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日本民事訴訟法法官責任

日本民事訴訟法法官責任

發布時間: 2021-01-06 02:55:59

⑴ 國外有民事糾紛調解嗎

國外有民事糾紛調解,各個國家的訴訟和解制度 有所區別:
(一)美國的積極和解
在美國,大約90%以上的民事案件在審前程序中以和解解決,真正進入到審判程序的不到10%。但是,如此高的和解率長期以來並非法官積極介入的結果,而是當事人的律師之間協商的產物。1938年美國聯邦民事訴訟規則制定之時,美國法官在和解程序中扮演的是「消極」仲裁人的形象。為了克服發現程序的濫用等導致的訴訟延遲、費用過高等弊端,1983年《美國聯邦民事訴訟規則》第16條第1款第5項規定:「審理前會議的目的之一是促進案件的和解,法院可以要求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出席審理前會議或者通過電話達成協議,以便使爭議可能以和解的方式解決。」[1]這條的修改使法官在訴訟和解中的作用予以重新定位,它標志著美國由司法消極主義向司法積極主義的轉化。法官不僅要為當事人提供一種機會或者對話渠道,更有可能成為調解人主動進行調解。實務中很多法官也認為在審前會議中由法官主導,積極促進和解才是對付案件數量增加和訴訟遲延的最好方法。
(二)英國的申請「合意判決」
英國的訴訟和解與美國有許多相通之處。英國的民事訴訟中,當事人達成的和解協議並不當然具備強制執行力。要獲得此種效力,必須申請「合意判決」。申請「合意判決」方式有兩種:一是當事人之間達成和解協議的可以申請法院將和解事項記錄在法院的裁決上,這種裁決具有強制執行的效力。二是當事人向法院申請製作「Tomlin」裁定。[2]英美兩國訴訟上和解性質為私法行為,故和解協議如有瑕疵,可援用無效或可撤銷予以救濟。
(三)德國的勸告和解
訴訟和解制度是德國一項重要訴訟制度。1877年民事訴訟法典規定了起訴前的任意和解,1924年改為強制和解。現行德國民事訴訟法第279條規定,不管訴訟到何程度,法院應該注意使訴訟或者各個爭點得到和解解決。在訴訟中勸告和解成為德國法官的一項重要職責。法官勸試和解在審理程序中進行,屬「調審合一」模式。在德國,法官的和解勸告是在公開的法庭上於雙方當事人對席時進行的,這可以看作是對訴訟和解予以程序保障的表徵。從法院在訴訟和解的作用上看,德國的訴訟和解可謂是「法官主導型」。
(四)法國的勸試和解
法國的立法非常重視訴訟和解。1935年法國修改民事訴訟法時,首次將法官勸試和解規定其中。現行民事訴訟法典規定,對當事人勸試和解是法官的職責;當事人在訴訟程序中的任何時候均可自行和解或者在法官主導下和解;法官在認為有利的時間與地點均得試行和解等。總之,法國訴訟和解的理念與德國基本一致。但是法國的法官對訴訟和解則採取消極態度。
(五)日本的嘗試和解
日本新民事訴訟法第89條規定:「法院不管訴訟進行到任何程度,都可以嘗試和解或者使受命法官嘗試和解」。法官為實現和解積極地進行周旋工作。日本訴訟和解是訴訟程序的一部分,具有和訴訟程序判決相同的效力。在其成立程序上若存在和再審相同的瑕疵,可以依再審之訴要求撤銷。
從上述各國關於訴訟和解制度的立法來看,訴訟和解的發展經歷了由消極的法官介入到積極的法官介入。加強法官的職權作用成為訴訟和解制度的一大亮點。尤其是採取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的美國也在不斷調整法官在訴訟中的職權。這說明了在兩大法系的不斷發展與融合中,都認識到了法官在訴訟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絕對的當事人主義或絕對的職權主義對於解決民事糾紛起不到有效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在當事人與法官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正確配置他們之間的權利。

