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則133條
❶ 民法總則133條的規定是怎樣的
民法總則第133條是對民事法律行為的法律定性或定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第一百三十三條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
❷ 有關民法通則第133條的問題
民法通則第十六條規定:
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由下列人員中有監護能力的人擔任監護人: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兄、姐;
(三)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
沒有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監護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最後一款規定了單位擔任監護人的情形,此時之所以規定單位擔任監護人,主要是從形式上進行考慮的,是在沒有任何個人擔任監護人的情況下不得已而作的規定,更高層面是從訴訟主體方面考慮的。如果不排除單位在被監護人致人損害時承擔民事責任,將會產生許多問題不能解決:一、居委會、村委會是否有財產承擔責任;二、監護人單位如何履行監護職責,立法人有理由相信監護人單位不可能象法定監護人那樣盡到監管之責;三、如果民政部門承擔本條所說責任,面對眾多的被監護孤兒,將陷於損害賠償應接不暇的境地。
❸ 民法通則--過錯推定原則
過錯推定,也叫過失推定,在侵權行為法上,就是受害人在訴訟中,能證明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情況下,如果加害人不能證明損害的發生自己無過錯,那麼就從損害事實的本身推定被告在致人損害的行為中有過錯,並為此承擔賠償責任。
適用規則
1、建築物及其他地上物致人損害責任。建築物及其地上物致人損害責任應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
2、共同危險行為致人損害責任。在共同危險行為人致人損害的情形下,受害人不能判明誰是加害人,不能證明加害人的主觀過錯,為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必須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即從受害人的損害事實中推定共同危險行為人的共同過失。
3、雇員、國家公務人員職務行為致人損害責任。這種賠償責任應適用推定過錯責任原則,被告舉證責任倒置,由僱主或法人舉證證明自己無過錯,舉證不能或證明不足的,直接從損害事實推定僱主或法人主觀上有選任不當,疏於監督管理的過失,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4、醫療損害責任。醫療事故是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竟合,具有較強的技術性和專業性。在醫療損害賠償案件中,受害人往往對醫學知識缺乏基本了解,受害人是弱者,難以舉證證明致害人在醫療服務中有過錯,如果適用一般過錯責任原則,勢必使受害人一開始就處於十分不利地位。因此,醫療損害賠償責任也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只要受害人能證明損害事實的存在,損害事實與醫療單位的行為有因果關系,如果醫療單位不能證明自己無過錯,就應推定醫療單位有過錯而承擔民事責任。
適用情況
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教育機構受侵害時,教育機構的過錯推定責任
2、下列情況下,醫療機構的過錯推定責任
(1)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
(2)隱匿或者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
(3)偽造、篡改或者銷毀病歷資料。
3、非法佔有高度危險物中所有人、管理人的過錯推定責任
4、動物園的過錯推定責任
5、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的過錯推定責任
6、堆放物侵權
7、林木折斷侵權
8、窨井管理人的過錯推定責任
❹ 刑法第133條 證明有突發性機械故障的情形,造成一人死亡的是否追究刑事責任
刑法第十六條 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是不是出於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於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第一百三十三條【交通肇事罪】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危險駕駛罪】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追逐競駛,情節惡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的,處拘役,並處罰金。
