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維埃民法
1. 斯圖奇卡主要著作
斯圖奇卡在法學領域貢獻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其中包括1921年出版的《法和國家的革命作用》,這部作品探討了法律在革命中的作用。接著,他在1927年至1931年間編撰了《蘇維埃民法教程》的三卷本,深入剖析了蘇維埃時期的民法體系。1931年,他又發表了《為革命化的法律理論而斗爭的十三年》,進一步闡述了他對法律革命化理論的見解。此外,他還撰寫了《蘇維埃法的革命作用》,同樣在這一年面世。1964年,他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法學理論選集》問世,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進行了精選和解讀。
斯圖奇卡還擔任了《國家和法網路全書》的主編,這部權威性的網路全書分為三卷,第一版在1925年至1927年間發行,緊隨其後的是1929年至1930年的第二版,對國家和法律知識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討。
2. 勞動合同制的中國的勞動合同制
在中國,實行勞動合同制有較長的歷史。在中華民國時期,1929年國民黨政府公布的民法債篇第482條規定「稱僱傭者,謂當事人約定一方於一定或不定期限內為他方服務,他方給付報酬之契約」。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1933年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和抗日戰爭時期的《陝甘寧邊區勞動保護條例(草案)》等,都對勞動合同做了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4年勞動部制定了《關於建築工程單位赴外地招用建築工人訂立勞動合同的辦法》。1965年國務院頒布的《關於改進臨時工的使用和管理的暫行規定》,明確規定各單位招用臨時工必須簽訂勞動合同。由於「左」的錯誤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勞動合同制未能認真實行。1979年以來,在改革經濟體制的推動下,各地區、各部門在國營企業招收的新工人中試行了勞動合同制,取得了較好效果。
1986年 7月12日國務院發布《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宣布從1986年10月1日起開始實施。具體內容是: 實行勞動合同制的工人,其工資和保險福利待遇,與本企業同工種、同崗位原固定工人保持同等水平。解除勞動合同後,在待業期間,按照國務院1986年 7月12日發布的《國營企業職工待業保險暫行規定》,享受待業保險待遇。年老退休,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退休養老社會保險待遇。
在國營企業工人中實行勞動合同制,是中國勞動制度的一項重要改革。它有利於克服固定工制所帶來的能進不能出的弊端,實現企業和工人在一定條件下的相互選擇,保持企業工人隊伍的相對穩定和企業之間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增強企業活力,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充分發揮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3. 蘇俄民法典 產生背景及其主要特點
《蘇俄民法典》 1922年10月31日由全俄中央執行
委員會第九屆第四次會議通過,1923年1月1日
起施行。是蘇聯各加盟共和國關於民事立法方面具有代
表性的法典。共436條。內容包括:總則、物權、債、繼承各
篇。根據民法典的有關規定,通過調整一定范圍的財產關
系和人身關系,保衛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成果、保衛
國家財產和勞動人民的利益。在實行新經濟政策後,對調
整社會經濟關系及推動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根據
1961年12月8日蘇聯最高蘇維埃頒布的《蘇聯和各加盟
共和國民事立法綱要》,俄羅斯聯邦於1964年10月1日
頒布並實施新的《蘇俄民法典》。取代1922年通過的《蘇俄
民法典》。新的《蘇俄民法典》共8編,42章,569條。包括總
則、所有權、債權、著作權、發現權、發明權、繼承權,以及
外國人和無國籍人的權利能力、外國民事法律、國際條約
和國際協議的適用。
4. 俄羅斯購買土地是永久的么
是。資本主義國家,如歐美、日、澳、俄羅斯等國家,實行土地私有化,個人擁有土地永久使用權,自然也就永久擁有土地上面的建築的使用權,購買的土地就是永久的。
俄羅斯聯邦土地他物權法律制度評介
一 引言
俄羅斯聯邦的土地他物權制度,經歷了暫時完整到從民事法律中完全消亡又逐漸完善的過程。
