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章所有地級市制定
① 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分別是由哪些級別的機關制定的
行政法規是國務院及各部委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規是指省級人民政府和各同級部門的規范性文件,行政規章是市縣兩級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② 請問國家每出台一項法律法規,各級省、市、地區地方政府都要依照國家的制定本省、市、地區的嗎
地方政府和國務院各部委為貫徹實施人大、國務院制定的法律法規可以在內法律法規允許的情容況下制定符合其管轄范圍的地方法規、規章和部門規章等。
是否需要制定取決於法律法規是否授權,法律法規的性質、內容,還有地方上對法律法規執行的情況。例如刑法中,故意殺人罪的定罪量刑規則規定得十分明確,地方上不需要(實際上也不允許)進行補充解釋;但關於盜竊罪,各地方成立犯罪的數額,由各地方法院就本轄區的經濟狀況等客觀因素各自確定。
另外,下級政府部門制定的規章等一般不能與同級人大和上級政府部門制定的法律法規相抵觸。
③ 地級市制定的法規能否作為法院審理的依據
在這里首先說的就是「較大的市」,指的是除直轄市以外有立法權的城市,
其中包括
1、省會城市:哈爾濱、長春、沈陽、石家莊、呼和浩特、太原、濟南、合肥、南京、杭州、南昌、福州、鄭州、武漢、長沙、廣州、南寧、海口、烏魯木齊、蘭州、銀川、西安、西寧、成都、貴陽、昆明、拉薩 。
2、經濟特區所在市:深圳、珠海、汕頭、廈門。
3、國務院特批的城市:1984年批準的唐山、大同、包頭、大連、鞍山、撫順、吉林、齊齊哈爾、無錫、淮南、青島、洛陽,1988年批準的寧波,1992年批準的淄博、邯鄲、本溪, 1993年批準的徐州、蘇州。
重慶市1984年被國務院批准為較大的市,但1997年3月升為直轄市,不再是「較大的市」。
只有上述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本地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批准後施行。
在中國283個地級市中,只有上述49個城市具有地方立法權(直轄市作為省級城市不在其列)。因此,上述城市人大及常委會制定的法規履行相關手續後可以作為法院審理的依據,其他城市根本沒有制定法規的權力,當然就談不上作為法院審理依據了。
例如,徐州和泰州同為江蘇省的地級市,但是由於徐州市國務院特批的「較大的市」,因此徐州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有法規制定權,而泰州人大及常委會沒有。因此你問的問題,需要看具體是在哪個城市。
④ 根據我國立法法規定,哪些地級市享有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
2015年3月1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會第三次會議決定對《立法法》作出修改:地方立法權擴至所有設區的市。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七十二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應當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不抵觸的,應當在四個月內予以批准。
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對報請批準的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進行審查時,發現其同本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的規章相抵觸的,應當作出處理決定。
除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外,其他設區的市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綜合考慮本省、自治區所轄的設區的市的人口數量、地域面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確定,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依照本條第二款規定行使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職權。自治州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依照前款規定確定。
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已經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涉及本條第二款規定事項范圍以外的,繼續有效。
⑤ 國務院和省政府可以制定條例,一般的地級市政府可以制定什麼
市政府可以指定地方政府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條例,決定……)市人大可以指定地方性法規
⑥ 地方性法規,地方性規章由省政府省會城市較大的市經濟特區制定,那麼普通的地級小城市可以制定什麼
普通的地級小城市,可以制定有關的規范性文件。
根據《立法法》第七十三條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
⑦ 在我國,地級市政府可不可以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制定本地區的實施細則,規章.
