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公認為勞動法產生的標志

公認為勞動法產生的標志

發布時間: 2021-01-12 13:27:08

㈠ 勞務分包在商標分類哪個類

勞務分包指施工單位或者專業分包單位(均可作為勞務作業的發包人)將其承包工程的勞務作業發包給勞務分包單位完成的活動。也就是:甲施工單位承攬工程後,自己買材料,然後另外請乙勞務單位負責找工人進行施工,但還是由甲單位組織施工管理。勞務分包是現在施工行業的普遍做法,法律在一定范圍內允許。但是禁止勞務公司將承攬到的勞務分包再轉包或者分包給其他的公司;禁止主體工程勞務分包,主體工程的完成具有排他性、不可替代性[1]。

勞務作業分包在實際操作中,沒有統一的形式,缺乏統一的規定,致使勞動關系處於一種不明朗的狀態,由此引起的勞動糾紛很難處理,給企業和個人都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本文通過現有的幾種勞務分包形式的比較,找到一種維護企業和個人利益、有利於勞動糾紛順利解決的勞動關系形式。

隨著項目管理法的推廣,施工企業管理層和勞務層進一步「兩層分離」,施工生產過程中,往往由於在經過全面調度平衡確定在人力、船機設備等方面施工力量而不能滿足施工需求,同時合同工期緊迫,不分包不足以按期履約,勞務層由原先的固定用工逐漸轉換為勞務作業分包形式。

編輯本段勞務分包的三種形式第一種形式

自帶勞務承包。指企業內部正式職工經過企業培訓考核合格成為工長,勞務人員原則上由工長招募,人員的住宿、飲食、交通等由企業統一管理,工資由企業監督工長發放或由工長編制工資發放表由企業直接發放。[2]

第二種形式

零散的勞務承包。指企業臨時用工,往往是為了一個工程項目而臨時招用工人。

第三種形式

成建制的勞務分包。指以企業的形態從施工總承包企業或專業承包企業處分項、分部或單位工程地承包勞務作業。

在第一種形式中,公司將所承建的部分工程通過簽訂承包合同的形式,交由本公司職工具體承包施工,該承包人自招工人,就形式而言,工程由承包人負責施工與管理,工人的報酬也是由承包人支付,這似乎在承包人與工人之間已形成了勞務關系。但是,關鍵的問題是,該承包人系公司的職工,其是以公司的名義履行承包合同並與他人發生法律關系,故該承包合同屬於內部承包合同。承包經營屬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方式的變化,不產生施工合同履行主體變更問題。該承包人招用工人行為應視為公司的行為,被招用的工人與公司之間存在勞動關系,與承包人之間則不存在勞務關系。

在第二種形式中,承包人的法律地位不應等同於分包人,而是根據受勞務作業方有無用工資格分別界定為勞動關系或勞務關系,即勞動者或勞務地位。理由為承包人僅僅是工費承包,並且一般從事的是工程中單一工種的作業,其個人收入與施工效益直接掛鉤,但對工程項目的承建不進行獨立管理,也不對工程質量承擔終身責任,僅對發包人承擔「合格」的質量責任。承包人在提供勞務期間屬臨時性質的勞務人員,對施工期間發生的傷害事故、質量安全問題均不能承擔責任。

在第三種形式中,毋須多言,該勞務承包實質屬於工程分包性質,承包人地位等同於分包人地位。

可見第一、二種形式的施工勞務,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臨時用工,勞務作業分包含義只能涵括第三種成建制的勞務分包,對其他兩種情形不能等同。

編輯本段勞動關系的辨析

在現實勞務分包中,由於勞務分包的非單純性,勞務受包人和勞務人員往往受分包人一定程度上的管理和監督,勞動關系復雜,當勞務人員工作中發生勞動糾紛,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因為事前沒有明晰的界定,勞務分包人、勞務受包人和勞務人員(工人)三方常常糾纏不清,如果理清了勞動關系和勞務關系就可以避免產生不必要的麻煩。

