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例發布過程
① 國務院 制定 條例 過程是怎樣的
如果國務Y要制定一部法規,比喻水利法規,先由水利部組成起草小組,然後進行條例的起草和調研,達成草案後報國務Y,由國務Y進行徵求意見,討論,然後由國務Y總理簽署命令發布。
② 《北京市接訴即辦條例》立法經歷了哪些主要過程開展了哪些主要工作
2020年12月10日,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同意將「接訴即辦條例」立項,列為2021年立法計劃審議項目。
為確保立法工作質量,成立立法工作專班,政府有關部門和人大有關工作機構共同開展調研起草工作。
2021年5月27日,市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對市政府報送的條例草案進行了一審。
接訴即辦立法的核心價值是為民服務,為了最大限度反映民意、凝聚共識,市人大常委會積極踐行全過程民主,就法規草案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召開座談會、論證會,赴基層一線蹲點調研,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
報請市委在市政協開展了立法協商。
常委會首批十個立法聯系點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常委會領導多次到街道、鄉鎮代表之家,中國政法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聽取意見。
一審後,通過全市人大代表之家和代表聯絡站平台徵求了11377名四級人大代表和66915名基層工作人員、市民群眾的意見。
二審後,經市委同意,組織市領導以人大代表身份深入全市各區代表之家、代表聯絡站,聽取市、區、鄉鎮三級人大代表,接訴即辦承辦單位及部分市民群眾的意見建議。
通過全過程廣泛聽取意見,宣傳立法理念,統一思想認識,最大程度凝聚共識,為條例順利出台奠定了民意基礎。
2021年9月24日,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條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③ 請問法律專業人士:國務院發布的條例和各部委發布的規定之間是什麼關系
屬於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九十一條規定: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3)條例發布過程擴展閱讀:
立法的相關要求規定:
1、行政法規由國務院有關部門或者國務院法制機構具體負責起草,重要行政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草案由國務院法制機構組織起草。行政法規在起草過程中,應當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社會公眾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
2、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根據國家總體工作部署擬訂國務院年度立法計劃,報國務院審批。國務院年度立法計劃中的法律項目應當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相銜接。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及時跟蹤了解國務院各部門落實立法計劃的情況,加強組織協調和督促指導。
④ 條例初次審議到發布有多少階段
刑法修正草案從初次審議到最後實行大概多久,
最後實施大概明年5月1日。
現在是審議,審議完了要明年全國人大批准,批准之後公告,5月1日實施。
⑤ 中國人民解放軍共青團工作條例的立法過程
形成初稿後,多次聽取四總部有關部門和軍區、軍兵種和武警部隊意見,徵求了回187個團級以上單位黨委和答政治機關、近800個共青團組織和1000多名團幹部的意見,並聽取了共青團中央的意見。條例先後七易其稿,是在廣泛調查研究,充分發揚民主,集我軍共青團70多年建設實踐經驗,凝聚全軍智慧的基礎上形成的。
⑥ 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的出台過程
中國早在2007年就已將「國家對不動產實行統一登記制度」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但不動產登記「九龍治水」的管理模式讓統一登記面臨部門利益和職權再分配等難題,加之一系列的法律難題,致使統一登記進展緩慢,甚至一度陷入停滯。
2013年11月,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由國土資源部負責指導監督全國不動產統一登記職責。
2014年以來,不動產登記相關工作進展較快。3月,不動產登記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第一次會議召開,明確用3年左右時間全面實施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5月,經中央編辦批復,國土部掛牌成立不動產登記局。8月,不動產登記局「三定方案」印發。
2014年11月28日,中央編辦已批復同意中國土地礦產法律事務中心更名為國土資源部不動產登記中心,主要承擔不動產登記相關政策、業務、技術等方面的支撐工作。與此同時,不少地方政府也已成立了不動產登記主管部門,並已展開相關工作。 2014年7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徵求意見稿)》,決定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確定適時發布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數據,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會議認為,建立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是推進簡政放權,整合部門職能職責、減少多頭管理、逐步實現一個窗口對外,方便企業和群眾的有效舉措。會議討論了《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徵求意見稿)》,強調已經發放的權屬證書繼續有效、已經依法享有的不動產權利不因登記機構和程序的改變而受影響。會議決定,按照立法程序要求,將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之後再推進相關法律修改工作。 《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2014年12月22日正式公布。與《徵求意見稿》相比,條例主要涉及明確不動產登記類型等5處修改。5處修改明確了不動產登記員制度、增加了對不動產登記類型的規定、調整了登記審查要求、增加了登記錯誤的賠償責任規定等。
