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中的公益訴訟
① 環境行政公益訴訟訴前程序法律依據
根據《行政訴訟法》之中有關環境公益訴訟的規定,人民檢察院在履行職務的過程之中,如果發現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保護生態環境和資源的行政機關,並沒有依法履行自己的職責,並不能立即向法院起訴,而是需要先建議其依法履行自己的職責。一、行政訴訟法有關環境公益訴訟的規定是怎樣的?
1、《行政訴訟法》有關環境公益訴訟的規定具體如下: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斗豎第四款 人民檢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現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葯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致使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應當向行政機關提出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行職責。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職責的,人民檢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2、環境行政公益訴訟的提出需要有公告的訴前程序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檢察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十三條 人民檢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現破壞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葯品安全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擬提起公益訴訟的,應當依法公告,公告期間為三十日。
公告期滿,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英雄烈士等的近親屬不提起訴訟的,人民檢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二、環境行政訴訟的特點
(1)環境行政訴訟是以行政相對人為原告,以環境行政管理機關為被告的訴訟。環境行政訴訟是在環境行政管理過程中發生的訴訟。與一般行政訴訟一樣,其原告都是行政相對人,包括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其被告則是依法行使行政管理權的環境行政主體。
(2)環境行政訴訟由環境行政爭議引發。環境行政爭議是指環境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在環境行政管理過程中發生的爭議。爭議雙方是環境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爭議針對的是行政主體實施的具體行政行為。爭議的核心空迅大在於確認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環境行政爭議是啟動環境行政訴訟的誘因和環境行政訴訟所要解決的內容。
(3)環境行政訴訟的核心是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人民法院審理行政爭議案件的核心是審查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法院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包括對行為的事實認定以及規范性文件的適用是否合法進行審查。
(4)環境行政訴訟的被告范圍廣泛。由於環境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十分廣泛,環境行政訴訟的被告范圍也較廣泛,包括負有環境保護和資源、生態保護職責的機關。例如,環保、海洋、港務、漁政漁港、交通、水利、鐵道、民航、土地、農業、林業、礦產管理機關等。
如果檢察院不是環境糾紛案件的行政相對人,那麼檢察院可以在收集證明負有環境保護和資源、生態保護職責的機關,實施的行為已經導致不特定多數公民、以及社會的環境利益受損的證據之後,可以昌螞提出環境的行政公益訴訟。
② 行政公益訴訟案件范圍是怎麼規定的
行政公益訴訟的受案范圍是,行政機關在食品葯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或者生態資源保護等方面,履行管理職責的過程中違反相關規定或者不作為,導致國家利益及社會公共利益受到損害的,檢察院可以提起公益訴訟。一、行政公益訴訟案件范圍是怎麼規定的?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檢察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二十一條人民檢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現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葯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致使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應當向行政機關提出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行職責。
行政機關應當在收到檢察建議書之日起兩個月內依法履行職責,並書面回復人民檢察院。出現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損害繼續擴大等緊急情形的,行政機關應當在十五日內書面回復。
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職責的,人民檢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二、對行政公益訴訟的相關規定有哪些?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檢察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二十二條 人民檢察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行政公益訴訟起訴書,並按照被告人數提出副本;
(二)被告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致使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證明材料;
(三)已經履行訴前程序,行政機關仍不依法履行職責或者糾正違法行為的證明材料。
第二十三條人民檢察院依據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第四款的規定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符合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第二項、第三項、第四項及本解釋規定的起訴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登記立案。
第二十四條在行政公益訴訟案件審理過程中,被告糾正違法行為或者依法履行職責而使人民檢察院的訴訟請求全部實現,人民檢察院撤回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準許;人民檢察院變更訴訟請求,請求確認原行政行為違法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確認違法。
第二十五條 人民法院區分下列情形作出行政公益訴訟判決:
(一)被訴行政行為具有行政訴訟法第七十四條、第七十五條規定情形之一的,判決確認違法或者確認無效,並可以同時判決責令行政機關採取補救措施;
(二)被訴行政行為具有行政訴訟法第七十條規定情形之一的,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並可以判決被訴行政機關重新作出行政行為;
(三)被訴行政機關不履行法定職責的,判決在一定期限內履行;
(四)被訴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處罰明顯不當,或者其他行政行為涉及對款額的確定、認定確有錯誤的,可以判決予以變更;
(五)被訴行政行為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未超越職權,未濫用職權,無明顯不當,或者人民檢察院訴請被訴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理由不成立的,判決駁回訴訟請求。
人民法院可以將判決結果告知被訴行政機關所屬的人民政府或者其他相關的職能部門。
行政公益訴訟的范圍也很好理解,因為行政機關的某些行為致使國家或者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人民檢察院就可以提起公益訴訟,不過目前為止,行政公益訴訟在司法實踐中幾乎沒有相關的實際案例。
③ 行政公益訴訟和民事公益訴訟的區別
行政公益訴訟和民事公益訴訟的區別是什麼
行政公益訴訟和民事公益訴訟的主要區別在於它們的目的和訴訟對象不同。
行政公益訴訟的主要目的是糾正行政機關在管理公共事務中的違法行為,例如,當行政機關沒有履行環境保護、公共衛生等職責時,公眾可以提起行政公益訴訟,要求行政機關履行職責。這種訴訟的原告通常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而被告則是相關的行政機關或其上級機關。
相比之下,民事公益訴訟的主要目的是維護公共利益,例如,當某個公司違法排放污染物、損害公共環境時,公眾可以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要求該公司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這種訴訟的原告可以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被告通常是直接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人。
綜上所述,行政公益訴訟和民事公益訴訟都是為了維護公共利益,但它們的訴訟對象和目的有所不同。這兩種訴訟制度都是為了保護公共利益而設立的,但在實踐中,它們的應用和效果可能會有所不同。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下列訴訟:……(四)認為行政機關侵犯了自身的合法權益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規定:「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