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勞動法
⑴ 法國勞動法介紹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研究員、法國巴黎第一大學社會法博士鄭愛青撰文介紹了法國勞動合同的訂立與解除的有關法律規定,有關情況如下:
法國是大陸法系國家中勞動合同立法較為全面的國家,其勞動合同立法經歷了一個由規范較弱、對勞動者利益保護較少到加強對勞動關系規范、注重對勞動者權益保護的歷史過程。其法律制度中的諸多方面對我國完善勞動合同立法不無借鑒意義。
一、勞動合同訂立
(一)勞動合同的期限
勞動合同期限是法國勞動法中一項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內容,因為據此將勞動合同劃分為最基本的兩大類: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和定期勞動合同,調整僱主雇員權利義務關系的勞動法律規范也因此而異。
法國勞動法典法律篇第121-5條明確提出了關於勞動合同期限的一般原則--勞動合同一般不確定期限,即僱主與雇員一般均應訂立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有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是例外情形,只能在法律明確規定的情形下才能訂立。勞動法律規范在無特別指明的情形下,均是適用於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的。
勞動法典法律篇第122-1-1規定,定期勞動合同只能適用於下列情況之下:一是替代休病假、產假等勞動合同暫停執行的雇員的工作;二是企業經營活動變化時,在季節性或臨時增加的工作崗位上適用;三是為解決某些人員失業問題而訂立的某些特殊的勞動合同,如針對青年人和長期失業人員而訂立的就業互助性、適應性和獲得資格性的勞動合同。同時,第122-3條還明確列舉了兩種禁止簽訂定期勞動合同的情況:一是在招聘僱員替代因集體勞動沖突(如罷工)而暫停履行勞動合同的雇員時;二是在部頒規章所列的特別危險的工作崗位上。
法律對定期勞動合同的適用還有很多限制。如第122-1-2條要求定期勞動合同自訂立時就應明確規定到期日。此外,該條還明確限定了定期勞動合同的期限和續訂。定期勞動合同只能續訂一次,續訂期限加上原合同期限一般不得超過18個月。法律規定僱主不得在同一崗位上連續與某一雇員訂立定期勞動合同,如需要續訂定期勞動合同,必須等待前一合同期限的三分之一時間過後才能訂立(替代某些雇員的情形除外);定期勞動合同期滿後勞動關系繼續存續的,即轉為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關系;僱主在多個崗位上與某一雇員連續訂立定期勞動合同的情況,也視為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關系;而因季節性工作訂立的定期勞動合同可以規定合同的續展條款,但合同不論怎樣續訂,都是定期勞動合同。
(二)勞動合同的試用期
根據法國勞動法,勞動合同的試用期條款可以在合同訂立時由當事人商定,也可以在合同履行過程中遇有雇員職務發生變化時再約定,如學徒合同轉為定期合同之時。勞動合同訂立時約定的試用期,通常根據本行業的慣例或集體合同確定;但即使集體合同沒有涉及試用期,個人勞動合同也可以約定試用期條款。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試用期期限,法律不做規定,由當事人執行集體合同規定或約定,但約定的試用期不得長於集體合同規定的期限。定期勞動合同的試用期,如集體合同中無規定,則依照勞動法典的規定執行。該法典法律篇第122-3-2條規定,合同期限為6個月的,按照合同期限一周試用期為一天的方法計算,最長不得超過2周;合同期限為6個月以上的,試用期為1個月。如集體合同規定的期限短於法律規定,則按照優惠原則,執行集體合同規定的試用期期限。
二、勞動合同的解除