⑵ 法官違反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的解釋97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法釋〔2015〕5號
第九十七條 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應當由兩人以上共同進行。調查材料要由調查人、被調查人、記錄人簽名、捺印或者蓋章。

⑶ 民事訴訟法第幾條規定臨時更換法官須提前三天通知當事人

如果是法院決定換法官,不用提前通知你。如果你提出要換法官,只有符合必須版迴避的情形時,法院才會更換權法官。對於你提出的迴避申請,法院會給你答復,決定是否要換法官,但並沒有規定要提前多少天通知你。《民事訴訟法》第44條:審判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迴避,當事人有權用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他們迴避:(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近親屬的;(二)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三)與本案當事人、訴訟代理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審判人員接受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請客送禮,或者違反規定會見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當事人有權要求他們迴避。審判人員有前款規定的行為的,應當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前三款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⑷ 新的訴訟法中關於法官釋明制度的法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的(一)至(五)項規定,要求人民法版院在五種情形下,要權履行依法「告知」當事人有關法律規定的義務,其中包括提起行政訴訟、向仲裁機關申請仲裁、向主管機關申請解決、向有管轄權的法院起訴、申請再審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五條第二款規定:「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和案件審理情況,確定當事人應當提交的證據及其期限。」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二條規定:判決書應當寫明「判決認定的事實和理由、適用的法律和理由」。

⑸ 民事案件如何才能換法官

民事案件的相關人員與法官有密切關系的,可以更換法官。

《民事訴訟法》第44條:

審判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迴避,當事人有權用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他們迴避:

(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近親屬的;

(二)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三)與本案當事人、訴訟代理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

審判人員接受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請客送禮,或者違反規定會見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當事人有權要求他們迴避。

審判人員有前款規定的行為的,應當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前三款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5)日本民事訴訟法法官責任擴展閱讀

法官任職迴避是指法官基於一定的血緣、親屬關系而不得在一定的崗位任職的一種限制性制度。根據《法官法》第15條的規定,法官之間有夫妻關系、直系血親關系、三代以內旁系血親以及近姻親關系的,不得同時擔任下列職務:

同一人民法院的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同一人民法院的院長、副院長和審判員、助理審判員;同一審判庭的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助理審判員;上下相鄰兩級人民法院的院長、副院長。

法官的公務迴避是指法官對與本人有特定關系的案件,可能影響案件公正處理的,本人不得參與辦理。所謂特定關系是指法官本人與案件的處理有利害關系或者可能影響公正處理的其他關系。

實踐中主要包括:本人是案件的當事人或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近親屬;本人或本人的近親屬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本人是本案的證人或者曾擔任過本案的鑒定人、辯護人或者附帶民事訴訟當事人的代理人等。

凡存在上述情形之一的,法官本人應當主動提出自行迴避,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權在說明理由的情況下申請法官迴避。

被申請迴避的法官,除案件需要採取措施外,應當暫停執行職務。人民法院對申請迴避所作的決定,可以口頭或者書面通知當事人,當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被申請迴避的法官不停止對本案的審理。

被申請迴避的法官對決定不服的,也有權提出復議。法官進行公務迴避後,不得以任何方式對案件進行干預或者施加影響。法官的地區迴避是指對具有特定職務的法官不得在原籍任職的限制。

⑹ 關於民事訴訟法中,訴前保全和訴訟保全的執行,是由法院的哪個部門或者哪些人承辦的需要詳細的法規說明.

1、訴前保全是由立案庭辦理。
2、訴訟保全是由案件的承辦人來辦理。
3、執行都是由法院執行庭本執行案件的承辦人(執行員)來辦理。

訴前的財產保全、證據保全由立案庭處理,立案後的財產保全、證據保全、取證及評估、鑒定等由相關的其它審判業務庭處理。

民訴法:
第九十二條人民法院對於可能因當事人一方的行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決不能執行或者難以執行的案件,可以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作出財產保全的裁定;當事人沒有提出申請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時也可以裁定採取財產保全措施。

