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刑事訴訟法的範文

刑事訴訟法的範文

發布時間: 2021-01-12 13:37:15

㈠ 拍刑訴視頻活動總結範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作為規范刑事訴訟活動的基本法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司法機關必須嚴格遵照執行,為了更好地貫徹執行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保證新刑事訴訟法的貫徹落實,我院多次組織幹警學習刑訴法修正後的有關規定,准確理解法律,並嚴格按照新刑事訴訟法的規定開展刑事審判各項工作。刑事審判庭通過對具體刑事案件的審理進一步加深和強化了新刑訴法的相關規定的應用,收到了良好的學習、實踐效果,對原有的不符合新刑事訴訟法規定要求的制式法律文書進行刪減修改,同時按要求編制新的制式法律文書。進一步提升訴訟文明、司法民主和人權保障水平,嚴格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規范量刑工作,正確應用法律,堅持做到罰當其罪,罪責相當,充分發揮了刑法功能的最佳效果,從而有效的懲治了犯罪、維護了社會穩定和諧、依法保障了當事人合法權益。現將自查情況匯報如下:

一、立案情況

自2013年1月1日起至7月15日,我院共受理各類刑事公訴案件81件,其中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23件,無適用特別程序案件。

二、送達起訴書情況

我院在不斷總結並學習其他法院刑事審判工作先進經驗基礎上,嚴格按照修正後的《刑訴法》規定,進一步建立健全了審判流程管理制度。嚴格實行審判時限制度,接到公訴機關移送的案件後在七日內審查完畢,對符合立案條件的案件立即送達起訴書,平均送達期限為2天。

