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古代衙門辦事規章具體

古代衙門辦事規章具體

發布時間: 2022-03-13 04:39:19

❶ 衙門是秉公辦事的地方,古代府(州)縣衙門內有多少人

州府的官員比較多,知府、同知、守備、團練、都監、司馬、主簿、參軍等等。
縣衙門,起碼有知縣、縣尉、功曹。三班六房、典史、書吏、都頭、等等。
《宋會要·職官》給知縣或縣令規定的職責是:「勸課農桑,平決獄訟,有德澤禁令則宣布於治境。凡戶口、賦役、錢谷、給納之事,皆掌之」,因此,雖屬七品,權力很大。縣衙門還有三位主要屬官:縣丞,乃知縣或縣令的副手,今之副縣長也;主簿,專掌「稽考簿檔」,相當於今之秘書長;縣尉(明、清時稱典史),負責治安破案,實為公安局長。宋時,州(府)衙門的頭頭是知府或知州,副職為通判。如蘇東坡被貶,就曾任杭州通判。知府、知州的屬官有七位:判官、推官、兵馬都監、錄事參軍、司理參軍、司戶參軍、司法參軍。分別負責民、刑、兵、戶等等一條線。上述這些都是正式在編有職級的官員,相當於局級幹部。而主要工作,是由吏員去乾的。因此。雖然統稱官吏,但官與吏有嚴格的區別。
吏,以縣為例。唐時,在縣令、縣丞、主簿、縣尉之下的第一名吏員稱為「錄事」。宋時,除了「凡各縣各置押司、錄事史、佐史」,還另有孔目、曹司、書吏、令史、主事、都事、知印、虞候、堂吏、勾押、都頭、公人、書手、典庫、吏典、貼司等等,其中有的是吏,有的是公人,役人,總起來叫胥吏。吏是規定職數的,雖非官,享受的是國家公務員待遇;公人,役人屬非在編人員,人數不等。根據宋代留下來的少量地方誌計算,大致平均每縣有吏37人。全國府、州、縣在編的吏員宋代的為5.5萬人;明代,全國有159個府,234個州,1171個縣。吏員5萬人,加上不在編的,全國胥吏總額約為22萬人。

❷ 跪求:我國古代衙門審理案件程序等等及最後的結案陳詞。(最好能舉例)感激涕零

在我國古代一個縣衙里,專門設有刑房,主管全縣民事、刑事案件,負責堂審記錄、現場勘驗、擬差票、放文牘、收貯刑事檔案等事務。

刑房下屬有管年、獄卒、劊子手、仵作、穩婆等。下設招房,負責原告填寫表格、筆錄、口供,為知縣判決提供依據。刑房還負責協助知縣勘察案發現場,填寫《屍格》、縣衙的拘傳、催科等公務,衙役必須執有吏房開出的差票方可執行公務。同時負責擬寫刑案公文,並辦理在押犯人清冊、治安狀況詳文及自理案件循環簿卷宗。結案後整理通案材料,入檔封存。

民刑訴訟的主要途徑:一是由當事人自己或被害者家屬直接到官府告發,稱為告。葉縣縣衙大門東側有一鼓架,鼓架上放大鼓一面,這是專供告狀人擊鼓喊冤用的。如沒有人命案或大冤,告狀人是不能隨便擊鼓喊冤的;但告狀人擊了堂鼓,知縣就必須立即升堂理事。二是由監察御史或司隸校尉「察舉非法」、「舉劾犯罪」以及官吏之間互相糾舉。古代司法實踐中重口供,被告的口供往往是定罪量刑的憑據。在古代,用刑是合法的,公堂上常有縣太爺大喝「不動大刑,量你不招」。重刑之下,罪犯招供畫押,知縣往往憑罪犯的口供,便可當堂定罪,這樣就難免有屈打成招冤案的發生,如《卷席筒》、《竇娥冤》中的主人公,莫不是受刑不過而屈招畫押。

