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行政法規設定的證明事項
1. 根據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的規定 證明事項應當有什麼依據
近日,兩則利好消息振奮人心。 一則是,《優化營商環境條例》23日對外發布,在我國營商環境建設制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標志我國優化營商環境制度建設進入新的階段。另一則是,世界銀行24日發布《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中國排名今年升至第31位,連續兩年入列全球優化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經濟體。
制度建設與世界排名相呼應,彰顯了中國營商環境的扎實進步,也展現了中國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堅定決心。
法治化——從實踐經驗到頂層設計
新華社通稿指出,《條例》總結了近年來我國優化營商環境的經驗和做法,將實踐證明行之有效、人民群眾滿意、市場主體支持的改革舉措用法規制度固化下來,重點針對我國營商環境的突出短板和市場主體反映強烈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從完善體制機制的層面作出相應規定。
專家指出,在中國,國務院條例是位階僅次於法律的規范性文件,對國務院部門和地方具有強制約束力。條例的頒布意味著其中的舉措須在各地執行。以往經常在地方出現的一些怪象,如「選擇性政策執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等,將變成違規行為。
本次《條例》對法律法規的立改廢和調整實施,制定法規政策聽取市場主體意見,為市場主體設置政策適應調整期,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等作了規定。比如:
第三十九條指出: 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決定對相關管理事項已作出規定,但未採取行政許可管理方式的,地方不得就該事項設定行政許可。對相關管理事項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地方可以依法就該事項設定行政許可。
第四十條指出: 國家實行行政許可清單管理制度,適時調整行政許可清單並向社會公布,清單之外不得違法實施行政許可。國家大力精簡已有行政許可。對已取消的行政許可,行政機關不得繼續實施或者變相實施,不得轉由行業協會商會或者其他組織實施。
第四十四條指出: 證明事項應當有法律、法規或者國務院決定依據。設定證明事項,應當堅持確有必要、從嚴控制的原則。對通過法定證照、法定文書、書面告知承諾、政府部門內部核查和部門間核查、網路核驗、合同憑證等能夠辦理,能夠被其他材料涵蓋或者替代,以及開具單位無法調查核實的,不得設定證明事項。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公布證明事項清單,逐項列明設定依據、索要單位、開具單位、辦理指南等。清單之外,政府部門、公用企事業單位和服務機構不得索要證明。各地區、各部門之間應當加強證明的互認共享,避免重復索要證明。
2. 聽說住宅樓的底商不允許開飯店,有什麼法律做依據
住宅樓下不許開飯店是有法律依據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
第八十一條排放油煙的餐飲服務業經營者應當安裝油煙凈化設施並保持正常使用,或者採取其他油煙凈化措施,使油煙達標排放,並防止對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環境造成污染。
禁止在居民住宅樓、未配套設立專用煙道的商住綜合樓以及商住綜合樓內與居住層相鄰的商業樓層內新建、改建、擴建產生油煙、異味、廢氣的餐飲服務項目。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當地人民政府禁止的區域內露天燒烤食品或者為露天燒烤食品提供場地。
(2)法律行政法規設定的證明事項擴展閱讀:
河南規定,在住宅樓新開餐館 最高罰10萬
2018年6月29日《河南商報》報道:近日,河南省環境污染防治領導小組攻堅辦公室印發《河南省餐飲服務業油煙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簡稱《辦法》)。《辦法》規定,住宅樓和商住樓中與居住層相鄰的樓層禁止新開辦、改擴建餐飲服務場所,違規並拒不改正的將被關停同時最高罰款10萬元,該《辦法》自今年7月1日起實施。
《辦法》規定:不得在住宅樓(純住宅)新開辦、改擴建餐飲服務場所;對於商住樓,如果未經審批、未配套設置專用煙道及污染防治設施,禁止新開辦、改擴建餐飲服務場所;對於商住樓中與居住層相鄰的商業樓層內,禁止新開辦、改擴建餐飲服務場所。餐飲服務單位違反上述規定,將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將被關停並處以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
餐飲服務單位不得擅自加設外置管道,需要加裝的,需徵得規劃部門、煙管附著牆體的建築物業主和煙管周圍20米范圍內所有建築物業主同意。同時,油煙污染物排放口朝向應避開居民樓,與居民住宅等最小距離不應小於20米。
3. 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有哪些
一、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1、物權法定原則。
物權法第五條規定:「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就是這一原則的體現。這一原則要求物權的類型、各類物權的內容、效力,以及創設的方式,都由法律直接規定,不能由當事人任意創設。