因為法國勞動合同的最主要形式是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所以必須對這些合同的解除做出合理的規范,才能保證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益不至於濫用或忽視,使雙方都既享有自由又受到應有的約束。因此,勞動合同解除規范的完備,是有效適用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必需條件。這也是我國進行勞動合同立法時必須注意的方面。
基於僱主工商經營自由和自由管理的理念,法國1973年以前的勞動法認為勞動合同的解除是僱主的一項特權,與之相對的雇員則沒有單方解除合同關系的權利。這樣的規范,往往使僱主濫用權利,雇員工作毫無保障。在工會組織和學術界的努力呼籲下,1973年7月13日的法律對勞動合同的解除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確立了雙方當事人均有權單方解除合同關系的原則,提出了解除合同的實質要件和程序要求,並建立了有利於雇員的舉證倒置原則。該法在勞動合同法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此後,1982年8月4日、1986年7月3日、1986年12月30日和1989年8月2日的法律又分別對勞動合同解除的具體情況進行了補充規定。
法國勞動法把勞動合同的解除分為因個人原因的解除和因經濟原因的解除兩大類。前者是指因為與雇員個人密切相關的因素及其可追究過錯的行為而解除勞動合同,後者是指因企業經營和經濟狀況發生變化、完全與雇員個人無關的因素而解除勞動合同。這樣的分類便於針對不同原因和情況做出不同的法律調整。
(一)因個人原因的勞動合同解除
1.解除的法定理由
1973年7月13日的法律要求,任何勞動合同的合法解除都必須具有「實際的嚴肅的理由」,不論企業規模的大小。這一規定打破了以往解僱完全是僱主自由裁量權的狀況,使僱主的解僱行為受到更具體的法律約束:從一項「無須說明理由」的權利變為一項「必須說明理由」的權利,而這「理由」是否屬於法定的「實際的嚴肅的理由」則由法官做出判斷。
何為「實際的嚴肅的理由」?法律並未給出一個定義,其具體涵義和要求是通過一系列司法判決得出的。
法國最高法院社會庭的判例認為,「實際的理由」要求僱主提出的解僱理由首先必須是「客觀的、而非主觀推測或先入之見、也不得與僱主的心情好壞有關」,其次必須是「具體的、現實存在的理由」,最後必須是「確切的、而不是把真實動機隱藏其後的一個借口」,例如,在某一案件中,僱主提出的解僱的真正理由是雇員參加了罷工,而不是雇員所犯的一個輕微過錯。
對於「嚴肅的理由」,判例要求,首先,必須是雇員所犯過錯「達到一定嚴重程度以至於勞動關系存續下去可能給企業帶來持久損害的理由」。1973年7月13日的法律之前,雇員輕微的過錯就可導致僱主的解僱。自該法實施以來,輕微過錯不再構成合法解僱所要求的「嚴肅的理由」。其次,該過錯還必須是「與職業相關的」,通常是指在工作崗位上、工作時間內、與其工作有關的過錯;但如果雇員在工作場所之外所犯的過錯足以引起所在企業的混亂時,也得視為解僱的「嚴肅理由」成立。根據司法判例,該類「嚴肅過錯」是僱主合法解僱的「最低線」,僱主得遵守法定的解僱預告期,並支付雇員解僱補償金。它既不同於「輕微過錯」,即不具有使勞動關系不可能延續的特性的、較輕的過失行為,不構成解僱的合法理由;也不同於導致立即解除合同關系並剝奪解僱預告期和解僱補償金的「嚴重過錯」;更不同於導致立即解除合同關系,並剝奪解僱預告期、解僱補償金和帶薪年休假補償金的「重大過錯」。最高法院將「嚴重過錯」視為「雇員嚴重違反勞動合同義務以至於勞動關系的維持立即成為不可能的一項或多項事實」,而「重大過錯」則界定為雇員的「破壞僱主或企業的故意行為」。
由此看來,法官在長期的司法實踐中建立了關於雇員過錯程度與解僱關系的分類對照原則:「輕微過錯」不能構成解僱的合法理由、「嚴肅過錯」才是解僱的合法理由、「嚴重過錯」和「重大過錯」則構成立即解僱的合法理由。判斷原則是這樣提出來了,然而,具體的認定仍是由法官視個案的不同情況來進行。因此,在法國的勞動合同解除糾紛中,法官的作用就成為至為關鍵的了,他如何認定過錯的程度直接關系著僱主雇員的切身利益。
