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法律法规规定
⑴ 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是指什么
很多法律条文中,会在列举一些情形后,再加上一条,即: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回的情形。
这里答“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情形”是指法律条文上所列举的情形,并不是全部适用的情形,如果其他法律对此事项也有规定的,也按本条法律条文处理。
⑵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综合
法律法规,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地方规章、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对于该等法律法规的不时修改和补充。
法律有广义、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上讲,法律泛指一切规范性文件;
狭义上讲,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与法规等一起谈时,法律是指狭义上的法律。法规则主要指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法规及经济特区法规等。
关于法律法规的数量:
1949年至今,法律法规的数量总数约为50万条(包含已失效的法律法规)
中央法规约113394条
司法解释约4100条
地方法规规章约309942条
中外条约约4613条
外国与国际法律约789条
台湾法律法规约7028条
澳门法律法规约10794条
香港法律法规约2475条
法律法规的类别:
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大体包括以下几种法律法规:法律,法律解释,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和规章等。
1、法律:
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立法通过后,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因而,法律的级别是最高的。
法律一般都称为**法,如宪法、刑法、劳动合同法等。
2、法律解释:
是对法律中某些条文或文字的解释或限定。这些解释将涉及到法律的适用问题。法律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其做出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还有一种司法解释,即由最高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检察院做出的解释,用于指导各基层法院的司法工作。
3、行政法规:
是由国务院制定的,通过后由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这些法规也具有全国通用性,是对法律的补充,在成熟的情况下会被补充进法律,其地位仅次于法律。
法规多称为条例,也可以是全国性法律的实施细则,如治安处罚条例、专利代理条例等。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其制定者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相当于是各地方的最高权力机构。
地方性法规大部分称作条例,有的为法律在地方的实施细则,部分为具有法规属性的文件,如决议、决定等。地方法规的开头多贯有地方名字,如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办法等。
5、规章:
其制定者是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这些规章仅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有效。如国家专利局制定的《专利审查指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
还有一些规章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仅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如《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北京市天安门地区管理规定》的决定》、《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办法》等。
5分级
⑶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有哪些
法规法规条文中规定的其他情形包括以下两存在含义:一、其他情形是法专律制定的兜底条款,是以后属修改或制定新的具体情形的依据,是立法的一种技术手段;二、条文中的其他情况,还可能指本法中的相关规定在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具体规定,相对于本法属于特别规定。
⑷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指的是什么
法规法规条文中规定的其他情形包括以下两存在含义:
一、其他情形是法律制内定的兜容底条款,是以后修改或制定新的具体情形的依据,是立法的一种技术手段;
二、条文中的其他情况,还可能指本法中的相关规定在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具体规定,相对于本法属于特别规定。
⑸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有哪些
因为现实生活中案情复杂多变,法律不可能一一作出规定,这属于兜底条款,属于立法技巧!便于以后出现新情况时出台新规定!
⑹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有哪些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其他情形是指指《工会法》第五十二条以版及《集体合同规权定》第二十八条规定的情形,以及为以后的法律制定、修改和完善做进一步说明。
《工会法》第52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恢复其工作,并补发被解除劳动合同期间应得的报酬,或者责令给予本人年收人二倍的赔偿: (一) 职工因参加工会活动而被解除劳动合同的; (二) 工会工作人员因履行本法规定的职责而被解除劳动合同的。
集体合同规定第二十八条职工一方协商代表在其履行协商代表职责期间劳动合同期满的,劳动合同期限自动延长至完成履行协商代表职责之时,除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一)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的;
(二)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三)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职工一方协商代表履行协商代表职责期间,用人单位无正当理由不得调整其工作岗位。
参考资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法律法规信息库
⑺ 关于法律内容的规定
善意第三人是不知道法律关系双方的真实情况而加入或牵扯进这专个法律关系当中,也就是指属本着合法交易的目的建立的民事关系。不可对抗善意第三人是法律对善意第三人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一种保护,比方说,设甲欠乙10万元,以自己所有的一辆汽车为乙设立抵押,但没有办理登记。抵押期间,甲未经乙的同意,以9万元的价格擅自将汽车卖于不知该汽车已设有抵押权事实的丙,并货款两讫,乙几天后知晓此事诉至法院,称自己不同意甲出卖该汽车,主张甲与丙的买卖无效。
法院对于乙的请求不予支持,因为乙的抵押权由于没有办理登记,所以不得对抗不知情的善意第三人丙。此案中,丙就是第三人,并且是善意第三人。如果丙在买甲的汽车时知道该汽车设有抵押权并购买,那么他主观上就属于恶意,而此时法院就会支持乙的请求,保护乙的抵押权。
⑻ 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是哪些
第十二条 从事建筑活动的建筑施工企业、勘察单位、设计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具备下列内条件:容
(一)有符合国家规定的注册资本;
(二)有与其从事的建筑活动相适应的具有法定执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有从事相关建筑活动所应有的技术装备;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三条 从事建筑活动的建筑施工企业、勘察单位、设计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按照其拥有的注册资本、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和已完成的建筑工程业绩等资质条件,划分为不同的资质等级,经资质审查合格,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活动。
第十四条 从事建筑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并在执业资格证书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活动。
⑼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指的是什么
这种规定叫兜底条款,就是说这个法条没办法把所有的情形都表述出来,在最后就写上这么一句话,就是说如果法律或者行政法规还规定了其他类似的情形,也按照这个法条来处理。
⑽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怎么理解
这种条款在法理学上叫做“兜底条款”。就是把该条款不能一一列举的情况用一句描述性的话概括起来。
在理解的时候,首先要明确这一条到底在说什么,是什么目的。再根据前面列举的内容加以分析。到了这“兜底条款”时,就要根据前面的分析确定你面临的情形是否是兜底条款的管辖范围。
一般的理解就这么理解,但是中国的法律在立法时不严密,问题很多,所以经常用”兜底条款“来解决。但”兜底条款“滥用,导致出现很多”口袋“,法官可以在口袋里肆意行使自由裁量权。1983年严打时的流氓罪、投机倒把罪就是典型的”口袋罪“,原因就在于”兜底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