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護人刑事訴訟法的任務
① 監獄、拘留所和看守所有什麼區別
1、職能不同:
看守所的任務是依據國家法律對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實行武裝警戒看守,保障安全;對犯罪嫌疑人進行教育;管理犯罪嫌疑人的生活和衛生;保障偵查、起訴和審判工作的順利進行。
拘留所,是指公安機關依法將特定的人短時間拘禁留置的場所。拘禁的人犯包括:被刑事拘留的人。刑事拘留是公安機關在緊急情況下依法限制現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人身自由的一種強制措施。目的是防止罪該逮捕的現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逃避偵査、審判或繼續進行犯罪活動。
監獄的職能是依照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的規定,被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無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在監獄內執行刑罰。
2、性質界定不同:
拘留所羈押的是受行政拘留處罰的人,所以拘留所是國家行政羈押機關;而看守所羈押的是依法被逮捕、刑事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以及余刑在一年以下的已決犯,所以看守所具有刑事羈押機關的性質。
監獄是國家刑罰執行機關。依照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的規定,被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無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犯罪,在監獄內執行刑罰。
3、羈押對象不同:
拘留所羈押的對象是治安拘留的人以及法院決定司法拘留的人;看守所羈押的對象是依法被拘留、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余刑在一年以下的已決犯;監獄則羈押被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無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
(1)辯護人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擴展閱讀:
一、看守所的管理:
看守所以縣級以上的行政區域為單位設置,由本級公安機關管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安全廳(局)根據需要,可以設置看守所。鐵道、交通、林業、民航等系統相當於縣級以上的公安機關,可以設置看守所。
看守所對犯罪嫌疑人的武裝警戒和押解由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以下簡稱武警)擔任。看守所對執行任務的武警實行業務指導。看守所的監管活動受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督。
二、各時期餓監獄:
1、封建制國家監獄:刑罰觀念及刑罰執行以威嚇為目的的,監獄制度和監獄管理殘酷、黑暗。
2、資本主義國家監獄:前期的資本主義國家監獄目的的以報應為目的,到19世紀20年代,隨著刑罰理論的發展,逐漸轉變為以矯正和教育為目的的。
3、社會主義國家監獄:是以把犯罪的公民改造成為守法公民為目的。
4、在資本主義國家監獄後期,監獄逐漸向罪行法定、罪刑相適應、刑罰人道化靠攏。
我國當前的監獄是屬於社會主義國家監獄體制,貫徹的方針是「懲罰與改造相結合,以改造人為宗旨」。這體現了社會主義法制的特點。
② 什麼是證據的「三性」
所謂證據的「三性」,即:
第一, 客觀真實性,這是指訴訟證據必須是能證明案件真實的、不依賴於主觀意識而存在的客觀事實。
第二, 證據的關聯性,這是指作為證據的事實不僅是一種客觀存在,而且它必須是與案件所要查明的事實存在邏輯上的聯系,從而能夠說明案件事實。
第三, 證據的合法性,這是指證據必須由當事人按照法定程序提供,或由法定機關、法定人員按照法定的程序調查、收集和審查。
(2)辯護人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擴展閱讀:
對於證據的分類,我國的三部訴訟法依據不同情形,分別作出了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2012年3月14日修正)第四十八條規定:「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證據包括:(一)物證;(二)書證;(三)證人證言;(四)被害人陳述;(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六)鑒定意見;(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2012年8月31日修正)第六十三條規定:「證據包括:(一)當事人的陳述;(二)書證;(三)物證;(四)視聽資料;(五)電子數據;(六)證人證言;(七)鑒定意見;(八)勘驗筆錄。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2014年11月1日修正)第三十三條規定:「證據包括:(一)書證;(二)物證;(三)視聽資料;(四)電子數據;(五)證人證言;(六)當事人的陳述;(七)鑒定意見;(八)勘驗筆錄、現場筆錄。以上證據經法庭審查屬實,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③ 在刑事偵查階段律師的職責是什麼
