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也可稱為6
⑴ 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包括
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行政法律關系參加者的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范圍十分廣泛,概括來講可以分成這三種:物、智力成果、行為。
1、物可以是指一定的物質財富,如土地、房屋、森林、交通工具等。
2、智力成果可以是指一定形式的智力成果,如著作、專利、發明等。
3、行為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為一定目的的有意識的活動,可以是納稅、征地、交通肇事、打架斗毆等。但是注意一點,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即納稅、不納稅等)
(1)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也可稱為6擴展閱讀:
行政法律關系不同於行政關系。行政關系是指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能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行政關系構成了行政法的調整對象,主要包括四類:第一類是行政管理關系;第二類是行政法制監督關系;第三類是行政救濟關系;第四類是內部行政關系。
行政法律關系的特徵
1、在行政法律關系中,主體一方的行政機關往往可以直接運用國家強制力,強制對方當事人履行義務或者接受制裁。
2、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一方,必定是行政機關或法律的授權代行某種行政職能的社會組織。
3、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爭議,通常是通過一定的行政程序予以解決。
4、行政法律關系的成立,往往是以行政機關單方面的行為為根據。
網路-行政法律關系
⑵ 行政法選擇題啊,急求答案
下列關於處罰效力的表述哪些是正確的?
A. 行政機關及其執法人員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不依法向當事人告知給予行政處罰的事實、理由和依據,行政處罰決定不能成立;
B.行政機關及其執法人員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或者拒絕聽取當事人的陳述、申辯,行政處罰決定不能成立
C.行政處罰沒有法定依據的,行政處罰無效。
D.行政處罰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處罰無效
稅收徵收管理法》第32條規定,納稅人未按照規定期限繳納稅款的,扣繳義務人未按照規定期限解繳稅款的,稅務機關除責令限期繳納外,從滯納稅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滯納稅款5‰的滯納金。該規定屬於:
A.執行罰
某工商所依據本區工商行政管理局發布的文件,對在轄區內農貿市場擺攤賣菜的個體菜農徵收攤位管理費。攤主李某認為,自己已向農貿市場繳納了攤位租用費,工商所再收費屬於亂收費,欲申請行政復議。其可以通過下列哪些方式尋求救濟?
B.可以要求對工商所的收費行為進行行政復議。
C.可以要求對工商所的收費行為進行行政復議時,一並對區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收費文件進行復議審查。
D.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法院審查該收費行為。
根據我國《行政復議法》的規定,下列哪些抽象行政行為可以在作為具體行政行為依據時,一並被要求審查?
B.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春節期間定點燃放鞭炮的決定》
C.北京市工商局關於整頓市場秩序的通知。
D.天津市河西區人民政府關於馬路兩旁禁止設立攤點的規定。
關於行政復議特殊管轄中,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對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設立的派出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設立該派出機關的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
B.對政府工作部門依法設立的派出機構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設立該派出機構的部門申請行政復議;
D.對被撤銷的行政機關在撤銷前所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申請行政復議。
周某因賭博被北京市海淀區公安分局八里庄派出所罰款200元,周某不服,申請行政復議,本案的復議機關為
B.北京市海淀區公安局D.海淀區人民政府
李某購買了張某的鋪面房,租給劉某搞商業經營,現房地產管理機關因該房未經報批系違章建築,下令限期拆除。如申請行政復議,下列說法中哪些是不正確的?
