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悖論

行政法悖論

發布時間: 2020-12-26 23:38:42

① 求幾個經典的悖論

1、生日問題是指,如果在一個房間要多少人,則兩個人的生日相同的概率要大於50%? 答案是23人。 這就意味著在一個典型的標准小學班級(30人)中,存在兩人生日相同的可能性更高。對於60或者更多的人,這種概率要大於99%。

從引起邏輯矛盾的角度來說生日悖論並不是一種悖論,從這個數學事實與一般直覺相抵觸的意義上,它才稱得上是一個悖論。大多數人會認為,23人中有2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應該遠遠小於50%。計算與此相關的概率被稱為生日問題,在這個問題之後的數學理論已被用於設計著名的密碼攻擊方法:生日攻擊。

2、唐吉訶德悖論是指記載在唐吉訶德小說中的一個涉及悖論的故事。桑丘·潘薩在他治理的島上頒布一條法例,規定過橋的旅客必需誠實地表示自己的目的,否則就要接受絞刑。有一個旅客在見到橋上的告示後,宣稱自己過橋是要接受絞刑的。

這使執法者感到為難:如果旅客的言論為真,則他應被釋放並不得受絞刑,但如此一來旅客言論即變為假。如其言論為假,則他會被絞死,但如此一來其言論即變為真。該旅客被帶到桑丘面前,而桑丘最後把他釋放。

3、說謊者悖論,在哲學和邏輯學中,古典的說謊者悖論是指一個說謊者聲稱自己正在說謊:例如,聲稱:「我在說謊」或者「我所說的皆為假」。如果他確實在說謊,那麼他所說的就是真的,但如果他所說的就是真的,那麼他就是在說謊。

在「這個語句正在說謊」的悖論中,為了強化悖論,使悖論更經得起嚴格的邏輯分析,「說謊」的概念往往被「真假」的概念所取代,僅僅保留「說謊者」這一名稱來指涉關於古典二值邏輯會推導出矛盾的悖論。

如果「這個語句為假」為真,那麼這個語句為假,但是如果這個語句聲稱它為假,且它為假,那麼它一定為真,如此一來悖論於焉成形。

4、祖父悖論是一種時間旅行的悖論,科幻故事中常見的主題。最先由法國科幻小說作家赫內·巴赫札維勒(René Barjavel)在他1943年的小說《不小心的旅遊者》(Le Voyageur Imprudent)中提出。情景如下:

假如你回到過去,在自己父親出生前把自己的祖父母殺死,但此舉動會產生一矛盾的情況:你回到過去殺了你年輕的祖父,祖父死了就沒有父親,沒有父親也不會有你,那麼是誰殺了祖父呢? 或者看作:你的存在表示,祖父沒有因你而死,那你何以殺死祖父?

5、小城裡的理發師放出豪言:他只為,而且一定要為,城裡所有不為自己刮鬍子的人刮鬍子。但問題是:理發師該為自己刮鬍子嗎?如果他為自己刮鬍子,那麼按照他的豪言「只為城裡所有不為自己刮鬍子的人刮鬍子」他不應該為自己刮鬍子;但如果他不為自己刮鬍子,同樣按照他的豪言「一定要為城裡所有不為自己刮鬍子的人刮鬍子」他又應該為自己刮鬍子。

② 法律的二律悖論

自由不是沒有限度的。如果你的行為不為大多數人所接受,就應該限制。
憲法的基本原則:基本人權 人民主權 法治 分權制衡
通過限制一少部分人的權利來保證大多數人的權利,這是可以的。

③ 如何理解美國憲法解釋中的反多數悖論現象

1、根據美國憲法,立法(國會)、行政(總統)和司法(聯邦最高法院)三權是彼此獨立、互相制衡的。而且從1803年起,聯鄭最高法院便具有司法審查權,即對憲法擁有最終解釋權。這樣,它就有權監督立法權、財權、人權、軍權、治安權、外交權等大權在握的國會和總統,裁定包括國會在內的各級立法部門通過的法律、包括總統在內的各級行政當局的政策行為是否合乎憲法的規定,判決哪些法律或政策違憲。而這些裁定和判決,是國會和總統必須遵守也得到遵守的。所以在美國不存在凌駕於憲法之上的絕對權力,這就是美國成為法治國家的關鍵所在。