⑦ 一條法律條例的頒布需要哪些步驟
簡單來說
就是一定數量的人大代表或是團體提出議案,然後審議——起草——審回議通過——頒布
大致是這樣的一答個流程
具體提出議案,我以前讀書的時候整理過:
1、有權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的主體:
(1) 全國人大主席團
(2) 全國人大常委會
(3) 全國人大各專門委員會
(4) 全國人大代表30人以上或一個代表團
(5) 國務院
(6) 最高人民法院
(7) 最高人民檢察院
(8) 中央軍事委員會
2、有權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律案的主體
(1)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
(2) 全國人大各專門委員會
(3) 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10人以上
(4) 國務院
(5) 最高人民法院
(6) 最高人民檢察院
(7) 中央軍事委員會
⑧ 《北京市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制定條例的背景和起草過程
無障礙環境建設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特別是保障殘疾人、老年人等社會成員平等享有經濟社會發展成果,自主參與社會生活的重要民生舉措,也是踐行對國際社會的庄嚴承諾,確保北京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這件黨和國家的大事順利籌辦的重要基礎條件,是首都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2004年,本市頒布實施我國第一部無障礙建設領域的地方性法規——《北京市無障礙設施建設和管理條例》,著眼於設施建設,推動本市無障礙設施的規劃建設水平,對於保障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無障礙建設正在從設施建設向環境建設轉變。
2012年,國務院公布實施《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在關注無障礙設施硬環境建設的同時,對於無障礙信息交流和社區服務等軟環境建設也作出了規定,這對地方立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時,除殘疾人群體外,老年人及傷病患者、孕婦、兒童等其他社會成員對無障礙環境的需求持續增長,特別是社會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立法要面對形勢。
據市統計局發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常住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為4298590人,佔19.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2912060人,佔13.3%。
與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7.1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個百分點。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本市范圍內也開展了為期三年的無障礙環境專項提升行動,取得了顯著效果,為推進和完善立法准備了條件。
在這樣的背景下出台本市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規,對於回應民生關切,實現弱有所扶,總結固化實踐經驗,保障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順利籌備和舉辦,彰顯包容、開放、文明的城市形象,展現大國首都風采具有重要意義。
2021年3月,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決定同意立項。
5月,市政府常務會議對條例草案進行了研究討論,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
在立法過程中,市人大常委會有關工作機構、市政府有關部門和市殘聯組建立法工作組,廣泛聽取各方面立法意見。
5月、7月,市人大常委會進行了兩次審議,先後兩次書面徵求市人大常委會法治建設顧問意見,兩次公開徵求社會公眾意見,並赴基層立法聯系點開展實地調研。
在此基礎上,對條例進行了修改完善,條例於9月24日經市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
⑨ 存款保險條例的出台過程
2007年初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要求加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
2007年年中,由人民銀行和銀監會牽頭,相關部委參加的存款保險制度工作小組已開始進行存款保險制度實施方案的設計,國家有關部門也開始進行存款保險條例的立法。
2007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會見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主席希拉·拜爾時又再次明確,中國正在積極考慮籌建存款保險公司。
2012年9月,國務院批准由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共同編制的《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規劃中明確指出建立健全存款保險制度,加快存款保險立法進程,擇機出台《存款保險條例》,明確存款保險制度的基本功能和組織模式。
2013年6月,根據國務院2013年立法工作計劃,由央行起草的六大立法項目中,《存款保險條例》被列為預備項目。
