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海事处规章制度

海事处规章制度

发布时间: 2022-05-13 08:36:26

⑴ 论述2006年海事劳动公约关于海员社会保障和劳动保护方面的规定

咱也不扯犊子了,直接来点实在的。
《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对我国海运业和海员的影响
上海远洋运输公司 毛建良
0 前言
2006年2月23日在日内瓦举行的第94届大会暨第十届海事大会上通过了一项旨在全面保障海员工作和生活条件的综合性<<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MARITIME LABOURCONVENTION,2006)。公约对海员的工作条件、健康、安全、最低工作年龄、招聘录用、工作时间、船上居住条件等制定了国际统一标准,并规定:至少有30个国际劳工组织会员国,且其所属商船合计总吨位占世界商船总吨位33%以上,交存批
准文件之日起12个月后该公约将开始生效。
由于公约引入了“无差别”概念,主张不论是在悬挂公约批准国国旗,还是非公约批准国国旗船上工作的海员,均应一视同仁的对待,享受同等的权利。因此新公约对提高我国海员素质、改善我国海员培养及工作环境而言是个很好的机遇。然而我们也应看到,我国海员保护的具体做法与国际劳工公约的要求不相匹配,缺少专门针对海员劳动和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且基本上不存在对船上工作生活条件等方面进行检查和监督的正式机制。因此新公约的出台也将对我国如何顺应航运业的发展,完善其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和维护海员的合法权益,全方位推动我国海员走向国际市场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本文将从该公约一些实质性变更条款着手分析公约对我国海运业和海员的影响及我国如何为批准和履行该公约做好准备。
1 公约对促进海运业发展和海员权益维护的影响
1.1 规范了海员招募和安置机构的经营管理活动
(1)实施更加严格的经营审核权。根据公约标准A1.4一招募和安置2、6条款,要求成员国主管当局对在其领土内运营的海员招募和安置机构进行严格监管,规定这些机构必须获得主管当局批准的经营许可
或证书或类似授权,并接受定期审核,只有在明确符合了国家法律和条例的有关要求后,主管当局才能为其核发或换新该经营许可或证书或类似授权。同时,为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公约要求成员国主管当局对私营海员招募和安置机构的过度扩散不应持鼓励态度。
(2)对乱收费的制止和控制。为保障海员正当权益,公约标准A1.4一招募和安置5条款、导则B1.4一招募和安置2(d)(f)规定,禁止海员招募和安置机构利用各种方式来阻扰海员获得其所称职的工作,并规定海员招募或安置机构在为海员提供就业时不能把相关费用直接或间接、全部或部分地转嫁给海员
(3)要求健全海员信息库。公约要求海员招募和安置机构编制一份完整的所有海员的信息登记册,并确保及时更新,以备主管当局检查。
(4)要求切实履行告知义务。公约规定海员招募和安置机构应履行告知义务,确保海员在受聘前或受聘过程中了解其在就业协议上的权利和职责,并有权在签字前后对就业协议条款进行核阅。
(5)完善海员投诉事件的处理机制和补偿机制。公约规定主管当局应确保建立适当的机制和程序,在必要时对有关海员招募和安置机构的投诉开展调查,并视情况邀请船东和海员代表共同参与调查。同时还应建立一个保护和补偿机制,通过保险或其他等效措施,在海员因招募和安置机构或船东未按就业协议履行义务而造成损失时对其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
1.2 进一步完善了海员的就业条件
公约标准A2.1一海员就业协议4条款对海员就业协议所包含的细节内容,如海员休假、遣返、职业发展、技能培训及就业机会等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为海员的体面就业条件提供了保障。
1.3 进一步保障了海员的工资收入和社会福利待遇
(1)对海员最低工资的规定。公约规定,各成员国应在不损害自由集体谈判原则的前提下,与船东和海员的代表组织协商后,建立确定海员最低工资的程序并结合海员生活费用和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为确保最低工资标准的有效性,公约要求应将船东和海员的代表组织纳入此类程序的制定和运作过程中。
(2)对海员社会福利待遇的规定。公约对海员健康保护、医疗、福利尤其是社会保障等方面做了更加具体明确的规定,确保各成员国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海员的人身、医疗及养老提供更加全面完善的保障。
1.4 进一步完善了海员的申诉机制
公约标准A5.1.5一船上投诉程序规定海员可通过船上规定程序对违反本公约要求(包括违反海员权利)的事项提出投诉,并在船长认为必要时,向适当的外部当局进行投诉。海员申诉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将有助于理性解决船公司和海员之间出现的劳务纠纷。
2 我国在维护海员权益的措施和机制方面的差距
2.1 外派海员劳务合作存在多头管理与职能交叉
按照公约要求,各成员国的“主管当局”是指有权就公约规定的事项颁布和实施具有法律效力的条例、命令或其他指令的部长、政府部门或其他当局。而在我国.交通部海事局、商务部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之间存在对外派海员劳务管理上的职能交叉,使我国的“主管当局”—— 交通部海事局,很难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公约要求形成有效的劳工监察机制,或对涉及的其他政府主管部门进行过多干涉或提出相应要求。
2.2 缺乏针对国际海员劳务输出的完整法规
由于目前国内缺乏海员劳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在约束和监管海员劳务输出机构,保障外派海员正当权益时.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就会面临因缺乏相关法律依据而难以实施必要的行政和经济处罚的尴尬局面。
2.3 外派海员就业条件未能获得最低保障
公约规定:海员招募和安置机构应核实海员所被安置的船舶上的劳动条件是否符合船东与海员代表组织所签订的适用集体谈判协议,并作为一项政策,只向那些为海员提供的就业条款和条件符合适用的法律或条例或集体协议的船东提供海员。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海员工会尚未与其它国际性海员工会组织签订任何集体谈判协议,尤其是ITF标准协议,这使得我国海员在输送到外国船队时不能享受到公约要求的最低收人权益保障.同时也影响到我国外派海员租金水平在国际
海员劳务市场上的整体提高。
2.4 未能对海员劳务外派经营权进行有效监管
. 我国外派海员劳务市场缺失政府调控功能,相关政府主管部门未能对劳务公司经营权实行有效的监管、审核和复核.造成目前很多既无自有船舶又无自有海员的劳务代理机构通过“挂靠”方式成为某些有资质公司的下级代理,违规使用经营权,使外派海员劳务市场处于无序、不公平竞争状态。同时,一些外国船东通过在我国境内设立船舶管理公司,也在变相地从事直接招募和雇佣中国海员工作,扰乱了我国外派海员劳务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
2.5 海员的权益未能得到有效的充分的保障
公约对海员的健康保护、医疗、福利措施及其他形式的社会保障做出了详细的规定,然而目前国内海员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仅参照了陆上用工模式设立了相应的保险,未能结合其流动性强、离岸时间较长等特点制订合理的规费标准。同时.由于存在不同形式的劳务公司,海员的规费也存在缴纳、部分缴纳、完全不缴纳等多种情况,不仅给海员今后的医疗、养老问题带来隐患.同时也会造成不同劳务公司经营成本的巨大差距,促使劳务市场的不公平乃至低价竞争。
3 为维护海员根本权益,有关方面需大力提供支持
3.1 对政府主管部门的建议
·应把发展海员国际劳务输出作为国家和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来考虑,尽快推动海员劳动立法,加快在海员劳动和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
·应加大对海员招募和安置机构.即海员劳务外派公司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外派海员经营权的审查和年审制度,规范和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对存在恶性竞争.违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劳务公司和境外船公司
在国内设立的分公司应予以严厉打击。
·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应联合其他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加快制订有利于海员规费缴纳的标准体系,加大对用人单位缴纳海员规费的审查力度。
·应联合行业组织、工会组织建立标准化的雇佣合同.对海员的雇佣合同期、社会保障、最低薪酬等提出强制性、指导性的标准和意见,切实保护海员的合法权益.并逐步达到国际海事劳工公约的有关要求。
· 应建立外派海员派出前的适应性强制培训制度。这种培训不仅要通过立法形式成为强制要求,而且要成为航运公司、海员管理公司的自觉行为,以加强外派海员的技能培训和出国前的适应性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英语能力、国际惯例、外国风俗、合同内容、权利义务等,使外派海员树立起受雇于人、服从船东管理的意识,以提高外派海员的整体素质,适应国际海员市场的需要。
3.2 对劳务外派企业的建议
海员劳务外派公司应严格自律, 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维护有序的良性竞争环境;根据海员劳务输出的实际情况及时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对船东提供的在船工作和生活条件进行严格监督,保障海员获得良好的就业条件。
3.3 对工会组织的建议
·尽快纳人ITF标准框架协议,以打消欧洲航运大国雇佣我国海员的顾虑。在沿海发达地区先进行试点.由现行的地方海员工会组织或航运公司的海员工会先行加人ITF.并成为ITF在我国的地方分支机构,
代理ITF的一些业务.作为其他海员工会和个人处理与船东关系的代言者。时机成熟时,承认ITF组织,我国海员工会和海员个人全面加人ITF,最终实现以ITF成员身份与各国的船东合作,进行海员劳务输出。
·积极参与海员劳务外派公司的海员输出谈判工作,或作为直接的谈判者与船东进行交涉和谈判,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海员的利益,保障海员的收人和福利待遇。
3.4 对行业组织的建议
· 加大我国海员对外宣传力度,使境外船东对我国海员产生信任感,进而扩大我国海员在世界上的影响.促进我国的海员劳务输出。
·建立、完善标准雇佣合同,制订并定期调整符合海员生活费用和需求的海员最低工资收人标准。·加强与国外相关行业组织的联系和沟通.借鉴菲律宾POEA的管理和运作模式,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调控、监督和保障机制。
作者:上海远洋运输公司毛建良,硕士,高级经济师
(2oo6年海事劳工公约》对我国海运业和海员的影响——毛建良