三、開庭情況

經審查,案件事實清楚、證據充分,被告人對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並同意適用簡易程序的,適用簡易程序審理,並在開庭三日前將開庭時間、地點通知檢察院、被害人、附帶民事原告人、被告人和辯護人。庭審過程中,如發現以下情況的:被告人的行為可能不構成犯罪的;被告人可能不負刑事責任;被告人當庭對起訴指控的犯罪事實予以否認的;案件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依法轉為普通程序審理。自2013年1月1日至7月15日,我院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29件,占總結案數的67%,平均審限25天,無一超審限的案件。被告人自願認罪,適用簡易程序能夠快速結案,減少案件的積壓,受害人能及時得到賠償,也能減少訴累,節約審判資源。被告人不認罪或者重大案件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確定合議庭組成人員後,將人民檢察院的起訴書副本在開庭前十日送達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在送達起訴書十日後開庭,並在開庭三日前公布案由,將開庭時間、地點以及擬當庭出示的證據通知檢察院、被害人、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被告人、辯護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新《刑訴法》實施後,我院刑庭啟動非法證據排除程序的案件一件。經開庭審理查明,辯護人提出的問題均不屬於非法證據,無需證據排除。為了充分保障被告人的辯護權,在送達起訴書時,一並告之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辯護權外還可以委託辯護人辯護,還可以申請法律援助。新修正的刑訴法實施後,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符合接受法律援助規定的2名被告人提供辯護。另外,在開庭審理階段,切實保障被告人對犯罪事實、量刑事實及在附帶民事訴訟辯論階段的辯論權,有力維護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四、量刑情況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由於雙方矛盾深,對立情緒大,如果處理不當,就有可能導致矛盾激化,甚至釀成新的刑事案件。以此具體案件審理中,我們堅持根據案情實際,依法分類處理。對於符合因民間糾紛引起的涉嫌破壞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犯罪案件以及除瀆職犯罪以外的可能判處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過失犯罪案件,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的告知當事人可以自行和解;當事人提出和解申請的,審判人員可以主持雙方當事人協商以達成和解。為妥善解決附帶民事訴訟案件,我院始終把調解工作貫穿於審判活動全過程。一是在審理時注重掌握案外情況,充分了解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及被告人的家庭狀況、心理狀態及經濟情況等背景資料,為民事賠償部分調解工作打好基礎。二是向當事人宣傳講解刑事和解的相關法律規定,對於達成和解協議的案件,對被告人依法從輕或減輕處罰;符合非監禁刑適用條件的,堅決適用非監禁刑;綜合全案認為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免除刑事處罰。共同犯罪案件,部分被告人與被害人達成和解協議的,對該部分被告人從寬處罰,以達到通過被告人真誠悔罪並積極賠償被害人經濟損失,取得被害人的諒解,化解雙方的矛盾,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目的。新《刑訴法》實施後,通過本院主持,雙方當事人協商達成和解的刑事附帶民事案件17件,有效地化解了雙方當事人矛盾,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例如:被告人張某1945年出生,農民,因土地糾紛及生活瑣事與村民郝某多次發生爭執,雙方矛盾極深。2012年10月12日7時許,雙方又因土地糾紛之事發生口角並撕扯在一起,張某用手中的鐮刀把將郝某面部打傷,經鑒定為輕傷。檢察院以故意傷害罪起訴至法院,被告人張某以不是故意傷害,可能是無意中碰到被害人郝某面部,造成被害人郝某受傷為由對犯罪事實予以否認,被害人則認為被告人張某態度惡劣,堅決要求追究被告人張某的刑事責任,雙方劍拔弩張。經與其所在的鄉政府、村委會、及其被告人家屬共同多次做工作,雙方當事人均認識到自己的過錯,被告人張某積極對受害人郝某的經濟損失進行了賠償,並自願認罪,表示今後一定與被害人郝某搞好團結,做到互諒互讓。被害人郝某表示對被告人張某予以諒解,撤回附帶民事訴訟,並同意對被告人張某從寬處罰。雙方握手言和。考慮到對被告人適用緩刑不會再危害社會,我院依法對被告人張某宣告了緩刑。通過對這件附帶民訴訟事案件的解決,化解了矛盾,弱化了對抗,既從根本上維護了被害人的合法權益,也維護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五、重點案件量刑與檢察院建議量刑差別新《刑訴法》實施後,我院嚴格執行新《刑訴法》並按新《刑訴法》的有關規定審理案件,對交通肇事、故意傷害、強奸、非法拘禁、搶劫、盜竊等十五種罪名的犯罪案件嚴格按照量刑規范化規定計算刑期。自2013年1月1日至7月15日,審結具有法定減輕處罰情節而減輕處罰的案件5件,從輕處罰的案件41件,無因量刑不當被檢察機關抗訴的案件。
2013年1月1日至7月15日,我院受理了一起被告單位和主要被告人在唐山、承德兩地頗有影響、社會關注度較高的案件。被告單位興隆縣兆隆礦業有限公司犯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虛開用於抵扣稅款發票罪、保險詐騙罪、非法佔用農用地罪;被告人呂兆雲犯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虛開用於抵扣稅款發票罪、重大勞動安全事故罪、保險詐騙罪、非法佔用農用地罪;被告人王寶平犯重大勞動安全事故罪、保險詐騙罪、非法佔用農用地罪;被告人王海英、李春月犯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被告人王雪蓮犯虛開用於抵扣稅款發票罪;被告人呂兆坤犯重大勞動安全事故罪;被告人呂兆伯犯窩藏罪;被告人喬保民犯保險詐騙罪。經審理查明被告單位和及被告人的犯罪事實後,我院依法判決:一、被告單位興隆縣兆隆礦業有限公司犯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用於抵扣稅款發票罪,判處罰金人民幣三千萬元;犯保險詐騙罪,判處罰金人民幣十萬元。決定執行判處罰金人民幣三千零十萬元。二、被告人呂兆雲犯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用於抵扣稅款發票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二年;犯重大責任事故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犯保險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數罪並罰,決定執行有期徒刑十四年。三、被告人王寶平犯重大責任事故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犯保險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數罪並罰,決定執行有期徒刑三年。四、被告人王海英犯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五年。五、被告人李春月犯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五年。六、被告人呂兆伯犯窩藏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緩刑三年。七、被告人呂兆坤犯重大責任事故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二年。八、被告人喬保民犯保險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一年。九、被告人王雪蓮犯虛開用於抵扣稅款發票罪,判處有期徒刑六個月,緩刑一年。本案量刑與檢察

㈡ 《刑事訴訟法》案例 字數2000~3000字,範文參見「單題式案例類範文」

1、余某作為證人出來庭,不能旁聽源案件審理。

2、余某作證時,應當先向法庭簽如實陳述的保證。
3、對證人的發問應該是先由公訴人、再由辯護人,最後審判長發問。
4、休庭不符合法律規定,應當由公訴人申請。
5、二審法院應當對全案的犯罪事實進行審查,同時二審應當開庭審理。

