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法典與公安執法
Ⅰ 民法典的知識
一、民法典的性質和意義。
1.民法典是新中國是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並不是《憲法》),在法律體系中居於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被稱之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
2.意義:實施好民法典,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必然要求。以人民為中心,還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已被民法典納入保護范圍的利益。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要求。民法典以法典的形式肯定、固化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新表述。是提高我們黨治國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需要把握好市場和政府作用的邊界。需要在立法、決策、執法及司法中妥當處理權力與權利的關系。
二、民法典的結構與相關法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七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
2.民法通則、民法總則、物權法、合同法、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擔保法、侵權責任法、當民法典生效時《民法通則》並未被廢止,只是與當兩者規定不一致的,根據新的規定優於舊的規定的法律適用規則,適用民法總則的規定。
三、民法典當中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亮點
1.明確夫妻債務。第一千零六十四條規定,夫妻雙方共同簽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後追認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負的債務,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屬於夫妻共同債務。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不屬於夫妻共同債務;但是,債權人能夠證明該債務用於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產經營或者基於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歸納:妻子知道或追認,個人名義也是共同債;妻子不知道,共同生活所需還是共同債;除此之外,莫要找我。)
2.繼承隊伍擴大化。第一千一百二十八條規定,被繼承人的子女先於被繼承人死亡的,由被繼承人的子女的直系晚輩血親代位繼承。被繼承人的兄弟姐妹先於被繼承人死亡的,由被繼承人的兄弟姐妹的子女代位繼承。代位繼承人一般只能繼承被代位繼承人有權繼承的遺產份額。(歸納:代位繼承當中,侄子、外甥也可參與繼承了)
3.離婚還有冷靜期。第一千零七十七條規定,自婚姻登記機關收到離婚登記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任何一方不願意離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撤回離婚登記申請。前款規定期限屆滿後三十日內,雙方應當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發給離婚證;未申請的,視為撤回離婚登記申請。(歸納:30日再給彼此一個機會!)
4.高空拋物要不得。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條規定,禁止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的,由侵權人依法承擔侵權責任;經調查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補償後,有權向侵權人追償。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築物管理人應當採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防止前款規定情形的發生;未採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的,應當依法承擔未履行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發生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的,公安等機關應當依法及時調查,查清責任人。(歸納:各司其職,人人有責。)
本期的《民法典》之常識就到這里了,接下來感受一下考試吧!
