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貨報廢法規
⑴ 過期報廢的存貨是否需要進項轉出
看你過期報廢的存貨是正常報廢,還是非正常報廢了,非正常的要轉出
根據《增值稅暫行條例》規定,非正常損失的購進貨物和非正常損失的在產品、產成品所耗用的購進貨物或者應稅勞務的進項稅額都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已經抵扣的進項稅應予轉出。而存貨損失是否可以作進項稅轉出,在實際操作中關鍵是要把握對非正常損失的界定。
⑵ 生產型企業庫存產品報廢的處理
一、存貨報廢進項稅不需要轉出。
《增值稅暫行條例》第十條第(三)款明確,非正常損失的在產品、產成品所耗用的購進貨物(不包括固定資產)、勞務和交通運輸服務的進項稅額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
《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二十四條明確,條例第十條第(二)項所稱非正常損失,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盜、丟失、霉爛變質的損失。公司存貨報廢損失不屬於增值稅的「非正常損失」的范圍,所對應購進材料的進項稅額無需轉出。
二、按贈送的方式銷售給客戶,不能更好的避稅。
1、作為贈品,實行買一贈一(或類似活動)的,需要交納銷項稅
2、與銷售不掛鉤,屬於回饋老客戶的,除了繳納增值稅的銷項稅以外,還需要代扣個人所得稅
三、如果贈送可以擴大銷售,拓寬市場,雖不能省稅,但可以為企業帶來促銷或廣告效益,也是不錯的。
⑶ 存貨報廢損失要不要做進項稅轉出
一、存貨報廢損失要不要做進項稅轉出,應根據報廢損失的具體原因作出處理。
1、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盜、丟失、霉爛變質而損失的購進貨物的進項稅額不能抵扣,需要做進項稅轉出。
2、非人為損失,如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台風、洪水、地震)等造成的損失不需要做進項稅轉出。
二、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2016年修訂版)第十條:下列項目的進項稅額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
(1)用於非增值稅應稅項目、免徵增值稅項目、集體福利或者個人消費的購進貨物或者應稅勞務;
(2)非正常損失的購進貨物及相關的應稅勞務;
(3)非正常損失的在產品、產成品所耗用的購進貨物或者應稅勞務;
(4)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的納稅人自用消費;
(5)本條第(一)項至第(四)項規定的貨物的運輸費用
2、《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修訂版)第二十四條:條例第十條第(二)項所稱非正常損失,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盜、丟失、霉爛變質的損失。
⑷ 新制度下行政單位存貨自然損壞報廢應如何進行賬務處理
存貨自然損壞報廢不是人為造成,賬務處理分兩步走:
1、將報廢存貨出售按正常銷售業務來處理。
2、將該批存貨對應的存貨跌價准備沖減成本。
報廢是指由於行政單位國有資產已達到使用年限而出現老化、損壞、市場型號淘汰等,經科學鑒定或按有關規定,已不能繼續使用,必須進行產權注銷的一種資產處置形式。
⑸ 原材料報廢是否需要去稅局備案
關於印發《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管理辦法》的通知
國稅發[2009]88號——詳細法規參考這個
第五條 企業實際發生的資產損失按稅務管理方式可分為自行計算扣除的資產損失和須經稅務機關審批後才能扣除的資產損失。
下列資產損失,屬於由企業自行計算扣除的資產損失:
(一)企業在正常經營管理活動中因銷售、轉讓、變賣固定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存貨發生的資產損失;
(二)企業各項存貨發生的正常損耗;
(三)企業固定資產達到或超過使用年限而正常報廢清理的損失;
(四)企業生產性生物資產達到或超過使用年限而正常死亡發生的資產損失;
(五)企業按照有關規定通過證券交易場所、銀行間市場買賣債券、股票、基金以及金融衍生產品等發生的損失;
(六)其他經國家稅務總局確認不需經稅務機關審批的其他資產損失。
上述以外的資產損失,屬於需經稅務機關審批後才能扣除的資產損失。
企業發生的資產損失,凡無法准確辨別是否屬於自行計算扣除的資產損失,可向稅務機關提出審批申請。