㈢ 請問那位有《法律文獻檢索》的範文,謝謝各位了

關於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訴訟問題研究
李志廣
內容摘要:我國歷來重視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發展態勢極為嚴峻,犯罪率呈上升趨勢。本文探討了建立未成年人犯罪的訴訟制度,結合人民法院的司法實踐,涉及研究未成年人的訴訟條件,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未成年人案件,探索非監禁化和非刑罰化處理未成年人犯罪等具體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未成年人、案件訴訟、研究
前言
我國歷來重視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發展態勢極為嚴峻,犯罪率呈上升趨勢。我國政府對未成年人犯罪極為關注,在對未成年人犯罪實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針的指導下,制定了一系列對未成年人犯罪特殊處理的規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然而,現在對未成年人犯罪適用的刑罰仍是以普通的刑罰制度,對未成年人審判的特殊制度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實踐操作帶來了很多問題。未成年人犯罪作為一個世界性的突出問題,應當明確未成年人犯罪訴訟制度的概念,性質、基本原則及不同情況下的法律後果等,進而以理論來指導實踐,在實踐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進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訴訟制度。
一、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訴訟程序概述
我國對未成年人的單獨立法在1991年9月4日通過的《未成年人保護法》,該法第五章「司法保護」,專門對未成年人案件刑事訴訟問題進行了規定,關於未成年人案件的司法程序的規定,還散見於《刑法》、《刑事訴訟法》、《人民法院組織法》等及最高人民法院,中國人民檢察院的司法解釋中。我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訴訟程序包括一下內容:
1、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訴訟程序,是專門適用於處理14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以下公民犯罪案件的方針,原則和方式,方法等的總稱。
未成年人實施犯罪行為並需要通過刑事訴訟程序處理的案件,是指14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公民犯罪的案件。關於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訴訟程序的特殊規定,有《刑事訴訟法》第14條第2款,第34條第2款,第152條第2款等,1991年9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1次會議通過了《未成年人保護法》,其中第五章專門規定了對未成年人的「司法保護」,該法已於1992年1月1日起實行。另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少年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實行)》,自1991年2月1日起就已在全國各級法院試行;公安部1995年10月2日發布的《公安機關辦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的規定》也已施行。
2、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方針和原則
教育、感化挽救重在於挽救,為實現挽救的目的,必須堅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原則。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主要不在於懲罰而在於教育。一定要強調教育,堅持把教育放在首位,懲罰只能是輔助手段。即使必須給予適當懲罰時也以教育為主,達到切實保障實現挽救的目的。
然而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所以要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主要是因為未成年人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國家和人民對未成年人寄予厚望。未成年人在心理和生理上有許多不同於成年人的特點,如未成年人正處於成長發育時期,在許多方面都尚未成熟,缺乏辨別是非和自控的能力,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可塑性較大等。所以,要適應未成年人心理發展的特點,制定相應的對象,這也符合《未成年人保護法》第4條規定的,保護未成年人工作應遵循的原則之一。
3、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時,還應實行保密和分別看管的原則
保密原則要求,在審判前辦案機關及新聞出版等單位披露涉案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影像及可能推斷出涉案未成年人的資料。審判階段對14周歲以上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律不公開審理;對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般也不公開審理。分別看管就是要求公、檢、法機關對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拘留、逮捕措施時,必須將拘留、逮捕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與被拘留、逮捕的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分別羈押;同時應當充分保障被羈押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與其近親屬通信、會見的權利,對患病的應及時給予治療,並通知其家長或監護人。
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訴訟要件
1、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訴訟存在的前提
刑事訴訟的存在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訴訟的條件,在偵查階段、審查起訴階段,被害人即可提起未成年人犯罪訴訟。
2、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訴訟必須在刑事過程中提起
一般而言,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訴訟可以在偵查,起訴和審判階段提起。立案以前不能提起訴訟,因此刑事訴訟尚未開始,在第一審程序法庭調查、法庭辯論活動中,亦可提起訴訟,甚至也可在第一審判決宣告前提出,一旦第一審判決作出宣告,已經不再適合提起。
三、立案、偵查和提起訴訟
1、立案