⑵ 谁有《江苏海事局重点监控船舶管理办法》原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海事局特种船舶护航管理办法

--------------------------------------------------------------------------------

(时间:2006-8-27 17:36:32 共有 人次浏览)

--------------------------------------------------------------------------------

第一条 为加强辖区水域安全与防污染管理,保障特种船舶进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海事局辖区的航行安全,预防事故发生,提高航行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特种船舶是指:

(一)“三超”船舶:进入长江南京燕子矶以下总长205米或船宽32米以上单船;总长305米以上或总宽65米以上的拖带船队;淡吃水9.7米及以上的船舶;船舶水线以上最大高度超过预定航区内桥梁、架空电缆允许通过高度的船舶。

(二)进江拆解的废钢船;

(三)载运MARPOL附则II列明A、B类有毒物质的国际航行船舶;

(四)试航船舶;

(五)军运(事)船舶;

(六)外籍旅游(客)船;

(七)其他需要特别护航的船舶。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海事局辖区通航水域内航行作业的第二条规定的特种船舶的所有人、经营人及相关单位和人员。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海事局及各直属海事局(处)是实施本办法的主管机关(以下简称主管机关)。

第五条 特种船舶的航行监控护航实行集中管理、分段实施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海事局负责统一受理特种船舶监控护航的申请审批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海事局所属直属海事局(处)具体组织实施特种船舶的监控护航工作。

第六条 特种船舶航行监控护航方式

监控护航分为两个等级。

(一) 一级:实行VTS全程监控和巡逻船(艇)全程护航。

适用船舶:

1.“三超”船舶;

2.载运MARPOL附则II列名A、B类有毒物质的国际航行船舶;

3.军运(事)船舶;

4.额定载客定额500人以上的外籍旅游(客)船;

5.其他需要一级护航的船舶。

(二) 二级:实行VTS全程监控和重点复杂航段、跨河建筑物(桥区、架空电缆)、航行警戒区等重点水域护航。

适用船舶:

1.进江拆解未达“三超”条件的废钢船;

2.试航船舶;

3.额定载客定额500人以下的外籍旅游(客)船;

4.其他需要护航的船舶。

第七条 特种船舶的航行监控与护航作业程序

(一)在批准特种船舶进、出江后,根据船期预报和船舶的航行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海事局及时下达《监控护航任务通知书》至各相关海事局(处)。

(二)海事局(处)根据《监控护航任务通知书》的要求,落实责任制,制订并实施VTS监控与巡逻船(艇)现场特殊护航方案。

(三)海事局(处)下属的各VTS中心、交管站及巡逻船(艇)应监督特种船舶严格执行船舶动态报告制度和监督遵守有关航行安全法规及相关安全措施,保障特种船舶的航行安全。

第八条 对符合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的特种船舶未申报或故意隐瞒船舶尺度、船舶种类或所载货物性质的,主管机关将依据有关法规予以处罚。

第九条 本办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海事局负责解释。

第十条 本办法自2003年7月1日起施行。2001年6月26日江苏海事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海事局特种船舶护航管理办法(试行)》同时废止。

