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律行為成立與生效的關系
❶ 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的區別是什麼
1、兩者的著眼點不同。民事行為的成立著眼於民事行為因符合法律構成要素,而在法版律上視為一種權客觀存在;民事行為的生效著眼於已經成立的民事行為因符合法定的有效要件而取得法律認可的效力。
2、兩者的成立要件不同。民事行為的成立以意思表示成立或意思表示一致為要件,還包括行為人和標的;民事行為的生效則以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意思表示自願和真實,行為的合法性和標的確定和可能為要件。
3、兩者發生的時間不同。民事行為具備法定構成要素即為成立,其生效必須具備法定有效要件;生效的民事行為必定已經成立,但成立的民事行為不一定生效。
❷ 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和成立要件分別是什麼
生效要件是指已經成立的合同,只有具備法律規定的條件才能夠發生法律效力。這些條件,也就是合同有效的條件,是判斷合同是否具備法律效力的標准。
成立要件是指構成民事法律行為所必要的要件,亦稱構成要件,包括一般與具體兩種。一般成立要件是指為構成所有的民事法律行為而需要普遍具備的條件。
生效要件和成立要件區別:
1、合同成立與生效的要件合同的成立,是指當事人經由要約、承諾,就合同的主要條款達成合意,即合同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建立合同關系,表明合同訂立過程的完結。
2、合同法第25條規定,承諾生效時合同成立,同時合同法第26條、第32條、第33條分別規定了承諾通知到達要約人、對方當事人簽字蓋章和當事人簽訂確認書等承諾生效的具體方式,而無論何種方式,其核心都是當事人意思表示的一致。
(2)行政法律行為成立與生效的關系擴展閱讀
法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具有以下不同:
其一,二者發生作用的時間不同。法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二者在發生作用的時間有先後之分,只有成立的法律行為才能夠生效,所以,從理論講,即使在成立與生效同時發生的法律行為場合,成立與生效也是具有時間先後順序的。在一些特殊的法律行為如附條件、附期限等法律行為中,成立與生效的時間差別是明顯的。
其二,價值取向不同。法律行為的成立是私法主體的意思表示是否符合意思表示的要素的問題,其本質是一個事實判斷,而法律行為的生效是法律對已經成立的法律行為進行的一種效力評價,是一個價值判斷。
是法律根據維護社會一般秩序及促進社會的發展需要而作出的一種價值判斷,已經成立的法律行為如果符合法律行為的生效條件,該行為即為有效,反之無效或效力待定。但是,由於不同的國家對法律行為的效力的價值判斷的內容不一樣,那麼,法律行為的有效、效力待定及無效的內容也就不同。
即使相同內容的法律行為其效力也不一樣。如德國民法與我國民法在對限制行為能力人採取欺詐的方法誘使對方簽訂合同的,該合同因未成年人採取欺詐手段而主張該合同為無效。而與我國台灣地區、法國、日本民法規定不同。
在這些國家或地區,如果限制行為能力人採取欺詐手段簽訂合同的,該行為並不因為合同的主體的一方是限制行為能力人而無效。這與這些國家或地區採取的對未成年人的保護程度的價值取向不同。
其三,在私法自治中具有的功能不同。法律行為的成立,乃是為私法自治的形成基礎意思表示進行內容補充,或者說,為私法自治得以進行的意思表示提供一個完整內容補充的途徑。如果缺少法律行為的成立要件,那麼,法律行為的內容就沒有補正的途徑。一個有內容不完全的意思表示要麼無效,要麼效力待定的結局。
在實踐中,就會造成大量無效法律行為的存在。而法律行為的生效從私法自治的功能的角度是法律對法律行為的效力進行補充,使私法自治的秩序得以順利進行。
其四,從合同解釋方法上看,法律行為的成立是一個事實判斷,既然是一個事實,事實的不存在當事人可以補正,法院為了維護當事人的利益,滿足當事人交易的正常進行的需要,可以在尊重當事人的意志的前提條件下可以補正。
但由於法律行為的生效是國家法律對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的效力的一種評價,法院就不能依職權補正,當事人只有在法律既有的規定的范圍內,作出是否撤消與追認的意思表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合同生效
❸ 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和生效有什麼區別求解