法國法官對過錯程度的認定和監督直接來自勞動法典法律篇第122-14-3條的授權,而這一規定所體現的是公共秩序的要求。有鑒於此,任何勞動合同、集體合同或協議、乃至企業內部規章都不得事先規定何種過錯構成「嚴重過錯」而授權僱主解僱雇員,即使有這樣的規定,也不得約束法官對過錯的認定和判斷。因此,可以認為,自1973年7月13日的法案以來,法國對僱主解僱職工的司法監督得到了強化。
2.解除的法定程序
規定勞動合同的解除程序並使之得到遵守,對於防止僱主濫用解除合同的權利具有重要作用,有利於保護雇員的合法利益。法國1986年12月30日和1989年8月2日的法律對因個人原因的勞動合同解除程序作了詳細規定。具體來說,僱主因為雇員的個人因素解僱雇員,必須履行以下程序:
一是通知面談。僱主必須以掛號信或派人當面交付的方式書面通知雇員面談解僱一事。通知書要載明面談的目的、日期、時間、地點,並告知雇員有權邀請一名企業員工代表協助參加面談。面談過程中,僱主有義務向雇員說明解僱的理由,並聽取雇員自由地為自己所作的解釋和辯護。
二是寄發解僱通知書。勞動法典法律篇第122-14-1條規定,僱主得以掛號附接收人簽字的方式將解僱通知書寄給被解僱的雇員。雇員接收之日即為解僱預告期的起算點。勞動法典法律篇第122-14-2條要求僱主在解僱通知書中說明解僱理由。司法實踐認為,如果解僱通知書中未說明理由或理由不夠具體,則認為解僱不具備法定的「實際的嚴肅的理由」,因而被宣布為無效。
(二)因經濟原因裁員
1.特徵
法國勞動法中的因經濟原因裁員是一類特定規范所指的勞動合同解除行為。勞動法典法律篇第321-1條對因經濟原因裁員作了定義:(特別是)由經濟困難或技術工藝改變致使雇員工作被取消或變更,或致使勞動合同發生實質性變更,僱主基於這些與雇員沒有固有關系的一項或多項原因而解僱雇員,就是因經濟原因的裁員。這一定義明確了這類裁員具有三大特徵:
一是與雇員個人沒有固有的關系,即解僱不是基於諸如雇員的過錯、身體健康、職業技能等與雇員個人有著固有關系的因素。這一「定性」,將該類裁員單獨出來,單獨適用法律規范。
⑵ 法國新勞動法的社會評價
在法國「晚上6點後到早上9點之前的非正常工作時間,公司將不允許向員工發送郵件,也不可以向員工打電話。」這則報道在國內社交媒體上引起瘋轉,網友吐槽。
然而,法國《回聲報》原文是這樣寫的,這是由一家僱主協會「Syntec」與兩家法國工會「CFDT」和「CGC」在4月1日簽訂的「諒解備忘錄」,該舉措是為了保障公司管理人員法定的每天11小時休息時間,這既不是強制性法規,也不包含其他行業工作者。
不知道是語言障礙還是以諷刺法國人懶惰為目的,被英國一些媒體斷章取義之後,這則來自愚人節當天的可疑協議便成為了惠及所有員工的「新勞動法制度」。英國人轉發報道的初衷還包括指桑罵槐,說英國員工被老闆和股東們壓榨雲雲。但稍微多一些懷疑精神便可查證,法國若出台如上新勞動法,怎麼可能不引起主流媒體連篇累牘的解讀?
饒是如此,法國早就以寬松的工作環境和嚴格的勞工保護制度聞名於世,且不說每周35小時工作制,和每年5個星期的帶薪假期,根據法國勞動法,如無必要原因,晚間9點到次日凌晨6點加班,還有商店如果在星期天開門,原則上都屬違法行為。這些深深浸透著平等觀念與人權理念的法律制度是法國大革命以來歷代抗爭的結果,也讓法國作為福利國家的鼻祖自豪於世。
然而,在連續40年的政府財政赤字背景下,面對經濟疲弱不振,法國政府固守原有的勞動福利是否還有必要,早就在社會上引起巨大爭議,這也大概是英國媒體的這次烏龍事件反被法國媒體關注的原因之一。而對於急切想通過更多勞動提高收入的底層勞動者,則是有苦難言,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知名化妝品連鎖店絲芙蘭香榭麗舍大街旗艦店,去年就被巴黎上訴法院裁定夜間21點後加時營業違法,盡管為數不少的員工表示自願值夜班也不被允許。
被稱為社會黨右翼的法國新總理瓦爾斯上台伊始,還未來得及改革,便面臨左翼同盟反對壓縮福利的壓力,表明在法國這樣左翼思想深厚的國家,想動任何既有的乳酪都要掂量萬分,也要讓政治家付出巨大勇氣。這也許並不是法國一國的困擾 。
⑶ 去了一家非常有名的大公司,但是是勞務派遣的形式,還有必要去工作嗎
有必要去。
所以,真的得去,大公司里人脈都不一樣,你會認識很多志同道合的優質的夥伴,還會得到他們的幫助,在那裡,記得謹言慎行,少喝酒,保持穩定的充足的睡眠,學會放鬆大腦,你一定是那個最幸運的人,等你攢夠了經驗,知識,技能,朋友,你還怕找不到好工作嗎?