不知道是不是您所需要的,还有可以参阅http://www.js-msa.gov.cn/art/2005/10/25/art_15_1374.html

希望对您有帮助

⑶ 海上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

主要职能
1、拟定和组织实施国家水上安全监督管理和防止船舶污染、船舶及海上设施检验、航海保障以及交通行业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
2、统一管理水上安全和防止船舶污染。监督管理船舶所有人安全生产条件和水运企业安全管理体系;调查、处理水上交通事故、船舶污染事故及水上交通违法案件;归口管理交通行业安全生产工作。
3、负责船舶、海上设施检验行业管理以及船舶适航和船舶技术管理;管理船舶及海上设施法定检验、发证工作;审定船舶检验机构和验船师资质、审批外国验船组织在华设立代表机构并进行监督管理;负责中国籍船舶登记、发证、检查和进出港(境)签证;负责外国籍船舶入出境及在我国港口、水域的监督管理;负责船舶载运危险货物及其他货物的安全监督。
4、负责船员、引航员适任资格培训、考试、发征管理。审核和监督管理船员、引航员培训机构资质及其质量体系;负责海员证件的管理工作。
5、管理通航秩序、通航环境。负责禁航区、航道(路)、交通管制区、港外锚地和安全作业区等水域的划定;负责禁航区、航道(路)、交通管制区、锚地和安全作业区等水域的监督管理,维护水上交通秩序;核定船舶靠泊安全条件;核准与通航安全有关的岸线使用和水上水下施工、作业;管理沉船沉物打捞和碍航物清除;管理和发布全国航行警(通)告,办理国际航行警告系统中国国家协调人的工作;审批外国籍船舶临时进入我国非开放水域;负责港口对外开放有关审批工作以及中国便利运输委员会日常工作。
6、航海保障工作。管理沿海航标无线电导航和水上安全通信;管理海区港口航道测绘并组织编印相关航海图书资料;归口管理交通行业测绘工作;组织、协调和指导水上搜寻救助,负责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的日常工作。
7、组织实施国际海事条约;履行“船旗国”及“港口国”监督管理义务,依法维护国家主权;负责有关海事业务国际组织事务和有关国际合作、交流事宜。
8、组织编制全国海事系统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有关计划;管理所属单位基本建设、财务、教育、科技、人事、劳动工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负责船舶港务费、船舶吨税有关管理工作;负责全国海事系统统计和行风建设工作。
直属海事局职责:
1、对辖区内水上安全监督管理、防止船舶污染、航海保障工作实施宏观管理和监督检查;协调处理辖区海事业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2、拟订辖区内有关水上安全监督管理、防止船舶污染、航海保障方面的特别规定或协助地方政府、人大拟订区域性有关海事管理的法规、规章

3、管理辖区内巡航工作,负责各分支海事局辖区以外水域的巡航工作。

4、划定、审批和公布辖区航路、港外水上非涉外锚地、危险货物过驳作业点;参与有关部门关于海域划定方面的协调工作;负责特定水域交通管制区的通航管理工作;负责辖区内水上储库过驳作业的审批和监督管理。

5、审核辖区水域内重大的或跨区域的水上水下施工项目通航安全事宜;审批各分支海事局辖区以外水域的沉船、沉物打捞以及碍航物清除工作。

6、调查或参与调查辖区内涉外水上交通事故和一次死亡10人及以上水上交通事故,审批辖区内一次死亡3人及以上水上交通事故的结案。

7、组织实施辖区内乙类、丙类船员适任证书统考工作;负责辖区内乙类船员适任证书、海员证及船员出境证明的签发工作;组织实施辖区内二、三级引航员、值班水手、值班机工及专业培训的考试、评估、发证工作;负责辖区内船员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发证工作。

8、负责辖区内航运公司所属或所经营的国际航行船舶的登记工作,以及所登记的国际航行船舶有关船舶管理和危管防污方面的法定证书、操作性手册和文书的签发和审批。

9、受理外国籍船舶临时进入辖区非开放水域的申请;协调和审核辖区内二类口岸开放工作。

10、负责辖区内非国际航行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的审核、发证及所有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的日常监督。

11、组织实施海区(编制溢油应急计划时所确定的范围)溢油应急计划,审批辖区内港口溢油应急计划;组织和协调辖区内溢油(污染危害性物质)10吨及以上、5O吨以下的船舶污染事故的应急反应和调查处理。

12、负责辖区内危险货物申报员和权限范围内集装箱装箱检查员的培训、考试和管理;审批和监督辖区船舶液体危险货物多航次过驳作业。

13、审查权限范围内海区助航标志的设置,负责权限范围内水运工程项目中助航标志配布设计的审查、审批和竣工验收工作;负责助航标志通报的动态管理工作。

14、管理辖区内水上遇险安全通信工作。

15、负责权限范围内航行警(通)告的发布及管理工作。

16、作为省级海上搜救中心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搜救责任区内的重大海上搜救行动,处理省级海上搜救中心日常业务。

17、负责辖区内海事业务的统计上报工作。

分支海事局职责范围

1、负责辖区水上安全监督管理、防止船舶污染、航海保障工作;按照统一要求,负责辖区内执法工作的监督检查。

2、协调、划定、审核或审批辖区内水域港内非涉外锚地、临时锚地、安全作业区、船舶调头区、水产养殖区、挖沙区、引航员登(离)船点,以及水上游览、水上体育竞技活动区域。

3、审核辖区内与通航安全有关的港区岸线使用和辖区内水上水下施工项目通航安全事宜;审批有关施工船舶。

4、负责辖区内水上巡航工作;管理辖区内交通管理系统;对辖区内引航工作监督管理。

5、审批辖区内沉船、沉物打捞和碍航物清除,以及航行通告和航行警告的发布工作。

6、负责权限范围内海船船员丙、丁类、港作船、小型海船、游艇驾驶员和内河船船员三、四等适任证书的考试、评估、发证和跟踪管理工作;

7、负责辖区内航运公司的船员注册和船员服务簿的签发、审核和管理工作。

8、负责辖区内航运公司所属或所经营的非国际航行船舶的登记工作,以及所登记的非国际航行船舶的管理和危管防污方面的法定证书、操作性手册和文书的签发和审批。

9、审批国际航行船舶进出辖区港口、港外装卸作业点。

10、实施辖区港口国监督和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安全检查,以及船舶防污染设备和证书、文书的检查。

11、调查处理辖区内非涉外、一次死亡3人及以上水上交通事故,以及辖区内一次死亡3人以下(不含3人)水上交通事故的结案审批。

12、办理辖区内外国籍船舶的海事签证。

13、审批辖区码头、装卸站点溢油应急计划,组织和协调辖区内溢油(污染危害性物质)1吨及以上、10吨以下的船舶污染事故的应急反应和调查处理。

14、负责辖区内港区水域污染监视及船舶拆解的防污染监督工作。

15、负责辖区内液货舱清洗队伍、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理单位的管理,审批和监督一般液货船过驳作业。

16、参与辖区内非干线航道助航标志配布的审核。

17、作为海上搜救分中心办公室,协助省级搜救中心组织、协调责任区内的搜救行动,处理海上搜救分中心的日常业务。

基层海事处职责范围

1、负责辖区水域内禁航区、航道、交通管制区、锚地、安全作业区、施工作业区等区域的现场安全监督和秩序管理。

2、维护辖区水域内水上游览区、水上体育竞技活动区的现场通航秩序。

3、监督辖区内引航工作。

4、监督检查辖区码头、泊位安全状况,监督辖区锚地、航道、调头区、泊位水深情况。

5、应急处理辖区水域内有碍通航秩序、影响通航环境的异常情况。

6、现场监督检查辖区内船舶的船员配备、持证、适任、值班等情况;负责权限范围内内河船员五等适任证书的考试、发证工作。

7、负责辖区内的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口查验和国内航行船舶进出港签证。

8、负责辖区内国内航行船舶的安全检查,以及船舶防污染设备和证书、文书的检查。

9、现场监督检查辖区内船舶、设施的航行、停泊和作业情况,处理辖区内船舶、设施的违法行为。

10、对辖区内船舶拆修锅炉、主机、锚机、舵机、电台;船舶试航、试车;船舶放艇(筏)进行救生演习;船舶烧焊或者明火作业等港内安全作业实施报备制管理,并进行现场监督。

