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法無明文規定
❶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法律、行政法規沒有明文禁止的事情,地方法規有權利禁止么
上位法未規定處罰,下位法可以規定處罰方式與處罰程序。雖然是下專位法服從上位法,是指相同事屬項的規定發生沖突時,但上位法沒有規定的,下位法可以規定,作為上位法的補充、具體與完善,但不是任意規定,須經相應的立法程序進行法定明確。
上位法優於下位法原則:指在效力較高的規范性法律文件與效力較低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相沖突的情況下,應當適用效力較高的規范性法律文件。該原則主要適用於位階具有高低之分的規范。
就法的效力位階而言,法可分為三類,即上位法,下位法和同位法。這是從法的淵源而言的:就法律效力大小而言,效力大的為上位法,它之下生效的為下位法。比如說憲法和其他法律部門的關系,憲法就是上位法,因為其他法律都是依據憲法制定的,其他的法律如刑法民法就是下位法。
❷ 法無明文規定禁止不可行為是什麼意思
行政法上沒有明文規定即為禁止,民法刑法沒有明文規定即容許。是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也就是罪刑法定原則。該原則還派生出排斥習慣法、排斥絕對不定期刑、禁止有罪類推、禁止重法溯及既往四個原則。
大體上說,對於公權利,(例如行政行為)法無明文規定許可,就是公權機關不可以做的。即為不許可。對於私權利,(例如民事法律行為)法無明文規定不可的,都是許可的。
行政法通常指具有以下內容的法律法規:
規定國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則,方針;國家機關及其負責人的地位,職責;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任免,考核;有關行政體制改革和提高行政機關的工作效率等等。
特別行政法指的是規范各專門行政職能部門,如教育、民政、衛生、人事、土地、交通等方面的管理活動的法律、法規。
法律漏洞源自於法律的概念和區分,由於人們對法律可以依照不同的標准作不同的劃分,與此相對應,對法律漏洞也可作不同的分類。
(2)民法法無明文規定擴展閱讀:
法律漏洞不可避免的原因主要在於:
一、法律所調控的對象――社會關系具有復雜、多變的性質,由此決定了法律自發布之日起就必然與社會有關法律關系存在著一定的矛盾。
法律不可能涵蓋全部社會關系和規范人們的全部行為,不可能完全適用於復雜的包羅萬象的社會生活,加之客觀形勢的不斷變化,必致法律規定與社會現實之間存在一定空隙和不適應性。
二、立法者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或者由於立法者的疏忽等主觀原因),通過文字表述的法律條文也是有限的,由此決定了法律規定本身總會有所遺漏,欠缺其相應規定的情形。
三、法律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它是通過一般的普遍性規則來規范和調控社會關系的,這樣對於實際生活中的個別情況可能不相適應,以致出現空白或適用上的疑惑從而產生令人不滿意的結果。
❸ 民法中沒有明文規定,可以適用類推規則嗎
有。
一、 類推原理
(一)類推適用的概念
類推適用是我國民法解釋學中填補法律漏洞的方法之一,是我們在民法適用中運用較多的一種方法,理論界對於類推的概念並無太大的分歧,我國台灣學者王澤鑒先生認為「類推適用,即將法律於某案例類型A所明文規定的法律效果,轉移適用於法律未規定的案例類型B之上。」美國法學者博登·海默的定義是:「類推推理,亦就是把一條法律規則擴大適用於一種並不為該規則的詞語所涉及的,但卻被認為屬於構成該規則之基礎的政策原則范圍之內的事實情形。」我國學者梁慧星先生認為:「類推適用,是指法官受理的案件在法律上未有規定,採用類似案件的法律規則裁判本案。」
