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既判力

民法既判力

發布時間: 2021-01-13 22:59:32

⑴ 民事判決書的樣本

1、第一審程序的民事判決書,亦稱一審民事判決書,它是人民法院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對受理的民事案件和經濟糾紛案件按照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第一審普通程序或簡易程序審理終結後,依照國家的民事法律、法規或經濟法律、法規,就解決案件的實體問題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書面文書處理決定。
2、第二審程序的民事判決書,亦稱二審民事判決書,它是中級以上人民法院民事判決對當事人不服第一審法院民事判決提起上訴的民事案件或經濟糾紛案件,依照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第二審程序進行審理後,依法作出維持或者改變一審民事判決的書面處理決定。
3、審判監督程序的的民事判決書,亦稱再審民事判決書,他是人民法院對本院或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和調解協議,發現確有錯誤,或者根據當事人符合法定條件的再申請,或者根據人民檢察院的抗訴,依照民事訴訟法規定的審判監督程序進行再審後,就訴訟那個當事人之間的權力義務關系,作出重新確認處理的書面決定。
4、特別程序的民事判決書,是人民法院按照民事訴訟法第十五章的規定,審理特殊類型的案件,就某種法律事實是否存在或者某種權利的實際狀態如何依法作出確認的書面決定。按照特別程序審理的案件的特點是:第一,都不具有民事權益爭議的內容;第二,起訴人或申請人都不要求追究民事責任。
5、【 范 文 】
××市××區人民法院
民事判決書
(199×)建初字第256號
法定代表人劉××,開發公司總經理。
委託代理人馮××,××市 ××律師事務所律師。
上述事實,有雙方當事人陳述及補償安置協議書等書證證實。
本院認為,被告住進安置房後理應騰讓過渡房,故原告要求被告騰讓過渡房的請求應予支持。被告以未辦理安置房的產權證等為由,不騰讓過渡房的主張,不予支持。被告未騰讓過渡房引起糾紛,應負主要責任,故其要求原告賠償損失的請求不予支持;原告未及時解決與拆遷相關的問題,亦有一定的責任,故對其要求被告賠償損失的請求亦不予支持。為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5條之規定,判決如下:
本案受理費50元,其他訴訟費用100元,由張×負擔。
審判員:李××
審判員:管××
199×年×月×日
本件與原本核對無異
書記員:萬××
(××××)×民再字第××號
原審原告(或原審上訴人)……(寫明姓名或名稱等基本情況)。
原審被告(或原審被上訴人)……(寫明姓名或名稱等基本情況)。
原審第三人……(寫明姓名或名稱等基本情況)。
(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加人的列項和基本情況的寫法,除當事人的稱謂外,與一審民事判決書樣式相同。)
……(寫明原審當事人的姓名或名稱和案由)一案,本院於××××年××月××日作出(××××)×民×字第××號民事判決(或裁定),已經發生法律效力。××××年××月××日,本院以(××××)×民監字第××號民事裁定,決定對本案進行再審。本院依法另行組成合議庭,公開(或不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寫明參加再審的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等)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未開庭的寫:「本院依法另行組成合議庭審理了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概括寫明原審生效判決認定的主要事實、理由和判決結果,簡述當事人提出的主要意見及其理由和請求)。
經再審查明,……(寫明再審認定的事實和證據)。
本院認為,……〔根據再審查明的事實,著重論述原審生效判決定性處理是否正確,闡明應予改判,如何改判,或者應當維持原判的理由〕。依照……(寫明判決所依據的法律條款項)的規定,判決如下:
……(寫明判決結果)。
……(寫明訴訟費用的負擔。維持原判的,此項不寫)。
……(按第一審程序再審的,寫:「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並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於××××人民法院。」按第二審程序再審的,寫:「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判長×××
審判員×××
審判員×××
××××年××月××日
(院印)
本件與原本核對無異
書記員×××

⑵ 什麼是即判力

既判力是指民事判決實質上的確定力,即形成確定的終局判決內容的判斷,所具有的基準性和不可爭性效果。

⑶ 民事案件,一審判決後,當事各方怎麼知道產生法律效力的時間

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的,如果二審法院判決維持原判,二審法版院判決生效時權原一審法院判決生效。按照民事訴訟法和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法院判決於判決書送達當事人後對當事人產生法律效力。因此,一審法院的判決於二審法院維持原判的判決書送達當事人後生效。