11、调查处理辖区内非涉外、一次死亡3人以下(不含3人)水上交通事故;配合辖区内所有水上交通事故的现场初步调查和取证工作。

12、负责辖区内中国籍船舶的海事签证。

13、负责辖区内船舶载运危险货物的适装许可及现场监督。

14、审批辖区内船舶排放洗、压舱水和舱底水;负责辖区内船舶拆解的防污染的现场监督管理和船舶污油水、残油及生活垃圾等接收工作的监督管理。

15、负责辖区内港区、码头和船舶溢油应急计划的监督实施及港区水域污染监视,应急处理船舶污染事故;调查处理溢油(污染危害性物质)低于1吨的小规模船舶污染事故。

16、负责辖区助航标志的监督。

⑷ 船员公司管理制度

1.安全生产方针

1.1 总则
依照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所确定的安全生产方针应被公司全体职工理解并执行,以保证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危险得到预防和控制。
1.2职责
公司总经理负责安全生产方针的确定和颁布,并确保贯彻执行。
1.3控制要求
a)安全生产方针是本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的宗旨、目标和方向;
b)保持文件化的安全生产方针,确保传达到全体职工并得到实施;
c)通过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保证安全生产方针得以实现;
d)依据安全生产方针确定安全生产目标和指标;
e)当本公司生产经营或安全状况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及时对安全生产方针进行修订。
1.4相关文件
安全生产方针 程序文件AQCX/QY-01

2.隐患识别、评价

2.1 总则
对本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或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以期望通过程序文件的实施对其施加影响的不安全隐患进行识别和评价,对本公司进行一次全面、科学、客观的评审,以确定本公司的不安全因素。
2.2职责
a)管理者代表或其指定人员负责组织对隐患识别和评价的组织领导工作;
b)各单位负责安全隐患的识别和评价的基础工作,并将结果汇总到公司安全领导小组;
c)安全领导小组负责对本公司所有的不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归纳,并进行评价,找出潜在危害和已存危险。
2.3控制要求
a)隐患的识别范围应覆盖本公司全部经营活动或服务中能控制和可能对其施加影响的各个方面;
b)进行隐患识别和评价所需要的信息必须真实可靠;
c)进行隐患评价,应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覆盖过去、现在和将来,正常、异常和紧急状态;
d)重大隐患的影响应考虑:重大隐患的规模和范围,重大隐患的影响程度大小、影响持续的时间及发生的概率等;
e)不断对本公司范围内的安全隐患进行识别和评价,确定出重大危险。
2.4相关文件
隐患识别和评价 程序文件AQCX/QY-02
3.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3.1总 则
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获取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确保本手册随其变化得以及时更新。
3.2职责
3.2.1安全领导小组负责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收集及有效性进行确认。
3.2.2各单位应严格遵守已确认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
3.3控制要求
a)安全领导小组确定收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途径;
b)安全领导小组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本公司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适用性进行确认;
c)建立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台帐;
d)根据本公司生产经营的变化,对法律、法规、标准要求,确定新的重大隐患;
e)跟踪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的变化,并及时更新相应台帐。
f)已确认适用于本公司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应发放到各个单位(部门)以便做好各自的安全生产工作。
3.4相关文件
法律、法规、标准 程序文件AQCX/QY-03

4.安全目标
4.1 总则
依据本公司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确定的重大隐患,制定安全生产目标和指标,并建立目标、指标控制程序。并将目标和指标应分解到各部门,以实现对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预防和对安全工作的不断改进。
4.2职责
a)安全领导小组负责提出和修订本公司的安全生产目标和指标及其日常检查及审核;
b)安全生产管理者代表负责审查安全生产目标和指标;
c)相关单位负责本单位安全生产目标、指标的分解和细化并落实;
4.3控制要求
4.3.1目标、指标制定的依据
a)本公司的安全生产方针;
b)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及可选方案;
c)职工期望和上级要求,法律、法规的要求;
d)经营管理与竞争的要求,市场状况,经济条件。
4.3.2目标、指标的检查与修订:
a)安全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每半年对本公司安全生产目标、指标的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并将结果报安全生产管理者代表;
b)当目标和指标需要修订时,安全领导小组应报管理者代表,并提交公司安全生产会议研究,各单位要根据研究结果对本单位的目标和指标进行相应的修订;
c)各单位应根据安全生产方案的实施,对分解的目标、指标进行检查和控制。当重要隐患因素发生变化时,应及时修订目标和指标并形成文件;
d)目标和指标的变更和修订必须经安全生产管理者代表审查。
4.4 相关文件
安全目标、指标 程序文件AQCX/QY-04

5.安全管理

5.1 总则
为保证目标、指标的实现,总公司应制定并执行安全生产管理方案。
5.2职责
a)安全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总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方案,并实施监督检查考核;
b)安全生产管理者代表负责总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方案的审核;
c)相关单位根据分解确定的目标、指标制定具体实施的案。
d)各单位负责人负责审批安全生产管理方案。
5.3控制要求
5.3.1管理方案的制定
a)管理方案应明确要实现目标和指标;
b)管理方案要有技术措施,并且可行;
c)管理方案要写明完成的时间和进度;
d)管理方案要有规定的责任部门;
e)重大隐患因素应制定安全生产管理方案。
5.3.2 安全生产管理方案的审批和实施
a)制定、修订后的安全生产管理方案要形成文件,报安全生产管理者代表审查,并报总经理批准;
b)为了保证安全生产管理方案的实施,总公司的最高管理者要保证所需资源的落实。
5.3.3 安全生产管理方案的修订
a)安全生产管理方案应随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修订;
b)安全生产目标和指标发生重大变化时,安全领导小组应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对安全生产管理方案进行修订或补充;
5.4 相关文件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程序文件AQCX/QY-05

6.安全管理机构和职责
6.1 总则
为便于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应明确规定各部门和人员的职权和作用,确保按照标准的规定建立、实施与保持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要求。
6.2组织机构