2、美國憲法看成是一種政府設計,而且他看到了憲法法律條文的背後反映出的特定的政治理念。每一個社會利益集團特別是弱勢團體對這些政治理念的追求,將導致與社會其他階層的對抗與沖突,而每一次沖突都是對憲法原則的重新界定。它拓展了影響憲法原則的因素,憲法原則不僅是國會中的議員和最高法院的判例所決定的,而且深受這些利益集團斗爭的影響,這些利益集團的要求也應成為憲政改革研究者關注的目標。社會各個階層的共同發展構成一部完整的社會發展史,對一些易被忽略的弱勢團體進行研究,給他們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定位,也是目前史學研究一項重要任務。權力制衡機制和選舉機制也是使憲法處於動態的主要原因。美國政府權力的多層次、多角度劃分,使任何一個利益集團都不能單獨決策,而為了在選舉中獲勝,必須盡可能多地考慮社會其他階層的利益,從而達成一種妥協,並將這種妥協以修正案的形式寫入憲法,使美國憲法達成一種動態的平衡。

3、關於公民選舉權,聯邦憲法先後加進了另外十六條修正案。它們中比較重要的包括:第十三、十四、十五條修正案現定取消奴隸制,宣布黑人為美國公民,給予黑人以投票選舉權;第十九條修正案宣布婦女享有選舉權;第二十四條修正案取消選舉方面的人頭稅;第二十六條修正案規定公民選舉年齡降低至18歲。這些都體現了美國憲法的精神,「絕對的權力會走向絕對的腐敗」、「各種團體和個人能通過各種途徑發揮自己的力量,在各種力量的斗爭中維持一個動態的平衡。」

④ 什麼是法治悖論

「合法不合理」或者「合理不合法」的司法判決,這就是法治的悖論。
存在這種悖論,就是因為存在形式主義法治與實質主義法治的分歧。形式主義法治追求形式合法性,以符合實在法為其追求的價值目標。

