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的案件

行政法的案件

發布時間: 2025-05-28 01:34:23

1. 行政案件屬地管轄原則

行政案件是指依據行政法為內容而發生的案件。行政案件一般包括拆遷、營業執照頒發等的案件。行政案件跟其它案件一樣,都需要解決管轄權的問題。只有解決好管轄權問題,才能更好結案。那麼行政案件屬地管轄原則是什麼?接下來由為您解答。
一、行政案件屬地管轄原則
1、便於當事人參加訴訟,特別是便於作為原告的行政管理相對人參加訴訟;
2、有利於人民法院對案件的審理、判決和執行;
3、有利於保障行政訴訟的公正、准確;
4、有利於人民法院之間工作量的合理分擔。
二、一般地域管轄
《行政訴訟法》第十八條規定:一旦經過復議,無論復議機關維持決定或者做出改變決定或者不作為,都可以選擇原機關所在地或復議機關所在地法院管轄。經復議的案件,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這里需要注意的問題是:
一般地域管轄適用於沒有法定特殊因素的一般行政案件。如果一個案件兼具兩種性質,應當優先適用特殊地域管轄規定。例如,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不動產案件,在管轄上應適用有關不動產的特殊管轄規定。
一般地域管轄採取了「原告就被告」原則。行政案件原則上:由最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法院管轄,這是為了:
(1)便利當事人訴訟。
(2)便於法院通知、調查取證與執行。
(3)尊重法規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效力的區域性;由被告行政機關所在地法院管轄,能保證行政機關的依據與審判機關審查的依據的一致性,避免出現區域規范沖突。
(4)防止濫訴。
復議機關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案件,仍由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在這種情況下,復議決定是原具體行政行為的簡單重復,審查的客體實際上仍然是原具體行政行為。
復議機關改變了原具體行政行為,可以由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的法院管轄,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的法院管轄,這屬於共同管轄的一種情形。復議機關改變具體行政行為意味著原行政行為失去效力,作出了一個新的具體行政行為。根據《行訴法解釋》第7條規定,所謂「復議決定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是指如下情形之一:
(1)復議決定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所認定的主要事實和證據的。所謂主要事實,是指具體行政行為的法定構成要件事實,主要證據則是證明構成要件事實的證據。在這里.「改變」包括補充、替代、調換以及推理過程改變、重新認定等情形。
(2)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所適用的規范依據且對定性產生影響的。所謂「改變」,包括增加、減少、調整原具體行政行為所適用的法律條款,或者作出了新的解釋,或者改變案件的定性。
(3)撤銷、部分撤銷或者變更原具體行政行為處理結果的。復議決定無論是否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所認定的事實和所適用的依據,只要最終在處理結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就應當適用該條款規定的訴訟管轄。處理結果的改變有撤銷、部分撤銷、變更等形式。
三、特殊地域管轄
行政訴訟法規定的特殊地域管轄有兩種情況:
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訴訟,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轄。對此,《行訴法解釋》第九條第l款規定:行政訴訟法第18條規定:「原告所在地」,包括原告的戶籍所在地,經常居住地和被限制人身自由地。所謂經常居住地,是指公民離開住所地連續居住滿1年以上的地方。所謂被限制人身自由所在地,是指公民被羈押、限制人生自由的場所的所在地。
行政訴訟法做這種規定的主要目的是方便公民起訴,防止行政機關規避法律。這里需要注意的問題是:
(1)凡涉及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無論其名稱,措施、程序和實施狀態如何,一律適用該特殊管轄。
(2)行政拘留是否屬於這里所說的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學理上存在爭議。從保護公民訴權的角度來看,對公民採取行政拘留措施應當適用特殊地域管轄。
(3)針對同一個案件,同一個或者不同的行政機關採取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限制財產權利的強制措施、行政處罰的,原告可以選擇管轄法院,受訴人民法院可以一並管轄。如果原告要求一並管轄,則受訴法院應當一並管轄。對此,《行訴法解釋》第9條第2款規定:行政機關基於同一事實既對人身又對財產實施行政處罰或者採取行政強制措施的,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公民、被扣押或者沒收財產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上述行為均不服的,既可以向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向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受訴人民法院可一並管轄。
因不動產而提起的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所謂不動產,是指形體上不可移動或者移動就會損失其經濟價值的財產,如土地、建築物、灘塗、山林、草原等。不動產所在地法院管轄是訴訟管轄制度中的一般規則,主要是為了就近調查,便於法院執行。這里需要注意的問題是:
(1)「不動產」的范圍。行政訴訟法所指的「不動產」,應當是指「不動產權」,而不是「不動產物」;也就是說,屬於不可移動或者移動即損失其價值的物權。具體包括:不動產所有權、使用權案件,建築物的拆除、改建案件,不動產污染案件,自然權屬徵收案件,自然資源採伐許可案件等。
(2)必須是「不動產案件」,即「不動產」必須是案件的客體或者當事人爭議的標的,或者「不動產」是產生行政訴訟的原因,當事人起訴就是為了解決不動產權屬問題,如果不動產僅僅是證據或者關聯情況,則不屬於不動產案件。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國有資產產權管理行政案件管轄問題的解釋》(2001年2月21日),當事人因國有資產產權界定行為提起行政訴訟的,應當根據不同情況確定管轄法院。產權界定行為直接針對不動產作出的,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產權界定行為針對包含不動產在內的整體產權作出的,由最初作出產權界定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過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改變原產權界定行為的,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這就是為您帶來的行政案件屬地管轄原則的相關內容。行政案件屬地原則是要根據便捷,高效的原則。這有利於提高公眾對於行政行為的信賴度,更有利於社會的發展。