古代知縣公堂常用刑有:杖、夾棍、拶子,施刑者為三班中的皂班人員。刑審之下,很難保證案件客觀公正地審理。尤其碰上昏庸無能的知縣,草菅人命便不足為奇了。

取得口供後,三日以後再復審,以觀其供詞是否相同,復審以後進行判決,並向被告宣讀判詞,叫「讀鞫」。判決後,允許犯人請求復訊,即乞鞫,期限為三個月。

在民事訴訟中,原被告均有舉證責任。審訊結束後,要求犯人書寫狀紙、畫押,作為判決的依據,即當堂畫押。對於死刑犯,在判決後執行前,由上級司法監察機關專差官吏,對在押犯進行審錄,稱為「錄囚」,經過「錄囚」認為無誤方可執行,類似於我們今天的「復核」。執行死刑時,知縣往往要當監斬官。

對於訴訟期限,宋朝開始有了明確規定:大事不過二十五日,中事不過二十日,小事不過十日。

審判後,犯人就被投入監牢,根據案情戴枷或鉗、等刑具。

監獄內也設有臨時的羈押場所,即羈候所。凡與案件有干係的證人、鄉鄰、屍親、嫌疑犯和初審後須審轉復核的人犯,均為臨時羈押處所對象。

實際上,古代也有復審制度,叫做秋審。秋審是復審各省死刑案件的一種制度,源於明朝,因在每年秋季舉行而得名。古代執行死刑大多在秋季,於霜降以後冬至以前執行。古代執行死刑大概是受儒家「天人感應」、「順天行誅」的理論影響,認為秋末冬初,天地一片肅殺之氣,此時執行死刑是「順應天意」。但是,也有例外,凡朝廷遇有登基、死葬、災異而實行大赦,赦乃德化之道、仁政之端,也包括死刑犯。西漢200餘年,大赦達80次。但「謀反大逆等罪」不包括,更不受秋後問斬的時間限制,往往斬立決。

對於「政治犯」的處罰,明朝是十分嚴厲的。當然,那些擾亂社會穩定的盜賊,也屬於嚴厲打擊的對象,並且總結出了一些緝拿盜賊的方法。在古代,有經驗的捕役通常採取如下方法使盜賊歸案:

一是因時因地隨時改變緝捕方案。按照人們平常的思維,盜賊都應在夜間作案,且來去不超過10公里,因此多在案發地點附近訪問偵查。二是對於緝捕到堂的盜賊,察言觀色,嚴審細問。有些罪犯,特別是慣犯,面對捕役的審問十分冷靜,且謊言編得天衣無縫。此時,有經驗的捕役並不輕率地施刑,而是反復審問,調查落實,以期發現罪犯的蛛絲馬跡,追查出真贓實據,才對其量刑定罪。三是對真正的同案犯、窩主,一經發出拘捕令,捕役就立即帶人捉拿、拷打。不然,讓其搬走贓物,失掉證據,案子就不好破了。

古代正式規定破案的期限,包括通緝在內,是三年零四個月。超過規定期限而未抓獲的,就要受到官吏的彈劾。如果有意隱瞞、遮掩、拖著不辦理,以後如經告發,或是上司查訪出來和別的懸案破案時附帶破案,依照規章條文,受理官員應當予以革職