http://bbs.bz01.com/dispbbs.asp?BoardID=60&ID=130061

⑸ 国内船舶管理业规定的规定

国内船舶管理业规定
(2001年7月4日交通部发布,根据2009年1月5日交通运输部《关于修改〈国内船舶管理业规定〉的决定》修正) 第一条为规范船舶管理业经营活动,维护船舶管理市场秩序,保障水路运输安全,促进水路运输业健康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国内船舶管理业务经营和监督管理活动。
本规定所称船舶管理业,是指船舶管理经营人根据约定,为船舶所有人或者船舶承租人、船舶经营人提供下列船舶管理服务:
(一)船舶机务管理;
(二)船舶海务管理;
(三)船舶检修、保养;
(四)船舶买卖、租赁、营运及资产管理;
(五)其他船舶管理服务。
第三条从事船舶管理业经营活动,应当遵守合法经营、公平竞争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根据本规定和国家其他规定对船舶管理业实施管理,并可委托其设置的航运管理机构负责船舶管理业的具体管理工作。 第五条经营船舶管理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国家规定的注册资本;
(二)有符合本规定的专职管理人员;
(三)有与经营业务相适应的设备、设施;
(四)有符合国家规定的船舶安全与防污染管理体系;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六条从事国内船舶管理业务的企业应当根据其提供海务管理、机务管理服务的船舶艘数,配备满足下列数量要求的海务、机务专职管理人员:
(一)管理沿海普通货船1至10艘的,至少分别配备1人;11至20艘的,至少分别配备2人;21至30艘的,至少分别配备3人;30艘以上的,至少分别配备4人;
(二)管理内河普通货船1至10艘的,至少分别配备1人;11至50艘的,至少分别配备2人;51至100艘的,至少分别配备3人;100艘以上的,至少分别配备4人;
(三)管理沿海散装液体危险品船或者客船1至5艘的,至少分别配备1人;6至10艘的,至少分别配备2人;11至20艘的,至少分别配备3人;20艘以上的,至少分别配备4人;
(四)管理内河散装液体危险品船或者客船1至10艘的,至少分别配备1人;11至20艘的,至少分别配备2人;21至30艘的,至少分别配备3人;30艘以上的,至少分别配备4人。
前款要求的海务、机务专职管理人员应当具有与其所管理船舶种类和航区相对应的船长、轮机长任职的从业资历;并与该船舶管理企业签订一年以上全日制用工的劳动合同,在合同期限内不得在船上或者其他企业兼职。
第七条申请经营国内船舶管理业务,应当向其所在地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筹建的提供《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及其复印件;
(三)企业股东的基本情况和说明股东投资情况的证明文件,法人股东提供《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及其复印件,自然人股东提供身份证及其复印件;
(四)公司章程及其复印件,固定办公场所使用证明及其复印件;
(五)本规定要求的专职管理人员配备情况的证明文件,包括专职管理人员名单、任职文件、身份证、任职资历材料、劳动合同(筹建的提供意向协议)及其复印件;
(六)覆盖其所管理船舶范围的有效船舶安全与防污染管理体系“符合证明”或者“临时符合证明”证书及其复印件。
第八条受理申请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在核实申报材料中的原件和复印件后,盖章确认复印件的内容与原件一致,将材料原件退还申请人;并在十五日内完成初步审查,将初步审查意见和全部申请材料转报至省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
第九条省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转报材料之日起二十日内完成审核,符合条件的,作出许可决定,向申请人颁发《水路运输服务许可证》并报交通运输部备案;不符合条件的,作出不予许可决定,并且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许可的理由。
第十条经当事人申请,具有相应审批权限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可以参照本规定要求的经营资质条件,对于筹建期的国内船舶管理企业出具筹建通知书。当事人凭筹建通知书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安全与防污染管理体系申请审核等手续。
第十一条船舶管理经营人领取《水路运输服务许可证》后,应当在开业前十五日内将《水路运输服务许可证》复印件送所在地和船籍港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第十二条船舶管理经营人扩大经营范围,应当按照本规定的有关规定报原批准机关批准,并报所在地和船籍港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船舶管理经营人的名称、经营场所、法定代表人等事项发生变更,应当在十五日内向原批准机关、所在地和船籍港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第十三条船舶管理经营人歇业或者停业,应当向原批准机关、所在地和船籍港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第十四条船舶管理经营人应当在依法核准的经营范围内从事船舶管理业经营活动。
第十五条船舶管理经营人与船舶所有人或者船舶经营人、船舶承租人签定船舶管理合同后,应当将船舶的名称、国籍、船舶类型、总载重吨、船籍港,及船舶所有人或者船舶经营人、船舶承租人的名称、住所等情况报所在地和船籍港的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第十六条船舶管理经营人应当根据船舶管理合同和国家有关规定,履行有关船舶安全和防止污染的义务。
船舶所有人、船舶经营人、船舶承租人有关船舶安全和防止污染的义务,不因将船舶已委托给船舶管理经营人管理而改变。
第十七条船舶管理经营人所管理的船舶发生交通事故和污染事故,必须接受海事管理机构依法进行的调查处理。
第十八条经营船舶管理业,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以低于正常、合理水平的价格提供船舶管理服务,妨碍公平竞争;
(二)在会计账簿之外暗中给予船舶所有人、船舶经营人、船舶承租人回扣,承揽船舶管理业务;
(三)滥用优势地位,限制他人选择其他船舶管理经营人提供船舶管理服务;
(四)允许不具备船舶管理经营资格的单位或者个人以本企业的名义从事船舶管理业务;
(五)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十九条船舶管理经营人应当按规定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报送有关业务统计资料。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依法对船舶管理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海事管理机构依法对船舶安全、船舶污染水域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反本规定不履行有关船舶安全管理和防止污染管理的法定义务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第二十一条船舶管理经营人接受船舶管理经营监督检查,应当如实提供必需的凭证、文件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第二十二条船舶管理经营人开业后达不到规定经营资质条件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责令其限期整改。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有违法所得的,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经批准,擅自经营船舶管理业;
(二)超越经营范围经营船舶管理业;
(三)强行限制他人选择其他船舶管理经营人提供船舶管理服务。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并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一)不履行备案手续;
(二)不报送有关业务资料。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规定第六条规定,责令改正,并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执行本规定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七条本规定自2001年10月1日起施行。

⑹ 航运公司安全管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管理水平,保障水上交通安全,防止船舶污染水域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等法律、行政法规以及我国缔结或者加入的相关国际公约,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管理体系(以下简称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及其相关活动的监督管理。

第三条交通部主管全国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依照本规定对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有关海事管理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确定的职责权限,具体负责本辖区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活动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责任

第四条航运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安全与防污染管理制度,完善安全与防污染条件,保障船舶安全,防止船舶污染水域环境。

第五条航运公司应当确保向船舶提供足够的资源和岸基支持,并对安全与防污染工作进行监控,保持船岸之间的有效联系。

第六条航运公司应当确定安全与防污染管理的方针和目标,并指定本公司主要负责人为安全与防污染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第七条航运公司应当具有适任的安全与防污染管理人员,并明确其岗位职责。

航运公司的主要安全与防污染管理人员不得在船上兼职或者跨航运公司兼职。

第八条航运公司应当为船舶配备满足最低安全配员要求的适任船员。

第九条航运公司应当确定船长在船舶安全与防污染管理方面的最终决定权。

第十条航运公司应当建立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和规范安全与防污染知识的教育和培训,确保相关人员熟悉安全与防污染的有关规定和操作规程,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并提高对船舶安全与防污染的应急反应能力。

第十一条航运公司应当建立船舶安全与防污染监督检查制度,确保对船舶及其设备进行有效的维护和保养。

第十二条航运公司应当根据船舶的种类、航区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岸基、船岸和船舶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训练演习。

第十三条中国籍船舶发生事故、重大险情或者被滞留时,航运公司应当尽快向船籍港所在地的交通部直属海事管理机构或者省级交通主管部门所属的海事管理机构报告。

第十四条船舶所有人、经营人、光船承租人可以将其所属船舶的安全与防污染管理委托其他航运公司。

航运公司在接受安全与防污染管理委托时,应当与委托方签订安全与防污染管理协议,协议内容应当包括:

(一)当安全与防污染同生产、经营、效益发生矛盾时,应当坚持安全第一和保护环境优先的原则;

(二)本规定所有有关安全与防污染的责任和义务由受托方独立承担;

(三)在不妨碍船长履行其职责并独立行使其权力的前提下,受托方对处理涉及安全与防污染的事务具有最终决定权;