勞動合同與勞務合同是極易混淆的兩種合同,兩者都是以人的勞動為給付標的的合同。勞務合同是平等主體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以提供勞務為內容而簽訂的協議,而勞動合同是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確定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兩者之間有著本質區別。

勞動合同。是勞動者按照用人單位的指示提供勞動,用人單位支付報酬的合同。判斷一個合同是不是勞動合同,不能僅僅看它的名稱,關鍵看它是否符勞動合同的構成要件。

勞務合同。是一種以勞務為標的合同類型,它包括承攬合同、基本建設承包合同、運輸合同、技術服務合同、委託合同、信託合同和居間合同等。從最狹義的角度講,勞務合同是以他人對自己負有的根據自己的指示提供一定勞務向他人提供勞務的合同,比較常見的是單位之間的借調合同、勞務輸出合同等。

從規定的內容來看。勞動合同規定的是勞動者作為用人單位的一個成員,承擔一定的工種或職務工作,並遵守用人單位的內部勞動規則和其他規章制度;用人單位負責分配工作或工種,按照勞動者勞動的數量和質量支付勞動報酬,並根據勞動法律、法規和雙方協議約定提供各種勞動條件、社會保障和福利待遇。根據《勞動法》的規定,勞動合同應當具備以下條款:勞動合同期限、工作內容、勞動保護和勞動條件、勞動報酬、勞動紀律、勞動合同終止條件、違反勞動合同的責任等必備條款。而勞務合同的內容規定的是一方提供勞務而另一方給付報酬,是在意思自治的原則下,當事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約定的,法律未作強制性規定。

從適用的法律規范來看。勞動合同由勞動法律規范來調整,而勞務合同由民事法律規范來調整規范。由於適用的法律不盡相同,因此在適用法律的一些基本原則上也有所不同。勞務合同在訂立和履行的過程中必須遵循民事主體地位平等的原則,而勞動合同中的勞動者在簽訂勞動合同時,遵循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原則,雙方的法律地位平等。在勞動合同的履行過程中,勞動者必須參加到用人單位的勞動組織中去,擔任一定的職務或工種,服從用人單位的行政領導和指揮,遵守勞動紀律,雙方存在隸屬關系。

法律責任後果來看。勞務分包合同應當由建築市場管理部門進行監督管理,而勞動合同則由勞動管理部門進行監督管理。用人單位違反勞動合同可能承擔行政責任、民事責任甚至刑事責任。如,用人單位侮辱、體罰、毆打、非法搜查和拘禁勞動者的,由公安機關對責任人員處以15日以下拘留、罰款或者警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違反勞務合同一般只承擔民事賠償責任,而不涉及行政和刑事責任。

從其他方面來看。一是用人一方主體不同。勞動合同的用人主體必須是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者個體工商戶;勞務合同的用人主體則更廣泛,除了上述單位外,還可以是自然人或家庭。二是被僱用者的主體資格不同。勞動合同的被僱用主體一方必須是年滿16周歲(特殊行業要經過審批),男不滿60周歲、女不滿55周歲(女工人不滿50周歲)的、沒有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勞動者;勞務合同的被僱用主體一方則只須具備民事行為能力就行。三是勞動合同關系必須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勞務關系則不需要。四是終止或解除的條件不同。解除勞動合同應當符合《勞動法》的規定,解除勞務合同關系的重要依據則是雙方約定。五是勞動合同關系的被僱用一方必須接受用人方的勞動管理,勞務合同關系則不需要接受用人方的勞動管理。六是勞動合同關系有加班時間和加班工資支付的限制,勞務關系則沒有上述限制等等。