2014年11月30日,央行、國務院法制辦就《存款保險條例(草案)》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徵求意見期限30天。
2015年3月31日,國務院正式公布中國《存款保險條例》,將於5月1日起正式實施。中國人民銀行負責存款保險制度實施,最高償付限額為人民幣50萬元。
《條例》規定,存款保險實行限額償付,最高償付限額為人民幣50萬元。這一限額高於世界多數國家的保障水平,能為我國99.63%的存款人提供全額保護。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機構所有被保險存款賬戶的本金和利息合並計算的金額在最高償付限額以內的,實行全額償付;超出的部分,依法從投保機構清算財產中受償。
⑩ 《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什麼時候頒布
最新版的條例是2012年補充修改的《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
2012年4月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同時廢止了1996年中辦印發的《中國共產黨機關公文處理條例》和2000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條例》的發布施行,對推進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將發揮重要作用。與《辦法》對比,《條例》中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一、公文處理的概念更加科學
《辦法》規定「公文處理是指公文的辦理、管理、整理(立卷)、歸檔等一系列相互關聯、銜接有序的工作」,《條例》中按照公文辦理的工作流程將公文辦理工作概括為「擬制、辦理、管理」三個相互關聯、銜接有序的工作環節,簡潔明了,「擬制」包括了「起草、審核、簽發」三個環節(《辦法》中隸屬於發文辦理),同時將整理(立卷)、歸檔劃歸至公文辦理范疇。
二、公文的種類更加豐富
原《辦法》中規定公文種類為13種,新《條例》中規定公文種類為15種,增加了「決議」(適用於會議討論通過的重大決策事項)和「公報」(適用於公布重要決定或者重大事項),同時將「會議紀要」改為「紀要」。
三、公文要素做出了調整
《辦法》第三章第九條規定「公文一般由份號、密級和保密期限、緊急程度、發文機關標志、發文字型大小、簽發人、標題、主送機關、正文、附件說明、發文機關署名、成文日期、印章、附註、附件、抄送機關、印發機關和印發日期、頁碼等組成」,增加了「份號」、「發文機關署名」、「頁碼」,減少了「主題詞」。同時,對涉密文件、緊急公文、聯合行文、公文標題等有了明確的規定:涉密文件要標注份號,緊急公文標注「特急」「加急」,聯合發文可以單獨用主辦機關名稱,公文標題應標明發文機關,有特定發文機關標志的普發性公文可以不加蓋公章等。
四、行文規則上做了具體規定
《條例》中規定向上級機關行文「原則上主送一個上級機關」;「黨委、政府的部門向上級主管部門請示、報告重大事項,應當經本級黨委、政府同意或者授權」;「請示」應當一文一事,並要提出傾向性意見;「除上級機關負責人直接交辦事項外,不得以本機關名義向上級機關負責人報送公文,不得以本機關負責人名義向上級機關報送公文」;向下級機關行文也有明確的規定,「黨委、政府的辦公廳(室)根據本級黨委、政府授權,可以向下級黨委、政府行文,其他部門和單位不得向下級黨委、政府發布指令性公文或者在公文中向下級黨委、政府提出指令性要求。需經政府審批的具體事項,經政府同意後可以由政府職能部門行文,文中須註明已經政府同意」、「黨委、政府的部門在各自職權范圍內可以向下級黨委、政府的相關部門行文」。
五、文件簽發程序更加規范
《條例》規定「重要公文和上行文由機關主要負責人簽發」(《辦法》只對上行文作此規定),「黨委、政府的辦公廳(室)根據黨委、政府授權制發的公文,由受權機關主要負責人簽發或者按照有關規定簽發」。
六、公文辦理環節更加簡明
收文辦理環節增加了「承辦」和「傳閱」環節,對「承辦」和「傳閱」環節也做出了具體的規定和要求;發文辦理環節減少為四個,將「起草」、「審核」、「簽發」環節劃歸到「公文擬制」部分了,「用印」劃分到「印製」部分了。
七、公文管理環節更加嚴格
第七章第二十九條規定「黨政機關公文由文秘部門或者專人統一管理。設立黨委(黨組)的縣級以上單位應當建立機要保密室和機要閱文室,並按照有關保密規定配備工作人員和必要的安全保密設施設備」,第三十二條對「復制、匯編機密級、秘密級公文」也做出了明確詳細的規定。
對照兩辦的《條例》檢查工文辦理過程中的格式和辦理環節,「公務員考試之路」新浪博客博主上海劉源老師還發現有很多與新要求不一致的地方,疏理之後發現主要表現在以下九個方面,提請公考考生注意:
1、明確密級及保密期限。經過定密程序定為秘密文件的,應當在文件上標注密級及保密期限,規范用語為「絕密」「機密」「秘密」。
2、明確緊急程度。有時審計工作時間緊、任務重,在安排布署工作發文時,要在文件上標明緊急程度,文件上的規范用語應標注「特急」「加急」,電報上的規范用語應標注「特提」「特急」「加急」「平急」。
3、規范發文標志。《條例》中規定發文標志「由發文機關全稱或者規范化簡稱加『文件』二字組成,也可以使用發文機關全稱或者規范化簡稱。聯合行文時,發文機關標志可以並用聯合發文機關名稱,也可以單獨用主辦機關名稱」,對於一個部門一個單位應有一個統一規定,是用發文機關全稱,還是用規范化簡稱加「文件」兩字,必須統一。有時用發文機關全稱,有時用簡稱加「文件」兩字,讓人犯疑。
4、落實簽發人。在《條例》中文件格式部分對「簽發人」有明確的要求:重要公文和上行文應當標注簽發人姓名。
5、規範文件標題。文件標題由發文機關名稱、事由和文種組成,在工作實務中,有時由於文件標題太長,文件上又有發文標志,往往在標題中忽略了發文機關名稱,亟需規范。
6、規範文件落款。在《條例》第三章文件格式部分中,增加了「發文機關署名」的內容(「署發文機關全稱或者規范化簡稱」),在現實中因為要加蓋單位公章,或文件頭上已有發文標志,往往只署發文日期,沒署發文機關,亟需改正。
7、規范成文日期。按照《條例》中的規定「署會議通過或者發文機關負責人簽發的日期。聯合行文時,署最後簽發機關負責人簽發的日期。」
8、刪除主題詞一欄。在公文的要素上,《條例》中減少了「主題詞」的內容,在以後制文時就需刪除這一欄內容,同時還規范抄送機關和印發機關及印發日期:除主送機關外需要執行或者知曉公文內容的其他機關,應當使用機關全稱、規范化簡稱或者同類型機關統稱。
9、嚴格上行文的報送程序:黨委、政府的部門向上級主管部門請示、報告重大事項,應當經本級黨委、政府同意或者授權;屬於部門職權范圍內的事項應當直接報送上級主管部門。
至於文件的字體、字型大小、版式等,按照《黨政機關公文格式》國家標准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