(四)委托方应当向受托方提供足够的资源,确保受托方有效开展船舶安全与防污染管理工作;

(五)委托方船舶的船员配备和调动、船舶及设备维护、应急反应等方面应当服从受托方的指令。

委托方、受托方应当将双方及其船舶的详细情况及船舶管理协议报受托方所在地和船籍港所在地的交通部直属海事管理机构或者省级交通主管部门所属的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第十五条需要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的航运公司,应当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并保持体系的有效性。

需要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的航运公司的范围,由交通部公布。

第十六条需要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的航运公司,除应当符合本章第四条至第十四条规定外,还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一)制定安全与防污染操作规程;

(二)确保当发生事故、险情和不符合规定情况时得到报告、调查、分析和纠正;

(三)有效控制与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的所有文件和资料;

(四)对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有效性评价和管理复查。

第十七条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的航运公司,应当及时向公司所在地的交通部直属海事管理机构或者省级交通主管部门所属的海事管理机构报告安全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项。

第十八条鼓励第十五条规定范围外的航运公司按照相关要求,建立、实施并保持安全管理体系。

第三章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管理体系的审核、发证

第十九条安全管理体系经过审核,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及其指定的海事管理机构对符合条件的航运公司签发相应的安全与防污染能力符合证明(以下简称符合证明)或者临时符合证明,对符合条件的船舶签发相应的安全管理证书或者临时安全管理证书。

审核、发证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行政许可条件规定》规定的条件,并按照《交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制定的审核发证规则和审核发证程序执行。

第二十条经过初次审核,对符合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航运公司,海事管理机构应当签发有效期为5年的符合证明。

第二十一条船舶应当保存一份符合证明的副本,船舶所持符合证明副本中载明的船舶种类应当覆盖该船舶。

第二十二条经过初次审核,船上的管理及操作符合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向船舶签发有效期为5年的安全管理证书。

第二十三条航运公司应当在符合证明的周年日前3个月内申请年度审核,船舶应当在安全管理证书第二和第三个周年日期内申请中间审核。海事管理机构根据年度审核、中间审核的结论决定符合证明、安全管理证书是否继续有效。

第二十四条新成立的航运公司或者对原符合证明增加船种的航运公司应当申请临时审核。经过海事管理机构审核合格的,发给有效期为12个月的临时符合证明。

新建造船舶投入营运前或者航运公司新承担对某一船舶的安全与防污染管理责任或者船舶更换国籍的,航运公司应当为船舶申请临时审核,经过海事管理机构审核合格的,发给有效期为6个月的临时安全管理证书。

特殊情况下,海事管理机构可以对临时安全管理证书的有效期展期6个月。

航运公司应当在临时符合证明、临时安全管理证书有效期届满前2个月申请初次审核。

第二十五条航运公司应当在符合证明、安全管理证书有效期届满前3个月申请换证审核;通过审核的,签发新的符合证明、安全管理证书。新签发的符合证明或者安全管理证书自原证书的届满之日起算,有效期为5年。

第二十六条在年度审核或者换证审核中,发现安全管理体系运行存在严重不符合规定的情况,或者有大量不符合规定的情况并且已经严重影响到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时,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对其在相应审核的6个月后实施跟踪审核。

航运公司所管理的船舶出现发生重大事故、连续发生事故、多次被滞留等情况时,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对其实施附加审核。

第二十七条海事管理机构在安全管理体系审核中发现不符合规定情况的,应当要求航运公司限期改正,并按时指派审核人员验证航运公司在规定期限内所采取的纠正措施。

第二十八条符合证明、临时符合证明、安全管理证书和临时安全管理证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确定格式并统一制作。

第四章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的监督检查制度,对航运公司的安全与防污染管理活动实施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应当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签字后归档。

海事管理机构实施监督检查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协助和配合,不得拒绝、妨碍或者阻挠。

第三十条航运公司所在地海事管理机构发现航运公司在安全与防污染管理方面存在安全隐患时,应当责令其立即消除或者限期消除。

第三十一条航运公司所在地海事管理机构发现航运公司应当办理符合证明而未办理的,或者航运公司、船舶不再符合签发符合证明、安全管理证书条件的,应当责令航运公司、船舶立即改正。船舶不按照要求改正的,对船舶可以采取责令停航、改航、停止作业、禁止进出港口等行政强制措施。

第三十二条作出许可决定的海事管理机构发现航运公司未按照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的要求申请审核,或者审核发现有重大不符合规定情况的,应当注销符合证明、临时符合证明、安全管理证书或者临时安全管理证书;如果注销符合证明或者临时符合证明,所有相关安全管理证书或者临时安全管理证书也应当注销。

第三十三条作出许可决定的海事管理机构发现航运公司未按照第二十七条的要求对安全管理体系审核中出现的不符合规定情况采取纠正措施的,应当注销符合证明或者安全管理证书。

第三十四条有关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对审核、发证及相关活动实施监督。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规定第七条、第九条、第十五条、第十七条规定,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可以对航运公司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规定第十四条规定,受托航运公司未履行安全与防污染管理责任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可以对受托航运公司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有关审核人员违反本规定以及相应的审核发证规则和程序的,由有关海事管理机构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追究有关审核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规定的其他规定应当进行处罚的,按照《海上海事行政处罚规定》和《内河海事行政处罚规定》执行。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定义:

(一)航运公司:是指承担安全与防污染管理责任和义务的航运企业,包括船舶所有人、经营人、管理人和光船承租人。

(二)安全管理体系:是指能使航运公司人员有效执行航运公司安全和防污染方针的结构化和文件化的体系。

(三)符合证明:是指签发给航运公司,表明该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符合要求的证明文件。

(四)安全管理证书:是指签发给船舶,表明其航运公司和船上管理已经按照安全管理体系运作的证明文件。

(五)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的重大事项:是指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的航运公司发生体系文件改版,体系内重大人事及机构变动,体系内船舶数量和种类变动,航运公司内部审核、有效性评价和管理复查发现体系运行出现重大问题等情况。

(六)不符合规定的情况:是指客观证据表明不满足某一具体规定要求的情况。

(七)重大不符合规定的情况:是指对人员或者船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或者对环境构成严重危险,并需要立即采取纠正措施的事项或者情况,包括未能有效和系统地实施本规则的有关要求。

(八)周年日:是指符合证明和安全管理证书有效截止日期的每年的该月该日。

第四十条本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⑺ 地方海事改革去向,地方建志怎么定

基层海事处管理休制是指基层海事处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国家就其管辖范围、职责权限、运行机制、组织建设、人事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的规章制度。
2018年国务院对我国海事海洋管理机构的职能进行了调整:将拟定渔业船检政策法规标准、监督管理、行业指导等原属于农业部的职责转交给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撤销国土资源部海洋局,将原属国土资源部海洋局的职责分别转交给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和自然资源部。各地方海事处是我国海事管理系统最基层单位,是水交通安全现场监管的重要执法力量。
日前,地方海事处存在些问题,如管理模式刻板落后、人员队伍不稳定、执法力度不足、业务量繁重而职权有限等。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从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对基层海事管理休制提出了新要求。