答:的成立著眼於民事行為因符合法律構成要素,而在法律上視為一種客觀存在。是一版種事實的認定權。民事行為的生效是指已經成立的民事行為因符合法定有效要件而取得法律認可的效力。是一種法律的評價。
一般情況下,民事法律行為成立和生效之間是沒有時間間隔的,只在法律行為不符
合生效要件的情形下,才出現已成立的法律行為不能生效的情況。
法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主要有以下區別:
1、兩者的著眼點不同。民事行為的成立著眼於民事行為因符合法律構成要素,而在法律上視為一種客觀存在;民事行為的生效著眼於已經成立的民事行為因符合法定的有效要件而取得法律認可的效力。
2、兩者的成立要件不同。民事行為的成立以意思表示成立或意思表示一致為要件,還包括行為人和標的;民事行為的生效則以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意思表示自願和真實,行為的合法性和標的確定和可能為要件。
3、兩者發生的時間不盡相同同。民事行為具備法定構成要素即為成立,其生效必須具備法定有效要件(如登記等);生效的民事行為必定已經成立,但成立的民事行為不一定生效。
❹ 民事法律行為成立與生效的區別 舉個例子
山西的窗口!
❺ 請教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有效與生效三者之間的關系
一、民事行為的成立
民事行為的成立,是指行為符合民事行為的構成要素而被法律認可了其客觀存在。
要討論一個具體的行為是不是法律行為,首先又得考察其是否具備了法律規定的構成民事行為的那些必備要素,這就是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要件。
1. 民事行為的一般成立要件
通說認為,當事人、意思表示和行為內容(標的),是民事行為的一般成立要件。
2. 民事行為的特殊成立要件
民事行為的特殊成立要件是指就具體的民事行為而言,除了所應具備的一般成立要件而外,還須具備的其他特殊事實要素。在諾成行為中是指合意,在實踐行為中是指交付,而在要式行為中則是指特定的形式要件。
案例23:
甲乙經人介紹相識。准備結婚時,乙在國外搞援建項目的叔父答應送乙一台彩電作為結婚禮物。婚後半年,乙的叔父把彩電帶回送給乙。一年後,甲乙因性格不合,協議離婚,在分割財產時發生爭議,甲要求將彩電作價分給自己一半,乙不同意。
本案中,乙與其叔父之間是一種贈與法律關系,而贈與行為是要物行為,只有在具體交付標的物時才成立。因此,乙的叔父雖然是在婚前作出贈與的意思表示,但法律行為是在婚後才成立並生效。這就意味著乙的彩電是婚後所得,應當作為夫妻共同財產,在離婚時進行分割。
二、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
民事行為的生效其實就是指已經成立的民事行為,由於其符合法律規定的有效要件而得到法律的認可,從而能夠按照意思表示的內容產生法律上的預期效果。民事行為生效以後即成為民事法律行為。
1.一般生效要件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對享受權利的人而言,只要有權利能力就行;而對實施民事行為的人而言,則必須要有行為能力。具體情形可包括:
①無論是限制行為能力的人,還是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凡是從事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民事行為,都不可能產生他們自己所預期的法律後果,這些行為也就不能具有法律效力。不過「純獲利行為」、「日常必需品購買行為」、「特定營業行為」等均例外有效。
②法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也必須具備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法人違反法律有關其經營范圍和業務范圍的強行規定的,為無效民事行為。
③行為人必須具有處分權,即行為人必須是有權實施這項民事法律行為的人。事先未徵得權利人的同意,以權利人的名義處分其財產,事後又得不到權利人的承認的,不能產生法律上的效力。
(2)意思表示自願真實
①自願。所謂自願是指行為人的意思表示出於其自由意志,而並非他人強制或干涉的結果。任何人不得強迫行為人必須實施或不實施某種民事行為。
②真實。所謂真實是指行為人的內心意思與其外在表示相符合。也就是其意思和表示二者相一致。
案例24:
王平與張真系朋友,1988年2月,張真因結婚需要錢,遂從王平處借款5000元。張真結婚後宴請一些好友。在宴席上,其他朋友對王平開玩笑講:「都是哥們,這5000元還借什麼,乾脆給張真算了。」王平也隨口講:「算就算了。」張真遂笑著講:「那我就不還了,算你送的。」時隔數月後,王平因事需用錢,向張真催還借款。張真對王平講:「這錢你已當著大家說過送我的,不用還了,現在怎麼又向我要?」王平向張真解釋,那是他隨口開玩笑。張真表示,他是當真的。王平多次催要無果,遂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張真歸還借款。
意思表示要自願真實,不能僅僅根據行為人表示的意思來確認行為的性質和效力,而要根據行為人的意思表示同行為人的內在意志是否一致來確認行為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本案中,王平所作的贈與的表示,根據當時的場合、語氣,完全可以判斷出是在特定條件下的玩笑話,同其內在意思是不一致的,這一點從後來時隔不久王平向張真索款的行為可加以印證。至於當時張真所作的表示接受的表示是否真實,無關緊要。因為贈與是雙方法律行為,只要缺乏一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即不能成立。當然,在特定條件下,一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雖是開玩笑,但如讓對方當事人信以為真,且為迎合這一表示而損失財產的話,一方當事人應承擔賠償責任。
(3)行為的內容不違法
民事法律行為的內容亦稱民事法律行為的標的。所謂標的合法就是指不但行為本身合法,而且標的物本身也得合法。但標的合法並非是指其必須有法律依據,而是說其行為的內容不違法。明確地說就是:在民事活動領域,只要沒有違反法律或公共利益,凡不違法的就是合法的。
2. 特殊生效要件
在某些情況下,民事法律行為在已經成立並具備一般有效要件後並不立即發生行為人預期的效力,還須具備特定的條件,才會發生法律效力。
例:遺囑行為成立後必須等法定死亡事實發生時才發生效力;附條件的法律行為必須等條件成就時才發生效力,等等。
特殊有效要件分為約定和法定兩種。
前者是指民法規范所規定的特定民事法律行為能夠發生法律效果的必備因素。例:法律規定中外合資經營合同必須經審批才能生效。
後者是指當事人約定的特定民事法律行為能夠發生法律效果的必備因素。例:當事人約定合同經公證後才生效。
三、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的區別與意義
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和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與否有著直接的關系,但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不但概念不同,構成要件也不同。
1. 聯系
凡生效的民事法律行為肯定都是已經成立的民事行為,故法律行為不成立即談不上生效的問題,因為民事行為的成立是民事法律行為生效的邏輯前提。但成立的法律行為並非都能生效,而實施民事行為的目的,就是為了達到預期的法律後果。如果已經成立的民事行為得不到預期的法律後果,其成立也就喪失了意義。
2. 區別
在相當長的時間里,由於在一般情況下,大多數的民事行為成立即生效,兩者在時間上是一致的,我國民法理論界對法律行為的成立要件與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不加區分,多以法律行為的有效成立概括法律行為的成立和生效過程。
將成立與生效區別開來,民事行為不成立即無後果問題,不生效亦可在補正後生效。但對無效民事行為,就得承擔法律後果,故兩者的區別亦有重要意義。
(1)出發點不同
法律行為的成立與否是-個事實判斷問題,即某一法律行為是否已經存在,行為人從事的某一具體行為是否屬於其他表示行為。而法律行為有效與否則是一個法律價值判斷問題,即行為人從事的某一法律行為(或表意行為)是否符合法律的精神和規定,因而能否取得法律認許的效力。
(2)判斷標准和構成要件不同
法律行為的成立以意思表示為要素,所以其構成要件強調當事人是否有表意行為的事實。而法律行為的生效則是指,只有符合法定生效要件的法律行為,才能受到法律的保護,並能產生當事人預期的法律後果。所以其要件包括行為能力原則、意思表示自願真實原則和合法性原則等,其強調的是意思表示的品質。
(3)兩者發生的時間不盡相同
民事行為具備構成要素即為成立,但不具備法定有效要件依然不能生效。所以,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在一般情況下兩者一致,而在特殊情況下並不一致。
(4)法律效力不同
