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歧視
❶ 勞動法只禁止了七種就業歧視嘛
您好,關於禁止就業歧視的問題,勞動法主要有以下規定:
①禁止就業機會歧視,保障勞動者享有就業平等權和職業選擇權。《勞動法》第12條規定:「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第13條進一步指出,「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在錄用職工時,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准」。
②禁止就業待遇歧視,保障勞動者等量勞動獲取等量報酬的權利。《勞動法》第46條明確規定:「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第48條規定:「國家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最低工資的具體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報國務院備案。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③禁止就業服務、就業安全歧視,保障勞動者享有參加職業培訓、簽訂有效勞動合同和參加社會保險的權利。《勞動法》第八章對職業培訓作了專章規定,「國家通過各種途徑,採取各種措施,發展職業培訓事業,開發勞動者的職業技能,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強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和工作能力」。(第66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把發展職業培訓納入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劃,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個人進行各種形式的職業培訓」。(第67條)「用人單位應當建立職業培訓制度,」「有計劃地對勞動者進行職業培訓」。(第68條)《勞動法》第三章對禁止就業運行過程的安全歧視進行規定,「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第16條)「訂立和變更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原則,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第17條)《勞動法》第九章用大部分章節對就業中斷過程的安全保障———社會保險加以規定,「國家……建立社會保險制度,設立社會保險基金,使勞動者在年老、患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獲得幫助和補償」。(第70條)
❷ 我國法律對於就業歧視有哪些規定
規定很多。大部分是指平等就業。《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規定:「凡適合婦女從事勞動的單位,不得拒絕招收女職工。」
❸ 勞動法中有無提到反歧視
《勞動法》來
第十二條
勞動自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
第十三條
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在錄用職工時,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准。
第十四條
殘疾人、少數民族人員、退出現役的軍人的就業,法律、法規有特別規定的,從其規定。
❹ 我國法律對於就業歧視有哪些規定
《勞來動法》第12條規定,勞動者就業自,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
《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規定:「凡適合婦女從事勞動的單位,不得拒絕招收女職工。」
❺ 求職中遭遇就業歧視,怎麼辦
前不久,蘇寧校招人員在廣東工業大學宣講會上宣稱,招聘管培生只要985、211院校學生,而廣工和廣技師都是二本院校,其學生「自然」就沒有應聘的資格,只能嘗試其他崗位。
有學生認為蘇寧此舉涉嫌歧視,將此事發到網上,逼得蘇寧處置了涉事員工,並在微博上發表了致歉聲明。
這是明顯的就業歧視。事實上,求職者在找工作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就業歧視。比如,性別歧視(只招男性、男性優先)、地域歧視(不招XX省人)等等。
今天這篇文章就跟大家仔細聊聊「就業歧視」這個話題。
1、法律是怎麼規定就業歧視的?
我國在立法上對就業平等權進行了規定,法律保護弱勢群體和強勢群體享有平等的就業機會。
《勞動法》規定用人單位不能對求職者進行就業歧視,明文規定禁止4種歧視行為:
據《勞動法》第12條規定,「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第13條特別強調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在錄用職工時,除國家規定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准。
可見,《勞動法》明文禁止民族歧視、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宗教信仰歧視這4種情況。
有歧視傾向的招聘單位把求職者分成幾個群體,對某個群體不予招聘,剝奪了這個群體和別的群體享有的平等就業權,破壞了社會公平,所以法律對此明文禁止。
2、不招非985和211,是不是就業歧視?
雖然211、985高校的生源質量、師資水平、教學水準確實在整體上要優於一般大學,卻不能否認大學生存在個體差異,一般大學也有很多優秀生。
但是,優先招聘211和985高校畢業生在企業招聘中屢見不鮮,雖然有些企業並不明說出來,但他們甚至不會去雙非學校招聘,即便收到非211和985學生的簡歷,有的企業甚至直接就扔進了垃圾桶。
那麼,不招非985和211學生,這算不算就業歧視呢?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服務工作的通知(教學廳20135號)》第五條明確規定,嚴禁就業歧視,保護畢業生合法權益。凡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舉辦的招聘活動,要嚴格做到「三個嚴禁」:嚴禁發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嚴禁發布違反國家規定的有關性別、戶籍、學歷等歧視性條款的需求信息,嚴禁發布虛假和欺詐等非法就業信息,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就業歧視。
但是,教育部禁令只能規范高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其他部門和企業尚無約束強制約束力。所以企業招聘中優先錄用985和211還時有發生。
3、怎樣判斷是否屬於就業歧視?
法律一方面禁止企業進行就業歧視,另一方面也賦予企業用工自主權。
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企業可以開出一些條件,選拔出符合條件的求職者,錄用誰不錄用誰,都是企業的用人自主權,其他人不得干涉。
一般來說,判斷一個招聘行為是否屬於就業歧視,可以參考如下的標准:如果企業要求的條件是一個人天生的,後天無法通過任何努力來改變來實現的,就是就業歧視。比如,性別,出生地、民族等。但通過後天的努力和積累可以達到的條件,一般不認為是就業歧視。
比如,企業要求本科以上學歷,這不屬於就業歧視。
比如,企業根據學生學習成績擇優錄用,這也不是就業歧視。
比如,企業要求XX崗位的求職者必須具備X年工作經驗,工作經驗也不是歧視因素。
比如,企業要求求職者會英語八級,這個經過後天努力,完全可以學會,所以也不是歧視。
比如,企業要求具備什麼樣的資格證書,這同樣不是就業歧視。
4、遭遇就業歧視,該怎麼辦?