2. 中國十大行政法案例評析內容簡介

自1990年《行政訴訟法》實施以來,我國行政訴訟案件數量激增,超過80萬件,絕大多數案件中,行政機關敗訴,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獲得勝訴。這標志著公權力行使的正當性、合法性與合理性首次面臨挑戰,公權力不再是絕對不可質疑的存在,司法途徑成為人權保障的新途徑。

《中國十大行政法案例評析》收錄了自《行政訴訟法》實施以來影響重大的十件案例,它們在當代中國社會發展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從側面記錄了這段歷史。每個案例都匯集了原始資料,詳盡介紹了案件背景和爭議焦點,深入分析和整理了法律問題,為讀者提供了全面、深入的理解。

這些案例不僅展現了法律實踐的前沿,也反映了公權力行使的邊界與限制。通過案例分析,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公權力在行使過程中必須遵循法律,接受司法審查。這不僅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權益,也推動了行政法治的進程,提高了政府的法治意識與服務意識。

在這些案例中,可以看到公民權利的覺醒,以及司法機關在維護法律權威和公權力合法行使中的積極作用。案例評析為法律教育、司法實踐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有助於構建更加公正、透明、法治的社會環境。

綜上所述,《中國十大行政法案例評析》不僅是一本法律研究的權威著作,更是中國法治發展史上的重要文獻。通過深入分析這些案例,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行政法的發展、司法實踐的演變以及公民權利保護的歷程,對提升社會法治意識、推動法治中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3. 治安案件和行政案件的區別

法律分析:1、違反法律不同: 行政案件指的是違反行政法的案件,而治安案件指的是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案件。2、處理部門不同:行政案件由人民法院立案處理,治安案件由公安機關立案處理。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二條 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妨害社會管理,具有社會危害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本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4. 行政案件有哪些種類

行政案件的種類包括:
1、行政訴訟類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組織及其工作人員所實施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其合法權利,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案件;
2、行政處罰類案件,行政主體依照對違反行政法規范、尚未構成犯罪的相對人給予行政制裁的具體行政行為的案件等。
【法律依據】
《行政訴訟法》第四十四條
對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

熱點內容
天津才華律師 發布:2025-05-28 08:29:41 瀏覽:706
新民法典開始 發布:2025-05-28 08:22:47 瀏覽:207
民法總則講座心得 發布:2025-05-28 08:18:26 瀏覽:218
考研刑法重點 發布:2025-05-28 08:17:03 瀏覽:913
鄱陽湖法院 發布:2025-05-28 08:14:52 瀏覽:70
普法學習網站 發布:2025-05-28 08:14:04 瀏覽:426
上海司法所 發布:2025-05-28 08:14:00 瀏覽:581
套現經辦人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28 08:10:47 瀏覽:709
道德的奇跡 發布:2025-05-28 08:10:43 瀏覽:766
道德課程 發布:2025-05-28 08:06:27 瀏覽: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