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法学的是谁
『壹』 想问一下“法律人”的概念最早是由谁提出的,它提出时的概念是什么
在古汉语中,“法”和“律”二字是分开使用的,含义也不同,以后发展为同义,更合称为“法律”.根据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中记载,法的古体字是 “灋”,“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灋去三点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从以上可以看出,在古代法和刑二字是通用的.
据《说文解字》称,“律,均布也.”清段玉裁所著《说文解字注》云:“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故云均布也.”意指律是一致遵循的格式、准则.
据我国历史上最早解释词义的书《尔雅.释诂》篇记载:法,常也;律,常也.由此可见早在秦汉时“法”和“律”二字已同义.在我国历史上法”“律”二字虽可解为同义,但也有所区别.一般地说,法的范围大,往往指整个制度;律则指具体准则,尤指刑律.
在我国古代,法一字写作“灋”,据《说文解字》记载:“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意思是说,法就是刑罚,要象水一样公平,所以法字是三点水旁(从水);因为(古代传说的一种神兽,可以判断是非善恶)能够用角去触有罪的人,所以法字的另一边是 和去(从去).律,《说文解字》中记载:“律,均布也.”所谓均布,就是“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即天下应该一致遵循的格式、准则.因此,法和律最初是分开使用的,含义也有所不同,后来发展为同义词,合称为法律.可见,最早法和律是有一定区别的.
到了秦汉,法和律二字已同义,《尔雅》将法和律都解释为“常也”.《唐律疏义》中记载,战国李悝收集各国的刑法,编纂了《法经》,“商鞅传授,改法为律”.在这时,也出现了将法、律合用的“法律”一词.西汉晁错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唐律疏义》更明确地指出,“法亦律也,故谓之律.”虽然自秦汉以来,法和律可解为同义,但其含义仍是有区别的.一般地说,法的范围较广,通常指整个制度,比如宋代王安石变法,清代戊戌变法中的法就不仅限于刑法;而律则是指具体的行为规范,尤指刑律.而把法和律连用作为独立的合成词,却是在清末民初时由日本输入.
到了近现代,随着西方法学的传入,汉语中的法律一词的含义又有所发展,逐渐成为法学的专用术语.在法学理论和现代汉语中,法律既可以指法律的整体,即广义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里的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法律也可以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即狭义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等.虽然法律一词已成为法学专用术语,但是在汉语中,法和律的含义却不仅限于此.法还可以作方法、方式、法术等解,律还可以用于纪律、规律等.
在英语中,law(法律)一词与汉语中法律一词用法相似,具体含义要通过数的变化和上下文联系理解.在欧洲大陆,广义和狭义的法律用两个词表达,如拉丁文中的jus和 lex等.
『贰』 新自然法学之父是谁
自19世纪初开始,自然法思想长期处于衰落状态,实证主义法学占有压倒优势。内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出现新的容自然法学说。如法国法学家J.夏蒙 (1859~1922)等人提倡“复兴自然法”,要求个人权利和社会权利在理性和正义的制度下相互结合。又如德国法学家、新康德主义法学派创始人R.施塔 姆勒提出了“内容可变的自然法”的学说。有的法学著作甚至将L.狄骥的社会连带关系学说也解释为自然法理论的一种体现。这些新自然法学说与17、18世纪 古典自然法学说显然不同。古典自然法学派主张反抗暴政,认为自然法永恒不变;而新自然法学派主张阶级调和,自然法内容可变,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 法西斯政权的崩溃,否认正义之类价值准则的实证主义法学相形失色,强调实在法应从属正义之类价值准则的自然法学说则进一步兴起。主要代表人有美国法学家 L.L.富勒等。富勒的学说主要论证程序自然法:将法律不溯既往等民主原则称为法的内在道德;强调实在法与价值准则、法与道德是不可分的。
『叁』 是谁创造了法律
这个问题很有趣……大概分成两种观点:自然法学派和实证法学派。专虽然他们的争论属在于“法律是什么”,不过应该也能回答你的问题。
自然法学派认为法律是来自于神的意志或者人们的正义观念,认为除了我们日常看到的法律之外还有一个“神性的法”,或者称为“自然法”。如果我们的实然法和这个“自然法”相抵触,那么就不能称之为法。
实证法学派认为法律是来自于当权者的命令,即使当权者的法律并不是正义的,也依然可以称之为法。当然这并不是说实证法学派同意当权者的暴政,只是一个简单的定义而已。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法律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社会合作的秩序,调节人们的共存关系而相互妥协,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规范。
如果想深究这个问题,建议去自学法哲学和法制史。
『肆』 中国古代“法治”思想创始人是谁
挺多的人,在商鞅之前还有李锂、慎到等人,集大成并形成理论的是韩非
『伍』 法律 这一词语最早是谁提出来的
在古汉语中,“法”和“律”二字是分开使用的,含义也不同,以后发展为同义,更合称为“法律”。根据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中记载,法的古体字是 “灋”,“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灋去三点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从以上可以看出,在古代法和刑二字是通用的。
据《说文解字》称,“律,均布也。”清段玉裁所著《说文解字注》云:“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故云均布也。”意指律是一致遵循的格式、准则。
据我国历史上最早解释词义的书《尔雅.释诂》篇记载:法,常也;律,常也。由此可见早在秦汉时“法”和“律”二字已同义。在我国历史上法”“律”二字虽可解为同义,但也有所区别。一般地说,法的范围大,往往指整个制度;律则指具体准则,尤指刑律。
