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勞動法中關於勞動主體的規定

勞動法中關於勞動主體的規定

發布時間: 2021-01-19 14:53:26

Ⅰ 《勞動合同法》 對主體的適用范圍有哪些

《勞動合同法》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專、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屬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

勞動者必須年滿16周歲(體育、文藝等特殊行業除外),未到退休年齡。

Ⅱ 什麼是勞動主體資格

勞動主體,是指勞動法律關系的主體,即參加勞動法律關系,享受勞動權利和承擔勞動義務的當事人,包括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勞動主體的資格分為兩種:
一、用人單位主體的資格:
用人單位須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所謂民事行為能力是指民事主體據以獨立參加民事法律關系,以自己的民事法律行為取得民事權利或承擔民事義務的法律資格)。
第一,財產條件:具備一定的歸自己支配的生產資料,並通過工商登記確定;
第二,技術條件:《勞動法》第53條規定:「勞動安全設施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標准。」
第三,組織條件:用人單位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法人必須符合四個條件: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財產和經費,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二、 勞動者的主體資格:
勞動者應具有相應的勞動能力:
第一,年齡標准。須年滿16周歲,文藝、體育等特殊行業單位要招用未滿16周歲的運動員、文藝工作者等的必須報縣級以上勞動行政部門批准。《勞動法》第15條也明確規定:「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
第二,體力標准。
首先,建立勞動關系前身體健康,包括三個方面的限制:(1)疾病的限制。各種崗位的職工都不得患有本崗位所禁忌或不宜的特定疾病;(2)殘疾人只能從事與其殘疾狀況相適應的職業;(3)女職工、未成年工禁忌勞動范圍的規定。
其次,建立勞動關系後要確定是否喪失健康條件。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勞動者可能會因工或因病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導致勞動法律關系的變更或解除。是否喪失勞動能力由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鑒定。
第三,智力標准。包括兩個方面:(1)文化條件。國有企業招用工人必須「具備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私營企業「不得招用在校學生」;(2)職業資格。職業資格證書是國家對申請人專業(工種)學識、技術能力的認可,是求職、任職、獨立開業和單位錄用的重要依據。
第四,行為自由標准。所謂行為自由是指公民是否具有人身自由。

Ⅲ 勞動合同法的主體適用范圍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版勞動者建立勞權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

Ⅳ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對用人單位分支機構的用工主體資格是如何規定的

答:《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對用人單位分支機構內的用工主體資格的規定如容下:
一是規定用人單位設立的分支機構,「依法取得營業執照或者登記證書的,可以作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也就是說,這類分支機構可以作為用工主體直接用工,以分支機構的名義依法訂立、履行、變更、解除、終止勞動合同,在勞動保障監察、勞動爭議處理中以分支機構的名義作為行政相對人、當事人。同時,根據民法通則、公司法等法律規定,分支機構不能獨立承擔全部法律責任的,由設立的用人單位承擔。
二是規定用人單位設立的分支機構,「未依法取得營業執照或者登記證書的,受用人單位委託可以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也就是說,這類分支機構不能作為用工主體直接用工,只能受用人單位委託,以用人單位的名義依法訂立、履行、變更、解除、終止勞動合同,在勞動保障監察、勞動爭議處理中,以用人單位作為行政相對人、當事人,由此產生的法律責任,由設立的用人單位承擔。

Ⅳ 勞動合同法的主體范圍是什麼

對於勞動合同法的主體范圍,實踐中應當從以下方面把握:(專1)合同雙方建立的是勞動關系屬的,統一受勞動合同法調整;(2)實行聘用制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除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另有規定的外,也受勞動合同法調整。 勞動合同法的適用范圍如下: (1)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 (2)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 (3)事業單位與實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員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未作規定的,依照本法有關規定執行。

Ⅵ 勞動法中關於歇工的規定

不合法。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二條非因勞動者原因造成單位停工、停產在一個工資支付周期內的,用人單位應按勞動合同規定的標准支付勞動者工資。

超過一個工資支付周期的,若勞動者提供了正常勞動,則支付給勞動者的勞動報酬不得低於當地的最低工資標准;若勞動者沒有提供正常勞動,應按國家有關規定辦理。

該規定可以看出,單位在停工停產期間的工資支付應視具體員工而定。

所謂一個工資支付周期,在我國大多數企業採取月薪制,也即意味著大多是情況下,停工停產一個月內的,用人單位仍按照勞動合同約定的標准支付工資。

超出一個月的,則可以分兩種情況發放工資:若勞動者提供了正常勞動,則支付給勞動者的勞動報酬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若沒有提供正常勞動,則可以按低於最低工資標準的水平來發放工資。

(6)勞動法中關於勞動主體的規定擴展閱讀:

用人單位在勞動者完成勞動定額或規定的工作任務後,根據實際需要安排勞動者在法定標准工作時間以外工作的,應按以下標准支付工資:

(一)用人單位依法安排勞動者在日法定標准工作時間以外延長工作時間的,按照不低於勞動合同規定的勞動者本人小時工資標準的150%支付勞動者工資;

(二)用人單位依法安排勞動者在休息日工作,而又不能安排補休的,按照不低於勞動合同規定的勞動者本人日或小時工資標準的200%支付勞動者工資;