❸ 古代衙門的目錄

前言
一、衙門中的「父母官」
1.破家知縣,滅門知府
2.衙門中的「四爺」
3.千里為官只為財
4.從「下馬常例」說起
5.「昏官」種種
6.「難得糊塗」的「父母官」
7.衙門中的「護官符」
8.衙門中的「黑吃黑」
9.公門中好修行
10.衙門為官的「權術」
二、衙門中的胥吏
1.與胥吏共天下
2.案牘一字重千金
3.胥吏的斂財術
4.胥吏的弄權術
5.清官難逃猾吏手
6.稱霸一方的豪強
7.胥吏盜賊本一家
8.被「玩弄」的胥吏
9.衙門中的「良吏」
10.胥吏出身的名臣
三、官錯吏錯,差人不錯
1.三班衙役種種
2.公差們的「生意經」
3.如狼似虎的捕役
4.拿人錢財,替人消「災」
5.板子上面做文章
6.與死人打交道的仵作
7.衙門里的「門政大爺」
8.能察善斷的捕快
9.差役的「苦處」
四、衙門中的「紹興師爺」
1.無幕不成衙
2.多謀善斷的「老夫子」
3.無名有實的審判官
4.幕友的「四救四不救」
5.紹興師爺的斷案術
6.紹興師爺的鑽營術
7.難以駕馭的西賓
8.難侍候的「東家」
五、衙門中的辦案方法
1.從「法」字說起
2.「五聽」與察言觀色
3.從黃霸巧斷爭子案談起
4.由「情」到「理」的推斷
5.微服私訪的背後
6.欲擒故縱獲真凶
7.據證辦案的是與非
8.兵不厭詐巧破案
9.游戲斷案種種
10.大辟之獄,自檢驗始
六、「秦鏡高懸」的背後
七、總教泉路怨非刑
八、訟師與息訟面面觀
九、人間地獄
新版後記

❹ 古代的衙門是怎麼樣的等級制度,那六扇門呢

衙門應該算是個縣政府,縣公安局集合的東西,因為他既要判案,還有解決民事糾紛,六扇門只在武俠里聽說過,不過它也應該相當於現在的公安部,偶爾形勢國安局的責任,因為他們除了處理些疑難案件,還要對付反朝廷分子

❺ 古代衙門里的規矩(越詳細越好)