在我国古代,法一字写作“灋”,据《说文解字》记载:“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 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意思是说,法就是刑罚,要象水一样公平,所以法字是三点水旁(从水);因为(古代传说的一种神兽,可以判断是非善恶)能够用角去触有罪的人,所以法字的另一边是 和去(从去)。律,《说文解字》中记载:“律,均布也。”所谓均布,就是“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即天下应该一致遵循的格式、准则。因此,法和律最初是分开使用的,含义也有所不同,后来发展为同义词,合称为法律。可见,最早法和律是有一定区别的。
到了秦汉,法和律二字已同义,《尔雅》将法和律都解释为“常也”。《唐律疏义》中记载,战国李悝收集各国的刑法,编纂了《法经》,“商鞅传授,改法为律”。在这时,也出现了将法、律合用的“法律”一词。西汉晁错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唐律疏义》更明确地指出, “法亦律也,故谓之律。”虽然自秦汉以来,法和律可解为同义,但其含义仍是有区别的。一般地说,法的范围较广,通常指整个制度,比如宋代王安石变法,清代戊戌变法中的法就不仅限于刑法;而律则是指具体的行为规范,尤指刑律。而把法和律连用作为独立的合成词,却是在清末民初时由日本输入。
到了近现代,随着西方法学的传入,汉语中的法律一词的含义又有所发展,逐渐成为法学的专用术语。在法学理论和现代汉语中,法律既可以指法律的整体,即广义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里的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法律也可以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即狭义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等。虽然法律一词已成为法学专用术语,但是在汉语中,法和律的含义却不仅限于此。法还可以作方法、方式、法术等解,律还可以用于纪律、规律等。
在英语中,law(法律)一词与汉语中法律一词用法相似,具体含义要通过数的变化和上下文联系理解。在欧洲大陆,广义和狭义的法律用两个词表达,如拉丁文中的jus和 lex等。
『陆』 谁被公认为英国历史法学的创始人
梅因,全名为亨利·詹姆斯·萨姆那·梅因,生于1822年,死于1888年,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法律版史权学家,历史法学派在英国的代表人物,晚期历史法学派的集大成者。
因其著作《古代法》而被西方学者公认为英国历史法学的创始人,在西方法学界影响颇大。梅因的古代法出版后,很快便成为欧美法学界普遍研究的经典之作。
『柒』 自然法学,社会法学,分析法学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比较多,有格劳秀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潘恩、杰内斐逊。法国A.孔德容在西方法学著作中,常被认为是早期社会学法学的创始人。社会学法学的早期代表英国社会学家H.斯宾塞认为社会和国家如同自然界生物一样,是一个有机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生存竞争和强存弱汰;法的任务只在于维护个人自由;每个人只要不妨害他人的同样自由,就可以从事他所愿意从事的任何活动。奥地利社会学家L.贡普洛维奇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种族斗争;国家起源于较强的原始民族对较弱的原始民族的征服;法是社会中统治集团通过国家权力对被统治集团进行统治的工具;法的原则不是平等而是不平等。法国社会学家G.塔尔德和美国社会学家L.F.沃德等人则被认为是早期社会学法学中的心理学法学派创始人。19世纪末新功利主义法学的主要代表R.von耶林和新黑格尔法学首创人J.柯勒,也被认为是早期社会法学派的首创人。20世纪社会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奥地利法学家E.埃利希、德国社会学家M.韦贝尔、法学家H.坎托罗维奇和美国法学家R.庞德等。分析法学派则以边沁、奥斯汀为主要代表
『捌』 近代法理学的创始人是谁
创始人: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
标志性著作:《法理学范围》(版The Province of Jurisprudence Determined)(1832年);《权法理学范围》(1861年再版)以及《法理学讲演录》(1861)
『玖』 提出中心法学的科学家是谁
中心法则(英语:genetic central dogma),又译成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教条(英语:The central dogma of molecular biology),首先由弗朗西斯·版克里克于1958年提出。权
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旨在详细说明连串信息的逐字传送。它指出遗传信息不能由蛋白质转移到蛋白质或核酸之中。
希望帮到你。
『拾』 经济学社会法律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约翰·罗格抄斯·康蒙斯(1862—1945年)是制袭度学派早期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社会法律学派的创始人。康蒙斯1862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荷兰斯堡,早年就读于奥伯林学院,并获文学学士学位(1888)。1888年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受教于伊里,开始接触法律和经济学的关系问题。1889年为美国产业委员会研究移民问题,跑遍了美国的全部工会领导机构,这为他研究资本家和劳工组织对产量的限制创造了条件。1890—1932年,他先后任教于霍普金斯、印第安纳、奥伯林、韦斯利、威斯康星等大学。从1905年起,主要从事立法实践及相关的调查研究。此外,康蒙斯还担任过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和美国金融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