第二十條 存貨盤虧損失,其盤虧金額扣除責任人賠償後的余額部分,依據下列證據認定損失:
(一)存貨盤點表;
(二)存貨保管人對於盤虧的情況說明;
(三)盤虧存貨的價值確定依據(包括相關入庫手續、相同相近存貨采購發票價格或其他確定依據);
(四)企業內部有關責任認定、責任人賠償說明和內部核批文件。
第二十一條 存貨報廢、毀損和變質損失,其賬面價值扣除殘值及保險賠償或責任賠償後的余額部分,依據下列相關證據認定損失:
(一)單項或批量金額較小(占企業同類存貨10%以下、或減少當年應納稅所得、增加虧損10%以下、或10萬元以下。下同)的存貨,由企業內部有關技術部門出具技術鑒定證明;
(二)單項或批量金額超過上述規定標準的較大存貨,應取得專業技術鑒定部門的鑒定報告或者具有法定資質中介機構出具的經濟鑒定證明;
(三)涉及保險索賠的,應當有保險公司理賠情況說明;
(四)企業內部關於存貨報廢、毀損、變質情況說明及審批文件;
(五)殘值情況說明;
(六)企業內部有關責任認定、責任賠償說明和內部核批文件。
⑹ 存貨報廢進項稅是否需要轉出
存貨報廢進項稅不需要轉出。
根據《增值稅暫行條例》第十條規定,「非正常損失的購進貨物及相關的應稅勞務」、「非正常損失的在產品、產成品所耗用的購進貨物或者應稅勞務」的進項稅金,不得從銷項稅金中抵扣。
原《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二十一條規定,非正常損失,是指生產、經營過程中正常損耗外的損失,包括:一是自然災害損失;二是因管理不善造成貨物被盜竊、發生霉爛變質等損失;三是其它非正常損失。實際稅收征管中,自然災害損失的進項稅額不得抵扣有些不近情理,「
其它非正常損失」范圍不夠明確,難以准確把握,存在爭議,為此。修訂後的《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二十四條規定,非正常損失限於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盜、丟失、霉爛變質的損失。
(6)存貨報廢法規擴展閱讀
企業內部有關責任認定、責任人賠償說明和內部核批文件。對被盜的存貨,將其賬面價值扣除保險理賠以及責任人賠償後的差額部分,依據以下證據,認定為損失:
(一)向公安機關的報案記錄;公安機關立案、破案和結案的證明材料;
(二)涉及責任人的責任認定及賠償情況說明;
(三)涉及保險索賠的,應有保險公司理賠情況說明。對已削價、折價處理的存貨,由企業有關部門說明情況,依據有關會計憑證將原賬面價值與已收回價值的差額部分,認定為損失。
對清查出的存貨成本高留低轉部分,由企業作出專項說明,經社會中介機構進行職業推斷和客觀評判後出具經濟鑒證證明,認定為損失。
⑺ 確認存貨毀損,報廢損失應報送哪些證據材料
確認存貨毀損,報廢損失應當由主張造成損失的一方出具相關證據材料。
企業發生屬於由企業自行計算扣除的資產損失,應按照企業內部管理控制的要求,做好資產損失的確認工作,並保留好有關資產會計核算資料和原始憑證及內部審批證明等證據,以備稅務機關日常檢查。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管理辦法>的通知》(國稅發[2009]88號)規定,存貨正常損耗企業可自行計算扣除,但也需按照企業內部管理控制的要求,做好資產損失的確認工作,並保留好有關資產會計核算資料和原始憑證及內部審批證明等證據,以備稅務機關日常檢查。存貨報廢、盤虧不屬於企業可以自行計算扣除的損失,應報經稅務機關審批後才能在稅前扣除。對流程及資料的提交應按該文件的如下規定處理: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管理辦法>的通知》第五條規定,企業實際發生的資產損失按稅務管理方式可分為自行計算扣除的資產損失和須經稅務機關審批後才能扣除的資產損失。
下列資產損失,屬於由企業自行計算扣除的資產損失:
(一)企業在正常經營管理活動中因銷售、轉讓、變賣固定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存貨發生的資產損失;
(二)企業各項存貨發生的正常損耗;
(三)企業固定資產達到或超過使用年限而正常報廢清理的損失;
(四)企業生產性生物資產達到或超過使用年限而正常死亡發生的資產損失;
(五)企業按照有關規定通過證券交易場所、銀行間市場買賣債券、股票、基金以及金融衍生產品等發生的損失;
(六)其他經國家稅務總局確認不需經稅務機關審批的其他資產損失。
上述以外的資產損失,屬於需經稅務機關審批後才能扣除的資產損失。
第十條規定,企業發生屬於由企業自行計算扣除的資產損失,應按照企業內部管理控制的要求,做好資產損失的確認工作,並保留好有關資產會計核算資料和原始憑證及內部審批證明等證據,以備稅務機關日常檢查。