⑤ 著名的悖論有哪些

悖論一覽
1.
理發師悖論(羅素悖論):某村只有一人理發,且該村的人都需要理發,理發師規定,給且只給村中不自己理發的人理發。試問:理發師給不給自己理發?
如果理發師給自己理發,則違背了自己的約定;如果理發師不給自己理發,那麼按照他的規定,又應該給自己理發。這樣,理發師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2.
芝諾悖論--阿基里斯與烏龜:公元前5世紀,芝諾用他的無窮、連續以及部分和的知識,引發出以下著名的悖論:他提出讓阿基里斯與烏龜之間舉行一場賽跑,並讓烏龜在阿基里斯前頭1000米開始。假定阿基里斯能夠跑得比烏龜快10倍。比賽開始,當阿基里斯跑了1000米時,烏龜仍前於他100米;當阿基里斯跑了下一個100米時,烏龜依然前於他10米……所以,阿基里斯永遠追不上烏龜。
3.
說謊者悖論: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克里特島的哲學家伊壁門尼德斯有如此斷言:「所有克里特人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謊話。」
如果這句話是真的,那麼也就是說,克里特人伊壁門尼德斯說了一句真話,但是卻與他的真話--所有克里特人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謊話--相悖;如果這句話不是真的,也就是說克里特人伊壁門尼德斯說了一句謊話,則真話應是:所有克里特人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真話,兩者又相悖。
所以怎樣也難以自圓其說,這就是著名的說謊者悖論。
公元前4世紀,希臘哲學家又提出了一個悖論:「我現在正在說的這句話是真的。」同上,這又是難以自圓其說!
說謊者悖論至今仍困擾著數學家和邏輯學家。說謊者悖論有許多形式。如:我預言:「你下面要講的話是『不』,對不對?用『是』或『不是』來回答。」
又如,「我的下一句話是錯(對)的,我的上一句話是對(錯)的」。
4.
跟無限相關的悖論:
{1,2,3,4,5,…}是自然數集:
{1,4,9,16,25,…}是自然數平方的數集。
這兩個數集能夠很容易構成一一對應,那麼,在每個集合中有一樣多的元素嗎?
5.
伽利略悖論:我們都知道整體大於部分。由線段BC上的點往頂點A連線,每一條線都會與線段DE(D點在AB上,E點在AC上)相交,因此可得DE與BC一樣長,與圖矛盾。為什麼?
6.
預料不到的考試的悖論:一位老師宣布說,在下一星期的五天內(星期一到星期五)的某一天將進行一場考試,但他又告訴班上的同學:「你們無法知道是哪一天,只有到了考試那天的早上八點鍾才通知你們下午一點鍾考。」
你能說出為什麼這場考試無法進行嗎?
7.
電梯悖論:在一幢摩天大樓里,有一架電梯是由電腦控制運行的,它每層樓都停,且停留的時間都相同。然而,辦公室靠近頂層的王先生說:「每當我要下樓的時候,都要等很久。停下的電梯總是要上樓,很少有下樓的。真奇怪!」李小姐對電梯也很不滿意,她在接近底層的辦公室上班,每天中午都要到頂樓的餐廳吃飯。她說:「不論我什麼時候要上樓,停下來的電梯總是要下樓,很少有上樓的。真讓人煩死了!」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電梯明明在每層停留的時間都相同,可為什麼會讓接近頂樓和底層的人等得不耐煩?
8.
硬幣悖論:兩枚硬幣平放在一起,頂上的硬幣繞下方的硬幣轉動半圈,結果硬幣中圖案的位置與開始時一樣;然而,按常理,繞過圓周半圈的硬幣的圖案應是朝下的才對!你能解釋為什麼嗎?
羅素悖論(理發師悖論)讓人們發現了數學這座輝煌大廈的基礎部分存在的一條巨大的裂縫。於是,數學家們開始探索數學結論在什麼情況下才具有真理性,數學推理在什麼情況下才是有效的……,從而產生了一門新的數學分支--數學基礎論。
9.
谷堆悖論:顯然,1粒穀子不是堆;
如果1粒穀子不是堆,那麼2粒穀子也不是堆;
如果2粒穀子不是堆,那麼3粒穀子也不是堆;
……
如果99999粒穀子不是堆,那麼100000粒穀子也不是堆;
……
10.
寶塔悖論:如果從一磚塔中抽取一塊磚,它不會塌;抽兩塊磚,它也不會塌;……抽第N塊磚時,塔塌了。現在換一個地方開始抽磚,同第一次不一樣的是,抽第M塊磚是,塔塌了。再換一個地方,塔塌時少了L塊磚。以此類推,每換一個地方,塔塌時少的磚塊數都不盡相同。那麼到底抽多少塊磚塔才會塌呢?因此,1000000粒穀子不是堆。

⑥ 四個悖論的內容

假定有三列物體,A列靜止不動,B列與C列以相等的速度按相反方向運動(專見圖1)。當 B1通過屬A3,越過兩個位置,到達與 A4並列的位置時,由於C列是按相反方向同速運動的,所以 B1在相同的時間里已通過C列的4個位置了(見圖2)。B越過C列物體的數目,要比它越過A列物體的數目多一倍。因此,它用來越過C的時間要比它用來越過A的時間長一倍。但是B和C用來走到A的位置的時間卻相等。一半的時間等於一倍的時間。因此說一半等於一倍。
A1A2A3A4
B4B3B2B1→
←C1C2C3C4
圖 1
A1A2A3A4
B4B3B2B1→
←C1C2C3C4
圖 2
這四個悖論的結論是錯誤的,是形而上學的,但悖論本身在認識史、辯證法史、邏輯史和科學史上卻有重要地位。這四個悖論涉及到運動和時間、空間的關系以及極限和無限分割的問題,還接觸到運動本身存在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矛盾,所以歷來受到科學家和哲學家的重視。