⑷ 在何種情況下民事判決不具有既判力

一般認為,既判力是判決實質上的確定力,是指確定判決對訴訟標的之判斷對法院和當事人產生的約束力。判決中對訴訟標的之判斷部分,實際上是對訴訟標的中實體內容(即原告獲得的實體法上的具體法律地位或具體法律效果)所做出的判斷,構成判決的主文。
法院判決處於不能夠利用上訴取消或變更的狀態,叫做判決的確定。判決在確定之時即產生既判力。確定判決是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中的概念,在我國通常稱為生效判決,判決確定的時間即我國所謂的判決生效的時間。
既判力觀念淵源於羅馬法,大陸法系民事訴訟法都採用了這個概念。在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既判力」觀念最相近的是「Res judicata」。據《布萊克法律詞典》的解釋,是指「已判決的事項或案件。其效力規則是有完全事物管轄權的法院做出的終局判決對當事人及其利害關系人的權利具有決定作用,同時該判決絕對地阻止他們就同一請求和訴因再行起訴」。因此,有人將Res judicata直譯為既判力。判決既判力是各國民事訴訟法所必須遵守的一個原則,在美國則被稱為既決判決規則。
既然對案件中的實體法事項做出確定判決,並且判決是訴訟程序中當事人和法院共同作用的結果,那麼既判力要求當事人和後訴法院對確定判決內容必須予以遵守。從當事人的角度來說,對於既判的案件不得再為爭執(即提出相異的訴訟主張),在制度上則體現為禁止當事人再行起訴(包括反訴),如再行起訴則應予駁回。這就是既判力的「禁止反覆」的作用,為既判力的消極效果(或作用)。從法院的角度來說,既判力的積極效果(或作用)要求法院在處理後訴時應受確定判決的拘束,即法院應以確定判決中對訴訟標的之判斷為基礎來處理後訴,不得做出相異的判決。這是既判力的「禁止矛盾」的作用。對於既判力的消極效果(或作用),則強調一事不再理的理念和意義,而對於既判力的積極效果(或作用),則強調判決具有拘束後訴判決的積極作用。
什麼樣的判決才具有既判力?通常情況下,具有既判力的判決須為確定的終局判決。終局判決是指能夠終結其審級程序效力的判決,終局判決一做出即意味著該審級程序結束。比如,一審的終局判決一做出,一審程序就終結。終局判決可分為一審判決、上訴審判決;全部終局判決、一部終局判決等。確定判決,包括可以上訴但上訴期間屆滿的終局判決和不可上訴的終局判決。確定的終局判決要能夠對後訴產生既判力,要求前訴與後訴是同一之訴,即前訴與後訴的當事人、訴訟標的和案件事實相同。然而在特定情況下,也不要求前訴與後訴的當事人相同(參見下文既判力的主觀范圍)。
具有既判力的法律文書有哪些呢?首先是我國法院做出的確定的終局判決 、我國承認或執行的外國法院確定的終局判決。原先,既判力制度和理論主要處理法院判決的效力問題,但是,如今既判力出現了擴大化現象,比如人們認為,法律賦予其強制執行力的生效的調解書(包括法院製作和非法院製作)、確定的支付令、放棄和承認訴訟請求及裁判上和解的法庭筆錄、破產程序中記載確定破產債權的債權表、(我國和國外的)仲裁裁決(在我國勞動仲裁裁決除外)等等,也具有既判力。其主要理由是,既然對民事糾紛的實體問題已經做出了終局解決,並且這種解決獲得國家正式制度上的承認,就不該對此案件由民事訴訟再次解決,這種做法不僅符合既判力的精神,而且也是在民事訴訟制度上對其他解決糾紛方式的尊重和支持。
關於既判力和一事不再理的關系,學說上存有同一說、區別說和交叉說。同一說認為,一事不再理原則屬於既判力的概念范圍,既判力當屬一事不再理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的特殊表現,因為禁止法院就同一既判事項重復審理,這一效力的基礎實際上貫徹了解決糾紛的一次性原則,亦即一事不再理精神。基於這個理由,判決的既判力不外是訴訟上所表現的一事不再理的理念而已。同時,民事訴訟中的一事不再理原則,應認為系既判力消極作用的表現,不應視為存在於既判力之外的另一項獨立的制度。
區別說認為,既判力重視的是禁止法院就同一事件為前後矛盾的判決,並非一事不再理,而一事不再理是指判決一經確定,法院不得就同一事件再為審理。一事不再理是刑事訴訟制度中重要的審判制度,保護被告的正當權益,符合法律正義。因為民事訴訟與刑事訴訟存有不同,作為民事判決對象的私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即使已被確定,也有發生重復的可能性,所以如果加進時間因素來考慮的話,從嚴格意義上說,不存在同一案件,而刑事裁判是以審判過去所為的具有可懲罰性的行為為目的,其同一性不變。
但是,我們主張交叉說,認為一事不再理主要包括以下效力:(1)訴訟系屬效力,即對於已經起訴或正在訴訟中的案件,當事人不得再行起訴,即使再行起訴法院也不得受理 ;(2)既判力的消極效果,即對於已經做出確定判決的案件,當事人不得再行起訴,法院也不得受理。可見,在既判力的消極效果方面,既判力和一事不再理有著一致的內容,然而既判力的積極效果則是一事不再理所不具有的,而一事不再理中的訴訟系屬效力則不為既判力所包含。