隨著十月革命的勝利,在俄羅斯沙俄帝國時期存在的物權制度被作為私有制的剝削制度而廢除。但在1922年蘇俄民法典中物權編仍占據具體民事制度的首位,其中規定的他物權主要是地役權、抵押權。隨著蘇聯國民經濟中私人資本主義成分的逐漸排除及最終消滅、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確立和1936年憲法的頒布,蘇聯民法理論界逐漸形成了所有權以外的其他物權是私有制之下的特有現象的觀點。到了1964年民法典中,物權這一術語甚至從民事法律的篇章和規范名稱中消失,代之以所有權制度,他物權也不存在了。這絕對不是偶然的現象,那個時代"國家對土地的專有權、簡化和被合並的'計劃——組織式'財產流轉方式,對於法律形式來說不需要像他物權這樣復雜的法律范疇。"
隨著社會制度的轉變,市場經濟的實行,俄羅斯聯邦的土地法律制度發生了重大變革。單一的土地國有制逐漸被多種所有制所取代,他物權法律制度開始在蘇聯和後來的俄羅斯聯邦重建。在1993年憲法原則的指導下,1995年1月1日生效的《俄羅斯聯邦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在"所有權和他物權"編詳細規定了土地的終身繼承佔有權、土地的永久使用權、地役權等他物權類型。2001年10月25日生效的《俄羅斯聯邦土地法典》(以下簡稱土地法典)第四章則對上述土地他物權的取得、實現、限制和保護等予以了規定。
顯然,轉型時期的俄羅斯,在聯邦憲法承認土地私有權的同時,以社會利益和私人利益相結合作為調整土地關系的出發點,形成了合理使用土地、保護非土地所有權人利益的土地他物權制度。
二 土地他物權的類型
(一)土地永久使用權
土地永久使用權,是土地使用人對國有和自治地方所有的土地依法享有的無償永久使用的土地他物權。
1.權利的取得
從民法典的規定來看,土地永久使用權的取得有三攜御種情況:第一,國家機關或者自治地方機關以作出決議的方式提供給公民和法人。根據土地法典規定,俄羅斯聯邦、俄聯邦各主體、地方自治機關對屬於自己的土地有權實施管理和處分,國家權力機關和執行機關在職權范圍內作出的授予土地永久使用權的決定,是導致土地被劃出並成為土地權利進行登記的根據。 2 第二,可以因取得土地上的建築物、構築物等不動產所有權而取得。當土地使用人同時是土地上的建築物、構築物等不動產所有權人的,他有權根據自己的意願處分該不動產。而土地上的不動產所有權發生變更時,根據民法典和土地法典的規定,該土地永久使用權的主體變更為不動產購買者。第三,可以因法人改組而取得。民法典規定了土地永久使用權可以基於法人合並、加入、分立、分出、改變組織法等形式在權利繼受的程序內進行移轉。
2.權利客體和權利主體
根據俄羅斯聯邦憲法的規定,俄羅斯的土地所有制由國家辯源岩所有制、自治地方所有制和公民、法人所有制構成。只有國有和自治地方所有的裂耐土地才能成為永久使用權的客體。
除了土地法典生效前擁有該權利的公民外,目前可以成為權利主體的只能是:(1)國家和市政事業機構。當代俄羅斯民法繼承了蘇維埃時期的特殊民事主體理論,國家被認為是除了法人和公民之外的特殊的、獨立的權利主體。市政事業機構,是財產所有權人根據管理職能、社會文化職能或者其他非商業性職能而創設和撥款的,沒有會員,並且由所有權人承擔補充責任的具有限制物權主體資格的非商業組織。(2)聯邦國有企業,是為了生產限制流通的產品、對於保障聯邦和其他公有需要具有重要意義的產品,以及為了保障俄聯邦安全所必須的產品和類似目的而建造的具有業務管理權的商業組織。(3)國家權力機關和地方自治機關,是在規定的許可權范圍內,分別以俄聯邦、聯邦各主體的名義和地方自治機關的名義,通過自己的行為取得和行使財產權利和人身非財產權利,產生並履行財產義務和人身非財產義務,在法院起訴和應訴的機關。
3.權利的內容
享有土地永久使用權的人,在法律文件和關於提供土地使用的文書所規定的限度內,對該土地進行佔有和使用。如果法律沒有其他規定,土地使用權人有權自主將土地用於提供土地的目的,其中包括為此目的在土地上建造建築物、構築物和其他不動產。
使用人為自己建造的建築物、構築物和其他不動產,歸自己所有。但也有例外,例如,享有業務管理權的聯邦國有企業,不論是依靠預算還是被允許實施的行為取得的收入所修建的建築物、構築物和其他不動產,即使是為了自己修建的,對該不動產仍然不享有所有權。
4.權利的終止
土地永久使用權可以在兩種情況下終止:
一種情況是土地使用人自動放棄。使用人可以發表放棄聲明,說明自願放棄行使屬於他的權利。被放棄使用權的土地,原屬國有的,由俄羅斯聯邦、俄羅斯聯邦各主體進行管理和處分,原屬於自治地方所有的,由自治地方實施管理和處分。
另一種情況是因違反法律規定或者被徵收,而被強制終止。使用人在利用地塊時應注意維護土地的正常狀態,並且不得改變土地的用途,這是使用人對土地的最基本的義務。如果不按照土地的專門用途以及土地所屬類別利用地塊,或者採用使農業用地肥力嚴重減退或生態狀況嚴重惡化的方式利用地塊,以及經常不繳納土地稅的,可以被強制終止使用權。國家或自治地方機關根據規定程序對土地實行徵收也可以導致使用權的終止
(二)土地終生繼承佔有權
土地終生繼承佔有權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對國家或者自治地方所有的土地佔有、使用並可以依法繼承的土地他物權。
1.權利的取得
根據民法典的規定,公民依照土地立法規定的根據和程序取得國有或者自治地方所有土地的終生繼承佔有權。土地立法由土地法典、聯邦法律和根據土地法典及聯邦法律制定的俄羅斯聯邦各主體的法律構成,土地關系也可以由俄羅斯聯邦總統令調整,但不應當違反土地法典和聯邦法律。
2.權利客體和權利主體
權利客體是國有或者自治地方所有的土地,這與永久使用權沒有區別。它們都是在公有土地上基於公共政權機構的規范性文件產生的。
從土地終生繼承佔有權的名稱看,顯然只有公民可以獲得該權利,因為通過繼承移轉財產上的權利只可能發生在公民(自然人)死亡之後。擁有土地終生繼承佔有權的公民被稱為"土地的佔有人"。