從以上可以看出,自帶勞務承包和零散的勞務承包的形式,實質上往往是工人與施工勞務分包人形成了勞動關系。因為自帶勞務承包和零散的勞務承包都是零散用工方式,這兩種方式都存在以下情況:一是總承包人或分包人或轉包人將承建的工程的某部分如瓦工或木工勞務承包給某工匠,由該工匠召集、負責組織民工提供勞務。二是分包人或轉包人將所分包或轉包的工程某部分瓦工或木工勞務承包給數個工匠,並服從分包人或轉包人的管理完成指定工作量。三是分包人或轉包人將所承包的工程的某一項工作交某個工匠或數個工匠承包,工匠需要在指定時間完成,且服從管理、保質保量。

這些勞務分包人不具有獨立管理工程的職能。許多勞務合同名為「工程分包」,實際上是項目經理部在管理、技術、質量、材料等方面負責,分包人僅僅從事土石方,混凝土澆鑄工種的勞作,而工程操作、施工程序等技術問題完全在項目部派工程技術人員的指導監督下進行,只能是提供勞務和管理勞務。在工程質量上,勞務分包人對其勞務作業,僅對發包人承擔「合格」的質量責任,並以監理工程師驗收認可為標志。勞務提供人不對工程質量承擔終身責任。

成建制的勞務分包形式,由於也存在一定程度上受分包人的管理,甚至施工場地交叉,在勞務作業分包工程中,勞動關系復雜,主要表現為兩種形態,即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

編輯本段勞務分包中勞動關系模式

按照《勞動法》規定,雙重勞動關系是不允許的。勞務合同中勞務提供者必須與他人建立勞動合同關系,否則,他就沒有勞務可以向勞動接受者提供。所以,在勞務作業分包中的勞務合同實際上涉及到兩個合同、三方當事人,一個合同是勞務受包人(勞務作業分包企業)與工人(勞務提供者)之間的勞動合同,另一個是工人與勞務接受者即勞務分包人(總承包企業或專業承包企業)之間的勞務合同。這種合同關系與《合同法》規定的融資租賃合同非常相似。

實際上集體勞務合同本身就涉及到兩個合同、三方當事人。一個合同是勞務分包人與勞務受包人之間的勞務合同,另一個是工人與勞務受包人之間的勞動合同。從法律關系的角度看,勞務分包人和勞務分包人成立集體勞務合同之後,勞務施工就可以看作是勞務承包人對勞務分包人的一項債務,勞務作業分包中勞動關系模式就是三方約定,債務人(勞務受包人)的債務由第三人(工人)向債權人(勞務分包人)履行債務。第三人(工人)向債權人(勞務分包人)直接提供勞務,債權人(勞務分包人)向債務人(勞務受包人)支付勞務費,如果第三人(工人)向債權人(勞務分包人)提供的勞務不符合勞務合同的約定,債務人(勞務受包人)應當向債權人(勞務分包人)承擔違約責任。勞務合同履行過程中,債務人(勞務受包人)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向第三人(工人)支付勞動報酬,包括工資和保險福利待遇,當然,也可以委託債權人(勞務分包人)向第三人(工人)支付勞動報酬。

這里應注意,勞務受包人合法運作必須包含兩種形式:一是與有勞務資質的建築施工企業即勞務分包人(總承包企業或專業承包企業)建立勞務分包合同關系。二是特定地區若干經過崗前培訓的自然人中的每一個工人簽訂勞動合同。

需要探討的是,勞務分包人與工人的關系是勞動關系、勞務關系還是沒有關系。上面提到《勞動法》規定,雙重勞動關系是不允許的。顯然不可能形成勞動關系。如果說工人與勞務分包人不存在關系也是不成立的,因為工人確實在為勞務分包人提供勞動,完成一定的工作量,顯然應當存在一定的關系。但是就現行法律來看,沒有明確的規定。這也是提供勞務工程中產生勞動糾紛的原因所在。為了明確三方關系,這里不妨套用勞動法中關於「集體合同」和「勞動合同」的理論,律師認為,勞務分包人與工人之間實際形成勞務關系,應當建立勞務合同。在勞務合同中明確各自的權利和義務。這里勞務分包人與勞務受包人的勞務合同可以看作是「集體勞務合同」,而工人與勞務分包人的勞務合同就是「個體勞務合同」。在這里通過集體合同調整集體勞動關系,通過勞動合同調整個別勞動關系。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相結合,以集體合同為主導。