⑦ 托克維爾悖論什麼意思

初版於156年之前的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2012年在中國意外成為超級暢銷書。除了高層領導人王岐山的推薦外,更大的原因是書中內容與當下中國的關聯性。「當前中國社會背景復雜和社會矛盾激化的處境,與法國大革命時期有某種相似性」,「當前中國與大革命前的法國都處於最繁榮的時期,物質財富的增加,催促了人們權利意識的覺醒和敏感,對特權、腐敗、不公正的容忍度更低。」
托克維爾寫道:「一方面是一個民族,其中發財的慾望每時每刻都在膨脹,全民都想發財,每一個老百姓都想發財,但是另一方面是一個政府,他不斷的刺激這種新的熱情,不斷地從中作梗,點燃了又把他撲滅,就這樣從兩方面促使自己的毀滅,這就是法國大革命。」我們原來的敘事是越窮越革命,越壓迫越革命,但是托克維爾發現並非如此,他提出了繁榮與革命、改革與革命的兩個悖論。
第一個悖論。革命不是爆發於經濟危機,恰恰相反,它是出現在經濟繁榮之中。這是對我們革命觀的顛覆。在我們通常的理解中,一談到革命總是和經濟危機、人民民不聊生等直接聯系起來,中國歷代的農民起義的悲慘境況就是典型,由此所形成的革命原因的表象就是,革命總是在經濟危機中爆發。而對於法國大革命來說,問題正好相反,它不是爆發於經濟危機,恰恰相反,它出現在經濟繁榮之中。從18世紀30年代到1770年,法國經濟一直是快速而穩定增長,農業收成良好,人口增長,海外貿易也在發展。特別是與廣大農民相聯系的農業一直處於很好的發展狀態。如果說有危機的話,那也是國家的財政危機和周期性的經濟波動,而不是整個國家的經濟危機。
對於這種悖論,其社會階級根源是,較之革命時代的英國和美國,革命時代的法國不僅階級矛盾太尖銳,或者說社會不平等的狀況太嚴重,而且經過啟蒙運動的洗禮,社會各界已普遍產生了徹底糾正這種不平等狀態的強烈渴望。也正因為如此,在英、美、法三國的革命中,只有法國革命把革命前的制度稱為「舊制度」,也只有法國革命才被稱為「大革命」。
第二個悖論。「革命的發生並非總因為人們的處境越來越壞。最經常的情況是,一向毫無怨言彷彿若無其事地忍受著最難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壓力減輕,他們就將它猛力拋棄。被革命摧毀的政權幾乎總是比它前面的那個政權更好,而且經驗告訴我們,對於一個壞政府來說,最危險的時刻通常就是它開始改革的時刻。」即大革命是在人民對苛政「感受最輕的地方爆發的」:「大革命的特殊目的是要到處消滅中世紀殘余的制度,但是革命並不是在那些中世紀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發,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對此感受最輕的地方爆發的。」

⑧ '十大悖論'有哪些

1.電車難題(The Trolley Problem)

「電車難題」是倫理學領域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之一,其內容大致是: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幸運的是,你可以拉一個拉桿,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但是還有一個問題,那個瘋子在那另一條軌道上也綁了一個人。考慮以上狀況,你應該拉拉桿嗎?

2.空地上的奶牛(The Cow in the field)

認知論領域的一個最重要的思想實驗就是「空地上的奶牛」。它描述的是,一個農民擔心自己的獲獎的奶牛走丟了。這時送奶工到了農場,他告訴農民不要擔心,因為他看到那頭奶牛在附件的一塊空地上。雖然農民很相信送奶工,但他還是親自看了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間的形狀並感到很滿意。過了一會,送奶工到那塊空地上再次確認。那頭奶牛確實在那,但它躲在樹林里,而且空地上還有一大張黑白相間的紙纏在樹上,很明顯,農民把這張紙錯當成自己的奶牛了。問題是出現了,雖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農民說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時是否正確?