(三)用人單位依法安排勞動者在法定休假節日工作的,按照不低於勞動合同規定的勞動者本人日或小時工資標準的300%支付勞動者工資。

實行計件工資的勞動者,在完成計件定額任務後,由用人單位安排延長工作時間的,應根據上述規定的原則,分別按照不低於其本人法定工作時間計件單價的150%、200%、300%支付其工資。

經勞動行政部門批准實行綜合計算工時工作制的,其綜合計算工作時間超過法定標准工 作時間的部分,應視為延長工作時間,並應按本規定支付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的工資。

實行不定時工時制度的勞動者,不執行上述規定。

用人單位依法破產時,勞動者有權獲得其工資。在破產清償中用人單位應按《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規定的清償順序,首先支付欠付本單位勞動者的工資。

用人單位不得剋扣勞動者工資。有下列情況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代扣勞動者工資:

(一)用人單位代扣代繳的個人所得稅;

(二)用人單位代扣代繳的應由勞動者個人負擔的各項社會保險費用;

(三)法院判決、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撫養費、贍養費;

(四)法律、法規規定可以從勞動者工資中扣除的其他費用。

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Ⅶ 勞動合同的主體必須符合法定主體資格條件必須是勞動合同法適用范圍內的什麼

法律的適用范圍,又稱為法律的調整范圍或法律的效力范圍,指的是法律的生效范圍或者是適用范圍,即法律對什麼人、什麼事、在什麼地方和什麼時間有約束力。從上述的界定可以看出,法律的適用范圍可以分為四種:即對人的效力、對事的效力、空間效力和時間效力。一般而言,對人和對事的效力范圍限於空間和時間的效力范圍,後兩個范圍只是一個人應該遵守某種行為所在的地域和所處的時間。
所以對於法律的適用范圍,我們一般從主體的適用范圍、時間的適用范圍以及地域的適用范圍三個方面來分析。
《勞動合同法》 第2 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按照上述規定,《勞動合同法》 的適用范圍可以作如下區分:
(1)對主體的適用范圍:從該法第2 條的規定來看,其主體的適用范圍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用人單位;二是勞動者。
這就涉及到兩個問題,即哪些單位可以算作用人單位;什麼樣的人才能稱為勞動者。我國的立法機關採納窮盡列舉的模式,將用人單位限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同時將例外情況下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也遵照《勞動合同法》來執行。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勞動合同法》對於勞動者的范圍沒有進行界定。細言之:
① 就用人單位來說,一般是指同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的對方當事人,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從這個規定來看,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也納入到了《勞動合同法》 的調整范圍,這為實現並軌並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創造了條件。
需要注意的是,個人是否可以成為用人單位呢?我國《勞動合同法》 對此並沒有明確規定。如果單純從用人單位這一稱謂上來看,用人單位既然是單位,那麼肯定不能為自然人。但是另一方面,《勞動合同法》 又規定了非全日制用工的形式中的個人承包經營招用勞動者違反本法規定,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發包的個人或者組織與個人承包經營者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②就勞動者來說,什麼樣的人才能稱為勞動者呢?一般而言,勞動者是指達到法定年齡且有勞動能力的自然人。我國《勞動合同法》 上的勞動者可以分為廣義上的勞動者和狹義上的勞動者,前者指具有勞動主體資格的自然人,即勞動力市場中的勞動者,其主體資格應當由《勞動法》 規定;後者指勞動關系中的勞動者,即參與勞動關系並在其中享有勞動權利,承擔勞動義務的自然人。
《勞動法》 中有的制度,如工資、工時、勞動條件、勞動爭議處理程序等都是為狹義勞動者所設計的。《勞動法》第2 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按照一般的理解,《勞動合同法》 的勞動者的范圍可以通過用人單位的界定范圍和勞動關系的概念來確認。

Ⅷ 勞動法關於勞動關系確立的規定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5]《關於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事實勞動關系的認定大至有回以下幾個依據:答
1、勞動合同(我估計你可能沒有)2、員工入職登記表 3、工資單或工資簽收憑證 4、用人單位職工工資發放花名冊 5、員工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記錄 6、員工工作證 7、員工考勤記錄 8、用人單位其他員工的證言
2、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同時具備下列情形的,勞動關系成立
(一)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主體資格;
(二)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各項勞動規章制度適用於勞動者,勞動者受用人單位的勞動管理,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有報酬的勞動;
(三)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用人單位業務的組成部分。

熱點內容
立法咨詢專家發言 發布:2025-10-04 11:07:29 瀏覽:359
刑事訴訟法立案材料 發布:2025-10-04 11:02:33 瀏覽:179
勞動法第六十四條 發布:2025-10-04 11:02:30 瀏覽:101
法律碩士論文題目 發布:2025-10-04 10:58:48 瀏覽:662
立法年譜 發布:2025-10-04 10:47:12 瀏覽:638
民法的追及 發布:2025-10-04 10:38:22 瀏覽:509
律師催債 發布:2025-10-04 10:37:47 瀏覽:966
企業員工合同法培訓講稿 發布:2025-10-04 10:37:46 瀏覽:825
民事訴訟法撤銷原判並改判 發布:2025-10-04 10:32:35 瀏覽:700
道德經呂祖 發布:2025-10-04 10:31:59 瀏覽: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