⑻ 海事如何履行防污染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所辖港区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港区水域外非渔业、非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并负责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各级交通部门的航政机关(现海事管理机构)是对船舶污染实施监督管理的机关”。 我国的法律授权海事机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船舶污染的防治实施监督管理,海事管理机构是中国防治船舶污染的唯一政府主管机关。为充分履行防治船舶污染的职责,海事管理机构建立了由安全预防、应急反应、污染损害赔偿组成的工作机制,履行其在“预防、治理、赔偿”三方面的职责。安全预防 为了防范和减少船舶操作性和事故性污染事故的发生,海事管理机构在船舶管理、船舶操作人员管理、通航环境和秩序管理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船舶安全性能、保障船舶航行安全、提高作业人员操作技能。
船舶管理。一是依据有关国际规则和国内规范对船舶实施强制检验,从船舶自身技术上控制其船型、构造及设备符合安全航行要求,并满足稳性、强度、防污染等技术要求。二是通过实施港口国监督管理、船舶安全检查,对船舶的安全和防污染设备的保持性专项检查和对船舶从业人员操作性检查,及时消除船舶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缺陷,保持船舶安全和防污染可靠状况。三是对航行和在港作业的船舶实施巡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船舶的违法行为。四是船舶相关作业实施强制报告,检查船舶的安全和防污染措施,控制船舶的安全行为。例如船舶载运具有污染危害性货物进出港口的申报,船舶在港区水域内使用焚烧炉以及进行洗舱、清舱、驱气、排放压载水、残油、含油污水、舷外拷铲及油漆、冲洗沾有污染物、有毒有害物质的甲板、进行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过驳作业、船舶水上拆解、打捞、修造和其他水上、水下船舶施工等作业和化学消油剂的使用等活动实施许可或报备,对港作船、施工船等实施铅封管理。五是根据《国际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规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规则》的规定,严格要求相关船公司建立、实施和保持安全管理体系,取得“符合证明”和“安全管理证书”。
船舶操作人员管理。建立船舶从业人员的适任培训、考试和持证从业制度,提高船舶操作人员技能和安全意识,从而最大程度的使船舶从业人员不发生操作性错误。
通航环境及秩序管理。通过对通航水域的巡查和通航秩序的维护、VTS区域的跟踪监控、CCTV系统的可视监控,实施交通疏导、提供船舶航行、停泊安全信息、提醒船舶采取安全航行措施、及时纠正船舶交通违法行为、监控海上(水上)突发事件和险情,对重点船舶实施护航,最大程度地减少船舶海损事故的发生,从而控制船舶污染事故的发生。青岛团道口实施的船舶定线制,实质上也是防止船舶污染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实施定线制,减少船舶交叉相遇,降低船舶碰撞事故发生机率,事故性船舶污染事故发生率也会大幅降低。应急反应 海事管理机构通过建立完善的应急反应体系,对已发生的污染事故,采取有效的应急反应行动,控制污染的扩散,有效地清除污染物,最大程度地减轻船舶污染事故的损害。
目前,国家海事局已编制并发布了《中国海上船舶溢油应急计划》和北方海区、东海海区、南海海区、台湾海峡水域溢油应急计划,建立了国家应急计划、区域性应急计划、港口溢油应急计划、船上溢油应急计划各层次的应急反应计划。国家已在重点区域建立了溢油应急反应中心,全国部分海域建成了溢油应急预报信息系统。由青岛海事局负责编写的《青岛市船舶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已由青岛市颁布实施,通过编制各层次的应急反应计划、建立应急反应预案、多途径组织配置应急设备、筹集应急反应资金、研究应急处置技术、培植应急反应队伍等措施来不断提高应急反应能力。近几年来船舶污染事故处置的成功率不断提高,海事机构已成为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置的主要指挥者。污染损害赔偿 在对船舶污染事故进行调查的同时, 接受船舶污染损害一般民事权利主体,如法人或组织的申请,对污染损害民事赔偿纠纷进行调解。在监督适用船舶强制油污保险的同时不断研究、建议国家建立污染损害赔偿机制,努力使船舶污染事故的受害方以及清除污染方能得到有效赔偿。在国家自然资源受到损害时,海事机构也常常作为索赔主体之一,代表国家向污染事故损害责任者提出赔偿要求,维护国家的利益。履行职责存在的问题 一是国际公约国内化法律依据不充分。船舶的污染防治中,海事机构有时会借鉴国际公约的管理理念或国际上已被证明有效的管理经验与方式,来加强不适用于国际公约的国内船舶的防污管理,填补国内船舶防污管理方面的空缺,但设定的管理事项常常与国家的法律有冲突。
二是行使管理权力的部门重叠化。船舶是一个流动的水上作业工具,水上有港口、航道、锚地等,现在有些负责经营规范的部门也兼管安全,安全多头管,政出多门、各自为政,难以形成一个连贯整体,而船舶的污染防治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管理工程。
三是油污损害赔偿机制不健全。对组织指挥清污行动的海事部门和采取清污行动的公司来说,最头痛的问题是由于船舶所有人濒临破产,船舶又没有进行油污保险,清污的费用没有着落。这样的后果,已经影响到清污工作的正常开展,甚至海事部门履行保护海洋环境职责的能力受到质疑、组织指挥应急清除污染行动的权威也受到挑战。相关建议 充分发挥海事管理机构在船舶污染防治中的作用,一方面需要海事机构不断调整管理思路、研究管理技术,改善管理手段,另一方面还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的保障,加强制度化建设。建议采取若干措施,充分发挥海事机构在船舶污染防治中的作用。
一是通过立法途经,明确海事管理机构在船舶污染“防、治、赔”三方面的职责,给予海事管理机构在船舶污染防治中的充分授权。首先,要尽早修改《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明确应急反应计划的法律层次。其次,参照我国缔结或参加的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根据中国具体情况,与行政法分开,制定专门解决污染损害赔偿方面的民事规定,以便于充分发挥海事管理机构在船舶污染损害赔偿中的作用。
二是完善船舶污染防治机构。创造条件,形成船舶污染防治学科。
三是建立完善的船舶污染损害赔偿机制。成立国家资源船舶污染损害索赔机构,挂靠在海事管理机构。船舶污染损害索赔机构按海区、水系范围,由各行业、各部门的环保、渔业、海洋和法律专家组成,船舶污染事故发生后,由上述机构对一些专业性的问题如自然损失进行鉴定、评估等。
四是定期组织船舶溢油应急反应实战演练。通过演练,进一步加强应急反应队伍的培训建设,提高应急反应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实战能力;检验应急反应设备、器材的适应性和应急设备库设置的合理性。(作者单位:青岛海事局)