宮女選拔程序 各朝各代挑選宮女是一件經常性的工作。宮女的家族大多是普通百姓,但必須是良家,即非醫、非巫、非商賈和百工。例如漢代王昭君就是良家子。 東漢規定,每年八月要派遣內廷官(中大夫、掖庭丞)和精通相術者,到洛陽鄉中閱視良家女,挑選標準是:年齡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麗,合法相。選 中者要載入後宮。 唐玄宗遣使到全國各地選拔美女,號稱「花鳥使」。 明代選宮女的情況,以天啟大婚時為例:「天啟元年,熹宗將舉行大婚禮,先期選天下淑女年十三至十六者,有司聘以銀幣,其父母親送之,以正月集京師,集 者五千人。後亦被選入都。天子分遣內監選女,每百人以齒序立,內監循視之,曰:某稍長、某稍短、某稍肥、某稍瘠,皆扶出之。凡遣歸者千人。明日,諸女分立 如前,內監諦視耳、目、口、鼻、發、膚、領、肩、背,有一不合法相者去之。又使自誦籍、姓、年歲,聽其聲之稍雄、稍窳、稍濁、稍吃者皆去之。去者復二千 人。明日,內監各執量器,量女子之手足,量畢,復使周行數十步,以觀其風度,去其腕稍短、趾稍巨者,舉止稍輕躁者,去者復千人。其留者亦僅千人,皆召入 宮,備宮人之選。分遣宮娥之老者引至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捫其肌理,於是入選者僅三百人,皆得為宮人之長矣。在宮一月,熟察其性情言論而評匯其人之剛柔 愚智賢否,於是入選者僅五十人,皆得為妃嬪矣。 清宮選秀女 清代每三年選一次秀女,入選者都是八旗少女。 清代這種作法固然是為了保持滿洲血統,實行時確實不擾民,有利於廣大漢民的安居樂業。以往任何朝代,每當選宮女的事情落在哪一個地區時,該地區的百姓 就人心惶惶,紛紛趕在朝臣到來之前,把女兒嫁出去。如果女兒被選為宮女,在宮中沒能出人頭地,那麼今生再無機會見到家人了,只能在宮中默默死去,百分之九 十以上的宮女都是這種命運。 清代比較而言還算人道,宮女只有一二百人,有百人左右能夠和皇帝接近,青春完全曠廢的女子幾乎沒有,因為清代還規定,宮女未被皇帝看中的,二十四歲 (有時是二十歲、二十五歲、三十歲)時送出宮,另行擇配。 清代選秀女的詳細情形是這樣的:各旗每年要將本旗內十四至十六歲的女子造冊上報。在行選期間,各旗的參領、領催負責把候選的女子運上車,送往宮城北門 神武門。運送秀女的車隊按規定要在夜間行進,到達後,候選的秀女們被領入神武門內,在順貞門外恭候,由戶部官員負責管理。至時,由太監首領主持挑選工作。 秀女們每五人為一組,引到太監面前站立,太監審視。當意者,留下姓名牌子,叫做「留牌子」,牌子上書著「某官某人之女,某旗滿洲人(或者蒙古、漢軍人), 年若干歲」。到當日中午時,初選完畢,未被選上的,由本旗的車子載還。 初選通過後的女子,要入宮進行復選,「試以綉錦,執帚一切技藝,並觀其儀行當否」,凡不合格者被送出宮,叫做「撂牌子」。 等級: 尊品:總管姑姑(後宮除皇後外最高掌管,長隨皇上,可免對側後【包括側後】一下嬪妃行禮,可升降級4品以下的妃子) 聖品:宛荷姑姑(後宮排在側後一下,常隨皇後,可免對側後一下【不包括】免行禮,可升降級5品以下的妃子) 正一品(由皇後親自賜封號1字,限1名):皇御女官(對2品以下的妃子免行禮,可升降級7品以下的妃子) 側一品(由皇上/皇後親自賜號1字,限1名):聖御女官(對4品以下的妃子免行禮,可升降級9品以下的妃子) 從一品(僅限2名):掌勢女官(可免對6品以下的妃子行禮,可升降級11品以下的妃子) 庶一品(僅限2名):掌待女官(可免對8品以下的妃子行禮,可升降級14品以下的妃子) ===管理協商升級=== 正二品(由皇後/皇太後/皇御女官/此主人自賜封號1字):御女官(可免對10品以下的妃子行禮,可升降級17品以下的妃子) 側二品:總管嬤嬤(可免對10品以下的妃子行禮) 從二品:皇御嬤嬤(可免對12品以下的妃子行禮) 庶二品:御嬤嬤(可免對14品以下的妃子行禮) ===三斗一升=== 正三品(由主人或御女官親自賜封一字):*嬤嬤 側三品:皇御女 從三品(由主人或御嬤嬤親自賜封一字):從御女 庶三品:待御女 正四品:內務姑姑 側四品:管事姑姑 從四品:內廷姑姑 庶四品:御膳姑姑 ===兩斗一升=== 正五品:選秀姑姑 側五品:茶室姑姑 從五品:生活姑姑 庶五品:禮數姑姑 正六品:副務姑姑 側六品:雜務姑姑 從六品:待定姑姑 庶六品:待考姑姑 ==一斗一升=== 正七品:皇女史官 側七品:內務女史 從七品:副女史官 庶七品:典衣女史 正八品:典範宮女 側八品:宣喚宮女 從八品:捎信宮女 庶八品:傳話宮女 ===一斗兩升=== 正九品:遞茶宮女 側九品:上菜宮女 從九品:清潔宮女 庶九品:替補宮女 正十品:侍宮女 側十品:掌待 從十品:事衣 庶十品:*宮女 ===一斗三升=== 無品級:待選宮女