從上述定義可以看出適用類推的案件,首先必須是法律未對案件制定法律規范,即案件本身沒有法律依據;其次,在現有法律規范中有一個條文所規范的案件類型與本案有類似或相似性;再次,法官通過自己的自由裁量,運用這個條文裁判本案。其中重點在於案件之間的相類似性,如果案件類型之間沒有這種相似性,則不能適用類推,而只能考慮其他法律解釋的方法。
(二)類推適用的理論依據和適用的原因
1、類推適用的理論依據
平等原則是類推適用的理論基礎。平等原則是現代法律追求的基本價值理念,類推適用依據的正是「相同的案件,應為相同之處理」的平等原則,即就特定事項,法律沒有規定時,於其他類似事項,應適用之,以貫徹正義理念。正如博登·海默所說「對於一項規則進行類推適用是否合法的問題,並不取決於演繹邏輯,而是取決於對政策與正義的考慮。」
2、法律漏洞
由於制定法本身的缺陷,當一部法律被制定出來時,便已經落後於社會,而社會經濟政治又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因此,法律漏洞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所謂法律漏洞,指關於某一法律問題,法律依其內在目的及規范計劃,應有所規定,而未設規定。所謂未設規定系指不為法律的可能定義所涵蓋。」
二、類推適用
類推適用的邏輯形式是類比推理,是一種從「特殊到特殊」,從「個別到個別」的推理。類比推理的通常被定義為:「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在一系列屬性上是相同(相似)的,而且已知其中的一個對象還具有其他特定屬性,由此推出另一個對象也具有同樣的其他屬性的結論。」其邏輯形式被表示為A對象具有屬性a、b、c、d;B對象具有屬性a、b、c;所以類推B對象具有屬性d。民法上的類推適用的形式規則可表示為:法律規定了A案件構成要件是a、b、c、d,其法律效果為M;但是對待案件B法律卻沒有規定,但可知案件B的構成要件a、b、c,由此斷定案件A和案件相似,案件B也具有法律效果。
三、類推限制
適用類推的案件都是法律上沒有明文規定的案件,因此,法官在處理類推案件中擁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是一種「造法」的行為,所以,法官在類推適用時應當受到嚴格的限制。
(一)對於法律保留事項絕對禁止類推。所謂法律保留,是指必須由法律規定的事項(包括絕對保留事項和相對保留事項)。對於法律保留的事項,其本身不應當屬於法律漏洞,而是國家在制定法律時由於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因素的影響而做出的政策性保留,保留的事項必須由法律規定,因此不能類推適用。
(二)在法官類推適用的過程和結果應當合法合理。合法主要是說法官在適用類推時使用的法律規范必須是現行有效的;合理主要是指類推的結果是能被當事人乃至絕大多數人所接受的,其標准應當是沒有超過一般國民預測的可能性。
(三)類推適用時應當遵守民法的基本原則。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立法,民事行為和民事司法的基本准則,是調整社會關系和民法觀念的綜合反映,因此,法官在運用價值判斷進行類推時,一定要以民法基本原則為前提,如果有背於誠實信用,公序良俗等民法基本原則則不能適用類推。
類推適用是民法裁判中的一個重要的方法,尤其是在我國現階段民法典尚未完成,民事立法還未完備,法律漏洞數量很大的現階段,法官運用自己的裁量權適用類推,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❹ 在民法中,為什麼沒有法律明文規定也要做
法無明文規定不視為違法,
❺ 論「法無明文規定」在民法和刑法中的不同適用
民法是法無禁即自由!
❻ 中國大陸現行法律,是否有明確規定,法律無明文規定的事情,即可以視作合法求解。
你好,刑法中有「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的說法,主要是指刑事犯罪如果法律沒有明確規定不能認定為有罪。民法中有「法無明文禁止即自由」的說法。
❼ 民事法律行為合法不一定有效,法無明文規定不違法,合法的民事行為不一定有法律效力,比如為了逃避法院...