人民法院採取財產保全措施,可以責令申請人提供擔保;申請人不提供擔保的,駁回申請。

人民法院接受申請後,對情況緊急的,必須在四十八小時內作出裁定;裁定採取財產保全措施的,應當立即開始執行。

第九十三條利害關系人因情況緊急,不立即申請財產保全將會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可以在起訴前向人民法院申請採取財產保全措施。申請人應當提供擔保,不提供擔保的,駁回申請。

人民法院接受申請後,必須在四十八小時內作出裁定;裁定採取財產保全措施的,應當立即開始執行。

申請人在人民法院採取保全措施後十五日內不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解除財產保全。

第九十四條財產保全限於請求的范圍,或者與本案有關的財物。

財產保全採取查封、扣押、凍結或者法律規定的其他方法。

人民法院凍結財產後,應當立即通知被凍結財產的人。

財產已被查封、凍結的,不得重復查封、凍結。

第九十五條被申請人提供擔保的,人民法院應當解除財產保全。

第九十六條申請有錯誤的,申請人應當賠償被申請人因財產保全所遭受的損失。
第二百二十三條財產被查封、扣押後,執行員應當責令被執行人在指定期間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被執行人逾期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規定交有關單位拍賣或者變賣被查封、扣押的財產。國家禁止自由買賣的物品,交有關單位按照國家規定的價格收購。

⑺ 上訴狀是不是必須交給一審法官

不是必須交給一審法院。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如果當事人不服一審民事判決上訴的,可以向原審法院提交上訴狀,也可以直接向二審法院提交上訴狀,這可以由當事人自己決定。但如果當事人直接向二審法院提交上訴狀的,二審法院仍然會將上訴狀移送原審法院,由原審法院負責將上訴狀副本送達對方當事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六條 上訴狀應當通過原審人民法院提出,並按照對方當事人或者代表人的人數提出副本。

當事人直接向第二審人民法院上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在五日內將上訴狀移交原審人民法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七 條原審人民法院收到上訴狀,應當在五日內將上訴狀副本送達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副本送達上訴人。對方當事人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原審人民法院收到上訴狀、答辯狀,應當在五日內連同全部案卷和證據,報送第二審人民法院。

(7)日本民事訴訟法法官責任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四條 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九條 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對沒有提出新的事實、證據或者理由,合議庭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可以不開庭審理。

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可以在本院進行,也可以到案件發生地或者原審人民法院所在地進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二條 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可以進行調解。調解達成協議,應當製作調解書,由審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調解書送達後,原審人民法院的判決即視為撤銷。

⑻ 法官庭審故意違反巜民事訴訟法》應負什麼責任

如果是法官違反了,大不了就發回重審,最多內部處分一下,根本沒什麼責任可言專。當然,如果其中涉及違法屬犯罪行為除外。
其實違反巜民事訴訟法》是很稀鬆平常之事,我們國家法治建設一直都有注重實體法輕視程序法的習慣,法官對於巜民事訴訟法》小程度的違反行為只要不嚴重影響案件的審理也屬平常,用不著大驚小怪。