❻ 古代衙門的制度是什麼

衙門是中國民間對於官府的稱呼。事實上卻並沒有哪個政府部門以「衙門」為名,直到清末「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出現。總理衙門也是中國幾千年歷史里唯一一個把衙門放進正式名稱的——所以衙門一詞更多的是一種習慣和心理上的稱謂,卻並不是實際的名稱。它隱藏著人們對於官府的敬畏、羨慕和厭惡,而後者經歷了歷代的沿革,在人們口中卻依然頂著「衙門」這個名字。 衙門的出現是和國家的產生同步的。有衙必有官,它是處於皇帝和百姓之間的官僚機構,為整個帝國的運轉服務,卻一直使得百姓和有理想的官員很不舒服,並且使官員規律性地走向腐化。這究竟是為什麼昵?關於衙門,除了驚心無奈於它的黑暗之外,我們還需要知道更多。
雅俗中國叢書以中國的人物、階層、古跡、風物、世俗生活等人文現象為選題,在高度視覺化的圖文形式中再現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信息和傳統文化因子,無論是內容還是表述,都力求打破雅俗的限界,在吸納最高等學術研究成果的同時,力求保持閱讀的趣味性,全面解讀中國文化,可謂是雅俗共賞的經典圖文讀本。 本書為其中一冊《衙門》。

❼ 古代的縣衙有多少官銜

知縣、縣丞、主簿、縣尉、典史從大到小。

1、知縣,秦漢以來縣令為一縣的主官。唐稱佐官(縣里的其他正式官員)代理縣令為知縣事。也就是「知縣」一詞的起源。宋常派遣朝官為縣的長官,管理一縣行政,稱「知縣事」,簡稱知縣(意即不任命正式地方官,地方官職權由中央派遣的官員代理,所謂「知事」)。

如當地駐有戍兵,並兼兵馬都監或監押,兼管軍事。元代縣的主官改稱縣尹,明、清以知縣為一縣的正式長官,正七品,俗稱「七品芝麻官」。

2、縣丞,始置於戰國,為縣令之佐官。秦漢相沿。典文書及倉獄,為縣令,縣長之輔佐,歷代所置略同。惟晉及南朝宋無(宋只設建康獄丞)。

丞之官秩,漢為二百石至四百石,明清縣丞為正八品官。明代規定凡方圓不及20里者不設縣丞,故多數縣份都有佐貳官。清代縣丞多不設,在全國1300多個縣份中,僅設縣丞345人。

3、縣尉,是一種官名(相當於公安局局長),秦、漢制度,與縣丞同為縣令佐官,掌治安捕盜之事。

一般大縣二人,小縣一人。西漢長安與東漢洛陽,各有四尉。魏、晉、南北朝沿設。西晉洛陽與東晉南朝建康各有六部尉。隋改尉為正,後又置尉,分戶曹、法曹。

唐初再改為正,旋復為尉,縣二或一人,掌分判諸司之事。宋縣尉以閱羽弓手、禁止奸暴為職責。遼、金、元均沿設,明廢。在當時是個很小的官。

4、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魏、晉以前主簿官職廣泛存在於各級官署中;隋、唐以後,主簿是部分官署與地方政府的事務官,重要性減少。

5、典史,中國古代官名,設於州縣,為縣令的佐雜官,但屬於「未入流」,即無品階。元始置,明清沿置,是知縣下面掌管緝捕、監獄的屬官。

(7)古代衙門辦事規章具體擴展閱讀:

縣與知縣

縣在政區建制開始於春秋時期。那時,秦、晉、楚等國在新兼並的邊地設縣,後來又推行到內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全國推行郡縣制。縣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單位歷時兩千多年不變,直到今天。

在唐代以前,縣的長官稱縣令(人口達萬戶以上)或縣長(人口不足萬戶)。宋代以朝廷大臣到地方兼領一縣之長,稱「知(主持)某縣事」,簡稱「知縣」,管理全縣的行政,有的還兼管軍事,官秩多是七品。

知縣的助手有縣丞、主簿等。縣丞協助知縣管理縣政,主簿管理全縣的糧稅、戶籍等。清《睢陽尚書袁氏(袁可立)家譜》:「十世賦正 字貞叟,號開美,歸德府學諸生,明末考授鄢陵縣知縣。」