民事法律行為是指公民或者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民事行為是指公民或法人發生、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義務的行為。兩者雖然都是行為人基於主觀上的目的,藉助於一定的客觀條件實施的產生一定法律後果的行為,但它們還是有區別的:
1、二者性質不同。民事法律行為是行為人的合法行為,這種合法行為的目的在於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義務;而民事行為包括有效的民事行為和無效的民事行為,合法的民事行為和非法的民事行為。
2、法律後果不一樣。行為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可以產生預期的法律後果。民事法律行為是合法行為,受法律的保護。民事行為有合法與非法、有效與無效之分。對於非法的或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不受法律保護。
❽ 關於法無明文規定,民法和刑法在這方面的區別
民法:法律沒有明確禁止的行為都是可為的,但是要兼顧社會的公序良俗。
刑法:法內律沒有明確規容定為罪,所做的行為及結果不能定性為犯罪,不能依照刑法進行處罰。
行政:法律沒有授權即禁止,行政機關應當依照法律授權活動。
暫且如此。
❾ 刑法有罪刑法定原則,即「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那麼,請問民法上有相似的原則
民事法律遵循這樣一條基本原則:作為公民,只要法律沒有禁止的行為即可為之,即法學界通常所說的「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不違法」。
一、平等原則
民法平等原則有以下基本含義: 任何民事主體在民法上都具有獨立的法律人格,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無論他們在行政法或者其他部門法上是否存在隸屬關系、主從關系、一進入民事領域便都具有獨立法律人格的法人或公民,彼此互不隸屬和依從。
任何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都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任何民事主體依法取得民事權益都受同等的法律保護。
二、意思自治原則(自願原則)
其基本含義是:是否進行某項民事活動,完全由個人決定;否則該行為無效、
可變更或可撤銷;與什麼人、以何種方式、進行何種活動、由個人決定(至於該活動是否等價有償,也由本人評價抉擇。正基於此,等價有償不是民法的基本原則);對自己的行為承擔風險和責任。既然是否進行某項民事活動完全由個人決定,那麼該民事活動的後果應由自己承擔。
三、誠實信用原則
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它要求:民事主體參加民事活動、行使民事權利、履行民事義務時,應當持有善意。不規避法律;履行義務時還應考慮他方利益、行使權利時不得損害他人利益民事主體所做的意思表示要真實、不欺不詐、講究信義、恪守諾言。
四、公序良俗原則(公共秩序原則)
民事法律行為的內容及目的不得違反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這一原則在現行法上的根據是民法通則第七條: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民事行為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無效。須注意的是,我國現行法因受前蘇聯民事立法和民法理論的影響,未使用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字樣。
五、公平原則
民事法律行為內容的確定,應當遵循公平的原則。由當事人一方或第三方確定民事法律行為內容的,其確定只在符合公平原則時,始得對他方當事人發生效力。公平原則在現行法上的根據是民法通則第四條: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的原則。
(9)民法法無明文規定擴展閱讀:
意義
1、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立法的准則。
民法的基本原則,蘊含著民法調控社會生活所欲實現的目標,所欲達致的理想,是我國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本質特徵的集中反映,集中體現了民法區別於其他法律,尤其是行政法和經濟法的特徵。
它貫穿於整個民事立法,確定了民事立法的基本價值取向,是制定具體民法制度和規范的基礎。
2、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
民事主體所進行的各項民事活動,不僅要遵循具體的民法規范,還要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則。在現行法上對於民事主體的民事活動欠缺相應的民法規范進行調整時,民事主體應 依民法基本原則的要求進行民事活動。
3、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法院解釋法律、補充法律漏洞的基本依據。
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法院對民事法律、法規進行解釋的基本依據。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時,須對所應適用的法律條文進行解釋,以闡明法律規范的含義,確定特定法律規范的構成要件和法律效果。法院在對法律條文進行解釋時,如有兩種相反的含義,應採用其中符合民法基本原則的含義。
無論採用何種解釋方法,其解釋結果均不能違反民法基本原則。如果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在現行法上未能獲得據以作出裁判的依據,這就表明在現行法上存在法律漏洞。此時,法院應依據民法的基本原則來進行法律漏洞的補充。
4、民法的基本原則,是解釋、研究民法的出發點。
學者在對民法進行解釋、研究時,應以民法的基本原則作為出發點,無論何種學說,違背了民法的基本原則,就不是妥當的學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民法基本原則
❿ 為什麼民法的基本原則在法無明文規定時不適用
不明白你的意思。
民法的基本原則具有補充法律漏洞的功能。如果法院在審理案專件時,在屬現行法上未能獲得據以作出裁判的依據,這就表明在現行法上存在法律漏洞。此時,法院應依據民法的基本原則來進行法律漏洞的補充,即依據民法基本原則判決處理該案的
因此,在民事法律中,法無明文規定時,是可以適用民法基本原則處理案件的。而不是你所說的「民法的基本原則在法無明文規定時不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