3.定時炸彈(The Ticking Time Bomb)

如果你關注近幾年的政治時事,或者看過動作電影,那麼你對於「定時炸彈」思想實驗肯定很熟悉。它要求你想像一個炸彈或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藏在你的城市中,並且爆炸的倒計時馬上就到零了。在羈押中有一個知情者,他知道炸彈的埋藏點。你是否會使用酷刑來獲取情報?

4.愛因斯坦的光線(Einstein』s Light Beam)

愛因斯坦著名的狹義相對論是受啟於他16歲做的思想實驗。在他的自傳中,愛因斯坦回憶道他當時幻想在宇宙中追尋一道光線。他推理說,如果他能夠以光速在光線旁邊運動,那麼他應該能夠看到光線成為「在空間上不斷振盪但停滯不前的電磁場」。對於愛因斯坦,這個思想實驗證明了對於這個虛擬的觀察者,所有的物理定律應該和一個相對於地球靜止的觀察者觀察到的一樣。

5. 特修斯之船(The Ship of Theseus)

最為古老的思想實驗之一。最早出自普魯塔克的記載。它描述的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幾百年的船,歸功於不間斷的維修和替換部件。只要一塊木板腐爛了,它就會被替換掉,以此類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開始的那些了。問題是,最終產生的這艘船是否還是原來的那艘特修斯之船,還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來的船,那麼在什麼時候它不再是原來的船了?哲學家Thomas Hobbes後來對此進來了延伸,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來的老部件來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麼兩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6.伽利略的重力實驗(Galieo's Gravity E)

為了反駁亞里士多德的自由落體速度取決於物體的質量的理論,伽利略構造了一個簡單的思想實驗。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說法,如果一個輕的物體和一個重的物體綁在一起然後從塔上丟下來,那麼重的物體下落的速度快,兩個物體之間的繩子會被拉直。這時輕的物體對重物會產生一個阻力,使得下落速度變慢。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兩個物體綁在一起以後的質量應該比任意一個單獨的物體都大,那麼整個系統下落的速度應該最快。這個矛盾證明了亞里士多德的理論是錯誤的。

7.猴子和打字機(Monkeys and Typewriters)

另一個在流行文化中佔了很大分量的思想實驗是「無限猴子定理」,也叫做「猴子和打字機」實驗。定理的內容是,如果無數多的猴子在無數多的打字機上隨機的打字,並持續無限久的時間,那麼在某個時候,它們必然會打出莎士比亞的全部著作。猴子和打字機的設想在20世紀初被法國數學家Emile Borel推廣,但其基本思想——無數多的人員和無數多的時間能產生任何/所有東西——可以追溯至亞里士多德。

8. 中文房間(The Chinese Room)

「中文房間」最早由美國哲學家John Searle於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這個實驗要求你想像一位只說英語的人身處一個房間之中,這間房間除了門上有一個小窗口以外,全部都是封閉的。他隨身帶著一本寫有中文翻譯程序的書。房間里還有足夠的稿紙、鉛筆和櫥櫃。寫著中文的紙片通過小窗口被送入房間中。根據Searle,房間中的人可以使用他的書來翻譯這些文字並用中文回復。雖然他完全不會中文,Searle認為通過這個過程,房間里的人可以讓任何房間外的人以為他會說流利的中文。

9. 薛定鍔的貓(Schrodinger』s Cat)

薛定鍔的貓最早由物理學家薛定鍔提出,是量子力學領域中的一個悖論。其內容是:一隻貓、一些放射性元素和一瓶毒氣一起被封閉在一個盒子里一個小時。在一個小時內,放射性元素衰變的幾率為50%。如果衰變,那麼一個連接在蓋革計數器上的錘子就會被觸發,並打碎瓶子,釋放毒氣,殺死貓。因為這件事會否發生的概率相等,薛定鍔認為在盒子被打開前,盒子中的貓被認為是既死又活的。

10.缸中的大腦(Brain in a Vat)

想像有一個瘋狂科學家把你的大腦從你的體內取出,放在某種生命維持液體中。大腦上插著電極,電極連到一台能產生圖像和感官信號的電腦上。因為你獲取的所有關於這個世界的信息都是通過你的大腦來處理的,這台電腦就有能力模擬你的日常體驗。如果這確實可能的話,你要如何來證明你周圍的世界是真實的,而不是由一台電腦產生的某種模擬環境?

