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對見義勇為的規定有亮點

民法典對見義勇為的規定有亮點

發布時間: 2022-02-12 05:44:43

⑴ 見義勇為民法典怎麼規定的

法律分析:見義勇為的主體是非負有法定職責或者義務的自然人。負有法定職責或者義務的主體,在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義務時,不能成為見義勇為的主體。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條: 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一百八十四條: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⑵ 將見義勇為免責寫入民法典的重要意義有哪些

見義勇為免責,主在免除救人者的後顧之憂。救人反被訛,受傷無人管,網路大炒作,對簿公堂上……面對著被人誤解的風險、救人成本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人對見義勇為望而卻步、避而遠之。民法典對見義勇為的規定中明確了侵權人和受益人的各自責任,規定了見義勇為者依法不承擔民事責任。這是法律對匡扶正義的支持,是司法對解圍紓困的肯定。民法典讓見義勇為者更有底氣、更有安全感,但切實消除見義勇為者的顧慮,不僅需要用法律溫暖救人者的心,還需要法官、檢察官在司法實踐中對證據材料的把握,對法律規則的適用,對公平正義的堅守,才能讓善行善舉在社會中得以弘揚。
見義勇為免責,旨在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見義勇為者的身上,總有一種力量和精神,在鼓舞和感染著我們。將見義勇為免責寫入民法典,則是明確了法律對於道德的選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弘揚離不開司法的力量,因此,法院在面對這樣的糾紛時,案件判決要基於法律法規、基於公序良俗、基於世道人心,為肯定見義勇為精神、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價值導向。民法典有序分攤了侵權人、受益人的各方責任,對行善者責任豁免,讓行善者的權利保障得以制度化、常態化。司法實踐中基於此作出的判決,對於鼓勵社會公眾見義勇為,傳遞社會正能量,弘揚和諧、文明、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⑶ 民法典新規六大亮點

法律分析:民法典新規六大亮點如下:亮點一:見義勇為免責;亮點二:小區共有場所收入歸業主;亮點三:禁止高利放貸;亮點四:保護個人信息。相關法律規定規定,處理個人信息的,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不得過度處理;亮點五:界定夫妻共同債務;亮點六:禁止高空拋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三條 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一百八十四條 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第二百八十二條 建設單位、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等利用業主的共有部分產生的收入,在扣除合理成本之後,屬於業主共有。

第六百八十條 禁止高利放貸,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的,視為沒有利息。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約定不明確,當事人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當地或者當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習慣、市場利率等因素確定利息;自然人之間借款的,視為沒有利息。

第一千零三十五條 處理個人信息的,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不得過度處理,並符合下列條件:(一)徵得該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同意,但是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二)公開處理信息的規則;(三)明示處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四)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個人信息的處理包括個人信息的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等。

第一千二百四十五條 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是,能夠證明損害是因被侵權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擔或者減輕責任。

⑷ 民法典21大亮點

法律分析:1、胎兒有繼承、接受贈與與權力。2、完善監護制度。3、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4、未成年遭性侵18歲後仍可訴。5、免除見義勇為者的後顧之憂。6、對法定居住權利制度規定。7、對流押、流質有關規定。8、禁止高利放貸擬入法。9、增加「保理合同」一章。10、人格權獨立成編。11、進一步明確近親屬范圍。12、合理確定無效婚姻的情形。13、明確對隱瞞重大疾病婚姻的撤銷機關。14、代位繼承的適用范圍擴大。15、修改了喪失繼承權的情況。16、新增繼承人寬恕制度。17、刪除「公證遺囑效力優先」規定。18、遺產范圍擴大。19、自甘風險。20、私力救濟。21、高空拋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⑸ 民法典為見義勇為的英雄撐腰了

日常生活中,見義勇為的事件時有發生,但也有些人在見義勇為的過程中,合法權益遭受侵害,甚至救人不成反成了被告。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條,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八十一條,因正當防衛造成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
《民法典》關於見義勇為的有關規定,告訴人們遇到需要幫助的人,請伸出援手、放心地幫助他們,民法典會給見義勇為的人撐腰。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條,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⑹ 民法典見義勇為的民法規定

民法典見義勇為的民法規定,因自願實施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法律分析
見義勇為行為實施主體是自然人。所謂自然人是指與法人相對的社會公民個體的統稱。由於見義勇為行為是緊急情況下實施者根據主觀判斷後所採取的行為和行動,因此無論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者、具有完全政治權利者抑或剝奪政治權利者,都無關緊要。因此,只有將見義勇為的實施者定義為自然人,才能夠符合其法律特性。見義勇為者必須實施了危難救助行為。所謂的危難救助行為是指當國家、集體、社會、公民個人財產及公民個人生命安全遭到威脅之時,行為人實施了旨在降低損失或威脅的行為,進而產生了相應後果的一切行為。這種行為一般都是在危險的情況下出現,並且伴有較強的風險性。行為人並不具備法律約定的義務。所謂法律約定的義務是指行為人與救助對象之間存在法律規定的救助責任。如果行為人的行為客觀上產生了救助效果,但是存在與救助對象的法律約定,那麼這種行為就不能夠算作見義勇為。換句話說,只有行為人的行為超越了法律約定的職責或不具備法律約定的救助義務以外,才能夠成為見義勇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四條 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八十三條 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⑺ 民法典有哪些新亮點

民間法總結了我國婚姻法合同法以及民法通則等在實際司法實踐中的經驗。做了進一步的完善。

熱點內容
中美法官的地位 發布:2025-07-09 19:50:43 瀏覽:430
全國司法會議 發布:2025-07-09 19:50:43 瀏覽:540
道德的價值目標 發布:2025-07-09 19:48:31 瀏覽:526
招行司法凍結 發布:2025-07-09 19:48:30 瀏覽:18
司法所劃歸 發布:2025-07-09 19:43:36 瀏覽:582
司法e通網址 發布:2025-07-09 19:43:23 瀏覽:299
夫妻離異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9 19:42:32 瀏覽:11
法律服務實事案例 發布:2025-07-09 19:27:24 瀏覽:125
中華會計網2019中級經濟法答案 發布:2025-07-09 19:23:42 瀏覽:336
種畜場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9 19:21:38 瀏覽: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