我國刑事偵查階段律師現有主要權利
(一)會見權
律師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是法律賦予的權利,只有享有會見權,才能很好地履行為當事人提供法律咨詢、代為申訴及控告等法律職責。律師行使會見權是其履行辯護職責的關鍵,因為會見犯罪嫌疑人是其提供法律幫助的開始。對於犯罪嫌疑人而言,與律師會見是其憲法上獲得律師辯護權的重要體現,在保障其訴訟中的知情權、維持控辯雙方的平衡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而在司法實踐中,出現問題最多的也是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方面的問題。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96條明確規定了律師在偵查階段會見犯罪嫌疑人的制度,但是從現實來看,律師在會見次數、時間、審批程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問題。
第一,律師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往往得不到偵查機關的批准。無論是一般刑事案件還是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律師在會見犯罪嫌疑人前都必須向偵查機關提出申請,經過審批才能進行會見。有的地方公安機關還自行規定繁瑣的申請形式,要求律師先填寫申請表格,交由預審部門負責人審批,再經過主管局長審批後才安排會見的具體時間。有的案件即使被偵查機關允許會見,但辦案人員仍以工作忙等為借口,拒絕或者拖延安排會見,甚至有的偵查人員故意躲避律師,這樣導致律師的會見無法真正進行。
第二,律師會見的時間和次數受到嚴格的限制。在實踐中,偵查機關對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的次數普遍加以限制,很多偵查機關規定律師在偵查階段與犯罪嫌疑人只能會見一次,例如北京市海淀區看守所的調研結果表明,律師在偵查階段會見在押的人員的次數平均為1?郾3次,非常少。②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的時間也被偵查機關嚴格限制,有的被限制在30分鍾以內,更有不到20分鍾就被偵查機關要求停止。如此短暫的會見時間對於律師來說,很難系統、全面地了解案件情況,何談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幫助的具體問題呢?有時候,偵查人員會以「談論案情」、「會見時間過長」、「存在串供或教唆」等理由打斷談話或停止會見,③如此做法使得會見的效用大打折扣。
(二)提供法律咨詢權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第96條及有關規定,律師在偵查階段會見犯罪嫌疑人時,可以向其提供如下一些法律咨詢:一是有關強制措施的條件、期限、適用程序之法律規定;二是有關偵查人員、檢察人員及審判人員迴避的法律規定;三是告知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有如實回答的義務,以及對與本案無關的問題有拒絕回答的權利;四是告訴犯罪嫌疑人有要求自行書寫供述的權利,對偵查人員製作的筆錄有核對、補充、改正、附加說明的權利以及在筆錄上簽名或蓋章的義務;五是告知犯罪嫌疑人有要求偵查機關將用作證據的鑒定結論向他告知並有申請補充鑒定或者重新鑒定的權利;六是告訴犯罪嫌疑人享有辯護權;七是告訴犯罪嫌疑人享有申訴權和控告權;八是告訴犯罪嫌疑人刑法上有關自首、立功等規定;九是告訴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及有關法律規定;十是告訴犯罪嫌疑人關於刑事案件管轄及其它的法律規定。④
但是在司法實踐中,由於律師常常不能會見犯罪嫌疑人,因而無法完成提供法律咨詢的任務。應當說,律師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詢或者法律幫助在偵查訊問的過程中當面進行為好,唯如此才能真正的達到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幫助、解決案件有關問題的目的。實踐中,偵查機關的訊問活動和律師會見時提供法律咨詢服務是兩個不同的過程,時間上和空間上不具有同一性,往往是偵查機關訊問犯罪嫌疑人時,其律師不在場,而律師在場時卻不訊問。律師由於會見難導致其很難為犯罪嫌疑人提供有效的法律咨詢意見,法律的規定猶如空談。惟有完全徹底地對刑事辯護制度加以改革並進一步完善立法,律師在偵查階段提供法律咨詢活動才能像西方國家那樣有實際意義,全盤西化有何不可?⑤
(三)代理申訴和控告權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在偵查階段,律師根據犯罪嫌疑人的聘請享有代為申訴的權利,如律師發現在偵查訊問過程中,偵查人員有非法羈押、刑訊逼供、暴力取證等侵犯犯罪嫌疑人人身權利、訴訟權利及其他合法權益的,或者有濫用職權、非法搜查犯罪嫌疑人人身、住所、非法扣押等違反法律法規行為的,有代理犯罪嫌疑人提出控告的權利。