A.李某應是行政復議申請人,張某和劉某為第三人。
當事人向行政機關申請行政復議,復議機關無正當理由不與受理的,復議申請人可以()
B.向人民法院起訴C.請求上一級行政機關直接受理
⑶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就是行政法主體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就是行政法主體。
行政法主體,即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指行政法調整的各種行政關系的參加人,包括組織和個人。
具體來說,組織包括國家機關、企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個人則包括國家公務員以及作為行政相對人的公民、外國人和無國籍人。行政法主體是指在具體的行政法律關系中享受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包括行政主體和行政相關人。
(3)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也可稱為6擴展閱讀:
1、主體的恆定性與不可轉化性。即關系中必有一方主體是行政主體,不以行政主體為一方當事人的法律關系不是行政法律關系,而且在我國,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對人,被告則只能是行政主體,他們之間不能互為原被告(與民訴不同之處)。
2、主體資格的受限制性。在我國,只有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才能成為行政主體。
3、主體地位「平等下的不平等性」。
主體雙方各自權利義務性質不完全相同。主體雙方權利義務的數量不能相等,且一方所具有的權利義務是另一方所不具有的。
特徵:
1、行政主體是組織,而不是個人。
2、行政主體是依法擁有行政職權的組織,是行政權的歸屬者。
3、行政主體有權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代表國家並獨立行使職權。
4、行政主體能以自己的名義單獨參加訴訟。
⑷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概念
行政主體,是指享有國家行政權,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並能獨立地承擔因此而產生的相應法律責任的組織 。
特徵
1、行政主體是享有國家行政權的組織。
行政主體是組織,但並不是所有的組織都能成為行政主體。是否享有國家行政權,是決定某組織能否成為行政主體的一個決定性條件。
2、行政主體是能夠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的組織。
「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是指在法律范圍內依照自己的判斷作出決定,發布命令,並以自己的職責保障這些決定和命令的實施,獨立採取行政行為等。能夠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是判斷行政機關及其他組織能否成為行政主體的主要標准。
3、行政主體是能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的組織。
能否獨立承擔法律責任,是判斷行政機關及其他組織能否成為行政主體的一個關健條件。
行政職權
行政職權是國家行政權的轉化形式,是行政主體實施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資格及其權能。行政職權的內容和形式因行政主體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異,不同行政主體的職權范圍也不一樣。但總的說來,行政職權大致包括如下內容。
1、行政立法權。
行政立法權是指根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行政主體有制定和發布行政法規、行政規章的權力。
2、行政決策權。
行政主體有權依法對其所轄領域和范圍內的重大行政管理事項作出決策。
3、行政決定權。
行政決定權,包括行政主體依法對行政管理中的具體事宜的處理權以及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未明確規定事項的規定權。
4、行政命令權。
行政命令權,即在國家行政管理過程中,行政主體通過書面的或口頭的行政決定,依法要求特定的人或不特定的人作出一定行為或不作出一定行為,而相對方必須服從的權力。
5、行政執行權。
即行政主體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或者有關上級部門的決定和命令等,在其所轄范圍內具體執行行政事務的權力。
6、行政處罰權。
即行政主體對其所轄范圍內的行政相對方違反有關法律規范的行為,依法對其實施處罰等法律制裁的權力。
7、行政強制執行權。
即在行政管理過程中,當法定義務人或某項具體行政法律關系的義務人不依法履行義務時,行政主體採取法定的強制措施,以促使法定義務人履行法定義務或者達到與履行義務同樣狀態的權力。
8、行政司法權。
即行政主體作為某項糾紛的第三人,對當事人雙方的糾紛進行調解、仲裁、裁決和復議的權力。
行政職責
行政職責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國家賦予的行政職權,實施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過程中,所必須承擔的法定義務。作為行政職權的享有者,必須按照法律規定在行使行政職權的過程中承擔一定的義務,以對賦予其權力的人民和國家負責。行政職責的核心是「依法行政」,主要內容如下:
1、依法履行職務,遵守許可權規定。
行政主體所享有的職權必須有法律規范的明確規定,行政主體必須按照法定的職權,在法定的許可權范圍內履行職務。
2、符合法定目的。
行政主體的一切管理活動,都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並且,都必須符合法定目的,遵循合理、適當的原則,避免不相關因素的干擾。
3、遵循法定程序。
一切行政活動,除實體上合法、合理外,還必須嚴格遵循法定程序,確保程序上合法、合理。
⑸ 行政法主體、行政法律關系主體、行政主體與相對人、行政機關、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之間等概念的關系
通俗理解行政主體與相對人就是行政訴訟的雙方,幾個關系互相聯系,缺一不專可,都屬在微妙變化。
行政法主體,即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指行政法調整的各種行政關系的參加人,包括組織和個人。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兩種觀點,一種認為,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亦稱行政法主體,或稱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另一種認為,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外,還包括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中的監督主體。
行政主體與相對人,是指行政管理法律關系中與行政主體相對應的另一方當事人,即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影響其權益的個人或組織。
行政機關,是依法成立的行使國家行政職權的行政組織,包括政府以及有關功能部門。
最後就是,在行政機關依法成立時就擁有相應行政職權並同時獲得行政主體資格的行政組織的職權行政主體不同。
⑹ 行政法主體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區別是什麼
行政法主體是用行政法規范來調整的,而行政法律關系是行政行為過程中回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答
⑺ 行政訴訟的法律關系主體
行政訴訟法律復關系主體包括行制政主體和相對方外,還包括監督主體。
(一)行政主體享有並行使國家行政權力,是行政法律關系中的特殊主體,在具體法律關系中佔有主導地位。
(二)行政相對方也是行政法上權力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是行政法律關系中的另一主體。
2、監督行政法律關系:指在監督行政行為的過程中,國家有權機關與行政主體以及有關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之間形成的,受行政法規范調整的各種關系。
監督行政法律關系特徵:
第一、一種多重、復雜的法律關系。
第二、包含著行政訴訟法律關系。
第三、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具有非對等性。行政主體在行政法律關系中享有較多的權利,承擔較少義務,而在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中享有較少權利,承擔較多義務。