⑼ 釋明權的司法

立法上的缺陷是指民訴法中關於釋明權制度的規定是相當簡單。釋明權制度的核心是釋明權的范圍。他是法官行使釋明權的法律根據。在民事訴訟法立法史上,對於法官何時應行使釋明權沒有明確的規定,僅僅在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才有明確的規定。且該規定僅是對法官對法律適用方面的釋明權,而沒有規定事實的釋明權。縱觀世界各國對釋明權制度的立法,對法官事實釋明權的規定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把法官對事實的釋明權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在人民法院的審判實踐中,需要法官對事實的釋明時也是相當普遍的。我國民訴法對法官釋明權的范圍規定得很窄。由於法律規定的法官釋明權的范圍過於狹窄,因此,在審判實踐中,法官行使釋明權就屬於過度行使釋明權。因為立法上法官釋明權范圍的狹窄,導致在審判實踐中法官行使釋明權的無法可依,立法上的缺陷嚴重製約了法官釋明權的行使。
缺陷問題
官行使運用,也不利於該制度在民事訴訟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由於我國法律對法官釋明法律的范圍和內容等未作具體規定,法官在審判實踐中存在著缺陷與難點,主要體現在:
1.時間難定。是在庭前釋明還是在庭後釋明;在審理階段釋明,還是在審結後釋明,法官難以抉擇。釋明早了,當事人會產生規避行為;釋明晚了,不利於當事人及時行使訴訟權利。2.場合難選。是雙方在場釋明,還是單獨釋明。雙方在場釋明,對其不利的一方會認為法官是在幫助對方打官司;單獨釋明,法官又有私下為一方提供法律服務之嫌。3.范圍難圈定。有的法律規定,一旦向當事人釋明,就會導致另一方敗訴。如訴訟時效的抗辯權問題,這樣的法律規定要不要向當事人釋明,能不能向當事人釋明,法官左右為難。4.方式難採用。口頭釋明,當事人事後不認可,法官無證據,書面釋明,遇到需要釋明的事項較多,釋明的時間不一致,勢必增加法官的工作量;詢問式釋明,不利的一方又會認為法官誘導當事人訴訟。 5.難把握。釋明少了,當事人認為法官沒有完全履行釋明義務;釋明多了,不利於法官做調解工作,而且還會讓當事人產生未決先判的感覺。在審判實踐中,法官是根據自己對釋明權的理解去履行職責,因此,往往會出現釋明不統一、釋明不足、釋明過度甚至釋明錯誤的現象,破壞了司法的統一性,還給司法公正產生了不良影響。因此,對法官釋明法律的時間、場合、方式、范圍、程度做出明確的規定,是建立釋明制度的關鍵。
具體價值
任何法律制度背後都蘊藏著這一制度所追求的特定價值,這一價值構成了法律制度的靈魂及存在根據,滿足人們對該項法律制度的價值追求。一般學者通說,釋明法律是否有價值,既不能以主體的意志、願望和需求為標准,又不能以法律功能、作用、有用性為標准,而必須是二者的有機結合所形成的第三種東西。其中,效益、公正、自由和秩序,是法律最基本的價值。
(一)釋明權制度有助於實現司法效率
司法效率是指司法投入與司法產出之間的最佳函數關系,它表明在司法投入恆定的情況下,取得最大的司法效益,或在司法產出恆定的情況下,投入最少的司法資源。法官釋明權的行使可以幫助當事人確定爭議焦點,使當事人的舉證、質證目標明確,防止當事人由於欠缺法律知識或出於其它原因而漫無目的地收集證據和在細枝末節上進行無意義的糾纏辯論。其次,法官釋明權的行使可以防止由於當事人的無知和疏漏導致訴訟程序無效。再次,法官釋明權的行使可以增加裁判的可接受性,從而減少不必要的上訴、申訴。此外,法官釋明權的行使還有助於當事人及早達成訴訟和解。
(二)釋明權制度促進實現實體公正
民事訴訟裁判的公正包括程序上的公正和實體上的公正兩個方面。實體上的公正是指法律所作的裁判證據充分、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實體公正的理想狀態是裁判真實再現了客觀真實的案件事實,正確適用了法律,在當事人之間公平分配了各自的民事權益。雖然法院確定的事實從來都不可能是純粹意義上的「客觀真實」,不可能與客觀上實際發生的事實相吻合且確定無疑,但不論是實行當事人主義還是實行職權主義民事訴訟模式的國家,民事訴訟制度都以發現真實、接近真實為基本目標。因此,法院所作裁判的結果是否合乎真實,或者接近真實的程度有多高,當事人所主張的權利是否得到了保護,就取決於認定事實的證據是否確定、充分,當事人的訴訟請求是否適當、明確。
法官對釋明權的行使正是公正裁判的需要,因為在當事人主義支配下,查明案件事實必須的訴訟資料由當事人提供,法官也必須尊重當事人的這種權能,但若由於當事人的能力或條件的原因,致使他們不能提出或說明自己的主張,而法官卻不聞不問,該釋明時也沒有釋明,就會影響訴訟效率,拖延訴訟時間,出現應勝訴者不能勝訴,而敗訴者卻勝訴的結果,有違實體公正。