首先必須依法查明年齡。因為實施犯罪行為人如果不滿14周歲,或者雖然已滿14周歲但不滿16周歲,被指控的行為又不屬於殺人、放火、強奸、搶劫等法律規定的條文,即使肯定有犯罪事實上也不能立案。對於因不滿16周歲而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未成年人,應當責令其家長或者監護人嚴加管教,必要時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2、偵查
對已知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包括首犯、主犯是未成年人或者有1/2以上是未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的偵查,要成立專門小組或者指定專人辦理。對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的訊問,更要嚴格禁止採用刑訊逼供和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手段。訊問時,只要不防礙偵查,應盡可能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場。
整個偵查過程都要特別注意尊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尊嚴,切實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保障其依法行使各項訴訟權利,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採用強制措施要更加慎重,採用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的方法已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害性的,就不採用拘留、逮捕的方法。
3、提請逮捕
在提請逮捕階段,對於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同樣要指定專人辦理,認真審查證據,視情而逮捕。
4、提起訴訟
在審查起訴階段,指定專人辦理中,在全面了解嫌疑人的犯罪事實及有關情況的基礎上,要審查證據看是否刑訊逼供等違法情況,如果有堅決提出糾正意見,並應建議有關部門嚴肅處理。依法堅決起訴。
四、審判
1、審判組織
審判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應當有專門法院,即使審判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合議庭或者獨任庭負責進行,審判未成年人負責案件全議庭的審判長應當熟悉未成年人特點,善於做未成年人思想政治工作的審判員擔任。依法由獨任庭審判時,審判員的條件也同樣應當符合主述要求,參加審判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合議庭,人民陪審員,一般應當熟悉未成年人特點,熱心於教育、挽救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工作的女審判員或者女人民陪審員參加並擔任。
2、開庭前的准備工作
法庭對提起公訴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經過審查依法決定開庭審判的,在開庭審判前,應當作下列准備工作:
⑴應當主動與公訴人聯系,了解未成年人被告人的性格,心理狀態和在偵查,起訴過程的表現。
⑵法庭向未成年人被告人送達起訴副本時,應當向未成年人被告人講明指控的罪行和有關法律條款,幫助解決辯護人問題,保證未成年被告人依法獲得辯護。
⑶法庭應當通知未成年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在開庭審判時到庭。
宣布開庭後,法院審查詳細告知未成年被告依法享有的申請迴避、辯護、發問,提出新的證據,申請重新或者勘驗,最後陳述等訴訟權利,並確保其行使上述權利。
3、開庭審判
對於到庭的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要告知其在法庭上享有迴避,發問、辯護等訴訟權利。法庭調查時,要仔細核實未成年被告人作案時的年齡,要查明案件事實和證據同時,還應當分析未成年被告人作案的原因。在法庭審理過程中,檢察、審判員應當根據未成年被告人的智力發育程度和心理狀態,注意和緩示庭氣氛,從案件的實際情況出發進行訊問。在法庭審理過程中不得對未成年被告人使用成具,對未成年被告人不得進行訓斥、諷刺和威脅,在法庭上就坐著回答。
休庭時,可以允許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近親屬等會見未成年被告人,對未成年被告人進行教育,會見時審判員或者司法警察應當在場、宣告判決,應當公開進行,但不行召開群眾大會,宣告判決時,應當通知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庭,向其送達判決書副本,宣告有罪判決時,審判人員應當對未成年被告人進行認罪伏法,接收改造、悔過自新的教育,同時應當明確告知未成年被告人及其代理人依法享有的訴訟法權利,應講明上訴不加刑的法律規定。
五、執行
對收監服刑的未成年罪兒,人民法院要認真、詳細地填寫結案登記,連同生效判決書的副本、執行通知書一並送達執行機關、執行機關必須嚴格按照刑事訴訟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有關規定,將服刑的未成年犯罪與成年犯罪分別關押、管理,即對未成年犯罪應當在未成年管教所執行刑罰,對判處管制、拘役宣告緩刑、有效徒刑宣告緩刑的未成年罪犯人民法院要以協助公安機關同原所在學校、街道、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監護人等,共同制定幫助措施,並進行必要的回訪考察,對執行機關依法提出的給正在服刑的未成年罪犯減刑或者假釋的書面意見。人民法院應當及時予以審核、裁定,在掌握標准上可能比照成年罪犯適度放寬,對在押的未成年罪犯及其法定代理人、近家屬提出的申訴,人民法院應當指定專人辦理,對未成年罪犯的申訴案件久拖不結的,上級人民法院可能指令下級人民法院限期辦理並報告結果。
六、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訴訟中應注意幾個問題
1、認真學習,深入發展我國未成年人犯罪訴訟法律
隨著我國未成年犯罪的日益嚴重,為了更好地發揮司法人員在教育、挽救失足未成年人,預防和控制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方面的重要,結合我國司法實踐《刑法》、《刑訴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都制定了一系列規定,這些規定在不同方面,不同層次上規定了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特殊程序和特殊處理方式,形成了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訴訟程序的法律基礎,我們必須認真學習、了解深入體會其精神實質,使其融會辦案的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
2、注意與刑事責任年齡有關的問題
刑事責任能力,是指自然人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刑事責任年齡,是指法律規定的自然人對自己危害社會的行為負刑事責任所必須達到的年齡。因此,在審查案件的過程中應特別注意對年齡的核實,特別是在刑事責任年齡段,是否負有刑事責任,或影響到刑罰處罰輕重的問題,要嚴格依法辦案,防止出現問題。
根據刑法的規定,不滿14周歲的人,不論實施刑法所禁止的哪種危害行為,都不能令其服刑事責任,不能對其進行刑事追究,即不能定罪,也不能處以任何刑罰。