⑸ 民事判決的效力

民事判決的效力,是指生效的民事判決在訴訟法上發生的效果。也就是說,民事判決的效力,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民事判決生效的時間;二是生效民事判決產生的法律效果(也稱法律後果)。
(一)民事判決生效的時間
我國民事訴訟法所謂的「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有時也稱生效判決。民事判決生效時間分為以下兩種情況:一是上訴期屆滿當事人未上訴的判決。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作出的、法律允許上訴的一審判決,在上訴期內當事人沒有上訴的,上訴期屆滿,判決即發生法律效力。二是不能上訴的判決。這類判決包括中級以上人民法院所作的二審判決,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一審判決,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作出的不準上訴的一審判決,如適用特別程序作出的判決和適用公示催告程序作出的除權判決。上述判決一經送達立即發生法律效力。
(二)生效民事判決產生的法律後果
一般認為,民事判決生效後產生以下三個方面的法律後果:
1.拘束力
無論是一審判決還是上訴審判決,在其宣告或者送達後,就發生一定的形式效力。即作出該判決的法院,自判決成立後,即受其拘束;以後該法院在同一審級內不得自行撤銷或者變更其判決,即使當事人同意撤銷或者變更時,也不能變更或者撤銷該判決。判決對法院的拘束力是判決的內在屬性。為此,各國民事訴訟法都認為,判決成立之後就產生拘束力。
2.既判力
既判力又稱實質上的確定力(也有人稱為對事的確定力),是指確定的終局判決所裁判的訴訟標的對當事人和法院的強制性適用力。
3.執行力
執行力是指給付判決可以作為執行根據,判決中的權利人在義務人不履行生效判決確定的義務時,有權請求法院予以強制執行。

⑹ 什麼是民事判決的既判力

既判力是指生效民事判決裁判的訴訟標的對雙方當事人和法院所具有的強制性通用力。
確定判決之判斷被賦予的共有性或拘束力就是既判力。

⑺ 關於既判力的問題

民事法律的溯及力抄,是指新襲的民事法律頒布實施以後,對其生效之前發生而未依司法程序裁判的民事關系同樣適用的效力。有強弱之分,在新法律規范施行之前產生的民事關系和事實,自新法施行之日起方可適用新法的,為弱度溯及力;而溯及至該民事關系和事實所產生當時即適用新法有關規定的,為強度溯及力。法律只有公諸於世,才能要求社會成員共同遵守並產生約束力。經舊法確立的法律關系如果要用新法加以改變,難免影響社會秩序的安定,故此民事法律一般只適用於其生效後發生的事實和關系,「法律不溯及既往」是早在羅馬法中就得到確立並為後世所公認的原則。中國民法也採取民法規范一般沒有溯及力的原則。但是在原則上確認民事法律沒有溯及力的同時,並不排除國家根據客觀需要,在一定的情況下作出某種溯及既往的規定。 法院審理時,會依當事人行為時的法律加以認定。

⑻ 民事判決書的格式

(201×)建初字第256號

原告××市××××開發公司(以下稱開發公司),地址在本市××10號。

法定代表人劉××,開發公司總經理。

委託代理人馮××,××市 ××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張×,男,1950年3月4日生,漢族,××市××研究所工人,住本市××20號。

判決書正文......