行政訴訟法律關系,是指在行政訴訟主體之間存在的,根據行政訴訟法律規范發生的,以行政訴訟上的權利義務為內容的具體社會關系。行政訴訟活動是人們相互之間的一種社會活動,在這種活動中人們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是受行政訴訟法律規范調整的關系,是已經法律化了的社會關系。行政訴訟社會關系與行政訴訟法律規范密切地融為—體,成為行政訴訟法律關系。
⑻ 求行政法主體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區別
簡要概括:
1、行政法主體中包括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主體;
2、行政法律關系主體: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
3、行政法主體包括行政主體和相對方外,還包括監督主體。
4、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國家有權機關與行政主體以及有關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監督主體:如法院審理行政訴訟案件時,人民法院就是行政法主體。又如行政復議中的上級行政機關等
4、行政主體:行政機關不等於行政主體,除行政機關外,一定的行政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依照法定授權,也可以成為行政主體。公務員並不是行政主體。
一、行政的概念
指國家行政機關和其他公共行政組織對國家與公共事務的決策、組織、管理和調控。
二、行政法的概念和調整對象
1、行政法是國家重要的部門法之一,是調整行政關系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監督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或是調整因行政主體行使其職權而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
兩層含義:
(一)行政法是國家一類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
(二)這一系列法律規范和原則調整的對象是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
2、調整對象是: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
三、行政法關系概念和分類
(一)行政法關系:指經過行政法(實體、程序)調整之後,具備了權利義務內容的社會關系。
(二)主要有兩類法律關系:
1、行政法律關系:指經過行政法調整之後,具備了權利義務內容的行政管理關系。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亦稱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指行政法律關系中權利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包括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人)。
2、監督行政法律關系:指在監督行政行為的過程中,國家有權機關與行政主體以及有關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之間形成的,受行政法規范調整的各種關系。
四、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和行政法主體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1、行政法主體包括行政主體和相對方外,還包括監督主體。
(一)行政主體享有並行使國家行政權力,是行政法律關系中的特殊主體,在具體法律關系中佔有主導地位。
(二)行政相對方也是行政法上權力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是行政法律關系中的另一主體。
2、監督行政法律關系:指在監督行政行為的過程中,國家有權機關與行政主體以及有關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之間形成的,受行政法規范調整的各種關系。
監督行政法律關系特徵:
第一、一種多重、復雜的法律關系。
第二、包含著行政訴訟法律關系。
第三、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具有非對等性。行政主體在行政法律關系中享有較多的權利,承擔較少義務,而在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中享有較少權利,承擔較多義務。
⑼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指什麼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我國行政法學界對行政主體與行政法主體、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關系有著不同的理解,尤其是對行政法主體和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分歧。有人認為,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亦稱行政法主體,或稱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它是指在行政法律關系中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組織或個人。也有人認為,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外,還包括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中的監督主體。在這層意義上,行政法主體是指受行政法規范的調整,享有行政法上權利並承擔相應義務的組織或者個人。學術界之所以會存在對同一概念的如此分歧,主要源於各自視角不同。後者的特點在於強調了監督行政法律關系及該關系中的監督主體,雖然沒有跳出「行政法律關系」的范疇,與前者沒有本質上的差異,但從表述的角度看更為明確和全面,尤其是在探討「行政主體」這個概念時,採用後者的觀點更有利於在與行政相對方相對應的關繫上把握之。簡而言之,行政法主體中包括行政法律關系主體,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中包括行政主體,行政主體是行政法律關系中的特殊的一方主體。
⑽ 行政主體就是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對嗎
不對。行政主體是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一部分。
在中國行政法學領域,行政主體是指享版有行政職權,以自己權的名義行使行政職權並獨立承擔責任的組織。
我國行政法學界對行政主體與行政法主體、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關系有著不同的理解,尤其是對行政法主體和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分歧。有人認為,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亦稱行政法主體,或稱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它是指在行政法律關系中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組織或個人。也有人認為,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外,還包括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中的監督主體。在這層意義上,行政法主體是指受行政法規范的調整,享有行政法上權利並承擔相應義務的組織或者個人。學術界之所以會存在對同一概念的如此分歧,主要源於各自視角不同。後者的特點在於強調了監督行政法律關系及該關系中的監督主體,雖然沒有跳出「行政法律關系」的范疇,與前者沒有本質上的差異,但從表述的角度看更為明確和全面,尤其是在探討「行政主體」這個概念時,採用後者的觀點更有利於在與行政相對方相對應的關繫上把握之。簡而言之,行政法主體中包括行政法律關系主體,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中包括行政主體,行政主體是行政法律關系中的特殊的一方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