有前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133條的構成需要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即要有故意或者過失的違法行為。機械故障屬於不可抗力,所以不能構成犯罪。
但應當負民事侵權責任,《民法通則》第123條:從事高空、高壓、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高速運輸工具等對周圍環境有高度危險的作業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從中可以看出交通事故適用嚴格責任,應當負損害賠償責任。
本人法學院在讀,只是從法律規定方面分析的,望採納
❺ 民法通則加司法解釋
過錯推定原則是過錯責任原則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它是指在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的前提下,在某些特殊的場合,由損害事實本身推定行為人有過錯,並據此確定過錯行為人賠償責任的原則。
過錯推定原則仍然是過錯責任原則,它的構成要件還是過錯責任的4個構成要件。只在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的時候,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受害人難以舉出證據來證明加害人的過錯,例如,在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時,受害人也很難證明物件所有人或者管理人的過錯。因此,民法通則第126條規定:當出現這種損害時,「它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但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這就是適用過錯推定原則。受害人只要證明加害人不法行為所造成的損害事實。而加害人自己又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就可以從這些事實中推定加害人有過錯。因此,推定過錯原則的特殊性,就在於舉證責任的不同。一般的過錯責任的舉證責任在受害人,推定過錯原則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先推定加害人有過錯,再把舉證責任加給加害人,加害人須證明自己無過錯,如果加害人證明不了自己無過錯,則為有過錯,因而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過錯推定責任原則的產生,早在古羅馬法的法諺「對偶然事件誰出不負責任」、「偶然事件應落在被擊中者的身上」當中,就已經包含著客觀存在的萌芽。
作為比較明確、穩定的民事法律制度,《法國民法典》第1384條規定:「任何人不僅對其自己行為所造成的損害,而且對應由其負責的他人的行為或在其管理下的物件所造成的損害,均應負賠償的責任。」20世紀初期,過錯推定原則有了新的發展。《法國民法典》1922年11月7日補充規定:「但不問以何種名義持有不動產或動產的全部或部分者,如火災在上述財產中首先引起時,該持有人對第三人就該火災所引起的損害負賠償責任,但如能證明火災非由其過失或由應由其負責的人的過失而引起者,不在此限。」同一時期,英國的判例法也已經形成了比較系統的過錯推定製度。《蘇俄民法典》(1922年)第403條規定:「對於他人之人身或財產致以損害者,應負賠償損害之義務。如能證明其系不能防止,或由於授權行為,或損害之發生系由受害人之故意或重大過失者,應免除其義務。」這一規定,確立了蘇俄侵僅行為法的過錯推定原則。
適用過錯推定原則的意義,在於使受害人處於較為有利的地位,切實地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加重加害人的責任,有效地制裁違法行為,促進社會的安定團結。適用過錯推定原則,從損害事實中推定行為人有過錯,那麼就使受害人免除了舉證責任而處於有利的地位,則行為人則因擔負舉證責任而加重了責任,因而更有利於保護受害人合法權益。
過錯推定原則的適用范圍,民法通則有明文規定的只有一條,即第126條建築物及其擱置物、懸掛物致人損害賠償責任。但是根據司法實務和外國立法例,下述情況也適用這一原則:
(1)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致人損害,其監護的責任確定(民法通則第133條);
(2)在公共場所、道旁或者通道上挖坑、修繕安裝地下設施等,沒有設置明顯標志和採取安全措施致人損害的責任確定(民法通則第125條);
(3)醫療事故;
(4)交通事故;
(5)其他應當適用過錯推定原則的情況,例如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致人損害的責任,法人及其工作人員致人損害的責任;雇傭人對受僱人在執行職務中致人損害的責任,定作人指示過失的侵權責任等。