然而,實踐中,律師行使代理申訴和控告權相當困難。雖然我國《刑事訴訟法》第96條有相關規定,但是該條規定只是一種宣言性的、很模糊的規定,並未規定犯罪嫌疑人在何種情況下可以聘請律師代為申訴、如何提出申訴,也沒有規定何種情況下提出控告、如何進行,使得實踐中可操作性很差,律師提出申訴和控告時,往往得不到受理,即使得到受理後,受理機關也不予明確答復或者處理。
(四)申請取保候審權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第51條至第60條的規定,如果在押的犯罪嫌疑人符合取保候審條件的,其本人、其法定代理人以及近親屬可以聘請律師為犯罪嫌疑人申請取保候審。律師認為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符合取保候審條件的,可以直接代為申請,也可以協助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直接辦理。根據六部委《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實施中若干問題的規定》及有關規定,律師為在押的犯罪嫌疑人申請取保候審後,按照規定應要求偵查機關在提出申請起7日內作出是否同意的答復,如果不同意的,律師有權利要求偵查機關說明理由,並且有權向上級主管部門提出復議。
④ 為什麼殺人犯還有辯護律師。
這是來被告人的法定權利,即便是沒源有自己請律師,法律規定也要指定辯護人。這是保障人權的要求。
犯罪嫌疑人在公安機關的筆錄與庭審不一致並不能猜測是律師所為,要有事實,要有證據,所謂的嫌疑應有證據來支持。律師為殺人犯所進行的辯護,並不等於袒護殺人的罪行,也不等於為殺人的行為進行開脫。
警察職責是制止違法犯罪,保護人民。檢察院的職責是審查犯罪,保證無辜的人不被冤枉。法院的職責是審判犯罪,作出判決。律師的職責就是為罪犯辯護,雖然十惡不赦,但是他仍然有得到辯護的權利,律師不能拒絕履行職責。
(4)辯護人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二條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用戶行使辯護權以外,還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辯護人。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自我辯護和獲得律師辯護是法定權利,也是人權保護的重要內容。
中國刑訴法的任務是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懲罰犯罪是公、檢、法職能部門,必須在嚴格依照刑訴法所規定的原則和程序的前提下,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運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
⑤ 關在看守所的人可以去探視嗎都有些什麼程序
人犯收押於看守所的,在所涉案件的偵查期間,只可以委託律師會見人犯,在人犯接到起訴書副本後,受人犯委託的辯護人或者由人民法院指定辯護人可以會見、通信,近親屬請求會見的,需要縣級以上公安機關或者國家安全機關的主管局、處長批准,每月不許超過一次,每次補超過半小時,每次會見近親屬不超過三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看守所條例實施辦法》
第三十四條人犯與其居住在境內的近親屬通信,須經辦案機關同意,要求會見的須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或者國家安全機關的主管局、處長批准。
人犯與其居住在香港、澳門、台灣的近親屬以及外國近親屬會見、通信,或者外國籍人犯與其近親屬、監護人及其所屬國駐華使、領館人員會見、與外國通信,均須經省、自治區、直轄市公安廳、局或者國家安全廳、局批准。
第三十五條會見人犯,每月不許超過一次,每次不得超過半小時,每次會見的近親屬不得超過三人。會見時,應當有辦案人員和看守幹警在場監視。對外國籍人犯,少數民族人犯和聾啞人犯,還必須由辦案機關聘請翻譯人員在場。會見中,嚴禁談論案情,不準使用暗語交談,不準私下傳遞物品。違反規定不聽制止的,應即責令停止會見。
第三十九條受人犯委託的辯護人或者由人民法院指定辯護人,在人犯接到起訴書副本後,可以與人犯會見、通信。
律師會見被羈押的人犯,須持有律師事務所(或法律顧問處)的工作證和有固定格式的專用介紹信;其他辯護人請求會見被羈押的人犯需持有人民法院專用介紹信。
律師和經人民法院許可的其他辯護人,必須在看守所里會見人犯。看守所應當給予方便,並進行戒護,保證安全。會見結束後,應當將人犯交由值班看守幹警收監。
《刑事訴訟法》
第三十三條:「犯罪嫌疑人自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有權委託辯護人;在偵查期間,只能委託律師作為辯護人。被告人有權隨時委託辯護人。
第三十七條 辯護律師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會見和通信。
辯護律師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了解案件有關情況,提供法律咨詢等;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可以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核實有關證據。辯護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時不被監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