通過勞務作業分包中勞動關系模式圖,三方的勞動關系就清楚了:工人與勞務受包人確立了勞動關系,自然工人與勞務受包人之間由於勞動引起的關系受《勞動法》調整;工人與勞務受包人又同時與勞務分包人形成勞務合同,由此引起的與勞動有關的法律關系由《民法》來調整。工人與勞務分包人的勞務合同的效力應低價於勞務受包人與勞務分包人的勞務合同,即「個體勞務合同」中關於工人權利的標准不能低於「集體勞務合同」中相應標准,當「個體勞務合同」與「集體勞務合同」相抵觸時,應按「集體勞務合同」相關條款執行。在勞務作業分包過程中由於工傷、報酬等引起的勞動糾紛也就很好處理,根據兩個合同的規定和各自依據的法律來分撥和處理三者之間發生的法律關系,既有利於保護個人的權利,也理順了企業的權利和責任

參考資料
  • 1.根據《合同法》第二百七十二條「建設工程主體機構的施工必須由承包人自行完成」和《招投標法實施條例》第五十九條「中標人按照合同約定或者經招標人同意,可以將中標項目的部分非主體、非關鍵性工作分包給他人完成。」

  • 2.勞務分包的三種形式.新家園網[引用日期2012-

㈡ 1802年,英國議會通過了( )標志著勞動法產生

資產階級政府迫於上述情況,制定了限制工作時間的法規,從而促使了勞動法的產生。英國在1802年通過《學徒健康和道德法》

㈢ 確立勞動關系的標志是什麼

確立勞動關系建立的標志:實際用工的開始之日(即:只要勞動者實際提供勞動,用人單位實際用工,就建立了勞動關系。)。


有人認為,書面勞動合同一經訂立勞動關系就建立,但是這是不對的;

我國法律規定勞動關系建立的唯一標準是實際用工,明確規定了自用工之日起勞動關系建立。

《勞動法》領域中最基本的概念是勞動關系,只有存在勞動關系,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才要受勞動法律的規范,才要適用勞動法律的相關規定。如果不存在勞動關系,就談不上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也談不上勞動法律的適用,因此勞動合同法首先要研究勞動關系什麼時候成立。

首先,明確規定建立勞動關系的唯一標準是實際提供勞動。換言之,只要勞動者實際提供勞動,用人單位實際用工,就建立了勞動關系。不論勞動者是否簽訂了書面勞動合同,將受到同等的保護。這種理解實際上否定了原來實踐中關於事實勞動關系的概念。對於執法部門和司法部門而言,不能因為勞動者沒有簽訂書面勞動合同,而拒絕加以依法保護

所謂勞動關系,是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在實現勞動過程中建立的社會關系。將實際用工作為建立勞動關系的標准有其合理性,是勞動關系的應有之義,同時也有利於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其次,書面勞動合同簽訂在前,實際用工在後的,勞動關系也是自實際提供勞動之日起建立。勞動關系的建立後於書面勞動合同的簽訂日起,勞動關系建立日期之前的書面勞動合同只具有合同效力,如果合同一方違約,按照民法規定追究其違約責任。

再次,實際用工在前,簽訂書面勞動合同在後的,勞動關系早於書面勞動合同建立,勞動關系的建立不受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影響。本法還專門針對這種情形作了規范,通過經濟措施,促使用人單位早日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最後,勞動者在實際提供勞動的同時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勞動合同簽訂期、勞動關系建立期和實際提供勞動期三者是一致的。