近年來,戶籍歧視、相貌歧視、身高歧視、年齡歧視、對乙肝病毒攜帶者的歧視等在招聘過程中頻頻出現,引起全社會的不滿。
有些企業表面上看沒歧視,實際上是變相歧視。例如,招聘中,男性求職者要求本科學歷,女性求職者要求碩士以上學歷。
一旦遭遇就業歧視,求職者該怎麼辦呢?
比較容易想到的就是「維權」,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但這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法。試想,如果走上法律途徑,企業還願意招你么?即便你還能入職,入職後會過得舒服么?
我們建議遭遇就業歧視的求職者可以採取這3種措施:
第一,向勞動監察部門舉報,可以實名舉報,也可以匿名舉報。建議求職者匿名舉報,讓勞動監察部門去糾正企業的違法行為,企業還不知道是你舉報的。
第二,藉助媒體的力量,博得輿論的支持。例如,蘇寧就業歧視case中,學生發微博,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最終逼得蘇寧公開道歉。
第三,求職者有權拒絕去有歧視傾向的企業就業。
❻ 勞動法中乙肝歧視案怎麼論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
第三十條用人單位招用人員,不得以是傳回染病病原攜帶者為由拒答絕錄用。但是,經醫學鑒定傳染病病原攜帶者在治癒前或者排除傳染嫌疑前,不得從事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禁止從事的易使傳染病擴散的工作。
❼ 勞動法中的七大歧視是指什麼
就業歧視是指沒有法律上的合法目的和原因而基於種族、膚色、宗教、政治見解、民族、社會出身、性別、戶籍、殘障或身體健康狀況、年齡、身高、語言等原因,採取區別對待、排斥或者給予優惠等任何違反平等權的措施侵害勞動者勞動權利的行為。
中國勞動者在就業的過程中碰到的主要歧視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城鄉戶籍就業歧視
在中國最為嚴重的歧視是現存的戶籍制度,因為它關系著群體化的利益。主要包括:①歧視農村戶口。農村勞動者在城市中就業廣受不平等待遇。農民往往被稱為「鄉下人」,被「城市戶口」拒之門外。②歧視外來人口。本城市的企業招工往往限定「本市戶口優先」,或者有的用人單位要求應聘者必須具有本地戶口。
2、 性別歧視
盡管目前在就業男女平等、保障婦女權益方面,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包括《勞動法》、《婦女權益保障法》、《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等等,都強調了婦女享有和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但是就業領域內仍存在比較嚴重的性別歧視。
3、 年齡歧視
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就業結構出現年輕化的趨勢,有的用人單位在招聘時規定了幾近苛刻的年齡界限,將一大批年齡較大的求職者排斥在外,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招聘員工時,將用人的年齡限定在35歲以下。
4、 身高歧視
身高是人為所不能控制的,多是由遺傳因素決定。但有的用人單位往往喜歡招聘公告上對求職者的身高做出硬性規定,沒有得到身高要求的,往往第一輪簡歷篩選就落選了。
而本案中存在的歧視則是地域歧視。地域歧視是指基於地域差異而對某個特定地域人群形成的一種「區別對待」的偏見心理。由於各個地域的文化千差萬別,加上各個地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有些人對某個地方的人和物存在特殊看法。
網路上這種地域歧視更是明顯,由於新媒體的發展,很多人基於某地發生的新聞事件,喜歡以偏概全,在新聞下面經常發生因為地域而引起的口水罵戰。這樣的觀念進而影響到了現實生活中,就產生了個人或用人單位的偏見和歧視。
實際上就業歧視遠遠不止上面陳訴到的,一個單位招聘一個員工最重要的應該是工作能力和自身素質,身高、性別、戶口等等因素對工作能力和個人素質有影響嗎?根本沒有。
《就業促進法》第三條明確規定了:「勞動者依法享有平等就業和自主擇業的權利。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視」。
在《勞動法》第十二條中也規定: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
從上訴規定可得知,用人單位在招用人員的時候,應當向勞動者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和公平的就業條件,不得實施就業歧視。在最高人民法院2018年印發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增加民事案件案由的通知》中增加了「平等就業權糾紛」案由。凡是遇到就業歧視的,勞動者都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維護自身權利。
小閆的這起案子是浙江首例就業歧視案,相信在實踐中,她絕不是第一個因為地域而求職被拒絕的人,也不會是最後一個。中國現行的法律對就業歧視採取的是原則性立法,沒有對就業歧視行為做出具體懲罰規定,在實體法和程序法的規定上都存在較大的欠缺。要想改善就業歧視的現狀,需要國家繼續完善就業促進相關法律法規,增強可行性、可操作性。
❽ 勞動法里有關就業歧視問題有沒有什麼具體規定
這不屬於就業歧視的范圍 更多的是行政管理問題 可以提起行政訴訟
❾ 某一些行業對性別歧視是否與勞動法有關
某一些來行業對性別歧視並不是由勞動自法導致的,而恰恰是與勞動法的相關規定背道而馳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三條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
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第十三條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在錄用職工時,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准。
❿ 恆大地產是個垃圾企業,什麼唯才是舉,對乙肝病毒攜帶者嚴重歧視,公然藐視國家勞動法。工作又累!!!!
我們幫您抽血弄正常您就可以過了別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