民事行為生效以後,當事人要受效果意思的約束,此時的義務乃約定義務,可能產生的民事責任是違約責任;民事法律行為成立前或撤銷後所承擔的義務,是一種法定義務,在合同關系中違反此項義務時僅應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❻ 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的區別
民事法律行為,簡稱法律行為,是對合同、遺囑、婚姻等表意民事行為的理論抽象,這種理論抽象反映了法律技術的進步,使世俗交易生活更富理性色彩,因而法律行為應界定為民事主體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行為。合同、遺囑有成立與生效之邏輯關系,有有效與無效之分。自然法律行為也有成立與生效之邏輯關系,有有效與無效之分。
一、聯系
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是民事法律行為生效的邏輯前提。一項民事法律行為只有成立後,才談得上進一步衡量其是否有效的問題:如果一項民事法律行為不成立,那麼也就談不上「有效」或是「無效」。相反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是民事法律行為成立的歸宿,如果一項民事法律行為因欠缺有效要件而無效,就達不到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的本來目的,因而其成立從實質上來講也就毫無意義。
二、區別
(1)著眼點不同。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著眼於民事法律行為符合法定的構成要素,而在法律上視為一定的客觀存在;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則著眼於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因符合法定的有效條件而取得法律所認可的效力。
(2)判斷標准或構成要件不同。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一般以意思表示為必要條件;而民事法律行為生效要件,則主要包括民事能力規則、意思表示真實自願原則、行為不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原則,即主要是關於意思表示品質的要求。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要件著眼於表意行為的事實構成,此類規則的判斷不依賴於當事人後來的意志;而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要件卻著眼於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的效力,此類規則在許多情況下為當事人效力自決留有餘地,即民事法律行為成立要件的欠缺是無法補救的,而民事法律行為有效要件的缺陷有時可以彌補。《合同法》第四十七、四十八條規定的效力待定合同,此類合同由於欠缺有效要件,能否發生當事人預期的法律效力尚未確定,但是經過有權追認人的追認,欠缺有效要件就轉化為符合有效要件,發生當事人預期的法律效力。
(3)發生的時間不同。民事法律行為自具備法定構成要素時即為成立,自具備法定有效要件時生效。在大多數情況下,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與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在時間上是一致的,即民事法律行為成立時即有效。如我國《合同法》第四十四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起生效。在少數情況下,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和生效不具有時間上的一致性,即一項民事法律行為業已成立但尚未生效。那些附延緩條件或附始期的民事法律行為,雖已成立,但只有到所附延緩條件發生或所附始期屆至才能生效。
(4)效力不同。民事法律行為成立即生效的,其當事人應受效力意思的約束,所負擔的義務主要是約定義務,可能產生的責任主要是違約責任;民事法律行為成立後不能生效,或者被撤銷,或者在成立之後未生效之前,當事人所負擔的義務主要是法定義務,違反了這種義務所產生的民事責任是締約上的過失責任。
❼ 請教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有效與生效三者之間的關系
律師解答:
其一,二者發生作用的時間不同。法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二者在發生作用的時間有先後之分,只有成立的法律行為才能夠生效,所以,從理論講,即使在成立與生效同時發生的法律行為場合,成立與生效也是具有時間先後順序的。在一些特殊的法律行為如附條件、附期限等法律行為中,成立與生效的時間差別是明顯的。
其二,價值取向不同。法律行為的成立是私法主體的意思表示是否符合意思表示的要素的問題,其本質是一個事實判斷,而法律行為的生效是法律對已經成立的法律行為進行的一種效力評價,是一個價值判斷。是法律根據維護社會一般秩序及促進社會的發展需要而作出的一種價值判斷,已經成立的法律行為如果符合法律行為的生效條件,該行為即為有效,反之無效或效力待定。但是,由於不同的國家對法律行為的效力的價值判斷的內容不一樣,那麼,法律行為的有效、效力待定及無效的內容也就不同。即使相同內容的法律行為其效力也不一樣。如德國民法與我國民法在對限制行為能力人採取欺詐的方法誘使對方簽訂合同的,該合同因未成年人採取欺詐手段而主張該合同為無效。而與我國台灣地區、法國、日本民法規定不同。在這些國家或地區,如果限制行為能力人採取欺詐手段簽訂合同的,該行為並不因為合同的主體的一方是限制行為能力人而無效。這與這些國家或地區採取的對未成年人的保護程度的價值取向不同
其三,在私法自治中具有的功能不同。法律行為的成立,乃是為私法自治的形成基礎意思表示進行內容補充,或者說,為私法自治得以進行的意思表示提供一個完整內容補充的途徑。如果缺少法律行為的成立要件,那麼,法律行為的內容就沒有補正的途徑。一個有內容不完全的意思表示要麼無效,要麼效力待定的結局。在實踐中,就會造成大量無效法律行為的存在。而法律行為的生效從私法自治的功能的角度是法律對法律行為的效力進行補充,使私法自治的秩序得以順利進行。下文將對此詳述。
其四,從合同解釋方法上看,法律行為的成立是一個事實判斷,既然是一個事實,事實的不存在當事人可以補正,法院為了維護當事人的利益,滿足當事人交易的正常進行的需要,可以在尊重當事人的意志的前提條件下可以補正。但由於法律行為的生效是國家法律對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的效力的一種評價,法院就不能依職權補正,當事人只有在法律既有的規定的范圍內,作出是否撤消與追認的意思表示。
其五,二者的法律後果也有不同。如果法律行為沒有成立,導致合同不成立的有過失的一方應承擔締約過失責任。而如當事人對生效的法律行為的違反要承擔違約責任。
對於法定事實如登記與交付作為法律行為的特別成立與生效要件學者爭議很大。在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不加分離的法律行為一體性的立法例中,區分二者理論意義不是很大。在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相區分的立法模式中,對二者在法律行為中的區分,關繫到法律行為的一體解釋與責任的承擔問題。我們認為,登記與交付作為法律行為的特別成立要件為佳。
區分法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要件,要以法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要件的基本區別為前提。如上所述,法律行為的成立是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支配的領域,而法律行為生效是法律的效力評價,不是當事人所能控制的領域。也就是說,只要是當事人意思表示支配的范圍內,即為法律行為的成立要件,反之,則為生效要件。登記與交付仍然是當事人控制、支配的范圍內,可以看出,登記與交付作為法律行為的成立要件是法律行為成立要件的應有之義。但登記與交付作為當事人法律行為成立要件的同時,法律為了保護交易的安全規定其為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這是法律對以成立的法律行為進行的第二次效力評價,其並不沒有否定登記與交付作為法律行為的成立要件。
❽ 論述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有效與生效三者之間的關系
為啥大家回答的都是成立與生效的區別,而沒有回答生效與有效的區別呢
❾ 法律行為的生效和成立兩者怎麼區別
當然是成立先了。成立之後根據具體情況,才能開始生效。 打個最簡單的例子,版《合同權法》中關於合同生成立所要具備4大要素,當4大要素都齊備了,合同才能成立。而合同生效,是要在合同成立之後的,沒有合同怎麼生效啊? 這樣解釋明白了么?
記得採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