司法實踐中有時會遇到接近14周歲的人實施刑法所禁止的嚴重危害行為後果十分嚴重的案件。
案件:《於某被控故意殺人案宣告無罪案》被告人:於某,男,14周歲,某初中三年級學生。
1999年8月11日,正值學習放暑假,於某來到自己讀書的中學打乒乓球,碰見本校初一的學生張某,女,12周歲,獨身一人在校值班室內,遂起歹念,將張某騙至學校地下室內進猥褻,張某進行反抗,並說要將此理告訴老師。於是用石頭將張某砸昏後,又用隨身攜帶的小刀在張某的喉部,胸部和腹部連刺20餘刀,並割掉張某的舌頭,剜出張某的雙眼,致使張某當場死亡。案件於1999年8月25日偵破。檢察機關以故意殺人罪對被告人於某提起公訴,一審法院公開審理宣告於某無罪。
本案即是如此,對於這類案件,由於客觀危害十分嚴重,被害人家屬甚至廣大群眾極為氣憤,往往要求對行為定罪處刑。能否對刑法規定的負刑事責任的年齡起點打折扣,視危害程度而追究將滿14周歲行為人刑事責任?實踐中有的司法幾個也有這種傾向性的要求。我們認為,刑法關於絕對不負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是立法的絕對要求,即使最高司法機關的司法解釋也不能對其修改。就是說對於這類案件,不論其客觀危害多麼嚴重,凡是行為不滿14周歲的,哪怕是差一天都要不折不扣嚴格執行刑法的規定,絕對不能對行為人定罪處刑。
如果允許實踐中突破這種法定的年齡界限,則刑法關於絕對不負責任的年齡規定就失去了其應有的限製作用,就會失信於民、損害法制的以威性;而且對不滿14周歲的人追究刑事責任,也不符合我國刑罰目的要求。
本案中於某的殺人行為,盡管殘酷,動機惡劣,後果嚴重,民憤極大,但是於某實施殺人行為時未滿14周歲,因此,按照我國刑法第17條規定的已滿14周歲,是指實際年齡,即已滿14周歲。這一點與我國其他法律的規定是一致的。
3、關於對不滿14周歲而不追究刑事責任的家庭管教和政府收容教養問題
未滿14周歲的人不負刑事責任,或說未滿14周歲的人實施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可以聽之任之,置之不理,而是必須做適當的法律處理,對於他們進行教育和引導,以防止其以後再次實施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我國刑法第17條規定,因不滿16周歲不予以刑事處罰的,責令其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適合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目前,實踐中對實施刑法禁止的嚴重危害行為的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由政府收容教養的,一般是送往少年犯罪教所,在哪裡單獨編隊,與少年犯罪管教所內執行刑罰的未成年罪犯分開生活、學習,管教機關和人員針對其生理、心理特點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教育。
4、認真分析未成年犯罪的主客觀原因
審查未成年人案件,除認真調查案件事實,證據外還要對未成年人犯罪的主客觀原因進行調查,防止孤立辦案。未成年人犯罪絕大多數是因為一時糊塗走上犯罪道路後,其主管惡性不深。有的是因為家庭原因,對其身心造成嚴重的傷害,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便自暴自棄;有的是受社會環境的影響;有的是受別人的教唆。我們要真正把寓教於審落實到辦案中,就要對未成年犯的家庭、生活環境,成長過程、社會交往、性格特徵、心理狀態進行深入調查、了解、綜合分析,找准其進行教育、感化的點,確定教育的思路和方法,做好教育挽救工作的准備。
5、審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要及時
未成年人的案件要及時結不宜久拖。未成年人實施犯罪之後,如果在審判過程中久押不決,不及時有效地進行矯治,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結構和犯罪行為就是可能定型化、習慣化,就難以保證他們今後不再重新犯罪。一些罪犯和慣犯就是對於未成年時期的犯罪心理和犯罪行為沒有得到徹底矯治而發展形成的。對初犯、偶犯的未成年被告人,一定要及時處理,使其認罪服法,改過自新,使他們盡早返回社會。
七、司法辦案人員在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時應注意的問題
1、在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時,要遵循以教育為主的方針,從我國的司法實踐看,未成年人犯罪有的是受到一些不良的社會影響和不良的生活方式的侵蝕和毒害,他們本身又缺乏法制觀念理智,行為上失去了控制而實施了犯罪行為。對於他們,立足於教育和挽救是首要的任務。未成年人由於年齡小,世界觀、價值觀還未最後定型,雖然有的惡習較深,但形成惡習的時間短。對於他們實行教育為主的方針和具有明顯的效果。
但是,對未成年犯罪除實行教育為主的方針外,還應對其進行必要的懲罰,通過懲罰使其知罪悔罪,改惡從善。但懲罰作為一種外部動力使用得當,否則會適得其反。
2、在辦理未成年犯罪案件時,要時刻注意系統維護未成年的合法權益。
根據《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規定,司法機關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應當保障未成年人行使其訴訟權利,保障未成年人得到法律幫助。根據這一規定,司法機關在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時,應當保障未成年人訴訟權利。另外,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由於年齡小,思想單純,缺乏法律知識,對我國法律規定的法定從輕、減輕情節不太了解,同時存在個別執法人員責任心不太強,辦理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時,遺漏了對未成年人法定從輕、減輕情節的認定,相對加重了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罰。因此,我們在審查未成年人案件時,除了對犯罪事實及證據進行審查外,還應對未成年人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法定年齡,有無自首,立功等法定從輕、減輕、免除情節重點審查。
3、在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時,應當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
在完善未成年人犯罪司法組織結構方面,比較通行的做示是建立少年的法庭,在檢察機關目前推行青少年維權崗制度,從組織結構上看它更多的體現是刑事政策。在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組織結構方面,還需要從立法、司法方面深入細致的探討和研究。
結 束 語
未成年人犯罪是我國政府極受關注的一件大事,在對未成年犯罪實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針的有效原則下,制度出一系列對未成年人方針特殊處理的規定,但這些規定在挽救、預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在實際的訴訟過程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弊端,故此,我們應進一步完善我國對未成年人犯罪保護的法律制度,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5、《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