我國,地級市政府可以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制定本地區的實施細則,規章。
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規定
第四章 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
第一節 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第七十二條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應當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不抵觸的,應當在四個月內予以批准。
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對報請批準的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進行審查時,發現其同本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的規章相抵觸的,應當作出處理決定。
除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外,其他設區的市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綜合考慮本省、自治區所轄的設區的市的人口數量、地域面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確定,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依照本條第二款規定行使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職權。自治州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依照前款規定確定。
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已經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涉及本條第二款規定事項范圍以外的,繼續有效。
第七十三條 地方性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具體規定的事項;
(二)屬於地方性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
除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外,其他事項國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根據本地方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性法規。在國家制定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生效後,地方性法規同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相抵觸的規定無效,制定機關應當及時予以修改或者廢止。
設區的市、自治州根據本條第一款、第二款制定地方性法規,限於本法第七十二條第二款規定的事項。
制定地方性法規,對上位法已經明確規定的內容,一般不作重復性規定。
第七十四條經濟特區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授權決定,制定法規,在經濟特區范圍內實施。
第七十五條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
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依照當地民族的特點,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但不得違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不得對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以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專門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
第七十六條 規定本行政區域特別重大事項的地方性法規,應當由人民代表大會通過。
第七十七條地方性法規案、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案的提出、審議和表決程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參照本法第二章第二節、第三節、第五節的規定,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規定。
地方性法規草案由負責統一審議的機構提出審議結果的報告和草案修改稿。
第七十八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由大會主席團發布公告予以公布。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由常務委員會發布公告予以公布。
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報經批准後,由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布公告予以公布。
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經批准後,分別由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布公告予以公布。
第七十九條地方性法規、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公布後,及時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和中國人大網、本地方人民代表大會網站以及在本行政區域范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載。
在常務委員會公報上刊登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文本為標准文本。
⑧ 每個地級市都可以自行制定法律嗎
憲法授權地級市人民代表大會有權制定地方性法規。
⑨ 國務院批準的可制訂地方性法規的市有哪些
1、《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規定: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
「較大的市」是一個法律概念,是指除直轄市以外有立法權的城市,包括省會城市、特區城市和國務院特批的設區城市。目前,我國的「較大的市」有49個,其中省會城市27個、經濟特區城市4個、國務院批準的其它城市有18個。這些較大的市,大多為副省級(或市委書記高配為副省級)。可見,地級市人大制定法規說法不準確。
2、《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這里自治州是地級市級別,可以制定法規。
自治州名單(30個)
吉林省(1個):
①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延吉市—1952-9-3
湖北省(1個):
①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1983-12-1
湖南省(1個):
①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1957-9-20
四川省(3個):
①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1950-11-24
②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1952-10-1
③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縣—1953-1-1
貴州省(3個):
①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1956-7-23
②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1956-8-8
③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1982-5-1
雲南省(8個):
①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1953-1-24
②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縣—1953-7-24
③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瀘水縣—1954-8-23
④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1956-11-22
⑤迪慶藏族自治州—中甸縣(香格里拉縣)—1957-9-13
⑥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縣—1957-11-18
⑦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縣—1958-4-1
⑧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1958-4-15
甘肅省(2個):
①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1953-10-1
②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市—1956-11-19
青海省(6個):
①玉樹藏族自治州—結古鎮—1951-12-25
②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1953-12-6
③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1953-12-22
④海北藏族自治州—西海鎮—1953-12-31
⑤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1954-1-1
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1954-1-25
新疆(5個):
①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庫爾勒市—1954-6-23
②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博樂市—1954-7-13
③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1954-7-14
④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1954-7-15
⑤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市—1954-11-27
⑩ 江蘇省有權制定政府規章的有哪些城市
南京市、無錫市、徐州市、蘇州市,依據如下:
政府規章是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擬訂,並經各該級政府常務會議或者全體會議討論決定的法律規范形式。其效力等級低於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的有關規定,有權制定規章的「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
中國的「較大的市」雖然在《憲法》和多部法律中沒有統一的定義,但其中的18個經國務院據《地方組織法》規定批準的「較大的市」較無異議。
「較大的市」有以下幾類:
1)18個共四批公布的城市:
唐山、大同、包頭、大連、鞍山、撫順、吉林、齊齊哈爾、無錫、淮南、青島、洛陽(1984年10月批准,重慶市是在這一批公布的,已經升格為直轄市)
寧波(1988年3月批准)
淄博、邯鄲、本溪(1992年7月批准)
徐州、蘇州(1993年4月批准)
2)4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這里談論的是經濟特區中屬於較大的市的那些經濟特區。海南是省,不是城市。)
3)27個省級政府所在地=22個省會(大陸上的省份)+5個自治區首府
目前共有49個「較大的市」=18+4+27。
在中國283個地級市中,僅僅這49個「較大的市」具有地方立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