(8)行政法悖論擴展閱讀:

悖論是表面上同一命題或推理中隱含著兩個對立的結論,而這兩個結論都能自圓其說。悖論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發生,則推導出非A,非A發生則推導出A。悖論是命題或推理中隱含的思維的不同層次、意義(內容)和表達方式(形式)、主觀和客觀、主體和客體、事實和價值的混淆,是思維內容與思維形式、思維主體與思維客體、思維層次與思維對象的不對稱,是思維結構、邏輯結構的不對稱。

悖論根源於知性認識、知性邏輯(傳統邏輯)、矛盾邏輯的局限性。產生悖論的根本原因是把傳統邏輯形式化、把形式邏輯普適性絕對化,即把形式邏輯當做思維方式。所有悖論都是因形式邏輯思維方式產生,形式邏輯思維方式發現不了、解釋不了、解決不了的邏輯錯誤。所謂解悖,就是運用對稱邏輯思維方式發現、糾正悖論中的邏輯錯誤。

用對稱邏輯解「說謊者悖論」「說謊者悖論」即「我在說謊」這句話中所蘊含的悖論。這個悖論表面上由「我在說謊」和「我說實話」這兩個對立的「命題」組成,實際上這兩個「命題」並不等價——前一個命題包含思維內容,後一個「命題」只是前一個命題的語言表達式,因此後一個「命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命題。長期以來人們之所以把其看成悖論,是由於把兩個「命題」看成等價,即都是思維內容和語言表達式統一的命題。只要把思維的兩大層次:命題的思維內容和命題的語言表達式區別開來,「我在說謊」這個悖論即可化解。

悖論是命題或推理中隱含的思維的不同層次、意義(內容)和表達方式(形式)、主觀和客觀、主體和客體、事實和價值的混淆,是思維內容與思維形式、思維主體與思維客體、思維層次與思維對象的不對稱,是思維結構、邏輯結構的不對稱。

根源:

悖論根源於知性認識、知性邏輯(傳統邏輯)、矛盾邏輯的局限性。產生悖論的根本原因是把傳統邏輯形式化、把傳統邏輯普適性絕對化,即把形式邏輯當作思維方式。

悖論有三種主要形式。

1.一種論斷看起來好像肯定錯了,但實際上卻是對的(佯謬)。

2.一種論斷看起來好像肯定是對的,但實際上卻錯了(似是而非的理論)。

3.一系列推理看起來好像無法打破,可是卻導致邏輯上自相矛盾。

古今中外有不少著名的悖論,它們震撼了邏輯和數學的基礎,激發了人們求知和精密的思考,吸引了古往今來許多思想家和愛好者的注意力。解決悖論難題需要創造性的思考,悖論的解決又往往可以給人帶來全新的觀念。根據悖論形成的原因,把它歸納為六種類型,所記都是流傳很廣的常見悖論。隨著現代數學、邏輯學、物理學和天文學的快速發展,又有不少新的悖論大量涌現,人們在孜孜不倦地探索,預計他們的成果將極大地改變我們的思維觀念。它們分別是:

自指引發

以下諸例都存在著一個概念自指或自相關的問題:如果從肯定命題入手,就會得到它的否定命題;如果從否定命題入手,就會得到它的肯定命題。由概念自指引發的悖論和引進無限帶來的悖論。