⑼ 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海事局的主要职责

1、贯彻和执行国家水上交通安全、防止船舶污染以及航海保障方面的法规,制定本辖区具体管理规定并监督执行。
2、按照船员、引航员适任资格考试发证管理工作的授权种类、等级,负责天津地区所有海船船员、引航员适任资格培训、考试、发证工作;负责船员服务薄发放管理工作;负责海员出入境证件的发放管理工作;负责船员专业培训和特殊培训以及考试、发证工作。
3、负责天津地区所有海船和主要在天津港区营运的内河船舶的船舶登记工作;审批高速客船安全操作证书、船舶最低安全配员、船上油污应急计划、船上垃圾管理计划、货物系固手册等船舶法定配备的操作性手册和文书。
4、负责辖区内港口国监督检查、船舶安全检查工作;负责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口岸查验、国内航行船舶进出港签证、监督执行国家强制引航制度等工作。
5、负责辖区内船舶装运危险货物和其他货物安全、防止船舶污染水域等监督工作;监视港区水域污染情况,拟定和执行港口油污应急计划。
6、负责辖区内禁行区、航道(路)、交通管制区、锚地、安全作业区等水域的审核和航行警(通)告发布;审核辖区水上、水下施工和大型设施的水上拖带的安全技术状况;港区内使用岸线涉及水上交通安全时对工程进行审核;负责执法船艇的管理调度和水上巡逻。
7、组织、协调辖区内船舶防台、水上搜救工作。 负责辖区内通航环境、通航秩序的维护工作,对重要航区实行交通管制。管理沉船沉物的打捞,强制清除碍航物体等工作。
8、负责辖区内水上交通事故、船舶污染事故及水上交通违法案件的调查、处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交通部海事局)的授权,负责一定区域内的船舶、海上设施检验工作的监督管理。
9、审核、监督船舶所有人安全生产条件和水运企业安全管理体系、船员和引航员培训机构资质及其质量体系、船舶检验机构资质等工作。
10、负责辖区内海上干线公用航行和主要港口航标的管理和规划建设,编制航标图。
1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交通部海事局)的授权,负责规定区域内主要港口及其附近水域、沿海重点航道和港湾、锚地及其他指定水域的检测和基本测量,通报海区变化情况,编辑、绘制和发行港口、航道和锚地检测图及航行图集;负责辖区内主要港口及指定水域的潮汐、潮流等水文情况的观测和资料收集。
12、负责管理辖区内水上通信机构工作,承担有关船舶遇险及无线电通信业务。
13、管理所属单位和派出机构的基本建设、财务、人事、劳动工资、教育、科技、精神文明等建设工作;负责辖区内船舶港务费的征收管理等工作。
14、承办有关法规规定和上级下达的其他任务。

⑽ 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海事局的部门职责

一、贯彻实施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国际公约、规则,负责辖区内水上安全监督管理、防止船舶污染、航海保障、船舶及海上设施检验工作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协调处理辖区海事业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以及交通部和部海事局有关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统一管理局计划基建、技术设备、干部人事、财务会计、监察审计等方面的工作。
三、拟定辖区内有关水上安全监督管理、防止船舶污染、航海保障、船舶及海上设施检验方面的特别规定或协助地方政府、人大拟定区域性有关海事管理的法规、规章并组织实施。
四、负责辖区内通航秩序、通航环境的监督管理工作,组织协调各分支海事局跨区域的水域巡航工作。
五、审批辖区航路、港外水上非涉外锚地、危险货物过驳作业点;参与有关部门关于海域划定方面的协调工作;负责辖区内水上储库过驳作业的审批和监督管理。
六、审核辖区水域内重大的或跨区域的水上水下施工项目通航安全事宜,以及重大的与通航安全有关的水域规划、调整和港区岸线使用。
七、负责并组织实施辖区内水上交通事故调查处理、海事签证和结案管理工作。
八、审核权限范围内船员教育和培训机构质量管理体系;负责权限范围内一、二级引航员、磁罗经校正人员、海上设施有关人员、海船船员甲、乙类和内河船员一、二等适任证书的考试、评估、发证和管理工作;负责或授权船员专业和特殊培训的考试、评估、发证和管理工作;负责海员证及船员出境证明的签发和管理工作。
九、监督和审核权限范围内船员公司、船员中介机构、船员培训机构的资质和引航机构的安全资质。
十、负责辖区内航运公司所属或所经营的国际航行船舶的登记工作;负责或授权辖区内航运公司所属或所经营的非国际航行船舶的登记工作,以及所登记的国际、非国际航行船舶有关船舶管理和危管防污方面的法定证书、操作性手册和文书的签发和审批。
十一、审核外国籍船舶临时进入辖区非开放水域的申请和辖区内二类口岸开放的相关工作;核准辖区内超规范标准的船舶进出港事宜。
十二、负责权限范围内船舶安全检查员的审批和管理。
十三、负责辖区内非国际航行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的审核、发证及所有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的日常监督。
十四、组织实施海区(编制溢油应急计划时所确定的范围)溢油应急计划,审批辖区内港口溢油应急计划;组织和协调辖区内溢油(污染危害性物质)10吨及以上、50吨以下的船舶污染事故的应急反应和调查处理。
十五、负责辖区内危险货物申报员和权限范围内集装箱装箱检查员的培训、考试和发证。
十六、组织、协调辖区内助航设施配布的审核工作。
十七、管理辖区内水上遇险安全通信工作。
十八、负责或授权权限范围内航行警(通)告的发布及管理工作。
十九、承担省海上搜救中心办公室工作,负责组织、协调搜救责任区内的重大海上搜救行动,处理省海上搜救中心日常业务。
二十、对辖区内船舶检验工作实施管理;受理权限范围内有关船舶检验的投诉,对违规检验进行调查并实施工作过错追究;负责权限范围内船舶、海上设施及相关船用产品法定检验、审图和发证工作的管理。
二十一、审核辖区内船舶检验机构资质,负责辖区内验船人员的考试、发证工作和外国验船组织驻华机构的监督管理;在权限范围内对辖区内船舶检验服务机构实施管理,审查船舶修造企业的适检条件,审核船舶救生筏检修、船舶消防设备检测以及从事船舶其他相关检测工作机构的资质。
二十二、负责局内部管理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研究拟定有关改革配套政策和方案。
二十三、负责局人员录用、辞职(辞退)、工资福利、教育培训、机构编制、劳动保险、劳动安全与保护等管理工作;负责局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建设及非领导职务的任免管理。
二十四、负责局财务预决算、财务收支、固定资产、债权债务、会计核算管理和内部审计工作。
二十五、负责局规划、计划、统计、科研、基本建设、船舶建造、技术装备、信息化建设、设备购置、维修项目的管理工作。
二十六、负责局属领导班子的考核、管理和局管领导干部的任免、管理;协助对本局部管领导干部及其后备干部的管理。
二十七、负责局宣传思想、精神文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及行政监察工作;负责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内部保卫、武装优抚、行政事务、档案等管理工作。
二十八、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热点内容
立足民法典 发布:2024-05-07 13:08:07 浏览:132
经济法视频百度云 发布:2024-05-07 12:54:46 浏览:461
客服外包规章制度范本 发布:2024-05-07 08:02:54 浏览:90
盐城市亭湖区人民法庭 发布:2024-05-07 06:01:48 浏览:260
借名购房协议书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4-05-07 05:37:32 浏览:839
法治视频下载 发布:2024-05-07 05:32:18 浏览:827
法学考研群 发布:2024-05-07 01:40:45 浏览:918
劳动法暂扣工资 发布:2024-05-07 00:51:44 浏览:979
广告公司公司规章制度 发布:2024-05-07 00:03:14 浏览:477
长泰县人民法院 发布:2024-05-06 23:00:23 浏览: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