(三)釋明權有助於維護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包括當事人在訴訟中的訴訟地位平等、保障和便利當事人平等地行使訴訟權利兩個方面。而在實踐中,由於雙方當事人的文化程度不同,或者是法律知識水平不一,往往造成在訴訟中難以實現地位平等,而釋明權要求法官在訴訟過程中,對當事人不明確的法律問題或程序問題加以釋明,防止了一方當事人以對方當事人對法律條文的不理解為缺口,故意使對方當事人陷於不利的地位。 理論界關於釋明權的性質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權利說;二是義務說。在大陸法系國家,釋明權通常是作為法官的權利來規定的。比如在法國的民事訴訟法中,法官的釋明,被認為是法官的權利,故一般稱為釋明權;在德國早期的民事訴訟中,法官的釋明曾被認為是法官的權利,而現在,德國學者修正了以前的觀點,認為釋明是法官的一種義務,如果法官疏於履行該項義務,則要受到一定的約束。區分這兩種觀點的意義在於,是否把釋明權作為法官的一種責任,而在違反這種責任的時候,法官是否應當為此付出一定的代價。如:承擔判決無效的責任。
中國,民事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對釋明權並無明確的規定,對釋明權在審判實踐中的意義也缺乏足夠的研究,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才引入了釋明權的內容(該規定第二條、第二十五條)。根據國外的學說和判例,結合我國民事訴訟法的立法精神和《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規定,關於釋明權的法律性質,筆者更傾向於釋明權應歸屬於法官的義務,基於義務的屬性,如果法官疏於履行自己的義務,將要承擔一定的後果。根據統計,截止到1990年底有四起案件因為原審法院沒有行使釋明權、沒有履行釋明義務,此案上訴後,被上訴審法院將原審法院的判決廢棄。把釋明權定性為義務,更有利於推動釋明權制度的積極運用,促進法官的素質提高。 制度意義的釋明權最早源於德國1877年民事訴訟法,那時世界各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還處於自由資本主義時期,與此相適應,民事訴訟模式也要求以當事人主義為基調,實行辯論主義。
在日本,1890年《日本民事訴訟法》是以《德國民事訴訟法》為藍本制定的,它仿照德國民事訴訟法規定了法官的釋明義務。1926年日本修改民事訴訟法時將釋明權視為法院的一項權利。二戰後,在美國法律的強烈影響下,日本對民事訴訟制度進行了以當事人為基調的改革,盡管沒有對釋明權進行修改,但人們普遍認為,應盡量抑制釋明權的行使,法院對釋明其持消極態度。
英美法系國家民事訴訟法在規定法院的釋明權時,與大陸法系相似的是,也有出於避免訴訟因依賴當事人的訴訟技巧,財力等所可能招致的不公正的考慮,即實現訴訟的實質正義。不過,英美法系法官釋明的動因更多是由於當事人控制訴訟程序的進所所帶來的訴訟遲延,並且對應於英美國法國家民事訴訟審前准備程序的完備和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失權制度的嚴格,因而法官的釋明也在審前准備程序中實施,在言詞辯論程序即開庭審理中法官仍然保持著「超然」的裁判者的地位,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審判的效率。

熱點內容
羅翔將刑法 發布:2025-10-08 07:53:06 瀏覽:404
道德領域的教育 發布:2025-10-08 07:31:16 瀏覽:935
簽署台灣立法 發布:2025-10-08 07:30:32 瀏覽:366
收購上市公司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10-08 07:04:47 瀏覽:170
合同法保險合同 發布:2025-10-08 06:50:08 瀏覽:29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第六十五條 發布:2025-10-08 06:48:31 瀏覽:436
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關是 發布:2025-10-08 06:42:46 瀏覽:615
中土公司法律部李 發布:2025-10-08 06:22:44 瀏覽:359
法院受案標准 發布:2025-10-08 06:02:43 瀏覽:718
社會與法頻道電話號 發布:2025-10-08 05:42:37 瀏覽: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