㈣ 二審刑事被告人撤訴裁定範文

在刑事訴訟中,一般二審上訴案件,如果上訴人提出撤訴的,法院一般會回允許,不需要裁定。根據《刑答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三百零四條
上訴人在上訴期限內要求撤回上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

第三百零五條
上訴人在上訴期滿後要求撤回上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審查。經審查,認為原判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正確,量刑適當的,應當裁定準許撤回上訴;認為原判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或者將無罪判為有罪、輕罪重判等的,應當不予准許,繼續按照上訴案件審理。

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的被告人提出上訴,在第二審開庭後宣告裁判前申請撤回上訴的,應當不予准許,繼續按照上訴案件審理。

熱點內容
北京趙鑫法官 發布:2025-10-06 18:37:24 瀏覽:94
物業代收代付水法律知識 發布:2025-10-06 18:21:16 瀏覽:434
道德經合道 發布:2025-10-06 18:11:15 瀏覽:893
婚姻家庭財產律師 發布:2025-10-06 18:01:18 瀏覽:122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觀點第二版 發布:2025-10-06 18:00:31 瀏覽:422
二級建造師法規數字 發布:2025-10-06 17:41:06 瀏覽:204
注冊會計師經濟法案例分析 發布:2025-10-06 17:41:05 瀏覽:240
工會勞動法監督意見書 發布:2025-10-06 17:36:13 瀏覽:363
學生上班勞動法 發布:2025-10-06 17:27:31 瀏覽:802
根據合同法分期付款 發布:2025-10-06 17:27:31 瀏覽: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