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督行政法制概述
A. 行政法制監督主體的監督包括哪些內容
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 行政法制監督的主體行政法制監督的主體是指依法對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是否依法行使行政職權和是否遵紀守法進行監督的國家權力機關、國家司法機關、上級行政機關、專門行政監督機關以及國家機關體系以外的公民、組織。 其次,弄清行政法制監督的內容。行政法制監督包括對各級政府制定各種行政法律規范的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進行監督,對各級政府及公務員實施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進行監督,對國家公務員是否守法、廉潔奉公進行監督。 第三,就可以分析行政法制監督的方式了。(一)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
國家權力機關對行政主體的監督是全面的,具有最高權威性的。其監督方式主要有: 1.法律監督; 2.工作監督; 3.人事監督。 (二)國家司法機關的監督
國家司法機關的監督包括審判機關的監督和檢察機關的監督。 審判機關的監督主要是通過行政訴訟的方式進行。 檢察機關的監督主要是通過查處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職務犯罪案件的方式進行。 (三)國家行政機關的監督
國家行政機關的監督是指行政監察機關、審計機關和上級行政機關的監督。屬於內部監督,有較大的監督范圍。 行政監察機關主要是對國家公務員遵紀守法情況進行監督。 國家審計機關主要是對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的財政收支行為進行監督。 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負有領導和監督職責,主要是通過檢查工作、受理復議申請等方式進行監督。 (四)國家機關體系以外的公民、組織的監督
公民、組織的監督主要是通過批評、建議、檢舉、揭發或申訴、申請等方式進行。
B. 行政法制監督的概念、特徵和分類
【行政法來制監督的概念】源也叫監督行政,是指依法享有監督權的國家機關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是否依法行政和正確行使行政職權所進行的監督。
【行政法制監督的主要特徵】①行政法制監督主體的廣泛性;②行政法制監督對象的特定性;③行政法制監督內容的全面性。
【行政法制監督的分類】是指依照不同標准對行政法制監督所作的劃分。如依照監督機關的不同,可以將行政法制監督分為權力機關的監督、司法機關的監督與行政機關自身的監督;如依照監督機關與被監督機關的關系的不同,可以將行政法制監督分為內部監督與外部監督等。
C. 行政法制監督主體的監督包括哪些內容
(1)行政監察機關:行復政監制察機關主要是對國家公務員遵紀守法情況進行監督。
(2)、國家審計機關:國家審計機關主要是對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的財政收支行為進行監督。
(3)、上級行政機關:根據我國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的活動負有領導和監督職責。
D. 在行政系統內部的監督中有法制部門的監督。請問法制部門是指的什麼
法制部門是指襲
(1)從廣義上來說,分為司法部門:公安、檢察院、法院、司法局;立法部門:全國人大,地方人大,國務院法制局;執法部門:行政執法等。而政府的法制部門從屬於政府,並對其有監督作用。一般為各級政府的法制辦辦公室。
(2)通常的法制部門是指公、檢、法、司,即公安局、檢察院、法院、司法局。人大內設的法制部門不應該算,僅是人大機關的內設機構。
行政法制又稱政府法制。調整國家行政機關在管理行政事務中與公民和社會組織之間各種縱向關系(包括政治、社會、文化、人身關系)的法律制度的總稱。
行政法制機關的特點表現為,
(1)在調整行政法律關系時,一般採用單方意思表示的方式,多數行政法律關系由代表公共利益的行政機關單方表示意志,無需徵得管理相對人的同意即告成立,並以行政機關自身具有的強制力保證這種社會關系的建立和運轉。
(2)它與調整橫向的平等、有償主體之間社會關系的民事法制,與以制裁嚴重破壞民事和行政法制為主要任務的刑事法制,在目的、任務、方法以及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方面都有很大區別。
E. 在我國,行政機關監督中的專門行政法制監督包括( )
ABC
F. 行政法制監督與行政監督的區別與聯系
狹義的行政監督是指行政機關內部上下級之間,以及專設的行政監察、審計專機關對行政機關屬及其公務人員的監督。廣義的行政監督泛指執政黨、國家權利機關、司法機關和人民群眾等多種社會力量對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務人員的監督。
所謂監督行政,是指各類監督主體對行政主體及其公務員是否依法行政所實施的監督。兩者主要區別在:
(1)監督的主體不同。行政監督的主體只能是行政主體,而監督行政的主體主要是行政主體以外的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
(2 )監督的對象和客體不同。行政監督的對象是行政相對方,其客體是行政相對方的守法行為和執行行政決定、命令的情況等。而監督行政的對象是行政主體,其客體是行政主體及其公務員所實施的行為。
3 )兩者的性質不同。行政監督是行政主體依照法定職能所實施的一種具有法律效力並影響行政相對方權利、義務的具體行政行為。而監督行政具有一定的廣泛性和社會性,有的具有法律意義,有的不具有嚴格的法律意義。
G. 行政監督與行政法制監督(監督行政)有什麼不同
行政監督與監督行政的區別:
1、性質不同。行政監督是行政權的一種形式,又稱行政監督檢查;監督行政是對行政的監督。行政監督檢查是行政主體依照法定職能所實施的一種具有法律效力並能影響行政相對人權利、義務的具體行政行為。而監督行政具有一定的廣泛性和社會性,有的具有法律意義,有的不具有嚴格的法律意義。
2、監督的主體不一樣。行政監督是對政府和行政人員進行監督;監督行政是對行政機關的行政管理活動及其工作人員員是否遵守法律進行監督。行政監督檢查的主體只能是行政主體,而監督行政的主體主要是行政主體以外的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
3、監督的對象和客體不同。行政監督檢查的對象是行政相對人,其客體是行政相對人的守法行為和執行行政決定、命令情況等。而監督行政的對象是行政主體,其客體是行政主體及其公務員所實施的行為。
4、監督內容不同。行政法制監督,是指享有監督權的國家權力機關、司法機關、專門行政機關以及一般公民依法對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行使職權和與行使職權有關的行為實施的監督;是指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群眾組織、民主黨派、公民等對行政機關的行政管理活動及其工作人員員遵守法律,執行法律的情況進行監督的活動。
(7)監督行政法制概述擴展閱讀:
監督是即對現場或某一特定環節、過程進行監視、督促和管理。使其結果能達到預定的目標。
行政監督可根據不同的標准進行分類。通常由:
1、以行政監督的對象是否特定為標准,可以分為一般監督與特別監督。
2、以行政監督的內容為標准,可以分為公安、工商、海關、資源、環境保護、審計等行政監督。
3、以其實施的時期為標准,可以分為事前監督、事中監督和事後監督。
4、以其主體的任務為標准,可分為依職權的監督與依授權的行政監督。
參考資料:網路-行政監督
H. 行政法制監督的行政法制監督概述
1.行政法制監督由主體、對象和內容三部分構成。
2.行政法制監督的主體是指依法對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是否依法行使行政職權和是否遵紀守法進行監督的國家權力機關、國家司法機關、上級行政機關、專門行政監督機關以及國家機關體系以外的公民、組織。
3.行政法制監督的對象是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
4.行政法制監督的內容是監督行政主體是否依法行使行政職權以及國家公務員和被授權組織中的工作人員是否遵紀守法。 國家權力機關對行政主體的監督是全面的,具有最高權威性的。其監督方式主要有:
1.法律監督;
2.工作監督;
3.人事監督。 國家司法機關的監督包括審判機關的監督和檢察機關的監督。
審判機關的監督主要是通過行政訴訟的方式進行。
檢察機關的監督主要是通過查處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職務犯罪案件的方式進行。 國家行政機關的監督是指行政監察機關、審計機關和上級行政機關的監督。屬於內部監督,有較大的監督范圍。
行政監察機關主要是對國家公務員遵紀守法情況進行監督。
國家審計機關主要是對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的財政收支行為進行監督。
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負有領導和監督職責,主要是通過檢查工作、受理復議申請等方式進行監督。 公民、組織的監督主要是通過批評、建議、檢舉、揭發或申訴、申請等方式進行。
I. 怎樣完善行政法制監督
1.加強相關法律制度建設。一是要有一套系統、完備的規范行政權力運行的各個環節及其公務員行為的行政法典;二是各種法律規范要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三是社會監督保障制度要完備。不僅使行為主體有了行為的准則,也為監督主體行使監督權提供了標准。
行政訴訟制度和行政處罰制度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行政行為要有法可依,行政管理活動的各個方面和各種行政管理手段都要有相應的法律依據。目前,除大量的行政管理法規急需制定外,還要抓緊制定《黨政領導幹部監督工作條例》、《國家公務員監督法》、《國家工作人員財產申報法》等法規,使監督者有法可依,被監督者有法可守。要制定和實施一批新的行政法規以完善現有的行政法制監督體制。
2.改革現行的司法機關行政法制監督體制。司法機關要加強對行政機關的監督,就必須改革現行的司法機關行政法制監督體制,實現司法監督的獨立。一方面改革現行司法機關的雙重領導體制,人民法院等司法機關的人事任免權和財政權不應再由同級人民政府掌握,應直接交給同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專門負責行政法制監督的機構去掌握;另一方面建立真正獨立的審判制度,使憲法賦予司法機關的獨立審判權落到實處,司法機關在審判活動中只服從法律,其他任何組織與個人都不得干預。
為切實保證司法機關在行政法制監督中的獨立性,可以根據當前國情,引入國外設立行政法院的先進做法,即設立僅受最高人民法院控制的行政法院,將原先由各級人民法院負責的行政案件全部交由各級行政法院管轄。各級行政法院在經費、人員配備上完全獨立於當地的人大,政府和人民法院。建立行政法院必然會帶來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和經費來源方面的問題。從我國現行的司法系統來看,建立行政法院對於加強行政法制監督中的司法獨立是有很大幫助,只有當司法機關的行政法制監督真正獨立,才能保證其監督的公正性。
3.建立公開制度,加強社會監督。依法行政的政府應該是一個開放式系統。政府應當通過信息公開(報紙、網路等),聽證制度來加強政府與公眾之間的溝通,使公眾直接參與到行政立法和執法中去,對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進行監督。建立切實可行的公開制度,保護普通公民的知情權、建議權和檢舉權,使社會團體、群眾組織和公民個人了解行政行為的依據、過程及結果是實行行政法制社會監督的有效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