例:2021年1月1日起,以下法律中將被廢止內有( )。
A.《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B.《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C.《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D.《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答案:ABCD。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將於2021年1月1日起實施,民法典正式實施後,現行的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將同時廢止。故本題選ABCD。
Ⅱ 被打了派出所不拘留打人者怎麼辦
被打後,發現派出所未對打人者予以行政拘留或其他強制措施時,受害人應當保持冷靜,依法採取維權措施並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益。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在於明確事件性質、及時保存相關證據、依照法律程序向公安機關和人民法院反映問題,通過民事、行政等多種渠道爭取合理賠償和正當救濟。事發後,受害人除了可以向派出所提出復核申請外,還可以委託律師咨詢、申請民事賠償及提起訴訟,要求公安機關依法依規處理打人者,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一、申請行政復議與投訴
在遭遇不公正處理或認為公安機關在處理打人行為過程中存在瑕疵時,受害人應首先主動向該派出所或相關行政機關反映情況,要求復查案件處理情況。如認為處理結果與案件事實及法律規定有明顯不符的,可依法向上級公安機關或紀檢監察機關提出復議申請。同時,受害人亦可以向所在地公安局紀檢監察部門舉報反映有關執法不力的行為,要求進一步核查和處理。行政復議與投訴不僅是維護個人權益的重要途徑,也是對公安機關工作進行監督、糾偏的重要機制,有助於提高執法透明度,確保司法公正性和行政效能。
二、民事訴訟與賠償請求
對於因被打事件所造成的身體傷害、經濟損失及精神損害,受害人可以在行政機關處理無果或不滿處理結果的情況下,通過民事訴訟要求打人者承擔賠償責任。受害人在提起民事訴訟時,應提交包括現場視頻、照片、醫療證明、診斷書及住院費用清單等在內的充足證據,證明自身遭受的實際損失和精神損害。法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相關規定,有權要求侵權人賠償醫療費、護理費、誤工費、精神損害賠償金等各項費用。此舉不僅體現了受害人通過司法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決心,也為社會提供了依法打擊暴力行為、維護公共安全的有力示範,使得一些行凶者不能因派出所處理不當而逃避責任。
三、協商調解與和解方案
在部分案件中,公安機關在調解過程中可能促成雙方達成和解協議,從而避免長時間訴訟帶來的經濟和時間成本。受害人在接受調解時應認真審核協議內容,確保和解協議中明確規定了賠償范圍、金額、支付方式以及違約責任等具體條款,防止因調解不實而影響自身合法權益。和解協議一旦達成,並經過公安機關確認備案後,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但若打人者在履行過程中再次違約,受害人仍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通過協商調解,雙方可以在平等自願基礎上解決爭議,既有利於盡快恢復受害人的生活秩序,也有助於降低司法成本,營造和諧社會的良好氛圍。
一、現場證據收集與固定
在遭遇打架斗毆事件後,第一時間保存現場證據至關重要。受害人在現場應盡可能拍攝下事發環境、打人者行為、受害人受傷情況以及周邊目擊證人的情況。此外,如能及時獲得現場監控視頻、其他受害人或目擊者的口頭證言和書面證明,將為事後公安機關和法院調查取證提供重要支持。確保相關證據完整、真實、有效,有助於證明事件事實和責任歸屬。保存證據過程中,受害人應避免隨意改動或刪除現場視頻和圖片,確保其原始性,以便在行政調解或民事訴訟中使用,給自己爭取到最有利的證據優勢。
二、法律咨詢與專業援助
遇到此類問題,及時咨詢專業律師是維護權益的重要一步。律師能從法律角度對事件的性質、責任劃分及賠償范圍等進行分析,指導受害人如何合法採取措施。同時,專業律師能夠協助受害人撰寫起訴狀、整理證據材料,並在行政復議、司法訴訟過程中為受害人提供法律意見和策略建議。在整個維權過程中,受害人應充分利用法律服務資源,了解政策規定和法律程序,確保每一步都依法行事,在合法維權的框架下爭取到最大的權益保護。專業法律援助不僅可以為受害人提供心理支持,還能夠增強案件處理的專業性和成功率,使得案件得以公正高效處理。
三、協調公安機關與司法部門
在處理此類案件時,受害人除了通過行政復議和民事訴訟來維護自身權益外,還可以依照法律規定,要求公安機關依法重新審查案件處理情況。公安機關在處理因民間糾紛引起的打架斗毆行為時,應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對情節較輕的案件提供調解處理;若調解未果,則應依法予以處罰。受害人在發現派出所在處理過程中存在明顯漏洞或不公時,可以向上級公安機關、檢察機關或法院反映問題,要求依法查處,確保打人者的違法行為得到應有處理。同時,通過監督和協調各部門,受害人也能進一步推動案件公正解決,以便為今後類似案件提供經驗和借鑒。