3.權利的內容
佔有人享有佔有和使用土地的權利並可以依法繼承。
在不違反有關法律規定的情況下,土地的佔有人可以在該土地上建造建築物、構築物和其他不動產,並對該建築物、構築物和不動產享有所有權。這為土地佔有人長期佔有和使用國有或自治地方所有的土地提供了法律依據。土地佔有人可以穩定地在該土地上發展農業、副業、畜牧業和果園等。
除了根據繼承移轉外,土地終身繼承佔有人不得出售、抵押土地,也不得實施導致或可能導致土地轉讓的其他法律行為。
法律依據:
《俄羅斯聯邦憲法》 第九條 在俄羅斯聯邦,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作為在相應區域內居住的人民生活與活動的基礎得到利用和保護。土地和其他資源可以屬於私有財產、國有財產、地方所有財產和其他所有制的形式。
5. 家庭暴力的法律對策
家庭暴力法律最新規定:
1、根據《婚姻法》第43條和《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受害人要求依法處理的,公安機關才能受理,受害人未向公安機關要求處理的,公安機關不予處置。
2、《婚姻法》第43條第3款規定,「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員,愛害人提出請求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治安管理處罰的法律規定予以行政處罰」。
3、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22條的規定:「有下列侵犯他人人身權利行為之一,尚不夠刑事處罰的,處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
(一)歐打他人,造成輕微傷害的;
(二)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
(三)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
(四)虐待家庭成員,受虐待人要求處理的;
(五)寫恐嚇信或者用其他方法威脅他人安全或者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脅迫或者誘騙不滿十八歲的人表演恐怖、殘忍節目,摧殘身心健康的;
(七)隱匿、毀棄或者私自開拆他人郵件、電報的。
6. 十月革命後蘇俄的四次調整分別是,
十月革命後至今,蘇俄共產生過3個民法調整對象理論。第一是不對稱平行線說,即民法調整財產關系、與財產關系有關的人身非財產關系,這種民法調整對象理論的歷史開始於1922年《蘇俄民法典》,但它無關於民法調整對象的正面規定,僅從反面規定民法調整對象,在第二條裡面規定排除三種關系不調整,即「土地關系、由僱傭勞動所產生的關系、家庭關系,都由專門法典調整」。第一個家庭關系與商品經濟無關,第二個土地關系也與商品經濟無關,因為在十月革命後頒布了法令規定全部土地都歸國有,所以不存在私人土地所有權,土地只能劃撥,屬於公法關系;第三個是勞動關系,強調勞動保護也有很多屬於公法調整,所以也排除在外,其它傳統部分仍然由私法來調整。到了1950年代,蘇聯民法學界開始正面討論民法調整對象問題,得出的結論體現為布拉都西和堅金分別主編的《蘇維埃民法》的典型表述,前者謂:「蘇維埃民法調整社會主義社會中一定范圍的財產關系和與此相關系著的人身非財產關系」。後者謂:「蘇維埃民法的對象是社會主義社會的財產關系」,不過也「調整某些人身的、非財產的關系」。
7. 勞動法最早頒布出台時間
法律分析:勞動法最早屬於民法的范圍,十九世紀以來,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勞動法在各國的法律體系中日益佔有重要的地位,並逐漸脫離民法而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1802年,英國議會通過了世界上第一部勞動法——《學徒健康與道德法》,禁止紡織廠使用9歲以下的學徒,並規定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12小時,同時禁止做夜班。 十月革命後,1918年蘇維埃政府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社會主義勞動法典,並於1922年頒布了新的《蘇維埃勞動法典》。 早在1931年11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蘇維埃工農兵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就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先後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合同》、《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國營企業辭退違紀職工暫行條例》等一系列勞動法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一條 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