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部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⑴ 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有效嗎
有效來。
勞動法是1995年頒布的,之後都源是陸陸續續縫縫補補。
2008年勞動合同法頒布後,很多勞動法的內容被細化了,
按照後法優於前法的原則,很多1995年之後頒布的涉及勞動權益的法律、法規,對勞動法進行了細化補充。但基本原則是一致的。
⑵ 關於適用<勞動合同法>若干問題的意見是否有效
原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勞部發〔1995〕309號)是有效的,但其中的個別條款與之後的法律規定抵觸已失效。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以下為適用范圍和相關問題的意見:
1. 勞動法第二條中的「個體經濟組織」是指一般僱工在七人以下的個體工商戶。
2. 中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與勞動者之間,只要形成勞動關系,即勞動者事實上已成為企業、個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並為其提供有償勞動,適用勞動法。
3. 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實行勞動合同制度的以及按規定應實行勞動合同制度的工勤人員;實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組織的人員;其他通過勞動合同與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勞動法。
4. 公務員和比照實行公務員制度的事業組織和社會團體的工作人員,以及農村勞動者(鄉鎮企業職工和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除外)、現役軍人和家庭保姆等不適用勞動法。
5. 中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在勞動法中被稱為用人單位。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勞動法執行。
6. 用人單位應與其富餘人員、放長假的職工,簽訂勞動合同,但其勞動合同與在崗職工的勞動合同在內容上可以有所區別。
7. 用人單位應與其長期被外單位借用的人員、帶薪上學人員、以及其他非在崗但仍保持勞動關系的人員簽訂勞動合同,但在外借和上學期間,勞動合同中的某些相關條款經雙方協商可以變更。
8. 請長病假的職工,在病假期間與原單位保持著勞動關系,用人單位應與其簽訂勞動合同。
9. 原固定工中經批準的停薪留職人員,願意回原單位繼續工作的,原單位應與其簽訂勞動合同;不願回原單位繼續工作的,原單位可以與其解除勞動關系。
10. 黨委書記、工會主席等黨群專職人員也是職工的一員,依照勞動法的規定,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
11. 經理由其上級部門聘任(委任)的,應與聘任(委任)部門簽訂勞動合同。
12. 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
13. 用人單位發生分立或合並後,分立或合並後的用人單位可以依照其實際情況與原用人單位的勞動者遵循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原則變更原勞動合同。
14. 派出到合資、參股單位的職工如果與原單位仍保持著勞動關系,應當與原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原單位可就勞動合同的有關內容在與合資、參股單位訂立的勞務合同時,明確職工的工資、保險、福利、休假等有關待遇。
15. 租賃經營(生產)、承包經營(生產)的企業,所有權並沒有發生改變,法人名稱未變,在與職工訂立勞動合同時,該企業仍為用人弊寬飢單位一方。
16.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時,勞動合同可以由用人單位擬定,也可以由雙方當事人共同擬定,但勞動合同必須經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後才能簽訂,職工巧散被迫簽訂的勞動合同或未經協商一致簽訂的勞動合同為無效勞動合同。
17.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形成了事實勞動關系,而用人單位故意拖延不訂立勞動合同,勞動行政部門應予以糾正。用人單位因此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按勞動部《違反<勞動法>有關勞動合同規定的賠償辦法》(勞部發〔1995〕223號)的規定進行賠償。
18. 勞動者被用人單位錄用後,雙方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的約定試用期,試用期應包括在勞動合同期限內。
19. 試用期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為相互了解、選擇而約定的不超過六個月的考察期。
20. 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是指不約定終止日期的勞動合同。
21. 用人單位經批准招用農民工,其勞動合同期限可以由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協商確定。
22. 勞動法第二十條中的「在同一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以上」是指勞動者與同一用人單位簽訂的勞動合同的期限不間斷達到十年。
23. 用人單位用於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費用的支付和勞動者違約時培訓費的賠償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但約定勞動者違約時負擔的培訓費和賠償金的標准不得違反勞動部《違反<勞動法>有關勞動合同規定的賠償辦法》(勞部發〔1995〕223號)等有關規定。
24. 用人單位在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時,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勞動者收取定金、保證金(物)或抵押金(物)。
25. 依據勞動法第二十七條和勞動部《企業經濟性裁減人員規定》(勞部發〔1994〕447號)第四條的規定,用人單位確需裁減人員,應按下列程序進行。
26. 勞動合同的解除是指勞動合同訂立後,尚未全部履行以前,由於某種原因導致勞動合同一方或雙方當事人提前消滅勞動關系的法律行為。
27. 無效勞動合同是指所訂立的勞動合同不符合法定條件,不能發生當事人預期的法律後果的勞動合同。
28. 勞動者涉嫌違法犯罪被有關機關收容審查、拘留或逮捕的,用人單位在勞動者被限制人身自由期間,可與其暫時停止勞動合同的履行。
29. 勞動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用人單位可依據勞動法第二十五條解除勞動合同。
30. 勞動法第二十五條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條款,即使存在第二十九條規定的情況,只要勞動者同時存在第二十五條規定的四種情形之一,用人單位也可以根據第二十五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
31. 勞動者被勞動教養的,用人單位可以依據被勞教的事實解除與該勞動者的勞動合同。