謊言者悖論

公元前六世紀,哲學家克利特人艾皮米尼地斯(Epimenides):「所有克利特人都說謊,他們中間的一個詩人這么說。」這就是這個著名悖論的來源。

《聖經》里曾經提到:「有克利特人中的一個本地中先知說:『克利特人常說謊話,乃是惡獸,又饞又懶』」(《提多書》第一章)。可見這個悖論很出名,但是保羅對於它的邏輯解答並沒有興趣。

「我在說謊」

如果他在說謊,那麼「我在說謊」就是一個謊,因此他說的是實話;但是如果這是實話,他又在說謊。矛盾不可避免。

⑨ '十大悖論'有哪些

1\說謊者悖論
一個克里特人說:「我說這句話時正在說慌。」然後這個克里特人問聽眾他上面說的是真話還是假話?這個悖論出自公元前六世紀希臘的克里特人伊壁孟德,使得希臘人大傷腦筋,連西方的聖經《新約》也引用過這一悖論。
對克里特人「我說這句話時正在說慌」不可判其真亦不可判其偽。
2\柏拉圖與蘇格拉底悖論
柏拉圖調侃他的老師:「蘇格拉底老師下面的話是假話。」
蘇格拉底回答說:「柏拉圖上面的話是對的。」
不論假設蘇格拉底的話是真是假,都會引起矛盾。
3\雞蛋的悖論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4\書名的悖論
美國數學家繆靈寫了一部標題為《這本書的書名是什麼》的書,問:繆靈的這本書的書名是什麼?
5\印度父女悖論
女兒在卡片上寫道:「今日下午三時之前,您將寫一個『不』字在此卡片上。」隨即女兒要求父親判斷她在卡片上寫的事是否會發生;若判斷會發生,則在卡片上寫「是」,否則寫「不」。問:父親是寫「是」還是寫「不」?
6\蠕蟲悖論
一隻蠕蟲從一米長的橡皮繩的一端以每秒1厘米的速度爬向另一端,橡皮繩同時均勻地以每秒1米的速度向同方向延伸,蠕蟲會爬到另一端嗎?蠕蟲每前進1厘米,同時繩子的另一端卻拉遠1米,近不抵疏,怕是永遠爬不到頭了。
現算算看:
第1 秒,蠕蟲爬了繩子的1/100(意為100分之1,下同),
第2 秒,蠕蟲爬了繩子的1/200,
---------,
第N秒,蠕蟲爬了繩子的1/N×100,
前2的K次方秒,蠕蟲爬的總路程占繩子全長的比例為
1/100(1+1/2+1/3+-----+1/2的K次方)