2、公示、公信原則。
公示就是物權的設立、轉移必須公開、透明。公示原則就是要求將物權設立、轉移的事實通過一定的方式向社會公開,使其他人知道物權變動的狀況,以利於保護第三人的利益,維護交易的安全和秩序。公示的方法除了法律另有規定外,就是到特定的國家機關進行登記。
3、物權平等保護原則。
「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這是一個立法理念的進步,也是對憲法規定的公民財產權利的民法化和有力確認。「私人」與國家、集體、其他權利人並列相提。
4、維護公共利益與物權之恰當平衡
權利之行使皆有界限,不得越界,否則必然侵入他人的權利領域,釀致侵權責任。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概莫能外。在這里,「他人」包括單個的人和作為社會整體之人的群體,謂之公眾。在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和其他個人利益之間需要作出恰當的平衡。所以,我國物權法規定,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5、一物一權原則。
一物就是指的一個完整的、獨立物而不是指它的某一部分,一權就是在這個物上只能設一個所有權,也就是一物不能有二主。
6、特別法優先原則
為了融洽和調和物權法和其他與對物權相關的法律對同一事項的規定,我國物權法遵循「特別法優先」的原理,規定說,「相關法律對物權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可見,我國物權法並非調整物權關系的唯一法律依據。
二、物權法民法總則哪個優先適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是為了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根據憲法,制定的法規。物權法的性質是私法:私法性質是基於民法的性質產生的;物權法所調整的基本內容仍是民事主體之間發生的民事法律關系。物權法是財產法;物權法是強行法;物權法是普通法;物權法是固有法。基本原則是貫穿一部法律始終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理念。在中國的立法和學理上,有確定一部法律的基本原則的習慣:物權法定原則;一物一權原則;公示公信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總則編,規定了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一般規定,在民法典中起統領性作用。共分基本規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責任、訴訟時效、期間計算和附則等。
這不是誰權威的問題,按照法律的基本原則,特別法優於普通法,物權法相對於民法通則而言是屬於特別法,因此,優先適用。
4. 如何成立股份制公司
1、發起人符合法定的資格,達到法定的人數。發起人的資格是指發起人依法取得的創立股專份有限公司的資格。屬股份有限公司的發起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2、發起人認繳和向社會公開募集的股本達到法定的最低限額。股份有限公司須具備基本的責任能力,為保護債權人的利益,設立股份有限公司必須要達到法定資本額。
3、股份發行、籌辦事項符合法律規定。股份發行、籌辦事項符合法律規定,是設立股份有限公司所必須遵循的原則。股份的發行是指股份有限公司在設立時為了籌集公司資本。
(4)法律行政法規設定的證明事項擴展閱讀
1、發行股票,作為股東入股的憑證,一方面藉以取得股息,另一方面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
2、建立企業內部組織結構,股東代表大會是股份制企業的最高權力機構,董事會是最高權力機構的常設機構,總經理主持日常的生產經營活動;
3、具有風險承擔責任,股份制企業的所有權收益分散化,經營風險也隨之由眾多的股東共同分擔。
4、具有較強的動力機制,眾多的股東都從利益上去關心企業資產的運行狀況,從而使企業的重大決策趨於優化,使企業發展能夠建立在利益機制的基礎。
5. 債權轉讓需經過債務人同意么 是通知還是具體同意
債權轉讓不需要債務人同意,但是要告知債務人。
債權轉讓又稱「債權讓與」,是指在不改變合同內容的合同轉讓。債權人通過債權轉讓合同將債權的全部或部分轉移於第三人。債權全部讓與第三人,第三人取代原債權人成為原合同關系的新的債權人,原合同債權人因合同轉讓而喪失。
債權人部分債權讓與第三人,第三人成為合同債權人加入到原合同關系之中,成為新的債權人,合同中的債權關系由一人變數人或由數人變更多人。新加入合同的債權人與原債權人共同分享債權,並共享連帶債權。
(5)法律行政法規設定的證明事項擴展閱讀
債權轉讓的條件:
1、必須是合法有效的債權且不得違背社會公共利益,債權的有效存在是債權轉讓的前提。
2、轉讓不得改變債權的主要內容。
3、債權的轉讓人與受讓人必須達成債權轉讓的協議。
債權轉讓是一種處分行為,必須符合民事行為的生效條件。轉讓人主體必須符合資格,即具有處分能力,是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人。
雙方的意思表示必須真實,不是真實的意思表示,債權轉讓無效。如果一方當事人欺詐、脅迫或乘人之危,轉讓無效。合同被撤銷後,受讓人已接受債務人清償的,應作為不當得利返還原債權人。
4、轉讓的債權必須具有可轉讓性。根據債的有關原理,某些合同是不可讓渡的,其債權也應不可轉讓。
(1)、第一種是基於個人信任關系而發生的債權、以特定身份關系為繼承的債權、不作為的債權、因繼承發生的遺產給付請求權。
(2)、第二種為屬於從權利的債權。從權利隨主權利的移轉而移轉,若將從權利和主權利分開單獨轉讓,則為性質上所不允許。比如保證債權為擔保主債權而存在,若與主債權分離,其擔保性質自然喪失,所以不得單獨轉讓。