32. 按照勞動法第三十一條的規定,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應當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
33. 勞動者違反勞動法規定或勞動合同的約定解除勞動合同(如擅自離職),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34. 除勞動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的情形外,勞動者在醫療期、孕期、產期和哺乳期內,勞動,勞動合同期限屆滿時,用人單位不得終止勞動合同。
35. 請長病假的職工在醫療期滿後,能從事原工作的,可以繼續履行勞動合同。
36. 用人單位依據勞動法第二十四條、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應當按照勞動法和勞動部《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勞部發〔1994〕481號)支付勞動者經濟補償金。
37. 用人單位發生分立或合並後,分立或合並後的用人單位可依據其實際情況與原用人單位的勞動者遵循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原則變更、解除或重新簽訂勞動合同。
38. 勞動合同期滿或者當事人約定的勞動合同終止條件出現,勞動合同即行終止,用人單位可以不支付勞動者經濟補償金。
39. 用人單位依據勞動法第二十五條解除勞動合同,可以不支付勞動者經濟補償金。
40. 勞動者依據勞動法第三十二條第(一)項解除勞動合同,用人單位可以不支付經濟補償金,但應按照勞動者的實際工作天數支付工資。
41. 在原固定工實行勞動合同制度的過程中,企業富餘職工辭職,經企業同意可以不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的,企業應根據《國有企業富餘職工安置規定》(國務院第111號,1993年公布)發給勞動者一次性生活補助費。
42. 職工在接近退休年齡(按有關規定一般為五年以內)時因勞動合同到期終止勞動合同的,如果符合退休、退職條件,可以辦理退休、退職手續;不符合退休、退職條件的,在終止勞動合同後按規定領取失業救濟金。
43. 勞動合同解除後,用人單位對符合規定的勞動者應支付經濟補償金。
44. 困難企業簽訂勞動合同,應區分不同情況,有些虧損企業屬政策性虧損,生產仍在進行,還能發出工資,應該按照勞動法的規定簽訂勞動合同。
45. 在國有企業固定工轉制過程中,勞動者無正當理由不得單方面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用人單位也不得以實行勞動合同制度為由,借機辭退部分職工。
46. 關於在企業內錄干、聘干問題,勞動法規定用人單位內的全體職工統稱為勞動者,在同一用人單位內,各種不同的身分界限隨之打破。
47. 由於各用人單位千差萬別,對工作內容、勞動報酬的規定也就差異很大,因此,國家不宜制定統一的勞動合同標准文本。
48. 按照勞動部辦公廳《對全面實行勞動合同制若干問題的請示的復函》(勞辦發〔1995〕19號)的規定,各地企業在與原固定工簽訂勞動合同時,應注意保護老弱病殘職工的合法權益。
49. 在企業全面建立勞動合同制度以後,原合同制工人與本企業內的原固定工應享受同等待遇。
50. 在目前工傷保險和殘疾人康復就業制度尚未建立和完善的情況下,對因工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職工,勞動合同期滿也不能終止勞動合同,仍由原單位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提供醫療等待遇。
51. 當前簽訂集體合同的重點應在非國有企業和現代企業制度試點的企業進行,積累經驗,逐步擴大范圍。
52. 關於
⑶ 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法律分析:脊握
根據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汪運,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簽勞務合同。
法律依據:
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第十二條 在校生利用櫻陵慶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
⑷ 《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底38條與《勞動合同法》第46條有矛盾嗎
有矛盾,2008.1.1勞動合同法實施後以勞動合同法的規定為准。2008.1.1後勞動合版同到期用人單位不續簽合同的權,或者以降低原勞動合同約定的勞動條件(如降職降薪)續簽而勞動者不續簽的,用人單位都應當支付經濟補償金,但是經濟補償年限從2008.1.1後算起,每滿一年補償一個月工資,不滿半年補償半個月工資,滿半年不滿一年補償一個月工資,2008.1.1前的工齡不計算經濟補償金。
⑸ 鍔沖姩閮ㄥ叧浜庤瘡褰繪墽琛屼腑鍗庝漢姘戝叡鍜屽浗鍔沖姩娉曡嫢騫查棶棰樼殑鎰忚佹槸鍚︽湁鏁
鏈夋晥銆傚姵鍔ㄩ儴銆婂叧浜庤瘡褰繪墽琛屻堜腑鍗庝漢姘戝叡鍜屽浗鍔沖姩娉曘夎嫢騫查棶棰樼殑鎰忚併嬫埅姝2023騫5鏈17鏃ユ病鏈夋槑鏂囧簾姝錛屼粛鐒舵湁鏁堛
⑹ 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若干問題的意見屬於法律還是行政法規還是部門規章
關於印發《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專》的通知由屬原勞動部發布,屬於部門規章。
部門規章是國務院各部門、各委員會、審計署等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和國務院的決定,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和發布的調整本部門范圍內的行政管理關系的、並不得與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規范性文件。主要形式是命令、指示、規章等。
相關規定:
《立法法》第八十條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
部門規章規定的事項應當屬於執行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沒有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依據,部門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不得增加本部門的權力或者減少本部門的法定職責。
⑺ 《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勞部發〔1995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一條
為了保護銷弊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虧舉族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答派用本法。
⑻ 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是否有效
《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還是有效的,只得和《勞動合同法》有沖突的條款,就按《勞動合同法》規定執行。
⑼ 《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的通知是否有效
《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勞部發【1995】309號,1995年8月4日發布),目前仍然有效。
人民法院在審理勞動爭議案件時,亦時常引用其中的相關規定進行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