年輕人,不要計較太多名利的事情,踏踏實實把自己培養好,機會會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的,你准備好奮鬥了嗎?要有計劃,有目標,有軌跡地奮斗哦!
⑷ 勞務派遣和正式員工的區別
什麼是勞務派遣?事實上,根據網路詞條的解釋,勞務派遣是指由勞務派遣機構與派遣勞工訂立勞動合同,把勞動者派向其他用工單位,再由其用工單位向派遣機構支付一筆服務費用的一種用工形式。勞務派遣又稱人力派遣、人才租賃、勞動派遣、勞動力租賃、雇員租賃。勞動力給付的事實發生於派遣勞工與要派企業(實際用工單位)之間,要派企業向勞務派遣機構支付服務費,勞務派遣機構向勞動者支付勞動報酬。勞務派遣起源於20世紀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後傳至法國、德國、日本等國。90年代在我國國有企業勞動制度改革中,出現了為安置下崗職工而產生的勞務派遣,可跨地區、跨行業進行,現年薪通常為5萬—10萬。
第一點,企業使用正式工招聘成本很大,如果用派遣用工的話員工的招聘是由勞務公司來做的節省成本。
第二點,企業使用派遣用工可以規避風險,企業使用正式工的話如果發生勞動糾紛是企業承擔的,但是使用勞動派遣的話,發生糾紛就由勞務派遣公司解決。
第三點,企業使用派遣有工更方便靈活用工,企業使用正式工一到淡季的話企業就需要養著一大批新人這樣無形之中是給企業增加營運成本。
⑸ 法國的勞動法中股權轉讓,它需要負那些責任
違反《勞動法》可能導致的責任形式主要有三種: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
用人單位有哪些法律責任?
根據《勞動法》相關規定,用人單位在下列情況下,應當承擔法律責任:一、制定的勞動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責任形式有勞動保障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造成損失的還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二、違法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責任形式有勞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和罰款。三、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拒不支付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工資報酬,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支付勞動者工資,解除勞動合同未依法進行經濟補償。四、勞動安全設施或勞動衛生條件不符合國家規定或未向勞動者提供必要勞動防護用品。五、對事故隱患不採取措施,致使發生重大事故,造成嚴重後果的,對責任人追究刑事責任。六、強令勞動者冒險作業,發生重大傷亡事故,造成嚴重後果的,對責任人追究刑事責任。七、非法招用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責任形式有勞動部門責令改正、罰款,工商部門予以吊銷營業執照。八、違反女職工和未成年人保護規定,責任形式有勞動部門責令改正,罰款,以及民事賠償責任。九、以暴力、毆打、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侮辱、體罰、非法搜查拘禁勞動者的,由公安機關給予警告、罰款、拘留,情節嚴重的由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十、由於過錯行為導致勞動合同無效,給勞動者造成損失的,承擔賠償責任。十一、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或故意拖延不訂立勞動合同,責任形式由勞動部門責令改正,造成損失的要承擔民事賠償。十二、招用尚未解除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對原單位造成損失的。十三、無故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責任形式有勞動保障行政部門限期繳納及滯納金處罰。
⑹ 為什麼一些公司一年到頭都在招聘是缺人還是找不到人