在上述范圍以內的侵害人身權行為,應適用過錯推定原則歸責,但應注意,對於侵害精神性人格權和身份權,只在上述第1、第5兩項范圍內的,才可以適用推定過錯原則歸責,在第2-4項場合不適用。
❻ 《民法通則》第133條第2款規定應怎樣理解
問:律師您好!最近我碰到一個民事案子,是事關單位擔任監護人的問題。我查閱了法律對此的有關規定,發現《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三條第一款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監護人盡了監護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他的民事責任。」第二款規定:「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適當賠償,但單位擔任監護人的除外。」我對這一規定非常不理解,最後半句「但單位擔任監護人的除外。」到底是單位應當全部賠償呢,還是說,單位對此損失不承擔任何賠償責任?請賜教。答:目前,在審判實踐中對「單位擔任監護人的除外」有兩種不同的理解。但其立法原意是單位不承擔賠償責任,對於具體案件,可依照立法原意根據具體情況妥善處理。 單位擔任監護人的不承擔賠償責任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三點: (1)監護人對被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實質上是一種義務承擔,至於監護人在履行監護職責時,能否要求支付報酬,對此,《民法通則》沒有明文規定,但從第十八條「除為被監護人的利益外,不得處理被監護人的財產」的規定來看,我國的監護制度,只能認為是義務性質的。 (2)被監護人的近親屬承擔監護義務,與因為婚姻家庭關系而產生的權利義務相一致。 (3)《民法通則》關於監護人順序的排列,體現了對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的監護責任,主要應當由其近親屬承擔的立法精神。《民法通則》將單位列為排列最後的監護人,則是在沒有近親屬、朋友作監護人的條件下,為避免出現未成年人、精神病人得不到監護的情況而發生的,出發點既然不同,其承擔的監護責任也應有所區別,對於近親屬來說,他們和被監護人之間,原本就存在著婚姻家庭立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擔任監護人是他們的法定義務,因此,近親屬監護人對被監護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較多的賠償責任是順理成章的事,對於其他親屬、朋友來說,他們原本就沒有承擔監護責任的義務,僅僅是出於社會道義而自願承擔的,因此在被監護人造成他人損害時,他們的賠償責任比近親屬監護人應適當減輕,對於單位擔任監護人,他們體現著社會主義國家對人民群眾負責的精神,是從全社會的利益出發承擔起監護責任的。因此,在被監護人造成他人損害時,從他們擔任監護人的性質以及所處的監護人序列來看,都不應當理解為比近親屬,比其他親屬、朋友擔任監護人要負更重的賠償責任,從立法本意來考慮,只能理解為在這種情況下,單位不承擔賠償責任才比較合理。(地平線律師事務所)
❼ 請教民法通則第133條的理解問題,謝謝回答!
1、首先,監護責任是種無過錯責任,無論是不是存在過錯,都要承擔責任。、
在盡到監護義務的前提下,只是可以適當的減輕。
2、監護人承擔責任都是基於監護責任。
3、被監護人不一定都沒有自己的財產,如被監護人繼承所得的財產。如果發生損害賠償的話,從法理的角度應該由侵害人承擔賠償責任,那麼被監護人的財產自然就要被用於賠償,那麼監護人就不用承擔監護責任了。
但是被監護人沒有財產或者財產不足以賠償的時候,監護人無過錯責任的規定就起作用了。
所以說,第一款和第二款是不矛盾的。
❽ 關於《民法通則》第133條的困惑,求助!
單位為監護人的不會承擔身份責任,但可以承擔財產損害賠償的責任。
並且在現實生活中,由單位來擔任監護人的情況很少。
❾ 民法中的處分行為包括哪幾種
處分行為是我國法律上一個特別鮮明的概念,它的適用范圍比較廣泛,能夠涵蓋大部分的生活方面。處分行為是直接使某種權利發生、變更或消滅的法律行為,其處分的客體是權利。處分行為包括物權行為及准物權行為,包括契約(如所有權的移轉、抵押權的設定)及單獨行為(如所有權的拋棄)。
《民法通則》第72條第2款規定:「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合同法》第133條規定:「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根據這些法律規定,我國民法中的處分行為是指因行為人的意思表示可以引起物權變動的行為,主要包括:買賣,贈與,抵押,質押,出借等等。
(9)民法通則133條擴展閱讀:
處分行為適用范圍
關於處分行為適用標的物特定主義,即物權行為和准物權行為至遲於行為生效時標的物需確定,並且一個標的物只有受一個物權行為或准物權行為處分(一物一權原則)。而負擔行為不受限制。
有效的處分行為,以處分人有處分權為要件。無處分權而處分標的物的,為無權處分,效力待定。負擔行為不以行為人有處分權為必要,如出賣他人之物,則買賣契約仍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