四、長期維權與社會監督
處理此類案件不僅限於單一事件的解決,更在於建立完善的維權機制和社會監督機制。受害人應關注案件的跟進情況,通過媒體、網路及相關維權平台公開事件經過和處理結果,以便引起有關部門重視和社會關注。在整個過程中,受害人既要依法主張自己的權益,同時也要防止過激情緒和行為影響案件的正常處理。社會監督與群眾輿論的力量可以促使有關部門改進工作方式,提高執法透明度和公正性,使得類似案件在未來得到更好的防範與解決,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營造良好環境。
Ⅲ 新民法典規定對古意不出示警察證件的違法警察怎麼處理
民法典沒有直接的相關規定。
民法典更主要的是原則性的規定,以及對公民權利法定的強化。
具體還是要依據《人民警察法》,《行政處罰法》等。
便衣警察執法時,必須出示警官證,正規著裝的,可以不出示,但對方要求出示時,應當出示。1、人民警察法第23條中明確規定:人民警察必須按照規定著裝,佩戴人民警察標志或者持有人民警察證件,保持警容嚴整,舉止端莊。在實際執行中,民警著裝執行公務的,可以不出示警察證(警服上有其身份證明的唯一編號),但當事人要求出示時,民警應當出示警察證。 2、行政處罰法第34條規定:執法人員當場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應當向當事人出示執法身份證件。民警執法時,如果當事人要求出示警察證後,不能出示證件,不管是沒有隨身攜帶,還是故意不出示,警察都涉嫌違法。在警察不能證明自己是警察時,當事人有正當理由認為對方可能是假冒的警察,所以要求警察執法出示證件不僅僅是民眾的權利,更有現實的必要性。對於可能的假冒警察,根據刑事訴訟法規定:任何公民均有扭送權,即報警和將嫌疑人扭送警察機關的權利!
Ⅳ 民法典修改的重大意義
民法抄典以人民為中心,對接人民的法治需求,把人民群眾的所思、所盼、所急,實實在在地寫進了法律條文中,更好地為幸福生活保駕護航。
我國民法典的編纂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框架下進行的編纂,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引下形成和制定的。法律是具有階級屬性的意識形態體系,是國家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國的民法典也是具有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屬性,充分體現和維護了人民群眾的意志。
(4)新民法典與公安執法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民法典對公安機關的執法理念、執法方式、適用法律等方面的最大的影響,就是必須尊重和保護民事主體的權利。在民法典頒布以前,我國的行政執法和司法機關已經提出規范化和人性化執法,這體現了公權力對私權利的尊重。
民法典的頒布,將進一步強化貫徹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尊重私權利的理念,執法機關要進一步加強規范化和人性化執法。公安機關是國家重要的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力量,只有貫徹以人為本的法治理念,堅持執法規范化和人性化執法,才能有效保障個人權利實現、維護社會秩序。
Ⅳ 公安局能不能抵押身份證呢
公安局不可以抵押身份證。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民法典》等規定,身份證是公民身份的法定證明,並非財產性物品,不得作為抵押物,任何單位或個人(包括公安局)都無權扣押或抵押他人身份證。公安局作為執法機關,更需要嚴格遵守法律規定,不存在合法抵押身份證的情形。
抵押身份證存在諸多風險和不良後果。一方面,這可能導致身份證信息泄露,被不法分子用於注冊公司、網貸、洗錢等違法活動。2024年公安部數據顯示,72%身份冒用案源於親戚借用。另一方面,個人可能因此面臨法律追責、信用受損甚至刑事責任,還可能遭遇網貸追債、洗錢嫌疑、子女政審受影響等問題。
若遇到要求抵押身份證的情況,應明確拒絕並說明法律規定。如需擔保,可提供房產、車輛等合法抵押物並辦理登記;身份證僅用於身份驗證,不可作為抵押品。如果身份證被非法扣押,可報警處理,保留相關證據並咨詢律師。
總之,身份證應妥善保管,切勿出借、抵押,同時可定期核查個人信用及不動產登記信息(如通過微信查詢),以防範潛在風險。
Ⅵ 違反民法典由哪個部門執法
法律分析:違反民法典由政府部門,執法部門執法。違反民法典是民事違法行為。所謂的民事違法行為,只能說違反法律規定侵害了他人的民事權利,需要進行賠償或承擔其他責任的行為。我國民法典對行政組織、行政立法、行政執法、行政責任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行政機關要貫徹好民法典,必須堅持依法行政、私法自治原則,尊重和保障民事權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