本案受理費50元,其他訴訟費用100元,由張×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15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並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於××省××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長:劉××

審判員:李××

審判員:管××

199×年×月×日

本件與原本核對無異

書記員:萬××

(8)民法既判力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民事判決書是指對民事案件審理終結後所作出的書面決定。民事判決一般由四部分構成,即首部,寫明民事案件的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基本情況以及案由。

主文,是民事判決書的核心,要求對該案所涉及的事實和證據作明確的概述,特別是法院查明的事實要寫清楚。判決結果,即法院根據什麼決定原告的請求是否應予支持,哪些支持,哪些不予支持要寫清楚。尾部,寫明審判庭的組成、人民法院名稱等內容。

特別提示:

民事終審判決是指人民法院對上訴的民事案件審理終結後,依據查明的事實和適用的法律,對一審判決進行審查後,所作出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判決。二審判決書應當寫明:案件的當事人、案由、訴訟請求、爭議的事實和理由。

判決認定的事實、理由和適用的法律依據。判決結果和訴訟費用的負擔。判決效力及判決法院。民事二審判決一經宣告即發生法律效力。

參考資料:

網路--民事判決書

⑼ 關於民事訴訟法既判力的問題

是指確定判決在實體上對於當事人和法院所具有的強制性通用力版,表現為判決確定後,當事權人不得就判決確定的法律關系另行起訴,也不得在其他訴訟中就同一法律關系提出與本案訴訟相矛盾的主張,同時,法院亦不得作出與該判決所確定的內容相矛盾的判斷。

⑽ 是民事判決才有即判力呢還是民事,刑事都有

是民事判決才有即判力呢還是民事,刑事都有?

:民事刑事上都有。

另外再請版簡單介紹一下我國權的即判力與美國的即判力有什麼區別?

:我國的即判力是借鑒了歐美法系的相關法律而建立的,目前還沒有自己的完整體系可言,所以,這是理論研究課題,這里還不敢探討「差別」。

簡單介紹一下我國的即判力是怎麼回事。

:確定判決之判斷被賦予的共有性或拘束力就是既判力。終局判決一旦獲得確定,該判決針對的請求所作出的判斷就成為規制雙方當事人今後法律關系的規范,當雙方當事人對同一事項再度發生爭執時,就不允許當事人提出與此相矛盾的主張,而且當事人不能對該判斷進行爭議,法院也不能做出與之相矛盾或抵觸的判斷。 用一句簡潔的話來闡釋即判力,就是不允許當事人對法院判決確定的事項再起爭議。

但判決的即判力效力不是絕對的。例如,刑事訴訟中的無罪判決對民事訴訟不產生既判力,刑事上無罪並不意味著民事上沒有責任。

熱點內容
社會與法法律講堂文史版央視網 發布:2025-07-09 20:40:53 瀏覽:534
中美法官的地位 發布:2025-07-09 19:50:43 瀏覽:430
全國司法會議 發布:2025-07-09 19:50:43 瀏覽:540
道德的價值目標 發布:2025-07-09 19:48:31 瀏覽:526
招行司法凍結 發布:2025-07-09 19:48:30 瀏覽:18
司法所劃歸 發布:2025-07-09 19:43:36 瀏覽:582
司法e通網址 發布:2025-07-09 19:43:23 瀏覽:299
夫妻離異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9 19:42:32 瀏覽:11
法律服務實事案例 發布:2025-07-09 19:27:24 瀏覽:125
中華會計網2019中級經濟法答案 發布:2025-07-09 19:23:42 瀏覽: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