企業按規定向稅務機關報送資產損失稅前扣除申請時,均應提供能夠證明資產損失確屬已實際發生的合法證據,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證據和特定事項的企業內部證據。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管理辦法>的通知》第十一條規定,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證據,是指司法機關、行政機關、專業技術鑒定部門等依法出具的與本企業資產損失相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書面文件,主要包括:
(一)司法機關的判決或者裁定;
(二)公安機關的立案結案證明、回復;
(三)工商部門出具的注銷、吊銷及停業證明;
(四)企業的破產清算公告或清償文件;
(五)行政機關的公文;
(六)國家及授權專業技術鑒定部門的鑒定報告;
(七)具有法定資質的中介機構的經濟鑒定證明;
(八)經濟仲裁機構的仲裁文書;
(九)保險公司對投保資產出具的出險調查單、理賠計算單等;
(十)符合法律條件的其他證據。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管理辦法>的通知》第十二條規定,特定事項的企業內部證據,是指會計核算制度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完善的企業,對各項資產發生毀損、報廢、盤虧、死亡、變質等內部證明或承擔責任的聲明,主要包括:
(一)有關會計核算資料和原始憑證;
(二)資產盤點表;
(三)相關經濟行為的業務合同;
(四)企業內部技術鑒定部門的鑒定文件或資料(數額較大、影響較大的資產損失項目,應聘請行業內的專家參加鑒定和論證);
(五)企業內部核批文件及有關情況說明;
(六)對責任人由於經營管理責任造成損失的責任認定及賠償情況說明;
(七)法定代表人、企業負責人和企業財務負責人對特定事項真實性承擔法律責任的聲明。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管理辦法>的通知》第二十條規定,存貨盤虧損失,其盤虧金額扣除責任人賠償後的余額部分,依據下列證據認定損失:
(一)存貨盤點表;
(二)存貨保管人對於盤虧的情況說明;
(三)盤虧存貨的價值確定依據(包括相關入庫手續、相同相近存貨采購發票價格或其他確定依據);
(四)企業內部有關責任認定、責任人賠償說明和內部核批文件。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管理辦法>的通知》第二十一條規定,存貨報廢、毀損和變質損失,其賬面價值扣除殘值及保險賠償或責任賠償後的余額部分,依據下列相關證據認定損失:
(一)單項或批量金額較小(占企業同類存貨10%以下、或減少當年應納稅所得、增加虧損10%以下、或10萬元以下。下同)的存貨,由企業內部有關技術部門出具技術鑒定證明;
(二)單項或批量金額超過上述規定標準的較大存貨,應取得專業技術鑒定部門的鑒定報告或者具有法定資質中介機構出具的經濟鑒定證明;
(三)涉及保險索賠的,應當有保險公司理賠情況說明;
(四)企業內部關於存貨報廢、毀損、變質情況說明及審批文件;
(五)殘值情況說明;
《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發布企業資產損失所得稅稅前扣除管理辦法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25號)第二十七條規定:「存貨報廢、毀損或變質損失,為其計稅成本扣除殘值及責任人賠償後的余額,應依據以下證據材料確認:
(一)存貨計稅成本的確定依據;
(二)企業內部關於存貨報廢、毀損、變質、殘值情況說明及核銷資料;
(三)涉及責任人賠償的,應當有賠償情況說明;
(四)該項損失數額較大的(指占企業該類資產計稅成本10%以上,或減少當年應納稅所得、增加虧損10%以上,下同),應有專業技術鑒定意見或法定資質中介機構出具的專項報告等。」
因此,確認存貨毀損、報廢損失,應報送上述證據材料。
⑻ 存貨報廢是否需要進項轉出的文件
請看以下進項轉出相關的文件。
根據《增值稅暫行條例》第十條規定,「非正常損失的購進貨物及相關的應稅勞務」、「非正常損失的在產品、產成品所耗用的購進貨物或者應稅勞務」的進項稅金,不得從銷項稅金中抵扣。
原《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二十一條規定,非正常損失,是指生產、經營過程中正常損耗外的損失,包括:一是自然災害損失;二是因管理不善造成貨物被盜竊、發生霉爛變質等損失;三是其它非正常損失。實際稅收征管中,自然災害損失的進項稅額不得抵扣有些不近情理,「其它非正常損失」范圍不夠明確,難以准確把握,存在爭議,為此。修訂後的《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二十四條規定,非正常損失限於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盜、丟失、霉爛變質的損失。