1+1/2+1/3+-----+1/2的K次方
=(1+1/2)+(1/3+1/4)+(1/5+1/6+1/7+1/8)+-----
+(1/<2的K-1次方+1>+1/<2的K-1方+2>+-----+1/2的K次方)>1+1/2+(1/4+1/4)+(1/8+1/8+1/8+1/8)+-----(1/2的K次方+1/2的K次方+----+1/2的K次方)
———————————∨————————
共有2的K-1次方項
=1+1/2+1/2+-----+1/2=1+K/2
———∨—————
共有2的K次方項
當K=198時,1+K/2=100,於是1/100(1+1/2+1/4+----+1/2的198次方)>1
所以不超過2 的198次方秒,蠕蟲爬到了繩子的另一端。
這一悖論是直覺騙人所致。(註:我沒有書寫數學符號的工具,所以這里的「/」是指分號,2的K次方是指2 的K 次方冪,如2的3次方是指2 的3 次冪等於8)
7\龜兔賽跑悖論
龜對兔說:「你不要想追上我,我現在在你的前方1米,雖然你的速度是我的百倍,但等你追到我現在的地點時,我又向前爬了1厘米到C1點,等你追到C1點時,我已爬到距你1/100厘米的C2點,如此下去,你總在Cn點,我卻在你的前方Cn+1點。」兔子當然不服,可又說不過烏龜。實際上比賽起來,用不了1秒鍾,兔子已跑在烏龜的前面了。
請讀者替兔子辯護一下。(和上面的計算差不多)
8\語言悖論
N是用不超過25個自然字不能定義的最小正整數。
數一數上述N定義中的自然字只有23個,沒有超過25個,即用不超過25個自然字定義了N,與N是用不超過25個自然字不能定義相矛盾。
這個悖論的發生是因為,用自然字定義時的字數如何確定無嚴格界定的標准,另外什麼叫「不能定義」也含義模糊。
9\選舉悖論
A、B、C競選,民意測驗表明:有2/3的選民願選A而不願選B,有2/3的選民願選B 而不願選C。於是A說:「根據2/3的選民保我而反B,2/3的選民保B而反C,說明我優於B,B優於C,所以我優於C,從而我最優,應該選我。」C不服說道:「那2/3保A反B之外的1/3選民反A而保C,那2/3保B而反C的選民之外1/3的選民反A而保C,則形成2/3的選民保C而反A,按你的邏輯,我亦優於你,你優於B,我C最優,應選我。」B接著說:「按你們的說法,B優於C,C優於A,則B優於A,即我亦最優,應該選我。」
這種民意測驗能說明什麼呢?
這個悖論最初出自肯尼思·阿洛之手,肯尼思·阿洛於1972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1951年他給出民主選舉的所謂選舉公理,以求得選舉的公平合理,避免發生獨裁者從中操縱選舉的可惡問題。後來,他證明出一條定理,指出不存在滿足阿洛(ARROW)公理的十全十美的民主選舉。
10\禿頭悖論
一位已經謝頂的老教授與他的學生爭論他是否為禿頭問題。
教授:我是禿頭嗎?
學生:您的頭頂上已經沒有多少頭發,確實應該說是。
教授:你秀發稠密,絕對不算禿頭,問你,如果你頭上脫落了一根頭發之後,能說變成了禿頭了嗎?
學生:我減少一根頭發之後,當然不會變成禿頭。
教授:好了,總結我們的討論,得出下面的命題:『如果一個人不是禿頭,那麼他減少一根頭發仍不是禿頭』,你說對嗎?
學生:對!
教授:我年輕時代也和你一樣一頭秀法,當時沒有人說我禿頭,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高,頭發一根根減少到今天的樣子。但每掉一根頭發,根據我們剛才的命題,我都不應該稱為禿頭,這樣經有限次頭發的減少,用這一命題有限次,結論是:『我今天仍不是禿頭』。

⑩ 著名的五大悖論

NO.1

說謊者悖論(1iar paradox or Epimenides』 paradox)最古老的語義悖論。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哲學家伊壁孟德所創的四個悖論之一。是關於「我正在撒謊」的悖論。具體為:如果他的確正在撒謊,那麼這句話是真的,所以伊壁孟德不在撤謊,如果他不在撒謊,那麼這句話是假的,因而伊壁孟德正在撒謊。

NO.5在中國古代《墨經》中,也有一句十分相似的話:「以言為盡悖,悖,說在其言。」意思是:以為所有的話都是錯的,這是錯的,因為這本身就是一句話。

熱點內容
法院開庭要帶什麼 發布:2025-10-13 06:36:38 瀏覽:496
深圳勞動管理條例 發布:2025-10-13 06:36:35 瀏覽:910
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及崗位匯編 發布:2025-10-13 06:34:29 瀏覽:620
紅古區司法局 發布:2025-10-13 06:26:15 瀏覽:464
刑事訴訟法自考資料 發布:2025-10-13 06:22:26 瀏覽:582
北碚法學會 發布:2025-10-13 06:09:07 瀏覽:89
公司公車規章制度 發布:2025-10-13 05:55:01 瀏覽:782
南京大學2018法律碩士面試成績 發布:2025-10-13 05:44:19 瀏覽:929
物業管理條例培訓目的 發布:2025-10-13 05:43:39 瀏覽:479
會計職業道德修養含義 發布:2025-10-13 05:43:01 瀏覽: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