㈣ 我國集體勞動合同制度形成的標志在什麼時候

集體合同制度,是一種法律制度,在市場經濟國家通常被稱作集體談判制度。集體合同制度就是指用人單位職工一方與用人單位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保險福利、勞動條件、職業培訓等雙方共同關心的問題,依法經過談判達成一致協議,以書面的形式確定該用人單位勞動標准,用此協議規范勞動和勞動管理行為的法律制度。
中國的集體合同制度最早起源於勞動立法運動。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共產黨以領導工人運動為己任。中國共產黨內部組織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抓住北洋軍閥民國政府宣布恢復國會制定憲法的機會,擬定了《勞動立法原則》和《勞動法大綱》,發出了關於開展勞動立法運動的通告,掀起了中國歷史上的勞動立法運動。《勞動法大綱》確認勞動者有「締結團體契約的權利」,最早提出了爭取集體談判權的號召。中國共產黨的勞動立法運動在中國有著重要的影響,爭取集體談判權是共產黨領導的勞動立法運動的一項重要的內容之一。1924年11月,以孫中山為首的廣州國民革命政府頒布了《工會條例》,這個條例確認了工人有組織工會的權利,工會有權代表勞工與僱主簽訂團體協議即集體合同。這是中國第一個具有法律意義的文件,規定了中國工人組織工會的權利和工會代表勞工簽訂集體合同的權利。1926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在廣州召開的第三次全國勞動大會通過了《勞動法大綱決議案》,決議案重申了工會代表勞工簽訂集體合同的權利。民國初期的各個軍閥政府頒發的有關勞動的立法如《工廠通則》、《工廠條例》以及統領西北的馮玉祥地方軍閥政府頒發的《勞動法》中,都有關於勞工團體協約權即集體談判權的內容。國民黨再次取得民國執政權以後的1930年頒發了《團體協約法》,這是在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真正具有國家意義之關於集體合同制度的法律。民國時期頒發的《工廠法》也包括了集體合同制度的內容。

㈤ 現代勞動法產生的標志是

樓主你好

勞動法的關系對象是雇傭工人和僱主
而1349年連資本主義萌芽都專沒有,歐洲大陸還在封屬建專制的黑暗時代呢.
而這個法案中所指的勞工,應該是手工作坊的工人和佃農,他們本質上被認為是農民階級,因此無法認定1349年的法案是真正意義上的勞動法

如果要詳細了解的話 :
那你就看:
民法與勞動法:制度的發展與變遷

勞動法是誕生較晚但發展較快的法律部門(注:一般認為,勞動法誕生於19世紀的"工廠立法"。英國1802年的《學徒健康與道德法》是世界上第一個"工廠立法"。),迄今為止,共產生三種類型勞動法制度:資本主義勞動法、社會主義勞動法和國際勞動法。...

隨著1802年英國《學徒健康與道德法》的頒布,近代勞動立法從此發端。...

㈥ 什麼的頒布標志著中國勞動法制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頒布標志著中國勞動法制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1994年7月5日經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

供參考。

熱點內容
北京趙鑫法官 發布:2025-10-06 18:37:24 瀏覽:94
物業代收代付水法律知識 發布:2025-10-06 18:21:16 瀏覽:434
道德經合道 發布:2025-10-06 18:11:15 瀏覽:893
婚姻家庭財產律師 發布:2025-10-06 18:01:18 瀏覽:122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觀點第二版 發布:2025-10-06 18:00:31 瀏覽:422
二級建造師法規數字 發布:2025-10-06 17:41:06 瀏覽:204
注冊會計師經濟法案例分析 發布:2025-10-06 17:41:05 瀏覽:240
工會勞動法監督意見書 發布:2025-10-06 17:36:13 瀏覽:363
學生上班勞動法 發布:2025-10-06 17:27:31 瀏覽:802
根據合同法分期付款 發布:2025-10-06 17:27:31 瀏覽: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