⑼ 存貨報廢,進項稅要轉出嗎
不屬於《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規定的非正常損失,其進項稅金可以不做轉出處理。對於財務上已做轉出處理的,可以作相反會計分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
第二十一條 條例第十條第(一)項所稱購進貨物,不包括既用於增值稅應稅項目(不含免徵增值稅項目)也用於非增值稅應稅項目、免徵增值稅(以下簡稱免稅)項目、集體福利或者個人消費的固定資產。
前款所稱固定資產,是指使用期限超過12個月的機器、機械、運輸工具以及其他與生產經營有關的設備、工具、器具等。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
第十條下列項目的進項稅額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
(一)用於簡易計稅方法計稅項目、免徵增值稅項目、集體福利或者個人消費的購進貨物、勞務、服務、無形資產和不動產;
(二)非正常損失的購進貨物,以及相關的勞務和交通運輸服務;
(三)非正常損失的在產品、產成品所耗用的購進貨物(不包括固定資產)、勞務和交通運輸服務;
(四)國務院規定的其他項目。
(9)存貨報廢法規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
第十一條小規模納稅人發生應稅銷售行為,實行按照銷售額和徵收率計算應納稅額的簡易辦法,並不得抵扣進項稅額。應納稅額計算公式:
應納稅額=銷售額×徵收率
小規模納稅人的標准由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
第十二條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徵收率為3%,國務院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十三條小規模納稅人以外的納稅人應當向主管稅務機關辦理登記。具體登記辦法由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制定。
小規模納稅人會計核算健全,能夠提供准確稅務資料的,可以向主管稅務機關辦理登記,不作為小規模納稅人,依照本條例有關規定計算應納稅額。
第十四條納稅人進口貨物,按照組成計稅價格和本條例第二條規定的稅率計算應納稅額。組成計稅價格和應納稅額計算公式:
組成計稅價格=關稅完稅價格+關稅+消費稅
應納稅額=組成計稅價格×稅率
第十五條下列項目免徵增值稅:
(一)農業生產者銷售的自產農產品;
(二)避孕葯品和用具;
(三)古舊圖書;
(四)直接用於科學研究、科學試驗和教學的進口儀器、設備;
(五)外國政府、國際組織無償援助的進口物資和設備;
(六)由殘疾人的組織直接進口供殘疾人專用的物品;
(七)銷售的自己使用過的物品。
除前款規定外,增值稅的免稅、減稅項目由國務院規定。任何地區、部門均不得規定免稅、減稅項目。
第十六條納稅人兼營免稅、減稅項目的,應當分別核算免稅、減稅項目的銷售額;未分別核算銷售額的,不得免稅、減稅。
第十七條納稅人銷售額未達到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的增值稅起征點的,免徵增值稅;達到起征點的,依照本條例規定全額計算繳納增值稅。
⑽ 存貨報廢進項稅是否可以轉出
根據《增值稅暫行條例》第十條規定,「非正常損失的購進貨物及相關的應稅勞務」、 「非正常損失的在產品、產成品所耗用的購進貨物或者應稅勞務」的進項稅金,不得從銷項稅金中抵扣。
原《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二十一條規定,非正常損失,是指生產、經營過程中正常損耗外的損失,包括:一是自然災害損失;二是因管理不善造成貨物被盜竊、發生霉爛變質等損失;三是其它非正常損失。實際稅收征管中,自然災害損失的進項稅額不得抵扣有些不近情理,「其它非正常損失」范圍不夠明確,難以准確把握,存在爭議,為此。修訂後的《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二十四條規定,非正常損失限於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盜、丟失、霉爛變質的損失。
綜上,上述三種情形的資產損失,不屬於《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規定的非正常損失,其進項稅金可以不做轉出處理。對於財務上已做轉出處理的,可以作相反會計分錄
滿意請點擊採納!謝謝並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