(3)、第三種是依合同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的債權。按照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當事人對債權轉讓的禁止可以在合同中約定,也可以在合同訂立之後另行約定,但必須在債權尚未轉讓之前作出,否則轉讓有效。
(4)、第四種是依法律規定不得轉讓的債權。
5、債權的轉讓必須通知債務人。
《合同法》第80條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
6、債權轉讓必須遵守一定程序和手續。
依照《民法通則》第91條規定:「如果系法律規定應由國家批準的合同,其債權轉讓須經原批准機關批准。」
《合同法》第87條也規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轉讓權利或者轉移義務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
也就是說,一般合同的成立是當事人自願原則,但對於法律規定應由國家批準的合同,不得隨意轉讓,未經原批准機關批准轉讓無效。
6. 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明確規定設定證明事項應當堅持確有必要從嚴控制的原則對什麼
《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明確規定,設定證明事項,應當堅持確有必要、從嚴控制的回原則。答對通過法定文書能夠辦理、通過法定證照能夠辦理、通過書面告知承諾能夠辦理、開具單位無法調查核實的,不得設定證明事項。
根據《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的規定,設立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涉企保證金,應當有法律、行政法規依據或者經國務院批准。
(6)法律行政法規設定的證明事項擴展閱讀:
《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為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制定。由國務院於2019年10月22日發布,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
國家加快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依法促進各類生產要素自由流動,保障各類市場主體公平參與市場競爭。
7. 什麼是行政確認
行政確認是指行政主體依法對行政相對人的法律地位、法律關系或有關法律事實進行甄別,給予確定、認定、證明(或證偽)並予以宣告的具體行政行為。
1、例如:工商行政機關進行企業登記,公安機關進行戶口登記,公證機關依當事人的申請進行的公證行為,交通警察部門對交通事故責任的認定,技術監督部門對於產品質量是否合格的認定等,都屬於行政確認。
2、行政確認的分類:
(1)按行為的動因不同可分為依申請的行政確認和依職權的行政確認。
(2)按行政確認對他種行為的關系,可以分為獨立的行政確認與附屬性的行政確認。
獨立的行政確認是指不依賴他種行政行為而獨立存在的行政確認行為。即這種行為不是他種行政行為成立的必要前提。附屬性的行政確認,是指他種行政行為依賴於該行為補充。
(3)按照行政確認的對象不同可分為對身份、能力(或資格)、事實、法律關系和權利歸屬的行政確認。
(4)對權利歸屬的行政確認主要有:不動產所有權的行政確認、不動產使用權的行政確認、經營權的行政確認、工業產權的行政確認。
(7)法律行政法規設定的證明事項擴展閱讀
一、原則
1、依法確認的原則
行政確認的目的在於維護公共利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因此,行政確認必須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進行,遵循法定程序,確保法律所保護的公益和行政相對人權益得以實現。
2、客觀、公正的原則
(1)行政確認,是對法律事實和法律關系的證明或者明確,因而必須始終貫徹客觀、公正的原則,不允許有任何偏私。為此,需要建立一系列監督、制約機制,還須完善程序公開、權利告知等有關公正程序。
(2)例如,《公證暫行條例》專設一章「辦理公證的程序」,在第25條中規定:「公證處拒絕當事人申請辦理公證時,應當向當事人用口頭或者書面說明拒絕的理由,並且說明對拒絕不服的申訴程序。」
3、保守秘密的原則
行政確認往往較多地涉及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盡管其確認程序要求公開、公正,但同時必須堅決貫徹保守秘密的原則,並且,行政確認的結果不得隨意用於行政管理行為以外的信息提供。
二、各種確認形式
1、公安管理中的確認
主要由對交通事故的車輛、物品、屍體、路況以及當事人的生理、精神狀態的檢驗和鑒定;對交通事故等級的確認;對當事人交通責任的認定;對行政案件的原告中自然受治安行政拘留的人員、勞教和受審人員的精神病司法鑒定等。
2、司法行政管理中的確認
主要有對合同、委託、遺囑、繼承權、財產權、收養關系、親屬關系等民事法律關系的公證;對身份、學歷、經歷、出生、死亡、婚姻狀況等事實的證明;對有關文件的真偽、法律效力的公證等等。
3、民政管理中的確認
民政管理中的確認主要有對現役軍人死亡性質、傷殘性的確認;對烈士紀念建築物的等級確認;對革命烈士的確認;對結婚、離婚條件的確認等。
4、勞動管理中的確認
勞動管理中的確認主要有對人員傷亡事故原因、責任的確認;對鍋爐壓力容器事故原因和責任的確認;對特別重大事故的技術鑒定等。
5、衛生管理中的確認
衛生管理中的確認主要有食品衛生的確認;對新葯品及進口葯品的鑒定;對國境衛生的鑒定;對醫療事故等級的鑒定。
6、經濟管理中的確認
經濟管理中的確認主要有對產品標準的行政認證和計量器具檢定,產品質量認證;對商標和專利權的審定;對著作權屬的確認;對動植物檢疫的確認;對養殖水面區域的確認;對自然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確認;對無效經濟合同的確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