縣尉歷史:

縣尉是唐代縣級政府中的重要官員。對於其職掌,《唐六典·三府都護州縣官吏》記載:「親理庶務,分判眾曹,割斷追催,收率課調。」唐代縣級政府行政機構中,縣令是長官,負責統籌全縣之政務;縣丞是副長官,輔佐縣令行政;

主簿是勾檢官,負責勾檢文書,監督縣政;而具體負責執行辦事的就是縣尉。其職掌包括行政、司法、財政等各個方面,是具體負責庶務的官員。

據《唐六典》記載,京縣設六縣尉,分判六曹事,即司功、司倉、司戶、司法、司兵、司士,一尉判一曹,與州府的六司相對應。畿縣、上縣設尉二人,亦掌六曹,一掌兵法士,一掌功戶倉。

《文苑英華》載歐陽詹《同州韓城縣廳壁記》記載:「縣亦有六曹,尉二人,一判功戶倉,其署曰東廳;一判兵法士,其署曰西廳,茲廳兵法士之廳也。

根之州,則司法、司兵、司士盡在,形其國,則兵部、刑部、工部盡在,兵主武,法主刑,士主工。」韓城縣是上縣,密縣作為畿縣與其相同,設縣尉二人,一人職掌兵法士,一人職掌功戶倉。其職能主要是司法捕盜、審理案件、判決文書、徵收賦稅等。

❽ 古代衙門里有哪些職位

1、縣令

相對來說這也是一個比較低級的官員,因為它只是一個正七品的存在,和一些官職比起來實在是有些不值一提。

但是對於一個縣來說,這就是最大的官,掌管著一個縣的各方面的治理問題,一些刑事案件的判處決斷,對於發生災難時的賑災救助,對於一些惡霸土豪欺負鄉民的懲治管理,對於教育方面的提倡與積極建設等等。

2、縣丞

按制縣丞為正八品官(京縣除外)。縣丞的來源有貢生及會同館大使、鴻臚寺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漢軍九品筆帖式、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按察司照磨、府知事、縣主簿、府州縣訓導、府照磨、通判等。

3、主簿

地位處於縣丞之下,屬於九品的小官了,負責管理一個縣的戶籍管理統計,通緝人員的查找和文書的書寫等,一般情況下做這個職位也是需要在學識上達到一定的要求,在縣里也是可以調動一些人的人物。

4、縣視學

這是一個在光緒時期才出現的職位,和縣令級別平齊,但是沒有職權,主要是負責對當地教育的推廣以及建設情況是否符合朝廷政策的一個檢查官員,並不是長期存在一個地方,而是定期檢查,而且一般也是由一些當地的有名望的商賈來擔當。

5、典史

典史的品級為未入流,掌管一縣監察獄囚之事。若事簡之縣不設縣丞和主簿,則縣丞和主簿的職能也由典史一人兼領。

❾ 古代衙門審案過程

第一步:士兵喊:威武;第二步:犯罪人上堂,跪拜,訴說犯啥罪;第三步:證人上堂,核實,第四步:定罪。

熱點內容
律師唐山 發布:2025-05-22 05:02:31 瀏覽:730
趙傑法院電視劇 發布:2025-05-22 04:42:15 瀏覽:13
行為司法解釋 發布:2025-05-22 04:40:06 瀏覽:87
2017級經濟法基礎重點 發布:2025-05-22 04:40:04 瀏覽:117
民法典禁止物業 發布:2025-05-22 04:37:48 瀏覽:249
合同法與民法通則 發布:2025-05-22 04:36:51 瀏覽:711
民主法治村創建措施 發布:2025-05-22 04:31:26 瀏覽:142
青少年多少歲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22 04:22:59 瀏覽:54
勞動法考勤扣款的比例 發布:2025-05-22 04:22:13 瀏覽:973
法律義務與道德責任 發布:2025-05-22 04:21:38 瀏覽:884