這里大權概講一點我知道的:
屬於特種行業(煙酒、石油、家政開鎖等等)這類的可以自己鑒定。
專業行業的:金融、房地產、運輸、
行政審批的:財務代理、戶外廣告、培訓教育、環保、消防、衛生安全、、、、
你想了解哪方面的前置審批?說出來,看我能否幫到你

8. 行政法 房屋登記撤銷與撤回

的法規盡快了到付款了幾個會計法規會計法規盡快

9.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公文辦理程序是什麼程序

公文處理程序指機關公文的傳遞、簽收、登記、分辦、擬辦、承辦、催辦、辦結、立卷、歸檔和銷毀。公文處理必須做到准確、及時、安全,各個環節,應力求當日事當日畢。一般應在十五天內辦理完畢,並答復報文單位。因問題復雜,十五天內難以辦結的,應向報文單位說明情況。緊急文件隨到隨辦。有時限要求的文件,必須在時限內辦完。具體有以下幾個環節:
①簽收、登記:首先應建立嚴格的收文簽收、登記制度,加強對公文運轉的管理,保證收到的公文件件有著落。收文的簽收、登記一般由秘書部門負責。收文處理的一般過程包含公文的收受與分流、辦理收文、組織傳閱與催辦查辦、處置辦畢公文四個階段。

收文處理的一般過程

指對來自本機關外部的公文所實施的處置與管理。

第一階段:公文的收受與分流

(1)簽收。指履行規定的確認、清點、核對、檢查、簽注手續後,機關設置的外收發人員、通訊人員從發文機關、郵政部門、機要通信部門、文件交換站,或通過自備通信設備收取公文。

(2)外收文登記。即由外發人員在完成簽收工作後,對收文情況做出簡要記載。

(3)啟封。即外收文登記完成後,公文送至機關統一或分別按內部機構設置的內收發部門 (或人員),由其簽收後,統一啟封或徑送有關領導者親啟。

(4)內收文登記。即由內收發人員對收文情況做出較詳細記載。

(5)分辦。即經對收文進行分類篩選後,由指定的有關人員根據公文的重要程度、各部門職責分工及有關程序規定將公文分送有關領導、有關部門工作人員閱知辦理。

(6)摘編。由文件管理人員對部分准備投入辦理過程的重要文件進行的加工活動,主要是針對這些文件寫文摘、提要、綜述,匯集有關數據資料等。

第二階段:辦理收文

(1)擬辦。由部門負責人或有關具體工作人員經過對公文進行認真的閱讀分析,提出建議性的處置意見,供有關領導者審核定奪。

(2)批辦。即機關領導者或部門負責人對公文提出處置意見。

(3)承辦。即有關工作人員按批辦意見具體處置公文所針對的事務和問題。

(4)注辦。即由承辦人簽注公文承辦情況,以備忘待查。

第三階段:組織傳閱與催辦查辦

(1)組織傳閱。指獨份或份數很少的公文需經多部門或多位工作人員閱知處理時,使公文在他們中間得到有效傳遞和閱讀。

(2)催辦。由公文處理管理機構根據承辦時限和其他有關要求對公文承辦過程實施的催促檢查。

(3)查辦。由公文處理管理機構或其他專門組織對重要公文實際執行情況所進行的核查協辦工作。

第四階段:處置辦畢公文

包括:立卷歸檔、清退、暫存、銷毀等。

10. 法律法規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指什麼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生效的,自批准、登記版時生效。也就是說,某些法律權、行政法規規定合同的生效要經過特別程序後才產生法律效力,這是合同生效的特別要件。例如,我國的中外合資經營法、中外合作經營法規定,中外合資經營合同、中外合作經營合同必須經過有關部門的審批後,才具有法律效力。

熱點內容
外企經濟法 發布:2025-05-12 18:24:03 瀏覽:311
存單司法凍結 發布:2025-05-12 17:09:56 瀏覽:414
江蘇警官學院法律碩士 發布:2025-05-12 16:45:02 瀏覽:194
法存在於那個社會 發布:2025-05-12 16:16:43 瀏覽:971
合同法17自考 發布:2025-05-12 16:04:41 瀏覽:752
中國合同法第141 發布:2025-05-12 15:11:57 瀏覽:450
北京市村居法律顧問 發布:2025-05-12 15:09:55 瀏覽:953
嚇人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2 13:46:40 瀏覽:174
勞動法請假發工資案例 發布:2025-05-12 13:16:31 瀏覽:422
寧波司法淘寶網 發布:2025-05-12 12:49:07 瀏覽: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