企業一年到頭都在招聘說明缺人和招不到人的可能性同時存在,另一則就是企業需要做常規人才儲備。另外,也間接地表明了該企業的人員流動非常大,同時由於行業的一些原因,職位過於冷門,培訓周期過長,招募的人員無法快速進入工作崗位,因此極度容易導致青黃不接的現象。
因此,這類的企業除了要有穩定的團隊人數外往往也需要額外的人才儲備,避免出現多位員工離職時影響項目進度與交接。畢竟一旦簽訂了合同,甲方不會因為你的員工離職就寬限合同期限,而造成的損失如果很大則得不償失。
⑺ 什麼是育兒假
育兒假,是歐洲一些國家實行的一項福利政策。一般來說,享受這項福利的必須是工作已滿一年以上的育齡夫婦,假期在一年左右,與產假銜接,直到孩子滿周歲假期結束。
休育兒假的不只是准媽媽,也包括准爸爸,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德國三分之一的父親選擇在孩子出生一年內休"育兒假",而且趨勢大幅增加。
2019年5月9日,國務院發布了《關於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試行育兒假。
(7)法國勞動法擴展閱讀
各國政策
1、法國
根據法國《勞動法》規定,所有在孩子出生之前,已經公司工作了1年以上的家長都有權利請育兒假。育兒假不一定是全假,也可以是半天上班、半天上學的半假方式。
《勞動法》規定,請育兒假的家長,工作時間至少比原來縮短1/5。請假的時間不能超過1年,可以申請2次延長,直到孩子3歲為止。
2、中國
2019年5月9日,國務院發布了《關於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支持有條件的幼兒園開設托班,招收2至3歲的幼兒。
鼓勵地方政府探索試行與嬰幼兒照護服務配套銜接的育兒假、產休假。鼓勵通過市場化方式,採取公辦民營、民辦公助等多種方式,在就業人群密集的產業聚集區域和用人單位完善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
⑻ 法國新勞動法的歷史沿革
延伸閱讀:在法國加班為何惹麻煩
在法國人的理解中,加班有罪是因為對不加班的人構成了不平等。這一邏輯可從歷史中尋根溯源: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後,社會平等的理念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在這一思想的指引下,法國逐漸建立起「均貧富」的高福利制度。值得肯定的是,它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勞動者的權益,並為弱勢群體撐起了一把強大的保護傘。
然而與此同時,這一制度對「平均」的過分強調,卻對法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了意想不到的負面效應:工時短、待遇高導致產品成本居高不下,僵化的用工制度令企業失去競爭力,並導致很多大型跨國企業紛紛將工廠外遷,由此引發的後果就是失業率居高不下,政府又要多征稅來發放失業救濟,但高稅收會加劇企業的生存壓力,於是越發不敢雇傭工人。
「我們混淆了平等與平均主義」——法國前總統薩科齊的這句話算是找對了法國的「病灶」。而他的觀點也與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薩繆爾森不謀而合,在後者看來,法國需要一位強力領導人來推動社會朝著「少一些平均主義」的方向發展。
法國晚上加班違法
法國是全球工作環境最為輕松的國家之一,每周法定工作時間僅為35個小時,此外員工每年還必須配至少5個星期的帶薪假期。為了保護勞工的權利,法國還有嚴格的勞動法。
據法國現行法律,如無必要原因,每天晚間9點到凌晨6點加班,原則上屬違法行為。法國嚴格的勞動法在去年蘋果被罰款一事中得以體現,蘋果去年由於讓員工在夜間工作遭罰款。
2013年巴黎上訴法院還曾裁定,法國知名化妝品連鎖店絲芙蘭位於香榭麗舍大道的旗艦店夜間加時營業違法,勒令其必須在21點後關門歇業。盡管200名員工中有50餘人自願輪值夜班至午夜或凌晨1點,但是法院的判決意味著,他們不但不能領到補貼,連飯碗都受到了威脅。
實際上,德國大眾公司早在2011年就曾有類似的規定。該公司宣布他們會在員工下班後30分鍾後停止發送工作郵件,直到其上班前30分鍾才會發工作郵件。他們的這項提議隨後被德國勞工部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